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张爱玲
从3月8日辞职以来,迄今已经134天了。当初计划是每两三天读一本书的,现在看来满打满算能有十本就不错了。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莫过祖师奶奶张爱玲。
4月份回老家,只带了一本戴锦华的《电影批评》,充满陌生术语和密集知识点的教科书总是让我看着看着就眼皮发涩昏昏欲睡。于是,翻箱倒柜的从三三的旧书中找出一本《张爱玲散文集》,反反复复的看起来。
曾有人说,张爱玲的散文比她的小说更好,这说法虽然是过于夸张,不过也足以说明其散文的分量。作为祖师奶奶级的作家,张爱玲一方面为无数文艺女青年开了聪明,一方面又让众多文学爱好者丧失了写字的自信,比如我。为什么文字在她的笔下就那么服帖,为什么同样是汉字的排列组合在她就可以铺排出那种不可思议的美。一开始我是一句一句的划起来,后来不得不一段段的划,最后就只有全文摘抄誊录了。哎,不得不承认,写作是有天赋这回事,天才梦不是我等庸才可以做的。
张爱玲的散文,光看标题就格外别致。更衣记,讲的是满清直至民国的服装变迁;烬余录,是回望沦陷期港大的求学岁月;诗与胡说里,赞美一些觉得还不错的现代诗并顺便轻描淡写的嘲讽了一下周作人等人的诗是胡说八道;中国的日夜,则贴着生活的底子细细描摹了一幅三十年代中国菜市场的民俗风情画;中国人的宗教,更是把中国的神鬼仙道生老病死今生来世通通讲了一遍。这些标题含蓄隽永,又充满玄机,哪像现在的散文标题,为了搏眼球搏出位要么重口味要么知音体。
相对于其小说的工笔华丽,张爱玲的散文也是字字珠玑。你会惊讶她的通透与世故,和那种不加遮掩的刻薄与嘲讽。而张爱玲式的修辞比喻诡异却又精准,常常让你脊背发凉。比如,她写“穷人结交富人,往往是赔本的。”比如,她写“因为对一切细节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愉……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而主题永远是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比如,她写“西班牙的探戈,行动还有许多虚文,许多讲究,永远是循规蹈矩的拉长了进攻回避,半推半就,一放一收的拉锯战,有礼貌的淫荡。”比如,她写“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比如,她写……,哦,不能在这样下去,否则就成抄书公了。
看三十年代作家的散文,周作人,朱自清,甚至少年时特别喜爱的诗人徐志摩,这些无不是罗里吧嗦,写的又显摆,又乏味,而女作家,丁玲,冰心,不说也罢,连张爱玲自己都说,“如果必需把女作家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
除了惊世才华的难以超越,她的情感经历同样让人唏嘘感叹。之前看了不少解读其情感历程的文章,及至看了《小团圆》后,才知道,原来一切解读,都是误读。这个爱写传奇的女子,终于用自己的一生成就了一个传奇。她那样孤高那么骄傲的人,甚至不屑于伪饰,不屑于隐藏,她写父亲抽鸦片,招妓,写母亲和姑姑疑似同性恋,写母亲打胎,姑侄乱伦,写柯灵占她便宜,写对胡兰成的热烈幻灭,就那么坦荡那么直白,那么直见性命,种种不可思议,种种足以让人惊掉下巴的事实,就那么轻描淡写的写出来,让人看了心里一阵阵的针扎似的隐隐的疼。
她曾经嘲讽过中国传统上虚拟的孝心,说其是吞没一切的热情,是唯一合法的热情。而她则不屑于这种热情,或者是连温暖也未获得吧,所以才这样过犹不及的凉薄与漠视,与母亲,姑姑,与父亲,与胡兰成,统统是一个冷字。人与人之间的隔,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嫉妒与仇视,父母与儿女之间,至亲最易陌路,至远至近夫妻,果然。
和众多的张迷一样,因为喜欢张爱玲,所以爱屋及乌的看了许多胡兰成。《今生今世》里,胡兰成的洋洋自得,他的溢美粉饰,他的一面之词,在她的笔下统统打回原形。也许,她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吧,与其让别人揣测猜疑非议,不如我自己来亲自揭发。
一开始,“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这样。”而后来,则是“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他就是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在全书轻描淡写的笔调中,在犹如讲着不相干的人的故事的冷淡中,这少有的强烈起伏,真真的让人辗转反侧。自始至终,都为张爱玲感到心疼,感到不值。同时,越发觉得胡兰成是猥琐之徒。多情之人必至无情,这一场传奇之恋,张爱玲自己所说的热情,爱情的百转千回我是没看出来,我看见的只有一个女子从热情到萎谢,从燃烧到灰烬的过程。
