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我读过的推理[绝无剧透]
大学毕业,把书都运回家。由于书籍溢出,只好把喜欢的书一本一本的塞进书房的书架里,再把不那么喜欢的书一摞一摞捧到卧室阳台的木板架子上。整理过后才发现,五开门的书架,推理小说居然已经整整占据了一纵列。由于这类书籍大多数是暗色封皮的装帧,看上去黑压压一片,成套的摆在一起分成不同的色块,蔚为壮观。
我居然已经读过这么多推理小说了,买来的,电子版的,图书馆的,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了。而现在,热情转淡,推理小说在阅读中的比重跟以前相比已是少得可怜。作为纪念,也该是时候吐槽一下这些陪伴我度过大部分闲散时光的读物们了。
不算上小学读过的福尔摩斯,真正开始阅读推理小说,应该是从高中开始的。其实推理小说这样的通俗读物,在我刚开始投注情感的时候(2006年),似乎并不是被人津津乐道的题材,许多著作只有台湾出版过,大陆找不到简体的译本,要么就是老版本长期没有再版,市面上已经难寻踪影。以至于像《毒巧克力命案》这样的经典之作还是在人家的博客上读完的,两眼发花。不过幸运的是,那个时候,恰恰赶上了全国出版业的一种近乎突然地对推理题材的狂热引进。
就是在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概买下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集的版权,一整套装帧与外文版几乎完全一致的侦探推理系列开始出版。前期的出版速度并不是很快,我也就可以一本一本的追下去。到后来出版速度快速上升,又是在高中这样水深火热的时候,浩浩瀚瀚64册,便无论如何都追不起了。
大概高中快毕业了,07年左右,新星出版社开始出午夜文库。从那个时候开始,便觉得在书店的那一片外国文学的范围,始终都能看到推理小说的身影了。而午夜文库也终于在后来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个专业的推理小说出版平台。从劳伦斯和钱德勒的硬汉开始,(暗红色极简的精装封皮着实养眼,可惜硬汉派不是我的菜)到紧随其后的最爱的奎因,又到后来开始集中出版的又爱又怕的岛田庄司君,午夜文库在我的书架上大概占了三分之一的位置,书脊上m字母的小标排了整整两排,很是好看。文库如今的书也出的更加五花八门,更加追不起……
同一时期,吉林出版集团开始放送古典推理文库,出的多是些美国派的作品。狄克森•卡尔,克莱顿•劳森还有爱德华•霍克,别的我也没读过了。《死亡飞出大礼帽》还是从前在伤痕的新浪博客里追着看完的,后来遇到了正式的出版物,满心一腔怀念地买了一本拿来珍藏,那个时候是有多么崇拜这些没有译本就去看原著的前辈们。不得不说,黄金时代的作品确实是看不厌的。至于现在古典推理文库怎样了,我已很久没去关注过了。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东野圭吾,至今还在追的除了奎因就是他了。东野君的版权似乎比较分散,可能是因为太火爆的缘故,装帧也就很不统一。对于我这样有收藏癖的人来说并不是好事。从海南出版社的四本开始,到后来变成了南海出版社的大量出版,当代世界的青马文库,上海译文又时不时来掺一脚。我大概就是跟着出版的速度稳稳地追着,东野的作品到底是不是推理其实很难讲,前期的肯定是,但不好看,后期的除了有侦探或者警察之外似乎也跟推理不太沾边了。老早看完的福尔摩斯不算,东野圭吾,艾勒里•奎因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应该是我追的最猛最全的三位作家了。
其他的出版物较为零散,也都是些老版本了,并不是一笔一笔追过来的。被珠海出版社的绫辻行人吓个半死,对群众出版社的塞耶丝印象不深,在市图书馆翻过的范达因无感,译林的布朗神父口味清淡,私以为颇为搞笑的莫里斯•勒布朗,云淡风轻的约瑟芬•铁伊,午夜文库还有一些黄金时期零散的经典之作,当年的《推理》现在的《岁月•推理》杂志出版的一些中国作品。除了馆系列和《特伦特的最后一案》感觉不错以外,很少有心动之作。阅读也几乎纯粹是一种猎奇的心态作祟。
来分别说说吧~
→ 柯南•道尔 [神坛上的侦探]
推理小说我几乎都不会重读的,唯一重读过的应该就只有《希腊棺材之谜》、《X的悲剧》、《嫌疑人X的献身》以及,《福尔摩斯全集》。小学的时候翻完了群众出版社那一套五本的淡绿色的小册子,至今还记得的那时唯一的感觉就是:真是太好看了。
每个人读推理小说的口味都不同,并不见得所有人都觉得福尔摩斯有多精彩,那种略显古老的叙事和并非缜密的推理也未必是当代人的口味,但世人对福尔摩斯的评价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赞扬,这是一种里程碑一样的存在,是不可摧毁的,比起爱伦•坡的那几个小小的短篇,侦探的形象算是真正跃然纸上了,重要的就是,这个形象。
无论奎因的逻辑有多曲折,卡尔的诡计有多奇幻,他们都至少在人物的塑造上败给了福尔摩斯。福尔摩斯真的在讲推理吗,其实书里的侦探更多的是在自说自话,那些线索并不像后来黄金时代为了“挑战读者”或者为了“一场盛大的游戏”一样穿插在故事的角角落落,其实福尔摩斯跟我们互动的不多,他更多的是在表演。
可是这种表演有多么吸引人,这就是侦探,可以在每一个小孩子心里阐释英俊优雅高贵自信睿智,又可以让成年人体会到孤僻寂寞无聊刻薄神经质。那种两人式如相声一样的断案过程里,从他看到华生受伤而眼角湿润嘴唇颤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变幻的遐想。不得不说,BBC从当代的视角演绎的《sherlock》精彩绝伦,把福尔摩斯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的栩栩如生。
所以比起那些以诡计以谜题取胜的推理小说,福尔摩斯系列获得了更高的赞誉。年代之久远,人物之丰满,情节之曲折,遐想之丰富,演绎之多样都是其他著作无法比拟的。福尔摩斯已经登上了神坛,想拉下来都困难。读福尔摩斯是在读推理吗,其实是在读维多利亚时代的英伦吧,是在读谜题吗,其实是在读这个人吧。他不是恍然大悟之后开始讲述漫长推理到昏昏欲睡的案件解说员,他会为友情不顾一切,他有自己的原则在法律面前放走凶手,他不喜爱情但对女性保持尊重,他会吐槽,会染毒瘾,会吹牛,也会“为了公众的利益而乐意迎接死亡”。
福尔摩斯在我心里,早就不是推理小说那么简单的了。凶手是谁,一点也不重要。
→ 阿加莎•克里斯蒂 [巧妙的叙事 & 人性的思考]
