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维尔的幽灵》
第一次看英语话剧,带着好奇心,像去拆一份礼物的包装纸,又像开窗去吹新鲜的风。虽然文化和语言的细微处会有障碍,但是演员的表演很到位,只是三四个人在台上,却很有感染力,能够调动全场的情绪。一些时刻,勾起看《老友记》的感觉,又多一份亲切。
承认我没能始终投入,进场慌慌张张的,状态上并没有准备好。预习的功课也不够,于讽刺所指会心处或许只有十之一二。像这样有历史的作品,应该先把时代背景、作者观念搞懂的。中间也有没有跟上的,英语很烂的。
喜欢其中清爽明朗的讽刺——作者对美国的浅薄、英国的势力、两国虚伪的友谊、一同欺负弱小民族,以及小女孩对浪漫的幻想、小男孩的愚蠢、中年妇女的彪悍、牛仔的粗旷都看得清楚,嘻嘻哈哈地把每个人拎出来嘲笑,嘲笑却又包容,不那么恨之入骨——觉得他是个心理阳光健康又聪敏善谑的人。喜欢台上台下互动的表演风格,两处观众参与都很出彩。唱起歌来,他们的嗓音都很美。
好像只是第二次现场看话剧,上次是去年平安夜看赖声川的《这一夜,women说相声》,是单元片段的讲述,是讲故事而不是情节表演。看碟的《暗恋桃花源》故事性强一点,却又不像影视剧那么投入地演故事。“《坎特维尔的幽灵》讲什么的呢?”被问到时候,只能支支吾吾,说不圆满。其实很少想这个问题,我不太关心在讲什么。故事的情节线索,大概就像彩灯的电线吧,把大家穿起来,彩灯亮起来,才是我们要的。据说伟大的作品,都是细节比宏观给予我们更多的东西。我引用这句在这里,也许有点强词夺理,不肯承认自己没看懂。我也害怕说我非常喜欢《太阳照常升起》,因为别人问我它是讲什么的呢?我说不出来。
一些资料
作者王尔德,英国世纪后半叶的著名唯美主义作家,具有惊人的叙述技巧和机敏辛辣的幽默感,表达方式优雅引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纯真美好世界的向往。
《坎特维尔的幽灵》围绕一座英国古堡展开,情节跌宕起伏——不是被幽灵惊吓,反而是幽灵被惊扰。全书充满节奏和悬念感,行文谴句之中善意取笑了英国贵族的势利态度。故事发生在一座历史悠久的英国城堡中。来自美国的奥蒂斯家族购得了城堡的所有权。当他们到达坎特维尔庄园时,听说坎特维尔的旧主人西蒙爵士的幽灵在庄园中游荡。……
英国TNT剧院创立于1980年,是世界级国际巡演剧团,曾获得慕尼黑双年艺术节、爱丁堡戏剧节、德黑兰艺术节大奖和新加坡政府奖等多项大奖。TNT剧院不仅在英国本土声名显赫,而且是全球巡演国家和场次最多的英语剧团——几乎占据了德国全部英语话剧市场,也是在法国、日本和俄罗斯演出最多的英语剧团。TNT剧院倡导戏剧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让观众成为戏剧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致力于在戏剧中融入多种艺术形式,每个剧目都邀请顶级作曲家量身创作音乐,因此作品中有很重的音乐和舞蹈元素。TNT以浓郁英伦风格充分体现了王尔德的艺术精神,集幽默、惊悚、童话和浪漫于一体,并秉承其一贯艺术风格运用了现场音乐、无伴奏合唱和现场乐器演奏,因而带有很重的音乐剧特色。
各国媒体评论
“充满生机,美丽超凡的剧院。”- 美国纽约《乡村之声》
“尽管用英语演出,但圣彼得堡国立喜剧院每夜爆满,我们从未看过这样的话剧。” -俄罗斯《戏剧》杂志
“牢牢把握住莎翁悲剧的节奏,急速前进直至毛骨悚然的高潮…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德国《南德意志报》
“快节奏的惊悚剧却有现实的哲学深度,所以TNT剧院能在全世界如此成功。” –希腊《雅典新闻》
“折服中国观众的是简洁却绝不简单的设计中蕴含的巧妙想象力以及整个演出纯正的英伦风格和强烈的戏剧震撼力。”— 《北京晚报》
“表演行云流水,潇洒自如中却深藏功力。舞台简洁至极,朴实之中却凸现庞大寓意,对比英国人驾驭戏剧的能力,我们深受启发,却又自认不如。”— 北京《新京报》
“在我们这个明星横行的城市里,舞台成了镀金场,浮华之下总也找不到那种沁人心脾的戏剧魅力。我们的遗憾却在《雾都孤儿》里得到了弥补……舞台上唯一流光溢彩的只有表演。”-北京《信报》
