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洞穴
柏拉图的洞穴,《理想国》
1 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我说:收集女人照片就是收集女人)。
2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
3 照片篡改世界的规模,但照片本身也被缩减、被放大、被剪裁、被装扮。
4 书籍和照片的关系:书籍是一直是照片的最有影响力的方式,保持照片长寿。
Chris Marker 《如果我有四头骆驼》
5 照片提供证据。
大师们:Alfred Stieglitz, Paul Strand
Walker Evans/Russell lee 等以拍摄大萧条时期的照片而闻名
6 把被拍摄对象理想化的影像(例如大多数时装和动物摄影),其侵略性并不亚于那些以质朴见长的作品(例如集体照、较荒凉的静物照和脸部照片)。--这话说的挺牛逼的,翻译的也恰当。这里谈到了侵略性。
摄影是随着摄影的工业化才取得其艺术地位的。---先有以摄影为工作的人,才有的摄影艺术。
7 最近,摄影作为一种娱乐,已变得几乎像色情和舞蹈一样广泛。社会仪式、防御焦虑的方法、权利工具。---这应该是普通百姓都采取的态度吧。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分歧。
摄影最早流行的动机是用来拍家庭照片,比如和远房亲戚之类。后来又与旅游联系起来。
8 拍照与经验的关系。核实经验,拒绝经验,把经验转化为一个影像,或者一个纪念品。
9 摄影已变成体验某些事情、表面上参与某些事情的主要手段之一。一个广告:莱卡相机。事件被平等化了。---拍照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慢性窥淫癖的关系,它消除所有事件的意义差别。(在这点上,电影是不是也一样?)
(她写到这似乎全都是对摄影的一种体会似的,写她感受到的摄影的特性和意义。当然了,她不是白白的、没有说服力的说,而是有论证的过程的,写的很好,翻译的很好,很满意。)
10 一张照片不只是一次事件与一名摄影者遭遇的结果;拍照本身就是一次事件,而且是一次拥有更霸道的权利的事件---干预、入侵或忽略正在发生的无论什么事情。(翻译的真牛逼)我们对情景的感受,如今要由相机的干预来道出。
11 摄影是一种不干预行为(任其发展,比如新闻摄影里的老鹰快叼走一个黑小孩)干预与拍摄的关系。使用相机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形式。至少是一种鼓励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下去的方式。
11 拍照的下流之处(这点有意思,让我想到荒木经惟,我非常喜欢她说的下面这段话)事实上,使用相机并不是色迷迷地接近某人的理想方式。在摄影师与其拍摄对象之间,必定要有距离。相机不能强奸,甚至不能拥有,尽管它可以假设、侵扰、闯入、歪曲、利用,以及最广泛意义上的暗杀---所有这些活动与性方面的推撞和挤压不同,都是可以在一定距离内进行的,并带有某种超脱。(说的干净漂亮)
Michael Powell-《偷窥狂》-相机就是阴茎。
相机与手枪的关系,拍照和射击都是SHOOT,发泄占有欲和侵略欲。(取景器是什么样的?)当我们害怕,我们射杀;当我们怀旧,我们拍照。
拍照与死的关系。摄影是挽歌艺术,黄昏艺术。所有照片都让人想到死,拍照就是参与另一个人(或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见证事件的无情流逝。
法国摄影师阿特热和布拉赛拍摄法国建筑。
照片既是一种在场证明,又是不在场的标志。比如消逝的建筑照片,过去的照片,是假想的刺激物。
不可获得感(主要只情欲和感情):情人的照片、摇滚明星的照片、子女的照片)
照片和性欲、道德情感的关系。
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具象的。
新闻性照片要有背景才能引起舆论的注意。
人们在对涉及被压迫、被剥削、饥饿和大屠杀的照片作出反应时所能激起的感情——包括道德义愤——之深浅,同样取决于他们对这些影像的熟悉程度。
照片只要展示一些新奇的事物,就会带来震撼。不幸地,赌注不断增加——部分原因恰恰是这类恐怖影像不断扩散。作者对集中营的照片反应非常大。
又提到了照片和道德的关系。影像回使人麻木。也就是说,一张照片看第一次的时候,回使人更相信这件事;如果重复的看照片,会使人麻木。
看邪恶影像如同看色情影像。——看多了就没感觉。
照片和伦理的关系——照片的伦理内容是脆弱的。作者说了这样一段话:美学距离的似乎就形成于观看照片的经验中,如果不是立即就形成,也肯定回随着时间流逝而形成。时间最终回在艺术层次上给大多数照片定位,哪怕是最业余的照片。这段话看起来只和时间有点关系,和伦理似乎多大关系。看来作者确实是在联想。
