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中国学生怎么不能打橄榄球了?
中国传统文化在科举制度的笼罩之下,重文轻武。中国在引进西方流行的体育运动时,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哲学。培养人的核心在于保持人性中的平衡:勇武而不粗野,文明而不柔弱。应该尽快摆脱从“身体健康”这一狭隘的范畴来理解体会,有意识地通过体育培养孩子的人格和社会能力。
作者:薛涌(专栏作者)
最近,“南京市30所小学将于9月份开设橄榄球课程”的消息在网上传开。但从初步的报道看,家长的反应大多是负面的,甚至给橄榄球贴上“野蛮”、“血腥”的标签。
其实,这次南京引进的是触式橄榄球。在足球等运动推广不利的情况下,再新引进一种体育项目是否明智,且另当别论。但家长们的反应,则体现了对橄榄球的普遍误解。这种误解,直接涉及中国人关于体育和教育的理念,值得认真讨论。
保存必要的蛮性 具体而言,家长们的误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上的,即体育扮演着什么样的教育功能;一是常识上的,即触式橄榄球和电视上看到的橄榄球有何不同。
橄榄球之“野蛮”、“血腥”并不是新闻。但那是我们电视上看到的美国职业橄榄球和大学橄榄球。两者遵循的是同一规则。前者把后者当预备队,就象NBA和美国大学篮球的关系一样。十九世纪,这种橄榄球在美国大学里崛起,最终和在同时兴起的英式足球分道扬镳。两者的一大区别,就在于橄榄球比足球野蛮得多。为此,包括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内的美国统治精英都感到庆幸,觉得美国通过橄榄球保存了必要的蛮性,使美国人具有领导素质。
何以如此?现代西方是从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及社会政治制度中演化而来。中世纪的统治者,即王公贵族,属于职业武力阶层,其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对暴力的垄断。因此,武力成为贵族教育的核心。这一精英文化一直延伸到现代西方的教育体制内。说“拿破仑是被在伊顿公学的球场上竞技的孩子们打败的”虽然夸张,但此话足以反映当时英国贵族阶层对体育之推崇。然而,许多论者指出,大英帝国主宰了世界后,统治集团过分绅士化,“英国绅士”文过于质,最终导致大英帝国的衰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文才的总统之一,但痛切地感到有文而无武的“过分文明”之弊害。他喜欢橄榄球而非足球,也在于橄榄球更野蛮、更放任,对领袖的品格更有锤炼之意义。当时的橄榄球主要在常青藤和贵族寄宿高中这些培养统治阶层的学校中展开,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可惜,橄榄球的野蛮很快就引起公愤。1904年,竟有21人在橄榄球比赛中丧生。考虑到当时的橄榄球主要在常青藤等几个大学中进行,这样高的死亡率就使橄榄球场和战场一样危险。曾非常看重体育的教育功能的哈佛校长艾略特等,开始主张废止橄榄球。如果常青藤不再玩儿橄榄球,橄榄球在美国恐怕就寿终正寝。于是,罗斯福总统心急如焚,召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校长、教练们到白宫开会,最终促使大学橄榄球修改规则,严格规范危险性动作,勉强把这一运动保存下来。这才有了橄榄球的今天。不过,最近几年,频有职业橄榄球运动员自杀的新闻。医学家指出:这些队员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接受的脑震荡太多大烈,引发了神经性病变。许多郊区中高产的家长,也确实觉得橄榄球太过野蛮,进而让孩子踢足球。
文明而不柔弱 不过,南京引进的触式橄榄球绝非这种野蛮橄榄球,而是排除了冲撞的休闲式运动。要知道,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橄榄球,在美国的中学、高中、大学依然非常流行。职业橄榄球也依然如日中天。美国人不可能不看“超级碗”。不过,这种橄榄球组织严格,装备复杂,除非学校或结构组织,一般人难得参与。触式橄榄球也由此崛起,供一般人娱乐休闲之用。这种橄榄球杜绝身体接触,自然也不用防护装备,只是大家传传球而已,必要时以手触对方身体来代替冲撞。这其实比足球安全得多。根据同样的原则,还有类似的飞盘游戏,即两队通过传递、阻截飞盘进行比赛。另外,孩子们在游乐场上自发地进行各种触式追逐游戏,即以手触身体而“抓住”对方。这些都是同类的安全娱乐活动。一听橄榄球就变色,说明家长们对橄榄球知识的缺乏。
我相信,在常识上的误解得到澄清后,大部分家长会为孩子从事触式橄榄球而感到释怀。这里最为关键的还是教育理念上的问题。引进几项在西方流行的体育运动,但对这些运动背后的哲学一知半解,这样肤表的“接轨”还有多大意义?