从看完《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的时候开始,我就决定追随婆婆了。自己看的第一本克里斯蒂不是《无人生还》,不是《尼罗河上的惨案》也不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偏偏是在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读了婆婆的处女作,在婆婆的如此盛名之下,实在是一种奇遇。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顺序很明显是从名作开始,因此一开始读的也都是名作,这些作品也都印证了婆婆典型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模式。在毫无剧透的情况下读《罗杰疑案》真的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婆婆在很多本书里面都使用了叙述性的诡计,不得不说,克里斯蒂式的叙事是我最为喜爱的一种。
婆婆的叙事到处都洋溢着一种舒适安静的感觉,作案的手法也相对温和,毕竟是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婆婆的书没有惊悚感。婆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叙事,她并非在设计谜题,而是在讲故事。
婆婆有在设计诡计么,有么……其实如果知道了结局,整个故事只要几句话就讲完了,只要把凶手的动机讲出来就结束了。婆婆那意料之外的真相几乎都是源自于那个“不可能为凶手的人是凶手”,而需要推理和算计的也就是动机。婆婆相信“杀人不难,难的是掩盖事实”,所以她并没有在犯案手法上花什么心思。破案的核心是动机,动机的背后是人性,对人性的思考便成了婆婆的主题,使得整个故事在休闲之余透着一份深思和女性的温润。
有的书从头至尾就死了一个人,还有的谋杀在进行中,但不等到杀光所有该杀的人,波洛是绝对不会开动他灰色的脑细胞的。无论是哪种,在阅读中都相当吊人胃口。婆婆开创了很多叙事模式,暴风雪山庄或是叙述性诡计等等,仔细想来,婆婆的书大多是那种但凡看到了情节开展处,就再难以放下,会一口气读到最后。
但是婆婆毕竟太追求在凶手的设计上出彩,反而读得多了大多都能猜得出凶手是谁,反正最不可能的那个就是,不是从凶案本身入手,而是从复杂的人物关系入手来猜测,然后死想动机,也能搞出一星半点(估计跟我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少)。也可能是因为这种叙事过度为结局服务,以至于婆婆的小说看完了结局就没的回味了,重读的可能性也不大。
至于人物的塑造,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很喜欢波洛,更不喜欢马普尔。波洛系列自然是更好一些,人物也颇得大众喜爱。可对我而言,即使是看了《帷幕》有泪奔之嫌,却因为过多的侦探结束于同一模式而失去了应有的刻骨铭心。(我是外貌协会的……sigh……)
婆婆塑造的真正成功的几个形象都是女性,在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久久难以忘怀的感觉,里面的那几个人物也能深刻地刻在心里了。比如《啤酒谋杀案》、《破镜谋杀案》还有《空谷幽魂》。(就不剧透了)。
高产如婆婆就必然会导致作品的良莠不齐,佳作确实多,坑爹的也不少。就比如《云中命案》那个决定性的线索,那满葬在洋洋洒洒的250页纸里的那几个字,看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 约翰•狄克森•卡尔 [精熟的线索呈现]
吉林出版集团的整套古典推理文库,卡尔占得比重极大。不同时期的出版物采取了各自统一的装帧,排在书架上,煞是好看。
卡尔的书真心看过不少,09年以前出版的基本都看了,却没有真正喜欢上,可能就是因为极高的赞誉而无意识地追。但我必须要承认,无论在诡计的设计还是线索的埋藏上,卡尔都是个精熟的大师。
《三口棺材》绝对是经典之作,《歪曲的枢纽》看到最后就算是被耍了也觉得心服口服,《绿胶囊之谜》是在审问我们的观察能力。至于一直被捧在神座的《犹大之窗》,读的时候猜中了诡计,因此没有那么震撼的感觉,但绝对是佳作。
卡尔是个专情的人,所有的案件都是密室。密室谋杀绝对是够养眼,密室是个技术活,密室的背后也就绝对不仅仅是逻辑的串联也不是人性的拷问,而更多的是诡计。
做成一个密室的诡计,就必然牵连出一大串线索。卡尔之精妙之处就在于线索的呈现。卡尔是黄金时代第一个提出“公平竞争”的人,他提倡跟读者进行比赛,因此他是绝对不会隐藏线索,或者故意把线索埋葬起来的。
卡尔自己说,真正好的推理“没有哪句对话是因为听上去神秘才包含进书中,或者因为它让人物像是罪犯,或者仅仅是用这些字填补空间”。他也确实做到了。我看推理小说如风卷残云,常常是一目十行草草翻过,决计不会去斟酌字句。因为真正的线索也不会只存在于一星半点的几句话里,而都穿行在叙事之中了。每每看到卡尔最后的解答,即使草率如我,也不会有哪一处被隐藏的线索是不曾注意到的。真正的大师,把线索玩味在手中,跟你打心理战。一个作者若是精于此道,可以将线索在书中不断地重复和强调,而读者依然可能视而不见。
克里斯蒂也说,“现今的侦探作家很少有作品能困惑我,但卡尔总能。”
卡尔的书也颇有魔幻色彩,超自然的现象绝不会有,猎奇却是实实在在的。很多惊悚诡异的元素会出现在书中,再加上密室,平白的多出了几分神秘的意味,可读性很强。
至于人物的塑造。菲尔博士读的多些,亨利爵士读得少些,却都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字典编纂学家能有什么趣味,说是幽默的亨利也就是个老头子……也许适合其他人的口味吧。
卡尔最终也没能让我觉得多么惊艳,高产的作家也总有那么几本书坑人。总体来讲,作为发表“密室讲义”的人,他的诡计不会让人失望。
→艾勒里•奎因 [逻辑的尽头]
终于写到我最最喜爱的奎因了。
刚接触推理小说的时候就听闻了奎因的大名,可惜那时在大陆基本买不到译本。一直等到08年高中毕业,午夜文库开始出版奎因的国名系列。从那时就开始出一本买一本地追,追到现在。
喜欢奎因就是喜欢他的逻辑,他的书里除了逻辑以外却几乎一无是处。我常常会想,其实这一对表兄弟应该不怎么会写小说吧,尤其是第一时期的国名系列,无论是在叙事还是在人物的塑造上都漫不经心。可能读完了整个国名系列,对奎因小子的印象也就仅仅是个喜爱推理的有个温情老爸的狂妄年轻人。如果没有读到《最后一案》,单纯的阅读XYZ悲剧系列最多也就知道雷恩先生是个喜欢莎士比亚戏剧的会读唇语的聪明老头。奎因太重视推理本身了,凶手的动机胡编乱造,情节的叙述草草了事,以至于读奎因就是要经历前三分之二的煎熬来换取最后三分之一的快感。