“让人赞不绝口的是穿插到剧中的音乐,没有一件乐器,仅仅是演员的和声和合唱,既渲染了情景,也让戏剧节奏张弛有度。” -《北京青年报》
“千年文学产生了远比王尓德更复杂或更有想象力的作者,但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他留下的一行行文字至今深深吸引着我们。”- 博尔赫斯
“纵观这位才子的一生,真身早已衰朽,但他全部作品超凡脱俗的风格,一世纪后仍顾盼自得,不可磨灭。”- 余光中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毕业于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是十九世纪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才子,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倡导者,著名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他在服饰、装饰、语言表达以及行为举止等全方位地创造了炫然多彩的审美形式,并成功折射到作品中去,颓废唯美、猖狂放浪于外,纯美纯善于心,其代表作包括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石榴屋》,诗作《诗集》、《斯芬克斯》、《瑞丁监狱之歌》,剧本《薇拉》、《少奶奶的扇子》、《帕都瓦公爵夫人》、《莎乐美》、《无足轻重的女人》、《真诚最要紧》、《理想的丈夫》,散文集《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书信集《深渊书简》和短篇小说集《坎特维尔城堡幽灵》等。
1895年,王尔德因“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曾被判入狱两年。获释后王尔德离开英国,改信天主教并于数年后客死巴黎。1998年,在遭到毁誉近一个世纪以后,英国在伦敦为王尔德树立了雕像,上刻有王尔德的语录:“我们都处在沟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
1854年,奥斯卡·王尔德出生於都柏林,他的父亲为闻名的外科医生威廉.王尔德先生,母亲则爱好文学,是位作家,笔名为丝波兰扎。王尔德在都柏林的三圣大学研读古典文学作品,后来又前往牛津的马达兰大学,这段期间,他充分显露出自己是位才华洋溢的学者,他因诗作《拉温纳》而赢得纽迪该奖 (Newdigate Prize);王尔德才气纵横、机智过人、魅力十足,又喜欢大出风头,立刻成为无人不晓的文学界名人。他能言善道又擅於写作,第一本诗集在1881年出版,不久,他到北美洲进行历时一年的巡回演讲;到达纽约的时候,王尔德说:「我没什么好说的,除了我的天分。」这是他留下来的许多惯用语之一。
1884年,他和康斯坦丝.洛伊德结婚之后,出版了数本孩童故事书,原本这些故事书是写给他儿子的。1891年他出版唯一的小说《格雷的画像》,不久之前他才出版了《阿瑟.撒维尔爵士的罪行》。1890年之后,王尔德陆续写出机智耀眼的喜剧,接连成功,作品有:《温夫人的扇子》(1892年)、《微不足道的女人》(1893年)、《理想丈夫》(1895年)与杰作《不可儿戏》(1895年),王尔德最后一部剧本《莎乐美》是以法文写作,伦敦拒绝此剧演出,后来理查.史卓斯改编成歌剧,王尔德的好友阿弗列特.道格拉斯把此剧翻译成英文,之后得以在英国出版。
阿弗列特的父亲贵为侯爵,得知儿子与声名狼藉的剧作家是朋友关系,强烈反对他们俩人的友谊,还公然污辱王尔德,引起了一场争论,终於导致王尔德在 1894年因同性恋行为而入狱,王尔德被判入狱两年,并判处劳役,这场牢狱之灾让王尔德身心疲弱,宣告破产。后来王尔德的朋友慷慨援助,王尔德得以去法国定居,还改名为西巴斯金.梅莫斯(Sebastian Melmoth);居住法国期间,他写出最为闻名的诗作:《里丁监禁之歌》。1890年,王尔德死於异乡法国。他在狱中写给阿弗列特的信件於1905年出版,书名为《狱中信》。
