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读势力:中国册子
——为了我在独立出版领域内挣扎的朋友们而写的工作稿,
请一路向前
for《城市画报》308期,2012年7月下
“酒鬼诗人” 布考斯基从小圈子热起来,荡漾到较大的小圈子里的时候,豆瓣读书条目里出现了他的小说《样样干》(Factotum)。译者马里万是个新手,出版社也是闻所未闻的“联邦走马”,封面有点色情嚣张,两三百页,定价45人民币。只限淘宝购买,还要留下姓名职业信息。由于种种原因,在内地,迄今为止,这是读者唯一能买到布考斯基简体中文译作的方式。
《样样干》 只印了100本以供“内部交流”,很快便一抢而空。事实上,如果按出版社的方式算一笔账,它显然是个赔钱货——谁都知道,印数越少,成本越高。与此同时,以制作学术与原创作品为主的“泼先生”、致力于实验艺术作品的“副本”、“阿米巴”、“不是出版基金”和“坏蛋出版计划”,以及以制作摄影集为主的“假杂志”、“香蕉鱼”等,都在源源不断地折腾着各自的“小册子”。“泼先生”甚至发起了与其他“私出版”组织合作的“互助计划”,而“阿米巴”正忙于拍摄一部反映国内私出版状况的纪录片,名曰:《中国册子》。
一股私读势力,正成气候,以网络为媒,舔舐着国内出版市场那因过于干燥而开裂的罅隙。
私读不是新鲜事
私出版这个“私”字,乃是就趣味而言。倘若用边缘化的社会词汇,那便是“趣味上的小圈子”。
私读不是新鲜事,在没有出版概念的古代,文人互赠纯DIY的“小册子”是礼尚往来,而上世纪60年代的《星火》、70年代的《今天》,到80年代的《非非》、《垃圾运动》、《地下》等,都是诗歌热潮催生的独立民刊。传说北岛当年为做《今天》不惜为富婆当场诵诗以拉赞助,可见其路坎坷。在西方,最早的私出版是弥尔顿独自制作和传播论离婚自由的小册子,乃是出于对出版审查体制的反抗,而以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夫妇于1917年创办的霍加斯出版社(The Hogarth Press),则更接近于目前国内的私读群落。它更倾向于文化上的独立和多元文化的建立,其目的更为纯粹,它起源于写作上的探索者的孤独,致力于孤独的探索者之间的相互取暖与批评。最初,它是好丈夫伦纳德•伍尔夫为被精神症状反复折磨的妻子弗吉尼亚•伍尔夫而尝试的“一个有助于健康恢复的业余爱好”。最初是个手工作坊,两台打字机,几本手工教材,夫妻二人便兴致勃勃地在餐桌上完成“小册子”制作。如今看来,这个私出版生产的作品可不是“小册子”那么简单,它先后制出了包括伍尔夫太太的《墙上的斑点》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E.M.福斯特以及T.S.艾略特等如雷贯耳的大作家的大作。
做豪猪取暖的私读群落
然而小圈子不是私读群落追求的目的,只是针对目前状态的描述。小圈子与小圈子之间,时常出于伟大友谊而互助互动,慢慢地“圈子”就荡漾成了涟漪。
“联邦走马”走的是cult文艺路线,也爱对欣赏的作家伸出橄榄枝。出版了乌青的《撞击变》和张羞的《瀑布》,二者都是诗集。恶鸟甚至为宣传张羞的诗集投资拍了预告片,号称“国内第一个诗集预告片”,虽然诗集卖得并不好。而张羞又有自己的“坏蛋出版计划”。
“泼先生互助计划”甚至逾越了阅读的边界,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互助研究项目。“台北游民”、“马海档案”、“狂人艺术”……这些本该成为杂志选题的话题,都成为自发成立的研究小组完成的工作。而倘若参加这样一个项目,你要面临的将是无稿费、无资金援助的局面,“泼先生”只提供智力支持,并承诺与“阿米巴”合作印刷成册。除此之外,版权属于作者。在当今这个没人愿意免费写字的时代,这样一个计划总是在发起时得到关注,落实起来困难重重。
为何互助?用创始人芬雷的话说,乃是出于对网络形成的趣味小圈子的“孤芳自赏的自恋情结”的抵制。网络拆除了许多障碍,同时也建造了更多蜂巢。蜂巢与蜂巢之间,如不互相走动,大家面临的将是一面日趋平滑的互相赞美的镜子,而他理想中的私读群落形象,是一群互相依偎取暖的豪猪。
自筹经费,赔本制作
事实上,要做相互取暖的豪猪,首先要锻炼的是自己的皮肉,躲避现实的刺杀,这是第一步。
《样样干》火速卖了100本,这在宣称“只搞钱,不赚钱”的“联邦走马”创始人恶鸟看来,已经是值得庆贺的数字。每本书扉页都有编号印章,标记着它的独一无二。不为人知的是,书赠送了30本,给封面画家和译者象征性付了稿酬后,赔了。对于作家恶鸟来说,制作这样的小册子,必然要赔钱和折腾,最大的收获,是作品的完整和同好间的交流。
芬雷的“泼先生”则面临更窘迫的局面。近两年,“泼先生”刚刚涉足私出版,拿阿甘本的《亵渎》来说,这部由成员王立秋翻译的学术著作,由泼先生自行组稿、校译、设计、印刷、装订和传播的小册子,其信息一经放出,便收到百份订单。然而,由于印刷质量与芬雷的预期值存在较大落差,前后印了几次,其中第二次印刷因质量差,导致他怒而降价出售,而同时成本又中途增加,如此便血本无归,还赔了千余元。小成本和私印刷,想出按需生产的方式已是上策,然而雪上加霜的是,最终也逃不脱预定者最后并不买单的意外结局。
芬雷是大二时退学的,作为一名颇有天分的学生,坚决退学与校长挽留等戏码上演,曾在校内引起不小的轰动。退学后,他行路,游说,读书,写作,办刊,忙碌而贫穷,好似一名“五四”时代的读书人。为张罗泼先生,他到咖啡馆打过工,先后供职于几家几乎与本人兴趣全无瓜葛的杂志社,除此之外,他还需要四处化缘。即使如此,面对印制《亵渎》的棘手问题,芬雷还是认为,这些问题是不过是经验教训,今后的私出版虽不以盈利为目的,但能避开亏本,已经很满足了。对于私出版,芬雷坦言道:“私出版存在的必要,我觉得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正规出版那种市场测评的模式。它不以市场为导向,对于某些作品,甚至不惜亏本。可以说,私出版在意的是作品。 ”
私出版行为,介于孤芳自赏的网络传播与不考虑读者-作者-出版者这根链条之平衡的大众出版模式之间。后者纵容读者,引诱读者或培养读者,前者不考虑读者,只考虑价值。
他们致力于那些,不为人理解的技艺
私出版应私读需要而生,它在发现价值和传播价值的过程中,预期的读者中,没有“非我族类”。摆脱了名利甚至预期读者的束缚,私出版才得以无欲则刚。
5月,“泼先生”与“联邦走马”成员在杭州某咖啡馆举行会晤,商讨私出版的未来时,芬雷仍坚持倔强姿态:“泼先生只要有50个读者就够了”。为了这50个读者,他努力了五年。
五年前,芬雷前往南京与友人商议做个“学术小组”,创办杂志《泼先生》。据他说,泼先生这个名字,最初是取postmodern之音,步德先生、赛先生之后尘。同时,元杂剧中也有此说,指一个耍赖的人。由此,泼先生除了以上意思,“又多了一层克尔凯郭尔所谓每个时代于前进路途中的犹豫、徘徊乃至阻碍,而不是一味向前,无所顾虑”之意。他们要做的,是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之外,做一群“有所顾虑的人”。从做网刊,到纸刊,到颁发“泼先生奖”,再到涉足小册子制作,他们始终以谨慎和专注游走于历史车轮的车辙之外。