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在看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不是逻辑性强的。有的时候回出现一段话的论据和论点不一致的情况,有点奇怪。会不会是翻译的问题?有可能,但不大。
摄影的工业化使它迅速被纳入理性的——也即官僚的——社会运行方式。(这段话好像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福柯的观点)(摄影的工业化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的生产,而且作为一种商品而被纳入到消费市场中去。是不是说,摄影本来只是一个科学,或者一个玩具,等到玩的人多了之后,才有了好的和坏的区别?)摄影不再是玩具摄影,而是检验标准和证明。证明什么?对现实采取的态度——简化态度。这里的简化态度非常明确,绝不是盲目的、貌似复杂和含糊,而是说照片被用来证明身份,也用作信息材料。即身份证和护照的照片,还有用来取证的照片。
官僚——控制——权利
这里提到的官僚机构的“切合实际”的观点——简化的观点——判断是与非的观点。
我发现作者说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是直接说那件事,而是先谈一个观点,然后提出一个事实,然后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在引申另一个事实。这样引申下去,越来越具体,也更丰富。
信息概念意识,唯名论观点——认为社会现实是由数目无限的一个个小单位构成,就像任何事物可以拍成无数照片一样。(不知道这个唯名论和后面的阐述有什麽关系,这个词的名字根本就没有,是后造出来的)
“简化观点”使知识分为技术和信息两类。
照片本身不能解释任何事物,却不倦地邀请你去推论、猜测和幻想。——这可能是摄影的最大魅力,也是当代艺术的魅力。摄影的至理名言——表面就在这里。
需要由照片来确认现实和强化经验,这乃是一种美学消费主义,大家都乐此不疲。——美女照片,女优照片。摄影强迫症——把经验本身变成一张照片。经历一件事跟看过它的一张照片一样。马拉美说过,世界上的一起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本书里终结。现在,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我认为,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摄影的种种特性。以及作者的各种感受和联想,并且,作者是论证了这些感受,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开始作者提出柏拉图的《理想国》,说人们往往认为洞穴里的影子是生活,其实他们看到的往往都是影子,而不是回过头来看看洞穴本来的样子。音乐、摄影都是影子,不过人类认识世界本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认识的呀,从了解状况和性质,才归纳出的那么多的理论,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
今天我研究了一下郝静班和董星的摄影讲座笔记。把目的和动机分为7类。
1 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我说:收集女人照片就是收集女人)。
2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
3 照片篡改世界的规模,但照片本身也被缩减、被放大、被剪裁、被装扮。
4 书籍和照片的关系:书籍是一直是照片的最有影响力的方式,保持照片长寿。
Chris Marker 《如果我有四头骆驼》
5 照片提供证据。
大师们:Alfred Stieglitz, Paul Strand
Walker Evans/Russell lee 等以拍摄大萧条时期的照片而闻名
6 把被拍摄对象理想化的影像(例如大多数时装和动物摄影),其侵略性并不亚于那些以质朴见长的作品(例如集体照、较荒凉的静物照和脸部照片)。--这话说的挺牛逼的,翻译的也恰当。这里谈到了侵略性。
摄影是随着摄影的工业化才取得其艺术地位的。---先有以摄影为工作的人,才有的摄影艺术。
7 最近,摄影作为一种娱乐,已变得几乎像色情和舞蹈一样广泛。社会仪式、防御焦虑的方法、权利工具。---这应该是普通百姓都采取的态度吧。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分歧。
摄影最早流行的动机是用来拍家庭照片,比如和远房亲戚之类。后来又与旅游联系起来。
8 拍照与经验的关系。核实经验,拒绝经验,把经验转化为一个影像,或者一个纪念品。
9 摄影已变成体验某些事情、表面上参与某些事情的主要手段之一。一个广告:莱卡相机。事件被平等化了。---拍照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慢性窥淫癖的关系,它消除所有事件的意义差别。(在这点上,电影是不是也一样?)