也就是推理小说才能容忍这样的文笔,这样的文笔丝毫没有影响到奎因成为推理小说界的王者,可见其推理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评价黄金时代的解密类推理小说也无非就这样几个方面,手法,叙事,线索,逻辑,猎奇,动机,人物的塑造。我绝对会为奎因的逻辑打满分,至于其他的……还是留作吐槽吧。若说手法,《中国桔子之谜》里面那个复杂的密室让我想起了《名侦探柯南》里面用无数钓鱼线缠绕的无聊手段,整本书里还是对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爆笑吐槽更有亮点。至于猎奇,《埃及十字架之谜》里面的无头尸体和那个牵强附会的动机几乎成为了我心中奎因的污点。所以,还是就说说奎因的逻辑吧。
奎因式的推理和别人都不大一样,婆婆总是从动机来分析,卡尔主要专注于线索和诡计,而奎因在论证“可能”与“不可能”。以一种数学证明的心态来分析案件,简洁明了又充满乐趣。在奎因的讲述中,几乎只有逻辑的串联,由一处线索而衍生的各种推断,阐释每一种推断的可能与不可能而得到答案,解谜篇绝对酣畅淋漓。
奎因用一种极为理性的方式来看待案件,不掺杂任何情感,与其说他在写故事,倒不如说他在出题。就像我们平常做的那种GRE里面的逻辑分析,只不过奎因也将这些线索穿行在冗长的叙事之中,决不隐瞒,甚至不断的强调,挑战你的智慧。奎因大概是唯一的单独拿出两页纸来“挑战读者”的系列,而这种显而易见的挑衅正是打开广大群众的心弦的钥匙。
奎因,将推理小说的推理部分发展到极致而忽略其作为小说的一面,着实获得了极大的成就。
作者两兄弟后来受好莱坞大片的影响,深受鼓舞。因此,后期的奎因开始注重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出彩和文笔的提升。不得不说,经过了这些努力,奎因系列作为小说真的更加富有戏剧性,奎因这小伙子的形象也更加丰满。但更悲剧的是,在现代人的眼光里,后期的这些作品,反而不好看了。奎因再努力,还是无法在这些方面超越前辈和后人,因此大家欣赏的,永远是前期那纯粹的,精妙的,复杂而清晰的逻辑推理。
奎因的小说重读性也很差,因为他并不隐藏线索。推理的部分集中在最后几页纸,全部的精彩就汇聚在那里,前面完全是在铺垫和交代必要的情节。重读《希腊棺材之谜》也仅仅是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而已。《X的悲剧》则因为是最最喜爱的唐诺大人的翻译。
奎因走到了逻辑的尽头,登上了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虽然没有用生命奉献爱情……),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很难超越。总之在我心里,最赞奎因~!
→ 岛田庄司、绫辻行人及一众日系新本格大神 [要做就做到极致]
日系推理在推理小说发展过程中着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丝毫不逊于欧美一派。惭愧的是,日系的推理我确实读的没有欧美那样多,主要还是因为胆子小。看日系的推理,看几本吓出几身冷汗……
不过因着日系的威名远播,仍然是壮着胆子读了几本。
本格这个词应是日本人创造的,意思大概就是以解谜为核心的推理小说,与社会派系和硬汉派系等等并列。我所读的推理小说大多属于本格派。自福尔摩斯那个年代以来,经过了克里斯蒂,卡尔,奎因等人环二战的黄金时代的发展,解密类小说攀越了顶峰而走入下滑,该用的诡计都用过了,能玩的骗局都玩过了,欧美还专注于解谜的作家不多了。大家能读到的本格派推理也大多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因此,以岛田庄司为首的一众日系作家,在当下坚守本格,创下了“新本格”阵营,不得不说是推理界的一抹福音。说回来,喜欢推理的人大多都是喜爱本格派的。
而之所以读岛田庄司,对我而言只是因为午夜文库罢了。他出版了,我就读了,那个时候我对日系的推理还一无所知。作为没看过《少年包青天》的人(因为胆小),我有幸成为了无剧透而悦读《占星术杀人魔法》的一员(太不容易了……)。
好看是真心好看,赞美也想真心的赞美。心灵却受到了无比的摧残。诡计、线索、文笔无一不精,可就是场面太血腥,手法太暴虐,描写太露骨,动机太残忍。当代人口味确实重了点,我的心思却还停留在老一辈的舒适推理之中,一时之间真是难以适应。但精彩的东西就是精彩,于是又上瘾一样地读了《斜屋犯罪》和《北方夕鹤》,在两个难眠的夜晚之后发誓戒掉岛田君。
我不想用新本格与欧美的黄金时代的本格相比。时代相差太远,虽然同属解谜类的推理但性情已是大大不同。老一辈还在用叙事和逻辑说事,而新一代却感觉完全是在猎奇。我相信老一代的日本人兴许也不是这样写东西的,但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等人的大作并未拜读过,日系已然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阴影。
再说说绫辻行人的馆系列。若说岛田君还只是因为人家出了我就读了导致的误打误撞,读绫辻行人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连着读了五本,虐并快乐着。绫辻行人也是个专情的人,馆系列全都放在暴风雪山庄的模式下(因天气缘故所有人与凶手都被关在一所建筑里而无法离开),据说是向婆婆的《无人生还》致敬。印象最深的绝对是《十角馆杀人预告》和《雾月邸杀人事件》,最虐的当属《钟表馆幽灵》。
绫辻行人把暴风雪山庄这一已经足够险恶的话题又架构在了一座座古老而充满机关与故事的建筑里,因此情节变得极度紧凑而神秘。不断发现的机关与不断浮现的往昔,进行中的杀人案件,无辜的人一个一个死去,凶手很可能就是身边的人,猜疑和恐惧伴随着整个故事,直到最后。这样的情节当真虐心虐性,再加上时不时出现的尸体艺术和残暴动机,整个书都弥漫着一片惊悚的气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我已然无暇去分析什么推理了。
说到人物呢,推理小说不同于其他的题材,通常是一名侦探一个系列好几本书,而形象也是慢慢积累起来的。读过的岛田与绫辻都还不够多,很难说侦探们在我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形象。不过日本人都是很有个性的,岛田塑造的厕所君(御手洗洁)和绫辻行人因为崇拜岛田而塑造的“岛田洁”,单从名字上看就与众不同。
不过我也知道,看了这么多推理小说心灵仍旧脆弱如我的人着实不多。其实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样的小说并没有什么恐惧的,对经得起重口味的读者来说,日系的新本格绝对是大大的出彩。日本人的书里面总是透着要做就做到极致的冲劲,情节紧凑而诡计玲珑,叙事浓艳而动机沉重,每一本都是上上之作。
如果还嫌不够过瘾,京极夏彦的妖怪推理挑战你的心理极限,《黑死馆杀人事件》藐视你的理解能力,绫辻行人的《Another》拍成了动画。总之,在日系新本格里总能找到超越你的口味。
→ 东野圭吾 [简单浪漫]
东野君是乱入的,东野君不是写推理的…….