“阿米巴”由夫妻档觋高元、马兰创办,他们坦言,阿米巴自诞生以来80%都是自筹经费,只有《八目》的印刷是朋友赞助的。既然没有资金,为什么一定要付诸印刷?几个私出版者都给出了类似的答案:喜欢纸质书。用觋高元的话说,是“书本的魅力是人类上千年沉淀下来的,那里面有一种会让你尊敬的严肃气质”。而对于“副本制作”的冯俊华,他做纸质书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这简直是一种不为人理解的失传技艺:“对严谨和耐心的自我要求,对编辑参与的强调”。至今,他已经做了超过两千个护封。通过手工做小册子,他甚至觉得“和小册子之间建立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而这是数字出版物或机械复制时代的书籍印刷所不能给他的满足。
在中国这样一个无奇不有的出版麦田的边缘,有着这样一群手工艺者,守望着独立精神、纯然的创造力与不为人知的制书技艺,仿佛他们在沿时间之河逆流而上,一直回到过去。
“文化的游牧者”
如何形容这样一群以共享为目的的理想主义者?借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话,他们是一群文化千高原上的游牧者。它仅对少数人开放,而这少数又是无限的,无论从数量还是可能性上来说,它都是不可逆料的。艾略特、福斯特,这些从伦纳德与弗吉尼亚的小作坊走出来的“小册子”作者,转身就成了名垂史册的文豪,而著名诗人与译者黄灿然,也乐意把诗集交给“副本制作”打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少即是多。
私读群落的思维在普通人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它们在面临资金短缺和销售渠道匮乏,游走于收支平衡和赔本经营的边缘的状况时,都坚持说一定会继续做下去。原因很简单:因为喜欢,因为纯粹。
私出版究竟有没有未来?面对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
“假杂志”创始人言由不无担忧地坦承:“独立出版在中国,各个环节都缺失,比如我要做设计、盯印刷、宣传、销售、寄书等等所有细节,这很不好。最缺失的可怕是发行销售的渠道,如果只是通过微博宣传售卖是没有未来的。”
“联邦走马”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布考斯基的《样样干》终将由出版社购买版权,正式出版,按照“联邦走马”的规矩,这本小册子将不再印刷。至于由他们制作的原创作品,他们声称,支持作者找出版社“正式出版”,但需要作者购买下所有小册子,并从此与走马成员“不再是朋友”。
“副本制作”则走向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他们策划的彭剑斌的《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陈舸的《林中路》、陈梦雅的《断鼠》,最终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
虽然“有50个读者就够了”,但“够了”只是一种游牧者安贫乐道的自我满足。作者需要被阅读,文字和艺术作品在寻找它的阅读者,让更多的人阅读永远是好事情,这是私出版者们异口同声的表达,也是私出版的初衷。私出版者也许是对国王说“走开,别挡着我的阳光”的人,但他们也是一道门,庇护着稀有的族群,也为更多的阅读者敞开着,为更多的豪猪相互取暖敞开着。
——————————————————
访谈:
城市画报VS副本制作
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么?
较早的时候我从前辈身上学习到一种做事的态度:如果希望某样东西出现,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动手。作为一名作者,我希望有一种理想的出版状态,敏锐、严谨,其过程尊重作者,设计、装帧配得上作品。所以我和两位同是作者的朋友创办了副本制作。所以,小出版于我们是自我实践行为。出版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包括了对共享精神的考虑,但这不是出发点。
你对独立出版的理解?
我习惯称之为小出版,这是一种化繁为简、轻盈迅速的工作方式,而且成本不高,符合青年的需要。有时我把它描述为文化上的游击主义。从事小出版的过程,也是一个争取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小众趣味一定要与大众趣味对立吗?你认为国内出版业没有给小众趣味读者以空间吗?
“小众”和“大众”是需要警惕的集体主义陈述,落实到个人,也就体现为某个东西你喜欢/不喜欢,而他不喜欢/喜欢而已。我不了解国内出版的整体状况,就有限的接触看,出版方是知道长尾理论的,也许缺乏的是寻找作者和定位读者群的经验。如今从业的年轻编辑多起来了,以及有资本驱使,未来几年情况会变得更乐观吧。但从我们对作者有所期待的立场说,出版容易不见得是好事。
为了做独立出版,你自筹经费还是找投资?二者比例多大?
自筹经费。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这些经费,我们采用了“按需制作”的方式。
既然是小圈子交流,为什么一定要付诸印刷?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做成书的样子?可以做电子版嘛。
我希望副本制作不党不群,也不喜欢相互喝彩。对于后者,我们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不赠送,二是委托朋友在淘宝上按成本销售。成本本身比较高,淘宝也不是人人能熟悉使用,物质和手续上都有那么一点难度,像个门槛。总结销售情况,比较理想,绝大部分读者是我们不认识的。
至于为什么做纸质书,除了因为个人偏好,还有更重要的理由:
一是对严谨和耐心的自我要求,对编辑参与的强调。目前大家已经很熟悉而且习惯网络发表这种方式了,从创作到发表之间往往缺乏编辑的参与,成本低廉、传播便利的同时,容易滋长散漫和不严谨,也许还有缺乏耐心。数字版与此情况类似,发布和修改的便利容易引起不自觉的松懈;
二是对做事情的难度的自我要求。对我来说,纸质书在物质的难度更大一些;
第三个理由比较个人化,做小册子需要我的手工劳动,比如包护封,虽然不难,但也得集中精神,类似于每天做功课。这让我觉得和小册子之间建立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是数字版或者大批量印刷无法有或性质不同的。至今我做了超过两千个护封。
但我们并不拒绝推出成书的数字版,目前副本制作和豆瓣阅读计划、唐茶字节社等数字出版方都开始了合作。
你选择出版对象的标准是?
考察一部作品,我们主要依据两方面进行判断。一是作品的品质,主要是创造力。当然,从文本到能够呈现“作品性”的小册子的形成,还需要长时间的编辑和打磨。我们有相应的责任编辑、特约编辑和顾问;二是作者自身的品质,首先是自觉和独立。这需要更长时间——几个月到几年——的持续的观察和接触。此外,副本制作的关注也会向发表、出版渠道还不那么充分的作者倾斜。
你觉得国内存在独立出版的空间吗?独立出版的未来在哪里?
存在。我不大理解第二个提问,出版是一种基本需求,小出版是一种文化态度和精神立场,它不需要改变,未来也是如此。
你会一直做下去吗?