4月份回老家,只带了一本戴锦华的《电影批评》,充满陌生术语和密集知识点的教科书总是让我看着看着就眼皮发涩昏昏欲睡。于是,翻箱倒柜的从三三的旧书中找出一本《张爱玲散文集》,反反复复的看起来。
曾有人说,张爱玲的散文比她的小说更好,这说法虽然是过于夸张,不过也足以说明其散文的分量。作为祖师奶奶级的作家,张爱玲一方面为无数文艺女青年开了聪明,一方面又让众多文学爱好者丧失了写字的自信,比如我。为什么文字在她的笔下就那么服帖,为什么同样是汉字的排列组合在她就可以铺排出那种不可思议的美。一开始我是一句一句的划起来,后来不得不一段段的划,最后就只有全文摘抄誊录了。哎,不得不承认,写作是有天赋这回事,天才梦不是我等庸才可以做的。
张爱玲的散文,光看标题就格外别致。更衣记,讲的是满清直至民国的服装变迁;烬余录,是回望沦陷期港大的求学岁月;诗与胡说里,赞美一些觉得还不错的现代诗并顺便轻描淡写的嘲讽了一下周作人等人的诗是胡说八道;中国的日夜,则贴着生活的底子细细描摹了一幅三十年代中国菜市场的民俗风情画;中国人的宗教,更是把中国的神鬼仙道生老病死今生来世通通讲了一遍。这些标题含蓄隽永,又充满玄机,哪像现在的散文标题,为了搏眼球搏出位要么重口味要么知音体。
相对于其小说的工笔华丽,张爱玲的散文也是字字珠玑。你会惊讶她的通透与世故,和那种不加遮掩的刻薄与嘲讽。而张爱玲式的修辞比喻诡异却又精准,常常让你脊背发凉。比如,她写“穷人结交富人,往往是赔本的。”比如,她写“因为对一切细节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愉……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而主题永远是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比如,她写“西班牙的探戈,行动还有许多虚文,许多讲究,永远是循规蹈矩的拉长了进攻回避,半推半就,一放一收的拉锯战,有礼貌的淫荡。”比如,她写“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比如,她写……,哦,不能在这样下去,否则就成抄书公了。
看三十年代作家的散文,周作人,朱自清,甚至少年时特别喜爱的诗人徐志摩,这些无不是罗里吧嗦,写的又显摆,又乏味,而女作家,丁玲,冰心,不说也罢,连张爱玲自己都说,“如果必需把女作家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
除了惊世才华的难以超越,她的情感经历同样让人唏嘘感叹。之前看了不少解读其情感历程的文章,及至看了《小团圆》后,才知道,原来一切解读,都是误读。这个爱写传奇的女子,终于用自己的一生成就了一个传奇。她那样孤高那么骄傲的人,甚至不屑于伪饰,不屑于隐藏,她写父亲抽鸦片,招妓,写母亲和姑姑疑似同性恋,写母亲打胎,姑侄乱伦,写柯灵占她便宜,写对胡兰成的热烈幻灭,就那么坦荡那么直白,那么直见性命,种种不可思议,种种足以让人惊掉下巴的事实,就那么轻描淡写的写出来,让人看了心里一阵阵的针扎似的隐隐的疼。
她曾经嘲讽过中国传统上虚拟的孝心,说其是吞没一切的热情,是唯一合法的热情。而她则不屑于这种热情,或者是连温暖也未获得吧,所以才这样过犹不及的凉薄与漠视,与母亲,姑姑,与父亲,与胡兰成,统统是一个冷字。人与人之间的隔,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嫉妒与仇视,父母与儿女之间,至亲最易陌路,至远至近夫妻,果然。
和众多的张迷一样,因为喜欢张爱玲,所以爱屋及乌的看了许多胡兰成。《今生今世》里,胡兰成的洋洋自得,他的溢美粉饰,他的一面之词,在她的笔下统统打回原形。也许,她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吧,与其让别人揣测猜疑非议,不如我自己来亲自揭发。
一开始,“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这样。”而后来,则是“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他就是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在全书轻描淡写的笔调中,在犹如讲着不相干的人的故事的冷淡中,这少有的强烈起伏,真真的让人辗转反侧。自始至终,都为张爱玲感到心疼,感到不值。同时,越发觉得胡兰成是猥琐之徒。多情之人必至无情,这一场传奇之恋,张爱玲自己所说的热情,爱情的百转千回我是没看出来,我看见的只有一个女子从热情到萎谢,从燃烧到灰烬的过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