东野风在中国刮起来的时候我就被刮进去了。从海南出版社最初的四本开始已经是高中毕业后的2008年的事情了。之后出版的速度一直不快不慢,正好可以出几本看几本地追。买来的加电子版的,前前后后也基本吧市面上能找到的扫了个光。
先吐槽一下东野君前期的工科推理吧。
汤川学帅哥系列一直到《嫌疑人X的献身》之前,都还是以短篇为主的。短篇有着节奏爽快,结局明朗的特点,用到的诡计与叙事手段都相对少一些。东野的工科推理之长处便在于“工科”二字,其核心在于手法而非推理。
其实作为理工科出身,这样的诡计虽然复杂却也能看得懂,只是没有爽感罢了。东野式的本格若是与岛田君相比自然是逊色不少,而其当时的文笔以及叙事能力也更是有待提升。用电路,用激光,用化学反应来杀人,无处不体现着理工科那明媚而忧伤的幽默感。说实话,推理小说还是应该重在推理,诡计再猎奇再新颖,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来支撑,只会让人觉得脱离了真实感。
从《白夜行》在大陆出版的那一刻起,东野风才算是真正刮了起来。等到《嫌疑人X的献身》面世,这股风便吹到鼎盛了。东野的风格从凌乱的杀人手法变成了从犯罪世界窥视的庞大而深厚的人性关怀。东野从推理走向文学,走到了和推理完全无关的领域。
东野君的文字是非常耐看的,其实在他的故事里很少有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叙事在一种平稳而简洁的氛围中一页页翻过,笔法简单却是凶狠浪漫,能在人心里掀起波澜,猝不及防。东野胜在情节,胜在他看待问题的切入点。
《嫌疑人X的献身》是我读过的推理小说里唯一一本让我觉得在文学性和推理性两方面都登峰造极的小说,推理小说想要同时做到这两点真的很难。书里描绘了无法成全的用生命奉献的爱情,隐匿于纯粹的孤独下的智慧,阅读中感到明显的时间与空间的错位,案件的内核是如此精巧。极简的封面,没有华丽的现场和血色的文字,酸涩与压抑,震撼与泛滥,这本书在我心里有无可替代的位置。
东野自己也吐槽了他心里的推理小说,《名侦探的守则》极近搞笑与幽默。他本人对于本格推理的前景算是相当不看好,而跳出这个圈子已属必然。东野君的小说里始终有高科技的思维蠢蠢欲动,果然还是不能脱下工科男这坚实的外衣啊 ~(^^)~
又及,东野君是不是被什么姑娘伤害过,女人在他心中就这么可怕么……
总之,会追下去。
→ 没有成套成套追的书
除了上面几个作者追过之外,零零散散的还看了好些奇葩的推理。按年代一个个说来。
爱伦•坡的五篇短篇推理一直被认为是推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其年代早于《福尔摩斯》。就算是被黄金时代与当代新本格洗礼过的人,再回过头去看着五篇极简朴素的推理,依然不会觉得不精彩。这五篇小说分属不同的风格,之后的推理情节无出其右。而爱伦•坡本人的主要成就与推理无关,更显得其人伟大。
在市图书馆翻完了《亚森•卢平探案集》,窃以为莫里斯•勒布朗大叔的书着实幽默(粉丝不要砸我……),书本身幽默,翻译更幽默,几乎到了无法理解的地步。亚森•罗平嘛,史上第一怪盗。说他是推理小说实在是于心不忍,推理的漏洞多的像筛子一样,还生生把福尔摩斯黑了,却黑的不高端。不过罗平最终作为一个形象活在了人们心中,以至于催生了鲁邦三世和怪盗基德这样的风云人物,依然是可喜可贺。其实《虎牙》等篇若不看做推理,依然是探险类小说的佳作。
G.K.切斯特顿也是一位在其他各方面都有传世之作的人,《布朗神父探案集》中的布朗神父,比起侦探一职,倒更像个神父(这在推理小说中很少见)。切斯特顿提倡一种点到为止的叙事方式,而非迷惑读者,但这也造成了他的作品相对平淡。其实整个系列在推理界的评价为“语言优美和思想见解的卓尔不群胜于构思巧妙”。可惜以翻译的水准实在难以达到。
多萝西•利•塞耶丝,说她是英国侦探小说的女皇实在是让我难以承认。塞耶丝和婆婆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明显其受《福尔摩斯》的影响更深一些。总的来说彼得勋爵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关于人格方面的印象,至于诡计和叙事也属平平。塞耶丝并不著名,我也仅仅读过三本,不过应该不会再读了。
对约瑟芬•铁伊的欣赏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侦探作家大多高产,而铁伊只出了八本书,本本评价颇高。《时间的女儿》一书融合了推理与历史,赞誉尤甚。铁伊的叙事闲散而云淡风轻,有着英伦独有的精致而细腻的美,平白地为推理小说这样的通俗文学增添了一点诗意。北方文艺出版社的一套全集,暗紫色的极简封皮十分得体,铁伊的推理可能并不能带来震撼,但八本缓缓读下来,却能在里面寻到优雅闲适而文气的笔触。不是正经的推理,应该可以算作是正经的文学。
克莱顿•劳森和狄克森•卡尔是好朋友,其马里尼系列也精于不可能犯罪。劳森写得是魔术师的故事,是欺骗的故事。以魔术的欺骗心理入手而构造诡计,自然是精彩绝伦。劳森会在叙事中加入神秘元素,风格与卡尔很是接近,能一口气读下去。总之就是一个主题“别相信你所认为的”。美国人大概很喜欢不可能犯罪这个题材,爱德华•霍克也痴恋此道,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以短篇见长。
其余的更是散散落落没办法总结出什么了,追了这么久的推理,可以算作是较为资深的粉丝了,也算读出了自己的口味。硬汉派系和社会派系都读过一两本,没有爱上。说不定哪天我也会疯狂地追呢。
如今确实不怎么看推理小说了,除了奎因和东野圭吾,也不会跟着出版社的节奏在后面死追。大师们都已故去,作品越读越少,况且都是从佳作开始阅读的,新兴的本格派又实在重口。但推理小说浩如烟海,想读总会有的读。看着书架上一块一块的暗色系,凭着回忆如数家珍,这些书陪伴我读过了几年的光景,渐渐地也就要封存在记忆里了。
随着我口味的变化,他们也迟早会被我挪到卧室阳台的冷宫去,这一纵书架如今仍被暗色系占领,和临近的一纵三联出版社的领地那清秀淡爽的色彩分得透彻,他们的离去应该还需要蛮长的光景。喜欢了这么久,哪是那么容易就割舍的。
居然码了将近一万字……这些年我都在干什么……ORZ……
我居然已经读过这么多推理小说了,买来的,电子版的,图书馆的,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了。而现在,热情转淡,推理小说在阅读中的比重跟以前相比已是少得可怜。作为纪念,也该是时候吐槽一下这些陪伴我度过大部分闲散时光的读物们了。
