青岛孙正雯自杀事件
青岛孙正雯自杀事件,这两天在网上了砸出了很大的漩涡。但似乎大家争论的重点有所偏离,大部分人把目光投射到小姑娘自杀这一既成的行为上,大肆扩谈自杀的不必要性。而事件的始作俑者心理变态的父母却被人再三忽略。就像,去年的小月月事件,人们把矛头直指肇事司机,当然,这是事故发生的最大凶手,其实小月月的父母疏于看护之责,应首当其冲。
家暴对我来说,一直都是敏感话题。但孙正雯事件的发生,让我看到童年的自己。我一直觉得在棍淋棒雨之下,勇敢的长大,变成现在虽心态消极但还是坚强直面生命的成年人。这是我庆幸并且自豪的事。而孙正雯的自杀,让我开始关注这些同样沉溺在家暴如我一样倒霉的孩子。它们仍活在痛苦和灾难中,随时会陨落。如果这个问题不被重视,国家或者社会不力行措施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何谈未来。
很多人犯着同样的错,认为家暴毕竟是社会少部分,而像家暴致死的更是鲜知未闻。关于这点,只能用数据让大家认识到这种想法该有多愚蠢。中国家暴率大约是30%-35%。除去被施虐的妇女,每年自杀的孩子有15万人。这15万人不堪忍受亲生父母的虐打和控制,最终有尊严的死去。如果生在一个平和的家庭中,他们或者可以开心的活到70岁。这些曾经笑颜如花的生命变成一个庞大的冷冰冰的数据,还不能警醒活着的人,家暴已经成为儿童最恐怖的杀手。
关于家暴,很多人存在一些观念误区:
1: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打骂虐待孩子其本质是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方法不对。
这句话在中国相当受用。以至于法律也开始跟着讲人情。父母杀死自己的孩子,或者丈夫杀死妻子,只要在法庭上,声泪俱下的说出心里满满都是对死者的爱,绝对可以轻判。抛开亲情关系,杀死的如果是别人,等待你的有可能就是死刑。同样是生命,却有着不同的礼遇。做父母时,没有人,也没有机构对父母进行培训,都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去对孩子好。这些自以为是教育的方法,大多都是错误的。比如说,不能因为你想了解孩子的心里想法就去偷看日记。不能因为你认为某个小孩是坏孩子就阻止小朋友之间的来往。在遇到这种事情时,为什么不去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而是利用自己塑造的权威替孩子安排好一切。这种根深蒂固的强制教育,实则侵犯孩子的行为自由。
我一直在想,当父母毒打的孩子时,为什么不扪心自问,孩子是杀人了还是放火了,犯了多大的错我得至于动用武器下狠手。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女,实则出怨女。拿我自己作例,因为母亲三天俩次的毒打,我在青春期变得相当叛逆并且偏激,知道我惨淡情况的同学总是说这不是你亲妈。尚未彻底懂事的我开始一心想着搜罗证据,成年之后和母亲对峙公堂。当然这是幼稚的想法,之所以说幼稚,并不是说这不是可行的办法。当孩子遭受家暴的时候,除了忍受和自杀,离家出走或者求助法律,按道理来说是可以的。但是,中国的情况都是比较有特色的,离家出走最大的可能是跳进了另一个深坑。求助法律的最终结果是找你父母谈话,然后把你领回家。回家之后你有可能遭受更大的伤害。这点我深受其害,小学时候我被打进医院头部缝了三针,老师看见我带血的作业本请我妈去聊天。结果以后的日子我过的更惨。所以这两点实际操作都行不通。
另一个错误观点是:父母普遍认为是孩子是我生的,想打想骂都是我的事。对于这点,许多孩子也抱有顺应的思想。认为父母生养之情实在难以回报,哪怕一生毕恭毕敬也无法还清。
父母在她们年轻气盛的时候结婚生子,可能你的出生只是一次避孕不及时而意外面世。从古就宣扬父母大于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有最要命的养育你多年,成年之后你要感恩戴德。于我,从来不感谢父母赐予我生命。我们的出生只是他们单方面的决定。成年人必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而养你便是他们的责任。既是责任,何谈恩德。其次便是育。你像一个真正的花朵,受到满是爱心的浇灌,阳光般的庇护。教育你成人成事之理,赋予你独立的意志和自由,在你们原有的血缘关系上滋生更浓的感情,这就是我们要感恩的育。但实际上,大多数家庭只做到养,而无育。
而另一点,长大之后觉得违背父母的意愿就是不孝。在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有权利的独立个体。每一个独立个体应当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理性自由。你有支配自己的意志,被人尊重的权利,保护自己免遭伤害,哪怕这种保护是决定自己的生死。这些本是无可厚非的基本道理,却活生生被一些陋习思想绑架,冠冕堂皇的让中国父母控制孩子的一生。
小文的遗书看的我很难过,那种发自心肺的难过。她小小的身体躺在那,却让我看到了坚定。13岁的年纪。父母是她的全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却对她拳脚相加,死是能让世界重新注视她的唯一途径。她需要的深情充满爱意的注视却成为葬礼上的遗体告别。Oh,不。小文除了勇敢,她的内心也很坚强。根据遗嘱,遗体会被捐献,连同那些被父母强行拿去的压岁钱。死者已逝,对她来说,是奔向解脱。
我写下这些字,希望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告诉那些正在施暴的家长,放过你们的孩子吧。他们没有犯下大恶不赦的罪行,请你们棍棒下留情。而基于我国法律,保护儿童的的各种粗疏,有关部门能否重视这些三观不全,不曾涉世的孩子。社会机构可否给予这些幼小心灵多一点的实际保护。最重要的是,即将成为人父人母的你们,可否先考虑如何做父母,再去实践,这同样的悲剧,可否保证不会在你们的家庭里发生。