目前来看,是的。创办时,我们希望能坚持十年以上,所以做了一些自我限定,以便即使用基本的人力、物质条件也能维持运作。
如果你出版的作者将来被正式出版怎么办?你们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就是让一部分人先睹为快?
从文化意义上说,正式出版和小出版是平等的。我并不把正式出版视为小出版的对立。目前,正式出版与小出版的主要区别在于推广方式和传播途径,以及大多数小出版机构还没有能力向作者支付版税。所以,我欣赏的作品和作者被正式出版,被更好地传播、获取应得的经济利益,是值得欢喜的事情。
副本制作的特色来自工作方法,而非策略上的考虑。比如我们坚持严格审稿和编辑,产生的小册子往往比较薄,需要时邀请特约编辑参与,光从版本角度看也很有价值。
不过即使正式出版,也会遇到是否尊重作者,设计、装帧是否配得上作品等问题,甚至有的出版方会拖欠或干脆不付版税。我们去年开始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推出了陈梦雅的短篇小说集《断鼠》、彭剑斌的短篇小说集《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陈舸的诗集《林中路》,这都是他们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书。我们希望在“正式出版”里延续小出版的气质,出版社对此给了充分的理解和自由。
做独立出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我们在副本制作创办前就基本想清楚了工作方法的问题,几年来没遇到什么特别的障碍。
副本近来的设想和计划?
最近在做黄灿然的诗集《奇迹集》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这本书是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的,之后还要跟印刷等。接下来有一种小册子,图比较多,需要找合适的小印刷厂。
您本人的职业?
我供职于一家艺术机构。平日能接触到不少展览画册和艺术家的自印小册子,它们的形式和内容往往给我不少启发,也让我保持了一种敏感。事实上,我的大部分工作方法,甚至包括工作态度,是在与艺术家的日常接触中通过观察而学习到的,这也影响到副本制作的方法和态度。
---------
城市画报VS阿米巴
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么?
一是喜欢书籍这个东西,能自己做想象中满意的书是件很好的事儿,其次从事艺术还是想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见到好的作品同时也会作用到自己的作品,自己也会做的更好一些。共享精神也许有一点点吧,不是最主要的,如今网络的共享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了,获取信息非常容易,我们要是从共享主义出发显然是不明智的。
你对独立出版的理解?
独立出版不一定是指资金上面的独立,最重要的还是精神和风格上的独立。诸如联邦走马、泼先生、假杂志还有我们,我们关注的点都不一样,出来的东西也都有各自独立的风格。
小众趣味一定要与大众趣味对立吗?你认为国内出版业没有给小众趣味读者以空间吗?
表面上似乎存在对立,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本身就没有所谓小众大众一说,可能会有专业与否的说法。我们只是想做的更专业一些,这个专业是文学艺术上的专业,例如我们会把我们倾向的那个方面做的更深入更明确。这样一来专业的读者可能相对比例小一些,被主流说成小众趣味,其实我们没有这种先入为主的划分。
为了做独立出版,你自筹经费还是找投资?二者比例多大?
80%自筹,很苦逼的,目前只有《八目》是周围朋友帮助给了点钱出的,其余的都没有投资。很多人觉得我们是有闲钱去做独立出版,其实做来试试就知道了。有谁会给我们投资,希望有看到这期杂志的大老板二老板能给我们投点资。
既然是小圈子交流,为什么一定要付诸印刷?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做成书的样子?可以做电子版嘛。
肯定是喜欢书本,书本的魅力是人类上千年沉淀下来的,那里面有一种会让你尊敬的严肃气质,起码对我而言是这样。电子版阿米巴也做过,尽管它具有很多优势:利于传播、成本低等等,但是那种严肃性被忽视了,并不是严肃性有多重要,可这是我们在逐渐失去的。小圈子交流只是目前的一个状况,并不是我们在传播上的追求。
你选择出版对象的标准是?
阿米巴现在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文本实验类,一个实验艺术类。实验艺术偏向视觉的,因为我和我妻子两人都是从事艺术的,所以还是希望能够做的专业一些,前两年吸取了很多经验,做作品和出版还是不太一样的,今后可能会更加细致的做。出版对象也首先从这两方面出发,其次是我们不太会考虑已经很出名的作者或艺术家了,因为他们已经不缺乏平台了。
你觉得国内存在独立出版的空间吗?独立出版的未来在哪里?
正常的空间应该是出版者、作者、读者三方面构成的,但是在国内这个空间是被国内的主流出版制造出来的,极度不健康,这种空间下怎么能一厢情愿的展望未来。我们只能代表阿米巴说我们会坚持做下去的,等我和我妻子做不动了,也想找人继续做下去,这种基本的毅力是需要具备的。
如果你出版的作者将来被正式出版怎么办?你们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就是让一部分人先睹为快?
很好啊,我们会很高兴,会有更多的读者能够看到。我们的优势一方面可能就在于发现新的、好的作者,好的作品,其余没什么优势。我们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给作者以最大的创作自由,给每一本书的产生以最大的自由。
做独立出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资金紧张。
阿米巴近来的设想和计划?
最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关于国内独立出版的纪录片《中国册子》,我们邀请了国内几个主要做独立出版的组织参与,今年会先剪一个样片出来,最终我们还是会以独立出版发行的方式把这个片子做成纪录片,更多的朋友也行能通过这部片子真的了解国内的独立出版。
设想就是希望发现更多好的作者和作品。在出版上侧重于实验性强的文学和艺术创作,因为在某个层面上,创作的实验性加上态度的真诚就意味着更强大的独立和自由。
--------------
城市画报VS假杂志:
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么?
不只是共享吧,网络是共享的最好方式,而不是出版。
你对独立出版的理解?
纯粹的,自发的,不受外界影响的。
小众趣味一定要与大众趣味对立吗?你认为国内出版业没有给小众趣味读者以空间吗?
嗯。大众都很傻逼。
为了做独立出版,你自筹经费还是找投资?二者比例多大?
自费、合资、投资都接受。没比例,在不受影响的条件下,资金越宽松越好。
你选择出版对象的标准是?
你觉得国内存在独立出版的空间吗?独立出版的未来在哪里?
空间很小,首先在绝对意义上,独立出版在中国是非法的,其次各个环节都缺失,比如我要做设计、盯印刷、宣传、销售、寄书等等所有细节,这很不好。最缺失的可怕是发行销售的渠道,如果只是通过微博宣传售卖是没有未来的。
你会一直做下去吗?
有钱就做。
如果你出版的作者将来被正式出版怎么办?你们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就是让一部分人先睹为快?
不冲突啊。我和作者没有版权的协议。他们可以让任何人任何机构出版一模一样的作品。
做独立出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发行渠道。
假杂志近来的设想和计划?
继续进行“假杂志出版计划”,为中国新生代摄影师提供出版的机会。也在筹备一本杂志。
--------
城市画报VS泼先生
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么?
共享的话,似乎网络就足够了吧。独立出版印数少,读者自然也少,说是共享可能有些不大合适。对于独立出版,之前曾有一个词,我觉得说的挺好,叫做“内部交流”。换句话说,独立出版在于交流,而且是非常有限的交流,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交流。
你对独立出版的理解?