不算上小学读过的福尔摩斯,真正开始阅读推理小说,应该是从高中开始的。其实推理小说这样的通俗读物,在我刚开始投注情感的时候(2006年),似乎并不是被人津津乐道的题材,许多著作只有台湾出版过,大陆找不到简体的译本,要么就是老版本长期没有再版,市面上已经难寻踪影。以至于像《毒巧克力命案》这样的经典之作还是在人家的博客上读完的,两眼发花。不过幸运的是,那个时候,恰恰赶上了全国出版业的一种近乎突然地对推理题材的狂热引进。
就是在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概买下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集的版权,一整套装帧与外文版几乎完全一致的侦探推理系列开始出版。前期的出版速度并不是很快,我也就可以一本一本的追下去。到后来出版速度快速上升,又是在高中这样水深火热的时候,浩浩瀚瀚64册,便无论如何都追不起了。
大概高中快毕业了,07年左右,新星出版社开始出午夜文库。从那个时候开始,便觉得在书店的那一片外国文学的范围,始终都能看到推理小说的身影了。而午夜文库也终于在后来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个专业的推理小说出版平台。从劳伦斯和钱德勒的硬汉开始,(暗红色极简的精装封皮着实养眼,可惜硬汉派不是我的菜)到紧随其后的最爱的奎因,又到后来开始集中出版的又爱又怕的岛田庄司君,午夜文库在我的书架上大概占了三分之一的位置,书脊上m字母的小标排了整整两排,很是好看。文库如今的书也出的更加五花八门,更加追不起……
同一时期,吉林出版集团开始放送古典推理文库,出的多是些美国派的作品。狄克森•卡尔,克莱顿•劳森还有爱德华•霍克,别的我也没读过了。《死亡飞出大礼帽》还是从前在伤痕的新浪博客里追着看完的,后来遇到了正式的出版物,满心一腔怀念地买了一本拿来珍藏,那个时候是有多么崇拜这些没有译本就去看原著的前辈们。不得不说,黄金时代的作品确实是看不厌的。至于现在古典推理文库怎样了,我已很久没去关注过了。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东野圭吾,至今还在追的除了奎因就是他了。东野君的版权似乎比较分散,可能是因为太火爆的缘故,装帧也就很不统一。对于我这样有收藏癖的人来说并不是好事。从海南出版社的四本开始,到后来变成了南海出版社的大量出版,当代世界的青马文库,上海译文又时不时来掺一脚。我大概就是跟着出版的速度稳稳地追着,东野的作品到底是不是推理其实很难讲,前期的肯定是,但不好看,后期的除了有侦探或者警察之外似乎也跟推理不太沾边了。老早看完的福尔摩斯不算,东野圭吾,艾勒里•奎因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应该是我追的最猛最全的三位作家了。
其他的出版物较为零散,也都是些老版本了,并不是一笔一笔追过来的。被珠海出版社的绫辻行人吓个半死,对群众出版社的塞耶丝印象不深,在市图书馆翻过的范达因无感,译林的布朗神父口味清淡,私以为颇为搞笑的莫里斯•勒布朗,云淡风轻的约瑟芬•铁伊,午夜文库还有一些黄金时期零散的经典之作,当年的《推理》现在的《岁月•推理》杂志出版的一些中国作品。除了馆系列和《特伦特的最后一案》感觉不错以外,很少有心动之作。阅读也几乎纯粹是一种猎奇的心态作祟。
来分别说说吧~
→ 柯南•道尔 [神坛上的侦探]
推理小说我几乎都不会重读的,唯一重读过的应该就只有《希腊棺材之谜》、《X的悲剧》、《嫌疑人X的献身》以及,《福尔摩斯全集》。小学的时候翻完了群众出版社那一套五本的淡绿色的小册子,至今还记得的那时唯一的感觉就是:真是太好看了。
每个人读推理小说的口味都不同,并不见得所有人都觉得福尔摩斯有多精彩,那种略显古老的叙事和并非缜密的推理也未必是当代人的口味,但世人对福尔摩斯的评价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赞扬,这是一种里程碑一样的存在,是不可摧毁的,比起爱伦•坡的那几个小小的短篇,侦探的形象算是真正跃然纸上了,重要的就是,这个形象。
无论奎因的逻辑有多曲折,卡尔的诡计有多奇幻,他们都至少在人物的塑造上败给了福尔摩斯。福尔摩斯真的在讲推理吗,其实书里的侦探更多的是在自说自话,那些线索并不像后来黄金时代为了“挑战读者”或者为了“一场盛大的游戏”一样穿插在故事的角角落落,其实福尔摩斯跟我们互动的不多,他更多的是在表演。
可是这种表演有多么吸引人,这就是侦探,可以在每一个小孩子心里阐释英俊优雅高贵自信睿智,又可以让成年人体会到孤僻寂寞无聊刻薄神经质。那种两人式如相声一样的断案过程里,从他看到华生受伤而眼角湿润嘴唇颤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变幻的遐想。不得不说,BBC从当代的视角演绎的《sherlock》精彩绝伦,把福尔摩斯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的栩栩如生。
所以比起那些以诡计以谜题取胜的推理小说,福尔摩斯系列获得了更高的赞誉。年代之久远,人物之丰满,情节之曲折,遐想之丰富,演绎之多样都是其他著作无法比拟的。福尔摩斯已经登上了神坛,想拉下来都困难。读福尔摩斯是在读推理吗,其实是在读维多利亚时代的英伦吧,是在读谜题吗,其实是在读这个人吧。他不是恍然大悟之后开始讲述漫长推理到昏昏欲睡的案件解说员,他会为友情不顾一切,他有自己的原则在法律面前放走凶手,他不喜爱情但对女性保持尊重,他会吐槽,会染毒瘾,会吹牛,也会“为了公众的利益而乐意迎接死亡”。
福尔摩斯在我心里,早就不是推理小说那么简单的了。凶手是谁,一点也不重要。
→ 阿加莎•克里斯蒂 [巧妙的叙事 & 人性的思考]
从看完《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的时候开始,我就决定追随婆婆了。自己看的第一本克里斯蒂不是《无人生还》,不是《尼罗河上的惨案》也不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偏偏是在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读了婆婆的处女作,在婆婆的如此盛名之下,实在是一种奇遇。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顺序很明显是从名作开始,因此一开始读的也都是名作,这些作品也都印证了婆婆典型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模式。在毫无剧透的情况下读《罗杰疑案》真的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婆婆在很多本书里面都使用了叙述性的诡计,不得不说,克里斯蒂式的叙事是我最为喜爱的一种。