(她写到这似乎全都是对摄影的一种体会似的,写她感受到的摄影的特性和意义。当然了,她不是白白的、没有说服力的说,而是有论证的过程的,写的很好,翻译的很好,很满意。)
10 一张照片不只是一次事件与一名摄影者遭遇的结果;拍照本身就是一次事件,而且是一次拥有更霸道的权利的事件---干预、入侵或忽略正在发生的无论什么事情。(翻译的真牛逼)我们对情景的感受,如今要由相机的干预来道出。
11 摄影是一种不干预行为(任其发展,比如新闻摄影里的老鹰快叼走一个黑小孩)干预与拍摄的关系。使用相机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形式。至少是一种鼓励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下去的方式。
11 拍照的下流之处(这点有意思,让我想到荒木经惟,我非常喜欢她说的下面这段话)事实上,使用相机并不是色迷迷地接近某人的理想方式。在摄影师与其拍摄对象之间,必定要有距离。相机不能强奸,甚至不能拥有,尽管它可以假设、侵扰、闯入、歪曲、利用,以及最广泛意义上的暗杀---所有这些活动与性方面的推撞和挤压不同,都是可以在一定距离内进行的,并带有某种超脱。(说的干净漂亮)
Michael Powell-《偷窥狂》-相机就是阴茎。
相机与手枪的关系,拍照和射击都是SHOOT,发泄占有欲和侵略欲。(取景器是什么样的?)当我们害怕,我们射杀;当我们怀旧,我们拍照。
拍照与死的关系。摄影是挽歌艺术,黄昏艺术。所有照片都让人想到死,拍照就是参与另一个人(或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见证事件的无情流逝。
法国摄影师阿特热和布拉赛拍摄法国建筑。
照片既是一种在场证明,又是不在场的标志。比如消逝的建筑照片,过去的照片,是假想的刺激物。
不可获得感(主要只情欲和感情):情人的照片、摇滚明星的照片、子女的照片)
照片和性欲、道德情感的关系。
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具象的。
新闻性照片要有背景才能引起舆论的注意。
人们在对涉及被压迫、被剥削、饥饿和大屠杀的照片作出反应时所能激起的感情——包括道德义愤——之深浅,同样取决于他们对这些影像的熟悉程度。
照片只要展示一些新奇的事物,就会带来震撼。不幸地,赌注不断增加——部分原因恰恰是这类恐怖影像不断扩散。作者对集中营的照片反应非常大。
又提到了照片和道德的关系。影像回使人麻木。也就是说,一张照片看第一次的时候,回使人更相信这件事;如果重复的看照片,会使人麻木。
看邪恶影像如同看色情影像。——看多了就没感觉。
照片和伦理的关系——照片的伦理内容是脆弱的。作者说了这样一段话:美学距离的似乎就形成于观看照片的经验中,如果不是立即就形成,也肯定回随着时间流逝而形成。时间最终回在艺术层次上给大多数照片定位,哪怕是最业余的照片。这段话看起来只和时间有点关系,和伦理似乎多大关系。看来作者确实是在联想。
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在看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不是逻辑性强的。有的时候回出现一段话的论据和论点不一致的情况,有点奇怪。会不会是翻译的问题?有可能,但不大。
摄影的工业化使它迅速被纳入理性的——也即官僚的——社会运行方式。(这段话好像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福柯的观点)(摄影的工业化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的生产,而且作为一种商品而被纳入到消费市场中去。是不是说,摄影本来只是一个科学,或者一个玩具,等到玩的人多了之后,才有了好的和坏的区别?)摄影不再是玩具摄影,而是检验标准和证明。证明什么?对现实采取的态度——简化态度。这里的简化态度非常明确,绝不是盲目的、貌似复杂和含糊,而是说照片被用来证明身份,也用作信息材料。即身份证和护照的照片,还有用来取证的照片。
官僚——控制——权利
这里提到的官僚机构的“切合实际”的观点——简化的观点——判断是与非的观点。
我发现作者说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是直接说那件事,而是先谈一个观点,然后提出一个事实,然后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在引申另一个事实。这样引申下去,越来越具体,也更丰富。
信息概念意识,唯名论观点——认为社会现实是由数目无限的一个个小单位构成,就像任何事物可以拍成无数照片一样。(不知道这个唯名论和后面的阐述有什麽关系,这个词的名字根本就没有,是后造出来的)
“简化观点”使知识分为技术和信息两类。
照片本身不能解释任何事物,却不倦地邀请你去推论、猜测和幻想。——这可能是摄影的最大魅力,也是当代艺术的魅力。摄影的至理名言——表面就在这里。
需要由照片来确认现实和强化经验,这乃是一种美学消费主义,大家都乐此不疲。——美女照片,女优照片。摄影强迫症——把经验本身变成一张照片。经历一件事跟看过它的一张照片一样。马拉美说过,世界上的一起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本书里终结。现在,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我认为,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摄影的种种特性。以及作者的各种感受和联想,并且,作者是论证了这些感受,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开始作者提出柏拉图的《理想国》,说人们往往认为洞穴里的影子是生活,其实他们看到的往往都是影子,而不是回过头来看看洞穴本来的样子。音乐、摄影都是影子,不过人类认识世界本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认识的呀,从了解状况和性质,才归纳出的那么多的理论,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
今天我研究了一下郝静班和董星的摄影讲座笔记。把目的和动机分为7类。
-
水阡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15 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