独立出版也叫小出版或者私出版,小出版是就它规模微型而言,而私出版似乎是就它的趣味而言。独立出版存在的必要,我觉得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正规出版那种市场测评的模式。它不以市场为导向,对于某些作品,甚至不惜亏本。可以说,独立出版在意的是作品。
小众趣味与大众趣味对立吗?你认为国内出版业没有给小众趣味读者以空间吗?
每个独立出版机构都有自己的趣味,但这种趣味说到底是他们对作品的一种思想,不是简单的好坏优劣所能涵盖。所以我认为趣味这个东西应该没有小大之分,对于国内出版业来说,它们应该各自有各自的市场。
为了做独立出版,你自筹经费还是找投资?二者比例多大?
目前是自筹经费,这里面也有朋友支持,算不上是“找投资”。“找投资”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太合适独立出版,毕竟压根不能赚钱。因此二者比例可想而知。
独立出版为什么一定要付诸印刷?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做成书的样子?可以做电子版嘛。
印刷成书之后看起来不累眼。而且书是一种古老的形式,它是人与人思想对话的塑型。也可以做电子版啊,但肯定不止有电子版,印刷的书籍始终是必要的。
你选择出版对象的标准是?
泼先生选择书稿的标准主要是两方面:写作和思想。用孔子的话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过于强调“文”这个东西,不免思想不足。所以我们主要推介学术批评和思想写作两种书籍,附带会刊印一些较为优秀和独特的童话故事。
你觉得国内存在独立出版的空间吗?有多大?
不仅有,而且必然有,否则这样的空间就有缺憾。至于多大,则取决于人们的支持和参与。我想,这个空间还是蛮大的,但空间大不意味着利益大,因为这个空间需要的不是利益,而是一种行动的姿态。
你会一直做下去吗?
我比较看重大家的回应,回应越多,参与越多,我就有信心走下去。
如果你出版的作者将来红了怎么办?
我会很高兴,并决定再也不出版他的书籍哈哈。
你们的译作,如阿甘本的《亵渎》,如果国内出版社出版了并且定价比你们还低,你们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就是让一部分人先睹为快?
如果出版社出版了,定价肯定比我们的低。独立出版的书籍因为印数少,势必造成一部分人先睹为快的局面,但这绝不是为了阅读的窥视癖,也不是为了把玩的收藏癖,而是为了批评和交流,尤其对于译作来说,更是如此。
像童末的《故事们》,作为一本童话故事书,有包装和销售的潜质,如果被出版公司出版,不是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么?
如果因为我们的刊印,引起了出版公司的兴趣,我觉得这是好事。但童末这本书,起初就是在出版公司做编辑的朋友推荐的,他们没有出,所以我们来出。其他独立出版机构我不知道,对于泼先生来说,不获得作品的版权,我们也希望一部好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
--------------
城市画报VS联邦走马
Q.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么?
A.“联邦走马出版计划”是我和作家恶鸟在去年年底一次通话中诞生的。此前我们各自都有参与过类似的活动(我与“不是出版基金”来往甚密;恶鸟则与“泼先生”,“副本制作”均有联系),当恶鸟知道我有将网上的资料打印成册阅读的习惯,即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些工作的时候,他决定在他原先的“联邦走马”计划中加入一项“小出版计划”。这么说似乎显得过于轻率,但背后肯定堆积着我俩强烈的“出版”诉求。我们第一次面谈就给自己加上了“邪典”的标签,制作一些符合我们共同趣味的小册子。
至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我想它并不适用于我们,这听起来太崇高了。事实上“共享”在当今更多地指向互联网上的“电子杂志”行为,而我们将作品付诸印制,并将其局限在一个“无限的少数人”圈子里进行相关交流的举动显然与之相去甚远。
Q.你对独立出版的理解?
A.我个人认为它更应该被称作“小出版”,其来源于伍尔夫夫妇发起成立的“霍加斯出版社”(The Hogarth Press)。而“独立”一词有相当的对抗性,显得有些过于自我标榜。当然这是我的私见。“小出版”也不等同于“自主出版”,它是一个有组织,有原则的民间团体,并不取决于作者/译者的“自主性”。我们有权选择,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可以“小出版”,并且不必考虑市场。我们尽可能地完成一些出版方该做的事儿——给予作者/译者稿费,给予作品得体的装帧,并给予作品/作者应有的地位。
Q.小众趣味与大众趣味对立吗?你认为国内出版业没有给小众趣味读者以空间吗?
A.我只觉得通常人们更容易受“大众趣味”所引导,市场也是如此。但当今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小众”产品也有了其存在的可能。如果以后传统出版业的模式发生改变,根据“长尾理论”来说,国内出版业完全可以给“小众趣味”提供足够的空间,因为这中间省去了大量的成本,货架空间,仓储空间诸如此类,免去了很多对其自身存活,发展的担忧。
Q.为了做独立出版,你自筹经费还是找投资?二者比例多大?
A.自筹经费(主要由恶鸟提供)。
Q.独立出版为什么一定要付诸印刷?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做成书的样子?可以做电子版嘛。
A.电子阅读器还没有有效地在国内普及,纸本册子仍然是最佳的阅读选择。再一个,恶鸟也曾经特别强调,“联邦走马”出品绝不等价于通常媒介意义上的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载体,它有自身的“物”性,这些册子的外在形式与内容之重要性没有高下之分。我们把它当成艺术品对待,而不是看了即丢的一个躯壳。
Q.你选择出版对象的标准是?
A.前面已经提过,“邪典”仍是我们主要的选择方向,当然我们也不会固步自封,给其设限,但凡优秀的作品,都应该被“小出版”。另外我还觉得各“小出版”们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互相推荐稿件。
Q.你觉得国内存在独立出版的空间吗?有多大?
A.存在,我习惯将之称为文化上的“游牧”,“小出版”一直在“沙漠”跟“绿洲”之间游荡,它的空间取决于你如何引导“羊群”,找不到,就饿死。即在于你如何坚持它的精神内核。
Q.你会一直做下去吗?
A.会的,我前面否认了它的“共享”,但“理想主义”的光环确实或多或少影响着我们。近期又有一员“悍将”——浙大比较文学博士林晓筱加入我们。既然我们不为利益而去,又有什么理由停下呢?
Q.如果你出版的作者将来红了怎么办?
A.那是好事儿啊。“人人都有机会成名十五分钟”嘛。
Q.你们的译作,如布考斯基的《样样干》,如果国内出版社出版了并且定价比你们还低,你们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就是让一部分人先睹为快?
A.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从没想过与他们对抗,比较。之前做《样样干》的时候我们特地咨询过一些出版人:这本书有没有可能在国内出版?得到的回复是美国版权方苛刻的要求将使得布考斯基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在大陆正式出版。况且,既然现在布考斯基已经很红了,我们没有理由再去关注制作其书的目的了。
Q.像张羞的《瀑布》等,有包装和销售的潜质,如果被出版公司出版,不是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么?
