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2:在路上
车上看到了学姐带的《在路上》,顿时感觉自己好浅薄。如今,当我们一行人托着疲惫的身躯最终抵达了目的地时,再想起从昨日开始的旅途,笑而不语了。
不是第一次坐火车了,但真的是第一次做那么长时间的火车。曾经保证不再坐硬座,结果这次就破了戒,还是那么久,三十多个小时。且不说5号早上早起赶火车结果还是在上海站手忙脚乱差点赶不上;且不说在车厢里来来回回推着小车或者挂着小篮用正宗四川口音叫嚷着“水果”“稀饭”“酸辣粉”;且不说晚上睡觉不断的变换位置顺便找个空隙伸展一下憋屈已久的双脚以来适应几乎成了90度的座位,单是一路上转瞬即逝的景色就足够构成震撼人心的篇章。从上海站驶出,最终到达遵义,如今依稀记得的路线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路上的风景变换也就是等于是看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是如何逐步变化成了砖瓦房。经过一些的地方时,我也算是最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贫穷。以前只在杂志里才能看到的一些景象,比如背着背篓卖煤的小女孩,衣衫褴褛的站在砖瓦房前看着火车的小孩,真的很多的这些,都不曾想到,现实真的存在。其实出发前,我就已经做好这种心理准备。当红皮车缓缓驶出上海站时,每个人内心里满满的兴奋不知道该从何宣泄,但随着列车的前行,这些还是震撼到了我。当同伴们在列车里哼唱起《旅行的意义》时,我不禁想,我们此趟的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在路上的,有人所谓对旅行本身的思考,以至于所谓的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这个原本可以给本身高度升华的一次机会,最终还是被这种出发前就有的心烦意乱所打断。
一路上的风景变换,其实更是给这种茫然增添茫然。不仅仅是车窗外的风景,硬座车内,真正包含着人生百态。窝在座位里,蜷着身子,努力调整到自己所熟悉舒服的姿势,但是,看到车厢交界处时,内心很不是滋味儿。那些没买到票,或者可以说是舍不得买一张对我们而言只是一顿饭,一次唱K的钱的人,也只能窝在过道仅有的小角落里,蜷着身子,努力调整到不会被来往的人踩到或者被乘务员斥骂的姿势,怯怯的铺一层随时会被乘务员“无私”扫走的纸巾垫着屁股,还得时时刻刻注意着——或许是自己在外地,打拼辛苦了许久才得到的——那些一包包行李不会被人随意的踢走踢坏。当一有人去排队那个时时刻刻都显示着有人的厕所时,他们会赶紧的站起,偷偷地跑到座位上喘息片刻,缓缓身子。虽然我不是他们的其中一员,但是,他们内心的无奈,就在这不起眼的举手投足间,映射入我的眼睛。由于路上停的站点较多,当在湘黔境内时,上来的人,多是农村的人,几乎都是一副历尽沧桑的衰老的模样。记得最难熬的夜晚时,在我斜对面的就是一个这样的老人。因为是硬座,我也睡得很艰难,夜里模模糊糊醒了几次,就看到这个典型的中部农村的老人,很无奈的垫着纸巾,坐在对面人的座位旁边,一只手抱着膝盖,一只手不断的撑一下地来调整。和他对视过几次,我也承认,我真的无法完全读出老人内心的想法。但是,最最能够确定的,就是一种羡慕。我很惭愧的是,处于一种自私的在外自我保护意识,我没有腾出我的座位让老人歇歇。这一点,和学姐学长们相比,我愈加发现自己的不足。一个6岁女孩,不知怎么的,就和学姐们玩了起来,而且非常的开心。我不禁看了一下她的妈妈,一个同样窝缩在过道角落里的,戴着墨镜,烫头发的妇女。墨镜和头发并不能简单的遮掩住她的苍老。6岁的女儿,按理来说应该喊我们叫“叔叔阿姨”,可是当我见到她妈妈时,我怎么也无法让孩子喊我“叔叔”:她的妈妈,真的感觉很老。我们在她面前更似乎应该喊“阿姨”。当女孩和学姐学长们玩熟络了后,喊她妈妈一起来坐。妈妈觉得不好意思,但是学姐学长们并没有这么想。所以,当我准备睡觉回头时,看到的是小女孩和妈妈睡在椅子上,大家都是挤挤罢了。实在是惭愧至极。我觉得,不必去深究窗外环境的恶劣,生存的艰难,其实车内,众生百态更有发掘价值。火车,飞机,这些个必须的交通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变相分级的地方。卧铺的人可以到硬座车,而硬座车的人是不能进入卧铺车的,卧铺出入必须要检票。列车乘务员的态度,对没有坐票的人和有坐票的人和有卧票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原来现实如此。