橄榄球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展开过程中,生出种种流弊,至今未能根除。但是,这样运动之所以越来越兴旺发达,除了其作为观赏体育的商业价值外,还有作为参与性体育的教育功能。这不仅在于其中的蛮性保持了文明进化中人类生猛的意志力和竞争精神,也有助于发展团队精神、培养领袖才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培养人的核心在于保持人性中的平衡:勇武而不粗野,文明而不柔弱。应该说,近代西方主宰了世界,得益于这种平衡的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在科举制度的笼罩之下,重文轻武。随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来的,总是萎靡孱弱,乃至频频被人口仅为自己的百分之二、三的北方少数民族所征服。中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快摆脱从“身体健康”这一狭隘的范畴来理解体会,而要有意识地通过体育培养孩子的人格和社会能力。
作者:薛涌(专栏作者)
最近,“南京市30所小学将于9月份开设橄榄球课程”的消息在网上传开。但从初步的报道看,家长的反应大多是负面的,甚至给橄榄球贴上“野蛮”、“血腥”的标签。
其实,这次南京引进的是触式橄榄球。在足球等运动推广不利的情况下,再新引进一种体育项目是否明智,且另当别论。但家长们的反应,则体现了对橄榄球的普遍误解。这种误解,直接涉及中国人关于体育和教育的理念,值得认真讨论。
保存必要的蛮性 具体而言,家长们的误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上的,即体育扮演着什么样的教育功能;一是常识上的,即触式橄榄球和电视上看到的橄榄球有何不同。
橄榄球之“野蛮”、“血腥”并不是新闻。但那是我们电视上看到的美国职业橄榄球和大学橄榄球。两者遵循的是同一规则。前者把后者当预备队,就象NBA和美国大学篮球的关系一样。十九世纪,这种橄榄球在美国大学里崛起,最终和在同时兴起的英式足球分道扬镳。两者的一大区别,就在于橄榄球比足球野蛮得多。为此,包括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内的美国统治精英都感到庆幸,觉得美国通过橄榄球保存了必要的蛮性,使美国人具有领导素质。
何以如此?现代西方是从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及社会政治制度中演化而来。中世纪的统治者,即王公贵族,属于职业武力阶层,其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对暴力的垄断。因此,武力成为贵族教育的核心。这一精英文化一直延伸到现代西方的教育体制内。说“拿破仑是被在伊顿公学的球场上竞技的孩子们打败的”虽然夸张,但此话足以反映当时英国贵族阶层对体育之推崇。然而,许多论者指出,大英帝国主宰了世界后,统治集团过分绅士化,“英国绅士”文过于质,最终导致大英帝国的衰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文才的总统之一,但痛切地感到有文而无武的“过分文明”之弊害。他喜欢橄榄球而非足球,也在于橄榄球更野蛮、更放任,对领袖的品格更有锤炼之意义。当时的橄榄球主要在常青藤和贵族寄宿高中这些培养统治阶层的学校中展开,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可惜,橄榄球的野蛮很快就引起公愤。1904年,竟有21人在橄榄球比赛中丧生。考虑到当时的橄榄球主要在常青藤等几个大学中进行,这样高的死亡率就使橄榄球场和战场一样危险。曾非常看重体育的教育功能的哈佛校长艾略特等,开始主张废止橄榄球。如果常青藤不再玩儿橄榄球,橄榄球在美国恐怕就寿终正寝。于是,罗斯福总统心急如焚,召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校长、教练们到白宫开会,最终促使大学橄榄球修改规则,严格规范危险性动作,勉强把这一运动保存下来。这才有了橄榄球的今天。不过,最近几年,频有职业橄榄球运动员自杀的新闻。医学家指出:这些队员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接受的脑震荡太多大烈,引发了神经性病变。许多郊区中高产的家长,也确实觉得橄榄球太过野蛮,进而让孩子踢足球。
文明而不柔弱 不过,南京引进的触式橄榄球绝非这种野蛮橄榄球,而是排除了冲撞的休闲式运动。要知道,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橄榄球,在美国的中学、高中、大学依然非常流行。职业橄榄球也依然如日中天。美国人不可能不看“超级碗”。不过,这种橄榄球组织严格,装备复杂,除非学校或结构组织,一般人难得参与。触式橄榄球也由此崛起,供一般人娱乐休闲之用。这种橄榄球杜绝身体接触,自然也不用防护装备,只是大家传传球而已,必要时以手触对方身体来代替冲撞。这其实比足球安全得多。根据同样的原则,还有类似的飞盘游戏,即两队通过传递、阻截飞盘进行比赛。另外,孩子们在游乐场上自发地进行各种触式追逐游戏,即以手触身体而“抓住”对方。这些都是同类的安全娱乐活动。一听橄榄球就变色,说明家长们对橄榄球知识的缺乏。
我相信,在常识上的误解得到澄清后,大部分家长会为孩子从事触式橄榄球而感到释怀。这里最为关键的还是教育理念上的问题。引进几项在西方流行的体育运动,但对这些运动背后的哲学一知半解,这样肤表的“接轨”还有多大意义?
橄榄球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展开过程中,生出种种流弊,至今未能根除。但是,这样运动之所以越来越兴旺发达,除了其作为观赏体育的商业价值外,还有作为参与性体育的教育功能。这不仅在于其中的蛮性保持了文明进化中人类生猛的意志力和竞争精神,也有助于发展团队精神、培养领袖才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培养人的核心在于保持人性中的平衡:勇武而不粗野,文明而不柔弱。应该说,近代西方主宰了世界,得益于这种平衡的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在科举制度的笼罩之下,重文轻武。随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来的,总是萎靡孱弱,乃至频频被人口仅为自己的百分之二、三的北方少数民族所征服。中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快摆脱从“身体健康”这一狭隘的范畴来理解体会,而要有意识地通过体育培养孩子的人格和社会能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