《格雷的画像》於1890年初次上市,未获佳评,大众震惊不已,强烈抨击此书。王尔德在此书中的前言提到:「书没有道德或不道德的分别,书只有写得好和写得不好的分别,如此而已。」强而有力地反驳了当时的舆论。
承认我没能始终投入,进场慌慌张张的,状态上并没有准备好。预习的功课也不够,于讽刺所指会心处或许只有十之一二。像这样有历史的作品,应该先把时代背景、作者观念搞懂的。中间也有没有跟上的,英语很烂的。
喜欢其中清爽明朗的讽刺——作者对美国的浅薄、英国的势力、两国虚伪的友谊、一同欺负弱小民族,以及小女孩对浪漫的幻想、小男孩的愚蠢、中年妇女的彪悍、牛仔的粗旷都看得清楚,嘻嘻哈哈地把每个人拎出来嘲笑,嘲笑却又包容,不那么恨之入骨——觉得他是个心理阳光健康又聪敏善谑的人。喜欢台上台下互动的表演风格,两处观众参与都很出彩。唱起歌来,他们的嗓音都很美。
好像只是第二次现场看话剧,上次是去年平安夜看赖声川的《这一夜,women说相声》,是单元片段的讲述,是讲故事而不是情节表演。看碟的《暗恋桃花源》故事性强一点,却又不像影视剧那么投入地演故事。“《坎特维尔的幽灵》讲什么的呢?”被问到时候,只能支支吾吾,说不圆满。其实很少想这个问题,我不太关心在讲什么。故事的情节线索,大概就像彩灯的电线吧,把大家穿起来,彩灯亮起来,才是我们要的。据说伟大的作品,都是细节比宏观给予我们更多的东西。我引用这句在这里,也许有点强词夺理,不肯承认自己没看懂。我也害怕说我非常喜欢《太阳照常升起》,因为别人问我它是讲什么的呢?我说不出来。
一些资料
作者王尔德,英国世纪后半叶的著名唯美主义作家,具有惊人的叙述技巧和机敏辛辣的幽默感,表达方式优雅引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纯真美好世界的向往。
《坎特维尔的幽灵》围绕一座英国古堡展开,情节跌宕起伏——不是被幽灵惊吓,反而是幽灵被惊扰。全书充满节奏和悬念感,行文谴句之中善意取笑了英国贵族的势利态度。故事发生在一座历史悠久的英国城堡中。来自美国的奥蒂斯家族购得了城堡的所有权。当他们到达坎特维尔庄园时,听说坎特维尔的旧主人西蒙爵士的幽灵在庄园中游荡。……
英国TNT剧院创立于1980年,是世界级国际巡演剧团,曾获得慕尼黑双年艺术节、爱丁堡戏剧节、德黑兰艺术节大奖和新加坡政府奖等多项大奖。TNT剧院不仅在英国本土声名显赫,而且是全球巡演国家和场次最多的英语剧团——几乎占据了德国全部英语话剧市场,也是在法国、日本和俄罗斯演出最多的英语剧团。TNT剧院倡导戏剧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让观众成为戏剧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致力于在戏剧中融入多种艺术形式,每个剧目都邀请顶级作曲家量身创作音乐,因此作品中有很重的音乐和舞蹈元素。TNT以浓郁英伦风格充分体现了王尔德的艺术精神,集幽默、惊悚、童话和浪漫于一体,并秉承其一贯艺术风格运用了现场音乐、无伴奏合唱和现场乐器演奏,因而带有很重的音乐剧特色。
各国媒体评论
“充满生机,美丽超凡的剧院。”- 美国纽约《乡村之声》
“尽管用英语演出,但圣彼得堡国立喜剧院每夜爆满,我们从未看过这样的话剧。” -俄罗斯《戏剧》杂志
“牢牢把握住莎翁悲剧的节奏,急速前进直至毛骨悚然的高潮…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德国《南德意志报》
“快节奏的惊悚剧却有现实的哲学深度,所以TNT剧院能在全世界如此成功。” –希腊《雅典新闻》
“折服中国观众的是简洁却绝不简单的设计中蕴含的巧妙想象力以及整个演出纯正的英伦风格和强烈的戏剧震撼力。”— 《北京晚报》
“表演行云流水,潇洒自如中却深藏功力。舞台简洁至极,朴实之中却凸现庞大寓意,对比英国人驾驭戏剧的能力,我们深受启发,却又自认不如。”— 北京《新京报》
“在我们这个明星横行的城市里,舞台成了镀金场,浮华之下总也找不到那种沁人心脾的戏剧魅力。我们的遗憾却在《雾都孤儿》里得到了弥补……舞台上唯一流光溢彩的只有表演。”-北京《信报》
“让人赞不绝口的是穿插到剧中的音乐,没有一件乐器,仅仅是演员的和声和合唱,既渲染了情景,也让戏剧节奏张弛有度。” -《北京青年报》
