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诗人诗歌小评(十六至二十)
☆读诗之十六:雷•阿尔曼特劳特的《不期而至》
不期而至
[美]雷•阿尔曼特劳特\倪志娟译
幽灵群集。
他们众口
一辞。都
爱你。都
留下了未完成的
遗愿。
*
假紫荆
一夜之间
变黄?
今天的边缘
如此锋利
它们可以切断
任何移动之物。
*
一个曾遗失的词
将不期
而至。
对于它,
你
不再有兴趣,
你只想
知道
它曾去过何处。
⊙翻译美国女诗人雷•阿尔曼特劳特是一种冒险,可是,翻译哪一个诗人不是一种冒险呢?这种不确定性总是让我对我翻译的这些女诗人心怀歉意,也许我误译了她们,错误地勾勒了她们在汉语中的身形。然而,我又仍旧希望,哪怕是一种误译,也可以让她们的影子在汉语中慢慢延伸,最终获得其应有的位置。
雷•阿尔曼特劳特的诗归属于美国的语言诗派,她以一种矜持娴静的姿态、一种如履薄冰的方式写下每一首诗,其意义因为对语言的过分专注而变得晦涩,与读者难免心生隔膜,好在她几乎在每一首诗中都会提供几行诗句作为线索,为一头雾水的读者提供一点点方向。如果说她的诗歌的确是碎片化的,那么这些碎片,应是一座幽暗的图书馆中的镜子碎片,其中总有稍微完整的一两片折射出图书馆的幽深与部分图书的名字——碎片化的诗句反射的意向依然是典雅深邃的。这让她的诗歌即使不被懂得,却并不丧失其美好的姿态。
比如这首《不期而至》。
它探讨的或许是时空问题?过去——是幽灵的世界与未了的心愿,现在——是时光锋利的刀片切割着万事万物,未来——则如同过去的幻影,始终是一个谜。
又或者,它探讨的是写作与现实的关系?描述对象——如同幽灵的世界,现实世界——是流逝与变迁,词语——如其所来,如其所去,它如何深入幽灵世界,它如何与现实重叠,它受控于谁,从属于谁,它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它携带着什么样的经验?
我反复地读这首诗,感受到其意义如摇曳的烛火,飘忽不定。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喜爱烛火飘摇之美的人,何须探究烛火的内涵?
☆读诗之十七:雷•阿尔曼特劳特的《中断》
中断
[美]雷•阿尔曼特劳特\倪志娟译
1
我们总以为
意识
控制着身体。
我们派给身体一个使命。
我们没有感觉到身体,
但我们收到了相互冲突的讯息。
身体正在开炮
或者飞翔。
身体是发芽的柚子。
身体正在进行
重大的
交易。
2
信号断断续续。
“和我很像”的某个人
出生在
未来,
而我毫无觉察?
只是喜欢走得那么远。
⊙作为一名女诗人,阿尔曼特劳特的诗歌有一种特质,她能够站在自身之外,用一种客观的立场介入身体、自我、思想、语言等问题,其理性思考的姿态如此明显,然而她用诗行与诗行之间的断裂消隐了思考的线索,于是她的思考变成了一种诗意的演进,变得飘渺,每一个句子如空中的游丝。
所谓“客观的立场”当然只是相对而言,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客观,阿尔曼特劳特的“客观”主要表现在她能够用诗歌书写一种普遍经验,尤其是关于身体、自我等问题,彻底摆脱了被贴在女诗人身上的“私人化写作”标签。
身体问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并非一个新问题。从柏拉图开始借苏格拉底之口探讨个体的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起,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西方文化。此后,物质性(肉欲)与精神性就在个体身上进行殊死搏斗,我们在那些真实或虚构的人物身上始终可以分辨出这种搏杀的痕迹,比如尼采,梵高,托尔斯泰,海明威……这些人一生好像都在和自己身上狂野的肉欲作斗争,梦想着圣徒般的宁静,期待一种完整性降临在自己身上。这几乎可谓西方文化的精神分裂症,
雷•阿尔曼特劳特用她的诗歌介入了这个问题。
在这一首诗歌中,她首先指出的是一种文化常识:“意识控制着身体”,然后描写了身体的一系列反叛,身体是“发芽的柚子”,身体如同一个他者,一个“和我很像”的人,在我自身之外,在,又不在,这个他者总是让“我”与“我”分道扬镳。