人多的好处,在单调无聊煎熬的火车时间上,充分体现出来。虽说火车上大家的手机相继没电关机,但是由于人多,哪怕是每个人说一句:“好无聊啊。”都能消磨很多时光。在最终听到广播里“遵义站到了”的时候,终于忍不住欢呼了起来。不论这趟是否真的有意义,我们,毕竟完成了原先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出了火车站,随便找了家旅馆住了下来。没有空调,没有独卫,没有网络,但是一张软软的床和公共浴室的热水澡,就足以先卸去浑身的劳累,为第二天的颠簸养精蓄锐。
8号早晨起的其实不算早,匆匆赶到车站,买了早饭买了票,便开始从遵义向凤岗县城赶。一路上大家经过了一夜休息,加上目的地近在咫尺,兴奋之心还是无法完全表达。当大巴车载电视里开始播放一首首老歌时,呵呵,我们可管不上许多,能唱的就唱了,以至于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唱了应该有2个小时。一路经过的是盘山公路,并没有下午的险峻。凤岗县城简单的补给,车站的讨价还价,让我们真正体验了什么叫山路。6、7个人,挤在小面包车里,再过盘山路时,U形的弯道,60度的弯道,90度的弯道,司机似乎总是保持这相同的速度,并无多大的变化。有时候前方,地平线与山路相接,突然间一个下坡,相比游乐园里的过山车,有过之而无不及。小面包车的走山路,想想总比旅游时大巴走山路刺激的多。
细细算来,如果加上我从家里到苏州的车程,我在路上已经两天半了。现在,在教学楼顶楼用水擦擦身子就此算做一次洗澡,然后回到办公室,也算是宿舍,用着学校的无线网,回想起这一路,依旧那么俗套的说,梦一般的存在着。后天开始,就要正式上课了。或许,我所一直想探究的,所想感触的,在路上的意义,最终还是会在旅行的终点,迟到的到来。
不是第一次坐火车了,但真的是第一次做那么长时间的火车。曾经保证不再坐硬座,结果这次就破了戒,还是那么久,三十多个小时。且不说5号早上早起赶火车结果还是在上海站手忙脚乱差点赶不上;且不说在车厢里来来回回推着小车或者挂着小篮用正宗四川口音叫嚷着“水果”“稀饭”“酸辣粉”;且不说晚上睡觉不断的变换位置顺便找个空隙伸展一下憋屈已久的双脚以来适应几乎成了90度的座位,单是一路上转瞬即逝的景色就足够构成震撼人心的篇章。从上海站驶出,最终到达遵义,如今依稀记得的路线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路上的风景变换也就是等于是看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是如何逐步变化成了砖瓦房。经过一些的地方时,我也算是最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贫穷。以前只在杂志里才能看到的一些景象,比如背着背篓卖煤的小女孩,衣衫褴褛的站在砖瓦房前看着火车的小孩,真的很多的这些,都不曾想到,现实真的存在。其实出发前,我就已经做好这种心理准备。当红皮车缓缓驶出上海站时,每个人内心里满满的兴奋不知道该从何宣泄,但随着列车的前行,这些还是震撼到了我。当同伴们在列车里哼唱起《旅行的意义》时,我不禁想,我们此趟的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在路上的,有人所谓对旅行本身的思考,以至于所谓的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这个原本可以给本身高度升华的一次机会,最终还是被这种出发前就有的心烦意乱所打断。