“千年文学产生了远比王尓德更复杂或更有想象力的作者,但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他留下的一行行文字至今深深吸引着我们。”- 博尔赫斯
“纵观这位才子的一生,真身早已衰朽,但他全部作品超凡脱俗的风格,一世纪后仍顾盼自得,不可磨灭。”- 余光中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毕业于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是十九世纪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才子,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倡导者,著名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他在服饰、装饰、语言表达以及行为举止等全方位地创造了炫然多彩的审美形式,并成功折射到作品中去,颓废唯美、猖狂放浪于外,纯美纯善于心,其代表作包括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石榴屋》,诗作《诗集》、《斯芬克斯》、《瑞丁监狱之歌》,剧本《薇拉》、《少奶奶的扇子》、《帕都瓦公爵夫人》、《莎乐美》、《无足轻重的女人》、《真诚最要紧》、《理想的丈夫》,散文集《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书信集《深渊书简》和短篇小说集《坎特维尔城堡幽灵》等。
1895年,王尔德因“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曾被判入狱两年。获释后王尔德离开英国,改信天主教并于数年后客死巴黎。1998年,在遭到毁誉近一个世纪以后,英国在伦敦为王尔德树立了雕像,上刻有王尔德的语录:“我们都处在沟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
1854年,奥斯卡·王尔德出生於都柏林,他的父亲为闻名的外科医生威廉.王尔德先生,母亲则爱好文学,是位作家,笔名为丝波兰扎。王尔德在都柏林的三圣大学研读古典文学作品,后来又前往牛津的马达兰大学,这段期间,他充分显露出自己是位才华洋溢的学者,他因诗作《拉温纳》而赢得纽迪该奖 (Newdigate Prize);王尔德才气纵横、机智过人、魅力十足,又喜欢大出风头,立刻成为无人不晓的文学界名人。他能言善道又擅於写作,第一本诗集在1881年出版,不久,他到北美洲进行历时一年的巡回演讲;到达纽约的时候,王尔德说:「我没什么好说的,除了我的天分。」这是他留下来的许多惯用语之一。
1884年,他和康斯坦丝.洛伊德结婚之后,出版了数本孩童故事书,原本这些故事书是写给他儿子的。1891年他出版唯一的小说《格雷的画像》,不久之前他才出版了《阿瑟.撒维尔爵士的罪行》。1890年之后,王尔德陆续写出机智耀眼的喜剧,接连成功,作品有:《温夫人的扇子》(1892年)、《微不足道的女人》(1893年)、《理想丈夫》(1895年)与杰作《不可儿戏》(1895年),王尔德最后一部剧本《莎乐美》是以法文写作,伦敦拒绝此剧演出,后来理查.史卓斯改编成歌剧,王尔德的好友阿弗列特.道格拉斯把此剧翻译成英文,之后得以在英国出版。
阿弗列特的父亲贵为侯爵,得知儿子与声名狼藉的剧作家是朋友关系,强烈反对他们俩人的友谊,还公然污辱王尔德,引起了一场争论,终於导致王尔德在 1894年因同性恋行为而入狱,王尔德被判入狱两年,并判处劳役,这场牢狱之灾让王尔德身心疲弱,宣告破产。后来王尔德的朋友慷慨援助,王尔德得以去法国定居,还改名为西巴斯金.梅莫斯(Sebastian Melmoth);居住法国期间,他写出最为闻名的诗作:《里丁监禁之歌》。1890年,王尔德死於异乡法国。他在狱中写给阿弗列特的信件於1905年出版,书名为《狱中信》。
《格雷的画像》於1890年初次上市,未获佳评,大众震惊不已,强烈抨击此书。王尔德在此书中的前言提到:「书没有道德或不道德的分别,书只有写得好和写得不好的分别,如此而已。」强而有力地反驳了当时的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