家暴对我来说,一直都是敏感话题。但孙正雯事件的发生,让我看到童年的自己。我一直觉得在棍淋棒雨之下,勇敢的长大,变成现在虽心态消极但还是坚强直面生命的成年人。这是我庆幸并且自豪的事。而孙正雯的自杀,让我开始关注这些同样沉溺在家暴如我一样倒霉的孩子。它们仍活在痛苦和灾难中,随时会陨落。如果这个问题不被重视,国家或者社会不力行措施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何谈未来。
很多人犯着同样的错,认为家暴毕竟是社会少部分,而像家暴致死的更是鲜知未闻。关于这点,只能用数据让大家认识到这种想法该有多愚蠢。中国家暴率大约是30%-35%。除去被施虐的妇女,每年自杀的孩子有15万人。这15万人不堪忍受亲生父母的虐打和控制,最终有尊严的死去。如果生在一个平和的家庭中,他们或者可以开心的活到70岁。这些曾经笑颜如花的生命变成一个庞大的冷冰冰的数据,还不能警醒活着的人,家暴已经成为儿童最恐怖的杀手。
关于家暴,很多人存在一些观念误区:
1: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打骂虐待孩子其本质是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方法不对。
这句话在中国相当受用。以至于法律也开始跟着讲人情。父母杀死自己的孩子,或者丈夫杀死妻子,只要在法庭上,声泪俱下的说出心里满满都是对死者的爱,绝对可以轻判。抛开亲情关系,杀死的如果是别人,等待你的有可能就是死刑。同样是生命,却有着不同的礼遇。做父母时,没有人,也没有机构对父母进行培训,都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去对孩子好。这些自以为是教育的方法,大多都是错误的。比如说,不能因为你想了解孩子的心里想法就去偷看日记。不能因为你认为某个小孩是坏孩子就阻止小朋友之间的来往。在遇到这种事情时,为什么不去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而是利用自己塑造的权威替孩子安排好一切。这种根深蒂固的强制教育,实则侵犯孩子的行为自由。
我一直在想,当父母毒打的孩子时,为什么不扪心自问,孩子是杀人了还是放火了,犯了多大的错我得至于动用武器下狠手。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女,实则出怨女。拿我自己作例,因为母亲三天俩次的毒打,我在青春期变得相当叛逆并且偏激,知道我惨淡情况的同学总是说这不是你亲妈。尚未彻底懂事的我开始一心想着搜罗证据,成年之后和母亲对峙公堂。当然这是幼稚的想法,之所以说幼稚,并不是说这不是可行的办法。当孩子遭受家暴的时候,除了忍受和自杀,离家出走或者求助法律,按道理来说是可以的。但是,中国的情况都是比较有特色的,离家出走最大的可能是跳进了另一个深坑。求助法律的最终结果是找你父母谈话,然后把你领回家。回家之后你有可能遭受更大的伤害。这点我深受其害,小学时候我被打进医院头部缝了三针,老师看见我带血的作业本请我妈去聊天。结果以后的日子我过的更惨。所以这两点实际操作都行不通。
另一个错误观点是:父母普遍认为是孩子是我生的,想打想骂都是我的事。对于这点,许多孩子也抱有顺应的思想。认为父母生养之情实在难以回报,哪怕一生毕恭毕敬也无法还清。
父母在她们年轻气盛的时候结婚生子,可能你的出生只是一次避孕不及时而意外面世。从古就宣扬父母大于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有最要命的养育你多年,成年之后你要感恩戴德。于我,从来不感谢父母赐予我生命。我们的出生只是他们单方面的决定。成年人必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而养你便是他们的责任。既是责任,何谈恩德。其次便是育。你像一个真正的花朵,受到满是爱心的浇灌,阳光般的庇护。教育你成人成事之理,赋予你独立的意志和自由,在你们原有的血缘关系上滋生更浓的感情,这就是我们要感恩的育。但实际上,大多数家庭只做到养,而无育。
而另一点,长大之后觉得违背父母的意愿就是不孝。在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有权利的独立个体。每一个独立个体应当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理性自由。你有支配自己的意志,被人尊重的权利,保护自己免遭伤害,哪怕这种保护是决定自己的生死。这些本是无可厚非的基本道理,却活生生被一些陋习思想绑架,冠冕堂皇的让中国父母控制孩子的一生。
小文的遗书看的我很难过,那种发自心肺的难过。她小小的身体躺在那,却让我看到了坚定。13岁的年纪。父母是她的全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却对她拳脚相加,死是能让世界重新注视她的唯一途径。她需要的深情充满爱意的注视却成为葬礼上的遗体告别。Oh,不。小文除了勇敢,她的内心也很坚强。根据遗嘱,遗体会被捐献,连同那些被父母强行拿去的压岁钱。死者已逝,对她来说,是奔向解脱。
我写下这些字,希望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告诉那些正在施暴的家长,放过你们的孩子吧。他们没有犯下大恶不赦的罪行,请你们棍棒下留情。而基于我国法律,保护儿童的的各种粗疏,有关部门能否重视这些三观不全,不曾涉世的孩子。社会机构可否给予这些幼小心灵多一点的实际保护。最重要的是,即将成为人父人母的你们,可否先考虑如何做父母,再去实践,这同样的悲剧,可否保证不会在你们的家庭里发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