一路上的风景变换,其实更是给这种茫然增添茫然。不仅仅是车窗外的风景,硬座车内,真正包含着人生百态。窝在座位里,蜷着身子,努力调整到自己所熟悉舒服的姿势,但是,看到车厢交界处时,内心很不是滋味儿。那些没买到票,或者可以说是舍不得买一张对我们而言只是一顿饭,一次唱K的钱的人,也只能窝在过道仅有的小角落里,蜷着身子,努力调整到不会被来往的人踩到或者被乘务员斥骂的姿势,怯怯的铺一层随时会被乘务员“无私”扫走的纸巾垫着屁股,还得时时刻刻注意着——或许是自己在外地,打拼辛苦了许久才得到的——那些一包包行李不会被人随意的踢走踢坏。当一有人去排队那个时时刻刻都显示着有人的厕所时,他们会赶紧的站起,偷偷地跑到座位上喘息片刻,缓缓身子。虽然我不是他们的其中一员,但是,他们内心的无奈,就在这不起眼的举手投足间,映射入我的眼睛。由于路上停的站点较多,当在湘黔境内时,上来的人,多是农村的人,几乎都是一副历尽沧桑的衰老的模样。记得最难熬的夜晚时,在我斜对面的就是一个这样的老人。因为是硬座,我也睡得很艰难,夜里模模糊糊醒了几次,就看到这个典型的中部农村的老人,很无奈的垫着纸巾,坐在对面人的座位旁边,一只手抱着膝盖,一只手不断的撑一下地来调整。和他对视过几次,我也承认,我真的无法完全读出老人内心的想法。但是,最最能够确定的,就是一种羡慕。我很惭愧的是,处于一种自私的在外自我保护意识,我没有腾出我的座位让老人歇歇。这一点,和学姐学长们相比,我愈加发现自己的不足。一个6岁女孩,不知怎么的,就和学姐们玩了起来,而且非常的开心。我不禁看了一下她的妈妈,一个同样窝缩在过道角落里的,戴着墨镜,烫头发的妇女。墨镜和头发并不能简单的遮掩住她的苍老。6岁的女儿,按理来说应该喊我们叫“叔叔阿姨”,可是当我见到她妈妈时,我怎么也无法让孩子喊我“叔叔”:她的妈妈,真的感觉很老。我们在她面前更似乎应该喊“阿姨”。当女孩和学姐学长们玩熟络了后,喊她妈妈一起来坐。妈妈觉得不好意思,但是学姐学长们并没有这么想。所以,当我准备睡觉回头时,看到的是小女孩和妈妈睡在椅子上,大家都是挤挤罢了。实在是惭愧至极。我觉得,不必去深究窗外环境的恶劣,生存的艰难,其实车内,众生百态更有发掘价值。火车,飞机,这些个必须的交通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变相分级的地方。卧铺的人可以到硬座车,而硬座车的人是不能进入卧铺车的,卧铺出入必须要检票。列车乘务员的态度,对没有坐票的人和有坐票的人和有卧票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原来现实如此。
人多的好处,在单调无聊煎熬的火车时间上,充分体现出来。虽说火车上大家的手机相继没电关机,但是由于人多,哪怕是每个人说一句:“好无聊啊。”都能消磨很多时光。在最终听到广播里“遵义站到了”的时候,终于忍不住欢呼了起来。不论这趟是否真的有意义,我们,毕竟完成了原先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出了火车站,随便找了家旅馆住了下来。没有空调,没有独卫,没有网络,但是一张软软的床和公共浴室的热水澡,就足以先卸去浑身的劳累,为第二天的颠簸养精蓄锐。
8号早晨起的其实不算早,匆匆赶到车站,买了早饭买了票,便开始从遵义向凤岗县城赶。一路上大家经过了一夜休息,加上目的地近在咫尺,兴奋之心还是无法完全表达。当大巴车载电视里开始播放一首首老歌时,呵呵,我们可管不上许多,能唱的就唱了,以至于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唱了应该有2个小时。一路经过的是盘山公路,并没有下午的险峻。凤岗县城简单的补给,车站的讨价还价,让我们真正体验了什么叫山路。6、7个人,挤在小面包车里,再过盘山路时,U形的弯道,60度的弯道,90度的弯道,司机似乎总是保持这相同的速度,并无多大的变化。有时候前方,地平线与山路相接,突然间一个下坡,相比游乐园里的过山车,有过之而无不及。小面包车的走山路,想想总比旅游时大巴走山路刺激的多。
细细算来,如果加上我从家里到苏州的车程,我在路上已经两天半了。现在,在教学楼顶楼用水擦擦身子就此算做一次洗澡,然后回到办公室,也算是宿舍,用着学校的无线网,回想起这一路,依旧那么俗套的说,梦一般的存在着。后天开始,就要正式上课了。或许,我所一直想探究的,所想感触的,在路上的意义,最终还是会在旅行的终点,迟到的到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