婆婆的叙事到处都洋溢着一种舒适安静的感觉,作案的手法也相对温和,毕竟是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婆婆的书没有惊悚感。婆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叙事,她并非在设计谜题,而是在讲故事。
婆婆有在设计诡计么,有么……其实如果知道了结局,整个故事只要几句话就讲完了,只要把凶手的动机讲出来就结束了。婆婆那意料之外的真相几乎都是源自于那个“不可能为凶手的人是凶手”,而需要推理和算计的也就是动机。婆婆相信“杀人不难,难的是掩盖事实”,所以她并没有在犯案手法上花什么心思。破案的核心是动机,动机的背后是人性,对人性的思考便成了婆婆的主题,使得整个故事在休闲之余透着一份深思和女性的温润。
有的书从头至尾就死了一个人,还有的谋杀在进行中,但不等到杀光所有该杀的人,波洛是绝对不会开动他灰色的脑细胞的。无论是哪种,在阅读中都相当吊人胃口。婆婆开创了很多叙事模式,暴风雪山庄或是叙述性诡计等等,仔细想来,婆婆的书大多是那种但凡看到了情节开展处,就再难以放下,会一口气读到最后。
但是婆婆毕竟太追求在凶手的设计上出彩,反而读得多了大多都能猜得出凶手是谁,反正最不可能的那个就是,不是从凶案本身入手,而是从复杂的人物关系入手来猜测,然后死想动机,也能搞出一星半点(估计跟我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少)。也可能是因为这种叙事过度为结局服务,以至于婆婆的小说看完了结局就没的回味了,重读的可能性也不大。
至于人物的塑造,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很喜欢波洛,更不喜欢马普尔。波洛系列自然是更好一些,人物也颇得大众喜爱。可对我而言,即使是看了《帷幕》有泪奔之嫌,却因为过多的侦探结束于同一模式而失去了应有的刻骨铭心。(我是外貌协会的……sigh……)
婆婆塑造的真正成功的几个形象都是女性,在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久久难以忘怀的感觉,里面的那几个人物也能深刻地刻在心里了。比如《啤酒谋杀案》、《破镜谋杀案》还有《空谷幽魂》。(就不剧透了)。
高产如婆婆就必然会导致作品的良莠不齐,佳作确实多,坑爹的也不少。就比如《云中命案》那个决定性的线索,那满葬在洋洋洒洒的250页纸里的那几个字,看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 约翰•狄克森•卡尔 [精熟的线索呈现]
吉林出版集团的整套古典推理文库,卡尔占得比重极大。不同时期的出版物采取了各自统一的装帧,排在书架上,煞是好看。
卡尔的书真心看过不少,09年以前出版的基本都看了,却没有真正喜欢上,可能就是因为极高的赞誉而无意识地追。但我必须要承认,无论在诡计的设计还是线索的埋藏上,卡尔都是个精熟的大师。
《三口棺材》绝对是经典之作,《歪曲的枢纽》看到最后就算是被耍了也觉得心服口服,《绿胶囊之谜》是在审问我们的观察能力。至于一直被捧在神座的《犹大之窗》,读的时候猜中了诡计,因此没有那么震撼的感觉,但绝对是佳作。
卡尔是个专情的人,所有的案件都是密室。密室谋杀绝对是够养眼,密室是个技术活,密室的背后也就绝对不仅仅是逻辑的串联也不是人性的拷问,而更多的是诡计。
做成一个密室的诡计,就必然牵连出一大串线索。卡尔之精妙之处就在于线索的呈现。卡尔是黄金时代第一个提出“公平竞争”的人,他提倡跟读者进行比赛,因此他是绝对不会隐藏线索,或者故意把线索埋葬起来的。
卡尔自己说,真正好的推理“没有哪句对话是因为听上去神秘才包含进书中,或者因为它让人物像是罪犯,或者仅仅是用这些字填补空间”。他也确实做到了。我看推理小说如风卷残云,常常是一目十行草草翻过,决计不会去斟酌字句。因为真正的线索也不会只存在于一星半点的几句话里,而都穿行在叙事之中了。每每看到卡尔最后的解答,即使草率如我,也不会有哪一处被隐藏的线索是不曾注意到的。真正的大师,把线索玩味在手中,跟你打心理战。一个作者若是精于此道,可以将线索在书中不断地重复和强调,而读者依然可能视而不见。
克里斯蒂也说,“现今的侦探作家很少有作品能困惑我,但卡尔总能。”
卡尔的书也颇有魔幻色彩,超自然的现象绝不会有,猎奇却是实实在在的。很多惊悚诡异的元素会出现在书中,再加上密室,平白的多出了几分神秘的意味,可读性很强。
至于人物的塑造。菲尔博士读的多些,亨利爵士读得少些,却都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字典编纂学家能有什么趣味,说是幽默的亨利也就是个老头子……也许适合其他人的口味吧。
卡尔最终也没能让我觉得多么惊艳,高产的作家也总有那么几本书坑人。总体来讲,作为发表“密室讲义”的人,他的诡计不会让人失望。
→艾勒里•奎因 [逻辑的尽头]
终于写到我最最喜爱的奎因了。
刚接触推理小说的时候就听闻了奎因的大名,可惜那时在大陆基本买不到译本。一直等到08年高中毕业,午夜文库开始出版奎因的国名系列。从那时就开始出一本买一本地追,追到现在。
喜欢奎因就是喜欢他的逻辑,他的书里除了逻辑以外却几乎一无是处。我常常会想,其实这一对表兄弟应该不怎么会写小说吧,尤其是第一时期的国名系列,无论是在叙事还是在人物的塑造上都漫不经心。可能读完了整个国名系列,对奎因小子的印象也就仅仅是个喜爱推理的有个温情老爸的狂妄年轻人。如果没有读到《最后一案》,单纯的阅读XYZ悲剧系列最多也就知道雷恩先生是个喜欢莎士比亚戏剧的会读唇语的聪明老头。奎因太重视推理本身了,凶手的动机胡编乱造,情节的叙述草草了事,以至于读奎因就是要经历前三分之二的煎熬来换取最后三分之一的快感。
也就是推理小说才能容忍这样的文笔,这样的文笔丝毫没有影响到奎因成为推理小说界的王者,可见其推理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评价黄金时代的解密类推理小说也无非就这样几个方面,手法,叙事,线索,逻辑,猎奇,动机,人物的塑造。我绝对会为奎因的逻辑打满分,至于其他的……还是留作吐槽吧。若说手法,《中国桔子之谜》里面那个复杂的密室让我想起了《名侦探柯南》里面用无数钓鱼线缠绕的无聊手段,整本书里还是对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爆笑吐槽更有亮点。至于猎奇,《埃及十字架之谜》里面的无头尸体和那个牵强附会的动机几乎成为了我心中奎因的污点。所以,还是就说说奎因的逻辑吧。