A.问题在于它是诗歌。
(完)
----------------谢谢馺牧 @drunksummer 对独立出版历史和现状的梳理等其他一切友情之举。感谢各位接受采访,也谢谢你们多年来的执拗坚持。
请一路向前
for《城市画报》308期,2012年7月下
“酒鬼诗人” 布考斯基从小圈子热起来,荡漾到较大的小圈子里的时候,豆瓣读书条目里出现了他的小说《样样干》(Factotum)。译者马里万是个新手,出版社也是闻所未闻的“联邦走马”,封面有点色情嚣张,两三百页,定价45人民币。只限淘宝购买,还要留下姓名职业信息。由于种种原因,在内地,迄今为止,这是读者唯一能买到布考斯基简体中文译作的方式。
《样样干》 只印了100本以供“内部交流”,很快便一抢而空。事实上,如果按出版社的方式算一笔账,它显然是个赔钱货——谁都知道,印数越少,成本越高。与此同时,以制作学术与原创作品为主的“泼先生”、致力于实验艺术作品的“副本”、“阿米巴”、“不是出版基金”和“坏蛋出版计划”,以及以制作摄影集为主的“假杂志”、“香蕉鱼”等,都在源源不断地折腾着各自的“小册子”。“泼先生”甚至发起了与其他“私出版”组织合作的“互助计划”,而“阿米巴”正忙于拍摄一部反映国内私出版状况的纪录片,名曰:《中国册子》。
一股私读势力,正成气候,以网络为媒,舔舐着国内出版市场那因过于干燥而开裂的罅隙。
私读不是新鲜事
私出版这个“私”字,乃是就趣味而言。倘若用边缘化的社会词汇,那便是“趣味上的小圈子”。
私读不是新鲜事,在没有出版概念的古代,文人互赠纯DIY的“小册子”是礼尚往来,而上世纪60年代的《星火》、70年代的《今天》,到80年代的《非非》、《垃圾运动》、《地下》等,都是诗歌热潮催生的独立民刊。传说北岛当年为做《今天》不惜为富婆当场诵诗以拉赞助,可见其路坎坷。在西方,最早的私出版是弥尔顿独自制作和传播论离婚自由的小册子,乃是出于对出版审查体制的反抗,而以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夫妇于1917年创办的霍加斯出版社(The Hogarth Press),则更接近于目前国内的私读群落。它更倾向于文化上的独立和多元文化的建立,其目的更为纯粹,它起源于写作上的探索者的孤独,致力于孤独的探索者之间的相互取暖与批评。最初,它是好丈夫伦纳德•伍尔夫为被精神症状反复折磨的妻子弗吉尼亚•伍尔夫而尝试的“一个有助于健康恢复的业余爱好”。最初是个手工作坊,两台打字机,几本手工教材,夫妻二人便兴致勃勃地在餐桌上完成“小册子”制作。如今看来,这个私出版生产的作品可不是“小册子”那么简单,它先后制出了包括伍尔夫太太的《墙上的斑点》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E.M.福斯特以及T.S.艾略特等如雷贯耳的大作家的大作。
做豪猪取暖的私读群落
然而小圈子不是私读群落追求的目的,只是针对目前状态的描述。小圈子与小圈子之间,时常出于伟大友谊而互助互动,慢慢地“圈子”就荡漾成了涟漪。
“联邦走马”走的是cult文艺路线,也爱对欣赏的作家伸出橄榄枝。出版了乌青的《撞击变》和张羞的《瀑布》,二者都是诗集。恶鸟甚至为宣传张羞的诗集投资拍了预告片,号称“国内第一个诗集预告片”,虽然诗集卖得并不好。而张羞又有自己的“坏蛋出版计划”。
“泼先生互助计划”甚至逾越了阅读的边界,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互助研究项目。“台北游民”、“马海档案”、“狂人艺术”……这些本该成为杂志选题的话题,都成为自发成立的研究小组完成的工作。而倘若参加这样一个项目,你要面临的将是无稿费、无资金援助的局面,“泼先生”只提供智力支持,并承诺与“阿米巴”合作印刷成册。除此之外,版权属于作者。在当今这个没人愿意免费写字的时代,这样一个计划总是在发起时得到关注,落实起来困难重重。
为何互助?用创始人芬雷的话说,乃是出于对网络形成的趣味小圈子的“孤芳自赏的自恋情结”的抵制。网络拆除了许多障碍,同时也建造了更多蜂巢。蜂巢与蜂巢之间,如不互相走动,大家面临的将是一面日趋平滑的互相赞美的镜子,而他理想中的私读群落形象,是一群互相依偎取暖的豪猪。
自筹经费,赔本制作
事实上,要做相互取暖的豪猪,首先要锻炼的是自己的皮肉,躲避现实的刺杀,这是第一步。
《样样干》火速卖了100本,这在宣称“只搞钱,不赚钱”的“联邦走马”创始人恶鸟看来,已经是值得庆贺的数字。每本书扉页都有编号印章,标记着它的独一无二。不为人知的是,书赠送了30本,给封面画家和译者象征性付了稿酬后,赔了。对于作家恶鸟来说,制作这样的小册子,必然要赔钱和折腾,最大的收获,是作品的完整和同好间的交流。
芬雷的“泼先生”则面临更窘迫的局面。近两年,“泼先生”刚刚涉足私出版,拿阿甘本的《亵渎》来说,这部由成员王立秋翻译的学术著作,由泼先生自行组稿、校译、设计、印刷、装订和传播的小册子,其信息一经放出,便收到百份订单。然而,由于印刷质量与芬雷的预期值存在较大落差,前后印了几次,其中第二次印刷因质量差,导致他怒而降价出售,而同时成本又中途增加,如此便血本无归,还赔了千余元。小成本和私印刷,想出按需生产的方式已是上策,然而雪上加霜的是,最终也逃不脱预定者最后并不买单的意外结局。
芬雷是大二时退学的,作为一名颇有天分的学生,坚决退学与校长挽留等戏码上演,曾在校内引起不小的轰动。退学后,他行路,游说,读书,写作,办刊,忙碌而贫穷,好似一名“五四”时代的读书人。为张罗泼先生,他到咖啡馆打过工,先后供职于几家几乎与本人兴趣全无瓜葛的杂志社,除此之外,他还需要四处化缘。即使如此,面对印制《亵渎》的棘手问题,芬雷还是认为,这些问题是不过是经验教训,今后的私出版虽不以盈利为目的,但能避开亏本,已经很满足了。对于私出版,芬雷坦言道:“私出版存在的必要,我觉得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正规出版那种市场测评的模式。它不以市场为导向,对于某些作品,甚至不惜亏本。可以说,私出版在意的是作品。 ”
私出版行为,介于孤芳自赏的网络传播与不考虑读者-作者-出版者这根链条之平衡的大众出版模式之间。后者纵容读者,引诱读者或培养读者,前者不考虑读者,只考虑价值。
他们致力于那些,不为人理解的技艺
私出版应私读需要而生,它在发现价值和传播价值的过程中,预期的读者中,没有“非我族类”。摆脱了名利甚至预期读者的束缚,私出版才得以无欲则刚。
5月,“泼先生”与“联邦走马”成员在杭州某咖啡馆举行会晤,商讨私出版的未来时,芬雷仍坚持倔强姿态:“泼先生只要有50个读者就够了”。为了这50个读者,他努力了五年。
五年前,芬雷前往南京与友人商议做个“学术小组”,创办杂志《泼先生》。据他说,泼先生这个名字,最初是取postmodern之音,步德先生、赛先生之后尘。同时,元杂剧中也有此说,指一个耍赖的人。由此,泼先生除了以上意思,“又多了一层克尔凯郭尔所谓每个时代于前进路途中的犹豫、徘徊乃至阻碍,而不是一味向前,无所顾虑”之意。他们要做的,是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之外,做一群“有所顾虑的人”。从做网刊,到纸刊,到颁发“泼先生奖”,再到涉足小册子制作,他们始终以谨慎和专注游走于历史车轮的车辙之外。
“阿米巴”由夫妻档觋高元、马兰创办,他们坦言,阿米巴自诞生以来80%都是自筹经费,只有《八目》的印刷是朋友赞助的。既然没有资金,为什么一定要付诸印刷?几个私出版者都给出了类似的答案:喜欢纸质书。用觋高元的话说,是“书本的魅力是人类上千年沉淀下来的,那里面有一种会让你尊敬的严肃气质”。而对于“副本制作”的冯俊华,他做纸质书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这简直是一种不为人理解的失传技艺:“对严谨和耐心的自我要求,对编辑参与的强调”。至今,他已经做了超过两千个护封。通过手工做小册子,他甚至觉得“和小册子之间建立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而这是数字出版物或机械复制时代的书籍印刷所不能给他的满足。
在中国这样一个无奇不有的出版麦田的边缘,有着这样一群手工艺者,守望着独立精神、纯然的创造力与不为人知的制书技艺,仿佛他们在沿时间之河逆流而上,一直回到过去。
“文化的游牧者”
如何形容这样一群以共享为目的的理想主义者?借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话,他们是一群文化千高原上的游牧者。它仅对少数人开放,而这少数又是无限的,无论从数量还是可能性上来说,它都是不可逆料的。艾略特、福斯特,这些从伦纳德与弗吉尼亚的小作坊走出来的“小册子”作者,转身就成了名垂史册的文豪,而著名诗人与译者黄灿然,也乐意把诗集交给“副本制作”打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少即是多。
私读群落的思维在普通人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它们在面临资金短缺和销售渠道匮乏,游走于收支平衡和赔本经营的边缘的状况时,都坚持说一定会继续做下去。原因很简单:因为喜欢,因为纯粹。
私出版究竟有没有未来?面对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
“假杂志”创始人言由不无担忧地坦承:“独立出版在中国,各个环节都缺失,比如我要做设计、盯印刷、宣传、销售、寄书等等所有细节,这很不好。最缺失的可怕是发行销售的渠道,如果只是通过微博宣传售卖是没有未来的。”
“联邦走马”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布考斯基的《样样干》终将由出版社购买版权,正式出版,按照“联邦走马”的规矩,这本小册子将不再印刷。至于由他们制作的原创作品,他们声称,支持作者找出版社“正式出版”,但需要作者购买下所有小册子,并从此与走马成员“不再是朋友”。
“副本制作”则走向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他们策划的彭剑斌的《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陈舸的《林中路》、陈梦雅的《断鼠》,最终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
虽然“有50个读者就够了”,但“够了”只是一种游牧者安贫乐道的自我满足。作者需要被阅读,文字和艺术作品在寻找它的阅读者,让更多的人阅读永远是好事情,这是私出版者们异口同声的表达,也是私出版的初衷。私出版者也许是对国王说“走开,别挡着我的阳光”的人,但他们也是一道门,庇护着稀有的族群,也为更多的阅读者敞开着,为更多的豪猪相互取暖敞开着。
——————————————————
访谈:
城市画报VS副本制作
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么?
较早的时候我从前辈身上学习到一种做事的态度:如果希望某样东西出现,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动手。作为一名作者,我希望有一种理想的出版状态,敏锐、严谨,其过程尊重作者,设计、装帧配得上作品。所以我和两位同是作者的朋友创办了副本制作。所以,小出版于我们是自我实践行为。出版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包括了对共享精神的考虑,但这不是出发点。
你对独立出版的理解?
我习惯称之为小出版,这是一种化繁为简、轻盈迅速的工作方式,而且成本不高,符合青年的需要。有时我把它描述为文化上的游击主义。从事小出版的过程,也是一个争取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小众趣味一定要与大众趣味对立吗?你认为国内出版业没有给小众趣味读者以空间吗?
“小众”和“大众”是需要警惕的集体主义陈述,落实到个人,也就体现为某个东西你喜欢/不喜欢,而他不喜欢/喜欢而已。我不了解国内出版的整体状况,就有限的接触看,出版方是知道长尾理论的,也许缺乏的是寻找作者和定位读者群的经验。如今从业的年轻编辑多起来了,以及有资本驱使,未来几年情况会变得更乐观吧。但从我们对作者有所期待的立场说,出版容易不见得是好事。
为了做独立出版,你自筹经费还是找投资?二者比例多大?
自筹经费。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这些经费,我们采用了“按需制作”的方式。
既然是小圈子交流,为什么一定要付诸印刷?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做成书的样子?可以做电子版嘛。
我希望副本制作不党不群,也不喜欢相互喝彩。对于后者,我们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不赠送,二是委托朋友在淘宝上按成本销售。成本本身比较高,淘宝也不是人人能熟悉使用,物质和手续上都有那么一点难度,像个门槛。总结销售情况,比较理想,绝大部分读者是我们不认识的。
至于为什么做纸质书,除了因为个人偏好,还有更重要的理由:
一是对严谨和耐心的自我要求,对编辑参与的强调。目前大家已经很熟悉而且习惯网络发表这种方式了,从创作到发表之间往往缺乏编辑的参与,成本低廉、传播便利的同时,容易滋长散漫和不严谨,也许还有缺乏耐心。数字版与此情况类似,发布和修改的便利容易引起不自觉的松懈;
二是对做事情的难度的自我要求。对我来说,纸质书在物质的难度更大一些;
第三个理由比较个人化,做小册子需要我的手工劳动,比如包护封,虽然不难,但也得集中精神,类似于每天做功课。这让我觉得和小册子之间建立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是数字版或者大批量印刷无法有或性质不同的。至今我做了超过两千个护封。
但我们并不拒绝推出成书的数字版,目前副本制作和豆瓣阅读计划、唐茶字节社等数字出版方都开始了合作。
你选择出版对象的标准是?
考察一部作品,我们主要依据两方面进行判断。一是作品的品质,主要是创造力。当然,从文本到能够呈现“作品性”的小册子的形成,还需要长时间的编辑和打磨。我们有相应的责任编辑、特约编辑和顾问;二是作者自身的品质,首先是自觉和独立。这需要更长时间——几个月到几年——的持续的观察和接触。此外,副本制作的关注也会向发表、出版渠道还不那么充分的作者倾斜。
你觉得国内存在独立出版的空间吗?独立出版的未来在哪里?
存在。我不大理解第二个提问,出版是一种基本需求,小出版是一种文化态度和精神立场,它不需要改变,未来也是如此。
你会一直做下去吗?
目前来看,是的。创办时,我们希望能坚持十年以上,所以做了一些自我限定,以便即使用基本的人力、物质条件也能维持运作。
如果你出版的作者将来被正式出版怎么办?你们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就是让一部分人先睹为快?