奎因式的推理和别人都不大一样,婆婆总是从动机来分析,卡尔主要专注于线索和诡计,而奎因在论证“可能”与“不可能”。以一种数学证明的心态来分析案件,简洁明了又充满乐趣。在奎因的讲述中,几乎只有逻辑的串联,由一处线索而衍生的各种推断,阐释每一种推断的可能与不可能而得到答案,解谜篇绝对酣畅淋漓。
奎因用一种极为理性的方式来看待案件,不掺杂任何情感,与其说他在写故事,倒不如说他在出题。就像我们平常做的那种GRE里面的逻辑分析,只不过奎因也将这些线索穿行在冗长的叙事之中,决不隐瞒,甚至不断的强调,挑战你的智慧。奎因大概是唯一的单独拿出两页纸来“挑战读者”的系列,而这种显而易见的挑衅正是打开广大群众的心弦的钥匙。
奎因,将推理小说的推理部分发展到极致而忽略其作为小说的一面,着实获得了极大的成就。
作者两兄弟后来受好莱坞大片的影响,深受鼓舞。因此,后期的奎因开始注重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出彩和文笔的提升。不得不说,经过了这些努力,奎因系列作为小说真的更加富有戏剧性,奎因这小伙子的形象也更加丰满。但更悲剧的是,在现代人的眼光里,后期的这些作品,反而不好看了。奎因再努力,还是无法在这些方面超越前辈和后人,因此大家欣赏的,永远是前期那纯粹的,精妙的,复杂而清晰的逻辑推理。
奎因的小说重读性也很差,因为他并不隐藏线索。推理的部分集中在最后几页纸,全部的精彩就汇聚在那里,前面完全是在铺垫和交代必要的情节。重读《希腊棺材之谜》也仅仅是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而已。《X的悲剧》则因为是最最喜爱的唐诺大人的翻译。
奎因走到了逻辑的尽头,登上了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虽然没有用生命奉献爱情……),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很难超越。总之在我心里,最赞奎因~!
→ 岛田庄司、绫辻行人及一众日系新本格大神 [要做就做到极致]
日系推理在推理小说发展过程中着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丝毫不逊于欧美一派。惭愧的是,日系的推理我确实读的没有欧美那样多,主要还是因为胆子小。看日系的推理,看几本吓出几身冷汗……
不过因着日系的威名远播,仍然是壮着胆子读了几本。
本格这个词应是日本人创造的,意思大概就是以解谜为核心的推理小说,与社会派系和硬汉派系等等并列。我所读的推理小说大多属于本格派。自福尔摩斯那个年代以来,经过了克里斯蒂,卡尔,奎因等人环二战的黄金时代的发展,解密类小说攀越了顶峰而走入下滑,该用的诡计都用过了,能玩的骗局都玩过了,欧美还专注于解谜的作家不多了。大家能读到的本格派推理也大多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因此,以岛田庄司为首的一众日系作家,在当下坚守本格,创下了“新本格”阵营,不得不说是推理界的一抹福音。说回来,喜欢推理的人大多都是喜爱本格派的。
而之所以读岛田庄司,对我而言只是因为午夜文库罢了。他出版了,我就读了,那个时候我对日系的推理还一无所知。作为没看过《少年包青天》的人(因为胆小),我有幸成为了无剧透而悦读《占星术杀人魔法》的一员(太不容易了……)。
好看是真心好看,赞美也想真心的赞美。心灵却受到了无比的摧残。诡计、线索、文笔无一不精,可就是场面太血腥,手法太暴虐,描写太露骨,动机太残忍。当代人口味确实重了点,我的心思却还停留在老一辈的舒适推理之中,一时之间真是难以适应。但精彩的东西就是精彩,于是又上瘾一样地读了《斜屋犯罪》和《北方夕鹤》,在两个难眠的夜晚之后发誓戒掉岛田君。
我不想用新本格与欧美的黄金时代的本格相比。时代相差太远,虽然同属解谜类的推理但性情已是大大不同。老一辈还在用叙事和逻辑说事,而新一代却感觉完全是在猎奇。我相信老一代的日本人兴许也不是这样写东西的,但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等人的大作并未拜读过,日系已然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阴影。
再说说绫辻行人的馆系列。若说岛田君还只是因为人家出了我就读了导致的误打误撞,读绫辻行人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连着读了五本,虐并快乐着。绫辻行人也是个专情的人,馆系列全都放在暴风雪山庄的模式下(因天气缘故所有人与凶手都被关在一所建筑里而无法离开),据说是向婆婆的《无人生还》致敬。印象最深的绝对是《十角馆杀人预告》和《雾月邸杀人事件》,最虐的当属《钟表馆幽灵》。
绫辻行人把暴风雪山庄这一已经足够险恶的话题又架构在了一座座古老而充满机关与故事的建筑里,因此情节变得极度紧凑而神秘。不断发现的机关与不断浮现的往昔,进行中的杀人案件,无辜的人一个一个死去,凶手很可能就是身边的人,猜疑和恐惧伴随着整个故事,直到最后。这样的情节当真虐心虐性,再加上时不时出现的尸体艺术和残暴动机,整个书都弥漫着一片惊悚的气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我已然无暇去分析什么推理了。
说到人物呢,推理小说不同于其他的题材,通常是一名侦探一个系列好几本书,而形象也是慢慢积累起来的。读过的岛田与绫辻都还不够多,很难说侦探们在我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形象。不过日本人都是很有个性的,岛田塑造的厕所君(御手洗洁)和绫辻行人因为崇拜岛田而塑造的“岛田洁”,单从名字上看就与众不同。
不过我也知道,看了这么多推理小说心灵仍旧脆弱如我的人着实不多。其实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样的小说并没有什么恐惧的,对经得起重口味的读者来说,日系的新本格绝对是大大的出彩。日本人的书里面总是透着要做就做到极致的冲劲,情节紧凑而诡计玲珑,叙事浓艳而动机沉重,每一本都是上上之作。
如果还嫌不够过瘾,京极夏彦的妖怪推理挑战你的心理极限,《黑死馆杀人事件》藐视你的理解能力,绫辻行人的《Another》拍成了动画。总之,在日系新本格里总能找到超越你的口味。
→ 东野圭吾 [简单浪漫]
东野君是乱入的,东野君不是写推理的…….