从文化意义上说,正式出版和小出版是平等的。我并不把正式出版视为小出版的对立。目前,正式出版与小出版的主要区别在于推广方式和传播途径,以及大多数小出版机构还没有能力向作者支付版税。所以,我欣赏的作品和作者被正式出版,被更好地传播、获取应得的经济利益,是值得欢喜的事情。
副本制作的特色来自工作方法,而非策略上的考虑。比如我们坚持严格审稿和编辑,产生的小册子往往比较薄,需要时邀请特约编辑参与,光从版本角度看也很有价值。
不过即使正式出版,也会遇到是否尊重作者,设计、装帧是否配得上作品等问题,甚至有的出版方会拖欠或干脆不付版税。我们去年开始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推出了陈梦雅的短篇小说集《断鼠》、彭剑斌的短篇小说集《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陈舸的诗集《林中路》,这都是他们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书。我们希望在“正式出版”里延续小出版的气质,出版社对此给了充分的理解和自由。
做独立出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我们在副本制作创办前就基本想清楚了工作方法的问题,几年来没遇到什么特别的障碍。
副本近来的设想和计划?
最近在做黄灿然的诗集《奇迹集》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这本书是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的,之后还要跟印刷等。接下来有一种小册子,图比较多,需要找合适的小印刷厂。
您本人的职业?
我供职于一家艺术机构。平日能接触到不少展览画册和艺术家的自印小册子,它们的形式和内容往往给我不少启发,也让我保持了一种敏感。事实上,我的大部分工作方法,甚至包括工作态度,是在与艺术家的日常接触中通过观察而学习到的,这也影响到副本制作的方法和态度。
---------
城市画报VS阿米巴
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么?
一是喜欢书籍这个东西,能自己做想象中满意的书是件很好的事儿,其次从事艺术还是想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见到好的作品同时也会作用到自己的作品,自己也会做的更好一些。共享精神也许有一点点吧,不是最主要的,如今网络的共享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了,获取信息非常容易,我们要是从共享主义出发显然是不明智的。
你对独立出版的理解?
独立出版不一定是指资金上面的独立,最重要的还是精神和风格上的独立。诸如联邦走马、泼先生、假杂志还有我们,我们关注的点都不一样,出来的东西也都有各自独立的风格。
小众趣味一定要与大众趣味对立吗?你认为国内出版业没有给小众趣味读者以空间吗?
表面上似乎存在对立,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本身就没有所谓小众大众一说,可能会有专业与否的说法。我们只是想做的更专业一些,这个专业是文学艺术上的专业,例如我们会把我们倾向的那个方面做的更深入更明确。这样一来专业的读者可能相对比例小一些,被主流说成小众趣味,其实我们没有这种先入为主的划分。
为了做独立出版,你自筹经费还是找投资?二者比例多大?
80%自筹,很苦逼的,目前只有《八目》是周围朋友帮助给了点钱出的,其余的都没有投资。很多人觉得我们是有闲钱去做独立出版,其实做来试试就知道了。有谁会给我们投资,希望有看到这期杂志的大老板二老板能给我们投点资。
既然是小圈子交流,为什么一定要付诸印刷?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做成书的样子?可以做电子版嘛。
肯定是喜欢书本,书本的魅力是人类上千年沉淀下来的,那里面有一种会让你尊敬的严肃气质,起码对我而言是这样。电子版阿米巴也做过,尽管它具有很多优势:利于传播、成本低等等,但是那种严肃性被忽视了,并不是严肃性有多重要,可这是我们在逐渐失去的。小圈子交流只是目前的一个状况,并不是我们在传播上的追求。
你选择出版对象的标准是?
阿米巴现在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文本实验类,一个实验艺术类。实验艺术偏向视觉的,因为我和我妻子两人都是从事艺术的,所以还是希望能够做的专业一些,前两年吸取了很多经验,做作品和出版还是不太一样的,今后可能会更加细致的做。出版对象也首先从这两方面出发,其次是我们不太会考虑已经很出名的作者或艺术家了,因为他们已经不缺乏平台了。
你觉得国内存在独立出版的空间吗?独立出版的未来在哪里?
正常的空间应该是出版者、作者、读者三方面构成的,但是在国内这个空间是被国内的主流出版制造出来的,极度不健康,这种空间下怎么能一厢情愿的展望未来。我们只能代表阿米巴说我们会坚持做下去的,等我和我妻子做不动了,也想找人继续做下去,这种基本的毅力是需要具备的。
如果你出版的作者将来被正式出版怎么办?你们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就是让一部分人先睹为快?
很好啊,我们会很高兴,会有更多的读者能够看到。我们的优势一方面可能就在于发现新的、好的作者,好的作品,其余没什么优势。我们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给作者以最大的创作自由,给每一本书的产生以最大的自由。
做独立出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资金紧张。
阿米巴近来的设想和计划?
最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关于国内独立出版的纪录片《中国册子》,我们邀请了国内几个主要做独立出版的组织参与,今年会先剪一个样片出来,最终我们还是会以独立出版发行的方式把这个片子做成纪录片,更多的朋友也行能通过这部片子真的了解国内的独立出版。
设想就是希望发现更多好的作者和作品。在出版上侧重于实验性强的文学和艺术创作,因为在某个层面上,创作的实验性加上态度的真诚就意味着更强大的独立和自由。
--------------
城市画报VS假杂志:
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么?
不只是共享吧,网络是共享的最好方式,而不是出版。
你对独立出版的理解?
纯粹的,自发的,不受外界影响的。
小众趣味一定要与大众趣味对立吗?你认为国内出版业没有给小众趣味读者以空间吗?
嗯。大众都很傻逼。
为了做独立出版,你自筹经费还是找投资?二者比例多大?
自费、合资、投资都接受。没比例,在不受影响的条件下,资金越宽松越好。
你选择出版对象的标准是?
你觉得国内存在独立出版的空间吗?独立出版的未来在哪里?
空间很小,首先在绝对意义上,独立出版在中国是非法的,其次各个环节都缺失,比如我要做设计、盯印刷、宣传、销售、寄书等等所有细节,这很不好。最缺失的可怕是发行销售的渠道,如果只是通过微博宣传售卖是没有未来的。
你会一直做下去吗?
有钱就做。
如果你出版的作者将来被正式出版怎么办?你们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就是让一部分人先睹为快?
不冲突啊。我和作者没有版权的协议。他们可以让任何人任何机构出版一模一样的作品。
做独立出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发行渠道。
假杂志近来的设想和计划?
继续进行“假杂志出版计划”,为中国新生代摄影师提供出版的机会。也在筹备一本杂志。
--------
城市画报VS泼先生
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么?
共享的话,似乎网络就足够了吧。独立出版印数少,读者自然也少,说是共享可能有些不大合适。对于独立出版,之前曾有一个词,我觉得说的挺好,叫做“内部交流”。换句话说,独立出版在于交流,而且是非常有限的交流,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交流。
你对独立出版的理解?
独立出版也叫小出版或者私出版,小出版是就它规模微型而言,而私出版似乎是就它的趣味而言。独立出版存在的必要,我觉得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正规出版那种市场测评的模式。它不以市场为导向,对于某些作品,甚至不惜亏本。可以说,独立出版在意的是作品。
小众趣味与大众趣味对立吗?你认为国内出版业没有给小众趣味读者以空间吗?
每个独立出版机构都有自己的趣味,但这种趣味说到底是他们对作品的一种思想,不是简单的好坏优劣所能涵盖。所以我认为趣味这个东西应该没有小大之分,对于国内出版业来说,它们应该各自有各自的市场。
为了做独立出版,你自筹经费还是找投资?二者比例多大?
目前是自筹经费,这里面也有朋友支持,算不上是“找投资”。“找投资”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太合适独立出版,毕竟压根不能赚钱。因此二者比例可想而知。
独立出版为什么一定要付诸印刷?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做成书的样子?可以做电子版嘛。
印刷成书之后看起来不累眼。而且书是一种古老的形式,它是人与人思想对话的塑型。也可以做电子版啊,但肯定不止有电子版,印刷的书籍始终是必要的。
你选择出版对象的标准是?
泼先生选择书稿的标准主要是两方面:写作和思想。用孔子的话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过于强调“文”这个东西,不免思想不足。所以我们主要推介学术批评和思想写作两种书籍,附带会刊印一些较为优秀和独特的童话故事。
你觉得国内存在独立出版的空间吗?有多大?
不仅有,而且必然有,否则这样的空间就有缺憾。至于多大,则取决于人们的支持和参与。我想,这个空间还是蛮大的,但空间大不意味着利益大,因为这个空间需要的不是利益,而是一种行动的姿态。
你会一直做下去吗?
我比较看重大家的回应,回应越多,参与越多,我就有信心走下去。
如果你出版的作者将来红了怎么办?
我会很高兴,并决定再也不出版他的书籍哈哈。
你们的译作,如阿甘本的《亵渎》,如果国内出版社出版了并且定价比你们还低,你们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就是让一部分人先睹为快?
如果出版社出版了,定价肯定比我们的低。独立出版的书籍因为印数少,势必造成一部分人先睹为快的局面,但这绝不是为了阅读的窥视癖,也不是为了把玩的收藏癖,而是为了批评和交流,尤其对于译作来说,更是如此。
像童末的《故事们》,作为一本童话故事书,有包装和销售的潜质,如果被出版公司出版,不是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么?
如果因为我们的刊印,引起了出版公司的兴趣,我觉得这是好事。但童末这本书,起初就是在出版公司做编辑的朋友推荐的,他们没有出,所以我们来出。其他独立出版机构我不知道,对于泼先生来说,不获得作品的版权,我们也希望一部好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
--------------
城市画报VS联邦走马
Q.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是出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么?
A.“联邦走马出版计划”是我和作家恶鸟在去年年底一次通话中诞生的。此前我们各自都有参与过类似的活动(我与“不是出版基金”来往甚密;恶鸟则与“泼先生”,“副本制作”均有联系),当恶鸟知道我有将网上的资料打印成册阅读的习惯,即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些工作的时候,他决定在他原先的“联邦走马”计划中加入一项“小出版计划”。这么说似乎显得过于轻率,但背后肯定堆积着我俩强烈的“出版”诉求。我们第一次面谈就给自己加上了“邪典”的标签,制作一些符合我们共同趣味的小册子。
至于“理想主义的共享精神”,我想它并不适用于我们,这听起来太崇高了。事实上“共享”在当今更多地指向互联网上的“电子杂志”行为,而我们将作品付诸印制,并将其局限在一个“无限的少数人”圈子里进行相关交流的举动显然与之相去甚远。
Q.你对独立出版的理解?
A.我个人认为它更应该被称作“小出版”,其来源于伍尔夫夫妇发起成立的“霍加斯出版社”(The Hogarth Press)。而“独立”一词有相当的对抗性,显得有些过于自我标榜。当然这是我的私见。“小出版”也不等同于“自主出版”,它是一个有组织,有原则的民间团体,并不取决于作者/译者的“自主性”。我们有权选择,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可以“小出版”,并且不必考虑市场。我们尽可能地完成一些出版方该做的事儿——给予作者/译者稿费,给予作品得体的装帧,并给予作品/作者应有的地位。
Q.小众趣味与大众趣味对立吗?你认为国内出版业没有给小众趣味读者以空间吗?
A.我只觉得通常人们更容易受“大众趣味”所引导,市场也是如此。但当今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小众”产品也有了其存在的可能。如果以后传统出版业的模式发生改变,根据“长尾理论”来说,国内出版业完全可以给“小众趣味”提供足够的空间,因为这中间省去了大量的成本,货架空间,仓储空间诸如此类,免去了很多对其自身存活,发展的担忧。
Q.为了做独立出版,你自筹经费还是找投资?二者比例多大?
A.自筹经费(主要由恶鸟提供)。
Q.独立出版为什么一定要付诸印刷?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做成书的样子?可以做电子版嘛。
A.电子阅读器还没有有效地在国内普及,纸本册子仍然是最佳的阅读选择。再一个,恶鸟也曾经特别强调,“联邦走马”出品绝不等价于通常媒介意义上的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载体,它有自身的“物”性,这些册子的外在形式与内容之重要性没有高下之分。我们把它当成艺术品对待,而不是看了即丢的一个躯壳。
Q.你选择出版对象的标准是?
A.前面已经提过,“邪典”仍是我们主要的选择方向,当然我们也不会固步自封,给其设限,但凡优秀的作品,都应该被“小出版”。另外我还觉得各“小出版”们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互相推荐稿件。
Q.你觉得国内存在独立出版的空间吗?有多大?
A.存在,我习惯将之称为文化上的“游牧”,“小出版”一直在“沙漠”跟“绿洲”之间游荡,它的空间取决于你如何引导“羊群”,找不到,就饿死。即在于你如何坚持它的精神内核。
Q.你会一直做下去吗?
A.会的,我前面否认了它的“共享”,但“理想主义”的光环确实或多或少影响着我们。近期又有一员“悍将”——浙大比较文学博士林晓筱加入我们。既然我们不为利益而去,又有什么理由停下呢?
Q.如果你出版的作者将来红了怎么办?
A.那是好事儿啊。“人人都有机会成名十五分钟”嘛。
Q.你们的译作,如布考斯基的《样样干》,如果国内出版社出版了并且定价比你们还低,你们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就是让一部分人先睹为快?
A.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从没想过与他们对抗,比较。之前做《样样干》的时候我们特地咨询过一些出版人:这本书有没有可能在国内出版?得到的回复是美国版权方苛刻的要求将使得布考斯基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在大陆正式出版。况且,既然现在布考斯基已经很红了,我们没有理由再去关注制作其书的目的了。
Q.像张羞的《瀑布》等,有包装和销售的潜质,如果被出版公司出版,不是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么?
A.问题在于它是诗歌。
(完)
----------------谢谢馺牧 @drunksummer 对独立出版历史和现状的梳理等其他一切友情之举。感谢各位接受采访,也谢谢你们多年来的执拗坚持。
-
luca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23:10:25
-
垂直的蒙太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22:42:34
-
ibho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22:05:52
-
阿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18:03:56
-
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17:56:36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12:24:08
-
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11:30:55
-
然可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09:01:52
-
不是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04:52:42
-
杜扬Seator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02:54:33
-
Ze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01:53:13
-
mx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01:50:05
-
Adieudus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6 01:25:04
-
康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14 23:52:19
-
loaf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30 13:52:17
-
黄石道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8-25 22: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