东野风在中国刮起来的时候我就被刮进去了。从海南出版社最初的四本开始已经是高中毕业后的2008年的事情了。之后出版的速度一直不快不慢,正好可以出几本看几本地追。买来的加电子版的,前前后后也基本吧市面上能找到的扫了个光。
先吐槽一下东野君前期的工科推理吧。
汤川学帅哥系列一直到《嫌疑人X的献身》之前,都还是以短篇为主的。短篇有着节奏爽快,结局明朗的特点,用到的诡计与叙事手段都相对少一些。东野的工科推理之长处便在于“工科”二字,其核心在于手法而非推理。
其实作为理工科出身,这样的诡计虽然复杂却也能看得懂,只是没有爽感罢了。东野式的本格若是与岛田君相比自然是逊色不少,而其当时的文笔以及叙事能力也更是有待提升。用电路,用激光,用化学反应来杀人,无处不体现着理工科那明媚而忧伤的幽默感。说实话,推理小说还是应该重在推理,诡计再猎奇再新颖,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来支撑,只会让人觉得脱离了真实感。
从《白夜行》在大陆出版的那一刻起,东野风才算是真正刮了起来。等到《嫌疑人X的献身》面世,这股风便吹到鼎盛了。东野的风格从凌乱的杀人手法变成了从犯罪世界窥视的庞大而深厚的人性关怀。东野从推理走向文学,走到了和推理完全无关的领域。
东野君的文字是非常耐看的,其实在他的故事里很少有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叙事在一种平稳而简洁的氛围中一页页翻过,笔法简单却是凶狠浪漫,能在人心里掀起波澜,猝不及防。东野胜在情节,胜在他看待问题的切入点。
《嫌疑人X的献身》是我读过的推理小说里唯一一本让我觉得在文学性和推理性两方面都登峰造极的小说,推理小说想要同时做到这两点真的很难。书里描绘了无法成全的用生命奉献的爱情,隐匿于纯粹的孤独下的智慧,阅读中感到明显的时间与空间的错位,案件的内核是如此精巧。极简的封面,没有华丽的现场和血色的文字,酸涩与压抑,震撼与泛滥,这本书在我心里有无可替代的位置。
东野自己也吐槽了他心里的推理小说,《名侦探的守则》极近搞笑与幽默。他本人对于本格推理的前景算是相当不看好,而跳出这个圈子已属必然。东野君的小说里始终有高科技的思维蠢蠢欲动,果然还是不能脱下工科男这坚实的外衣啊 ~(^^)~
又及,东野君是不是被什么姑娘伤害过,女人在他心中就这么可怕么……
总之,会追下去。
→ 没有成套成套追的书
除了上面几个作者追过之外,零零散散的还看了好些奇葩的推理。按年代一个个说来。
爱伦•坡的五篇短篇推理一直被认为是推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其年代早于《福尔摩斯》。就算是被黄金时代与当代新本格洗礼过的人,再回过头去看着五篇极简朴素的推理,依然不会觉得不精彩。这五篇小说分属不同的风格,之后的推理情节无出其右。而爱伦•坡本人的主要成就与推理无关,更显得其人伟大。
在市图书馆翻完了《亚森•卢平探案集》,窃以为莫里斯•勒布朗大叔的书着实幽默(粉丝不要砸我……),书本身幽默,翻译更幽默,几乎到了无法理解的地步。亚森•罗平嘛,史上第一怪盗。说他是推理小说实在是于心不忍,推理的漏洞多的像筛子一样,还生生把福尔摩斯黑了,却黑的不高端。不过罗平最终作为一个形象活在了人们心中,以至于催生了鲁邦三世和怪盗基德这样的风云人物,依然是可喜可贺。其实《虎牙》等篇若不看做推理,依然是探险类小说的佳作。
G.K.切斯特顿也是一位在其他各方面都有传世之作的人,《布朗神父探案集》中的布朗神父,比起侦探一职,倒更像个神父(这在推理小说中很少见)。切斯特顿提倡一种点到为止的叙事方式,而非迷惑读者,但这也造成了他的作品相对平淡。其实整个系列在推理界的评价为“语言优美和思想见解的卓尔不群胜于构思巧妙”。可惜以翻译的水准实在难以达到。
多萝西•利•塞耶丝,说她是英国侦探小说的女皇实在是让我难以承认。塞耶丝和婆婆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明显其受《福尔摩斯》的影响更深一些。总的来说彼得勋爵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关于人格方面的印象,至于诡计和叙事也属平平。塞耶丝并不著名,我也仅仅读过三本,不过应该不会再读了。
对约瑟芬•铁伊的欣赏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侦探作家大多高产,而铁伊只出了八本书,本本评价颇高。《时间的女儿》一书融合了推理与历史,赞誉尤甚。铁伊的叙事闲散而云淡风轻,有着英伦独有的精致而细腻的美,平白地为推理小说这样的通俗文学增添了一点诗意。北方文艺出版社的一套全集,暗紫色的极简封皮十分得体,铁伊的推理可能并不能带来震撼,但八本缓缓读下来,却能在里面寻到优雅闲适而文气的笔触。不是正经的推理,应该可以算作是正经的文学。
克莱顿•劳森和狄克森•卡尔是好朋友,其马里尼系列也精于不可能犯罪。劳森写得是魔术师的故事,是欺骗的故事。以魔术的欺骗心理入手而构造诡计,自然是精彩绝伦。劳森会在叙事中加入神秘元素,风格与卡尔很是接近,能一口气读下去。总之就是一个主题“别相信你所认为的”。美国人大概很喜欢不可能犯罪这个题材,爱德华•霍克也痴恋此道,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以短篇见长。
其余的更是散散落落没办法总结出什么了,追了这么久的推理,可以算作是较为资深的粉丝了,也算读出了自己的口味。硬汉派系和社会派系都读过一两本,没有爱上。说不定哪天我也会疯狂地追呢。
如今确实不怎么看推理小说了,除了奎因和东野圭吾,也不会跟着出版社的节奏在后面死追。大师们都已故去,作品越读越少,况且都是从佳作开始阅读的,新兴的本格派又实在重口。但推理小说浩如烟海,想读总会有的读。看着书架上一块一块的暗色系,凭着回忆如数家珍,这些书陪伴我读过了几年的光景,渐渐地也就要封存在记忆里了。
随着我口味的变化,他们也迟早会被我挪到卧室阳台的冷宫去,这一纵书架如今仍被暗色系占领,和临近的一纵三联出版社的领地那清秀淡爽的色彩分得透彻,他们的离去应该还需要蛮长的光景。喜欢了这么久,哪是那么容易就割舍的。
居然码了将近一万字……这些年我都在干什么……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