雷•阿尔曼特劳特以她特有的断裂,暗示性,破碎中某个鲜明完整的意向(“柚子”),表达了身体与意识的冲突体验。她不作断言,只是呈现,等待读者与她感同身受,当读者的体验真正进入这首诗歌时,也就帮助她完成了一首诗歌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读诗之十八:朱迪斯•赖特的《忧伤的阿拉伯种马》
忧伤的阿拉伯种马
[澳]朱迪斯•赖特\倪志娟译
矮小忧伤的阿拉伯种马在山岗上奔腾,
像一阵起伏的波浪,像天空酝酿的一场风暴,
他竖立的耳中,穿梭着风——这流浪者和间谍,
以及阿拉伯沙丘回旋的歌声和狮子毛色的宁静。
矮小忧伤的阿拉伯种马,其身姿如同一个半人马神,
海雾般的鬃毛,编织着阳光之网,为了
一个疾驰的、自由的幻影,遗忘了他忠诚的母马;
为了一个激动心弦的海市蜃楼,放弃了柔软、高耸的山岗。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诚然如此!孔子虽然特指《诗经》,我以为可以推而广之所有的诗歌。当我在埃及看到血橙,看到木棉,我首先想到的是丽泽•穆勒的诗歌《血橙》和《木棉》,前些天,和同事在超市看到一种奇怪的植物,标牌上写着它的英文名字“Rosemary”,我几乎惊呼了,这正是在玛丽安•摩尔的诗歌中读到的“迷迭香”或者说“没药”。而在埃及的马路边,我也的确经常见到朱迪斯•赖特这首诗中的阿拉伯马。在我未看见这些事物时,这些诗人的作品已经帮助我牢牢记住了它们,及至亲眼看到,眼前之物与诗歌彼此印证,则如同慕名已久、一见倾心的朋友。
我特别留意过埃及的马,它们果然比中国常见的马要矮小,一副精干、灵活的模样,据说这种阿拉伯马起源于阿拉伯地区,与这一块地区的古老文化和宗教有神秘的联系,西奈半岛上的贝都因人传说它来源于风,而阿拉伯人认为它与穆罕默德、与沙漠上的风暴有神秘的关系,他们都爱其聪明、温和、强健与忍耐,引以为朋友。后来,这种马通过战争和贸易逐渐从阿拉伯地区扩散到世界各地,被用来改良其他马种。
在这首诗歌中,赖特结合地理、神话传说与历史描述了阿拉伯种马的美和命运。山岗上奔腾的身影,与沙漠,与风,与沙漠上的宁静,融为一体,每一个修辞既描写了外在的环境,也指向马的内在性格以及围绕它的神话。阿拉伯种马完美地融合了古老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的想象,然而,当它盲目地向着未来、向着自由奔驰时,最终却是奔向了自我的消亡。
阿拉伯种马的宿命,正是古老的历史传统的现代宿命,正是赖特所生活的澳洲那古老的澳洲土著文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益崩溃、消散的宿命。从诗歌的角度而言,赖特的写作立场不是去评判,她如同一个古老部落的歌者,以沉郁忧伤的曲调,讲述着部落失落的故事,或许,她的歌声本身就是部落历史的一部分,正在进行一种徒劳的延续。
☆读诗之十九:朱迪斯•赖特的《喜鹊》
喜鹊
[澳]朱迪斯•赖特\倪志娟译
左右左,左右左,喜鹊们沿着大路走来,
身穿得体的黑白外套,
双手插在口袋中,昂着头,
一边阔步前进,一边交谈。
他们如同某一类绅士,
看上去冷谈又精明,
一旦午餐被摆好——瞧吧,
多么猛烈的啄食,多么贪婪的眼睛!
但我从没听说过,还有谁——
无论是人还是鸟,
能这样侧着头,唱出
如此优雅、圣洁的歌。
他们的贪婪多么朴素;他们的欢乐多么长久。
每一只喜鹊天生就有那样的歌喉,
他们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在感谢他们的上帝。
⊙有些诗歌简单,如同自然界中的一声鸟鸣或者某种美景,它们自成一个美的自足体,拒绝评价,拒绝文字的分析。面对这样的诗歌,我们只能让自己沉浸其中,去感受。
赖特的《喜鹊》就是这一首诗。
我翻译的女诗人,大多都曾写到动物,她们看待动物,怀着欣喜、爱和敬畏,因而她们的动物诗蒙着一层神的光亮,却又有着尘世的温情。
读这首《喜鹊》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我以为赖特采取的是一种讽刺批判的视角。绅士的比喻多么形象啊,喜鹊,可不就是那样趾高气扬,吃起东西来可不就是那样贪婪急切吗?但是读到第三段时,赖特开始告诉我们真实的喜鹊:它朴素、有限的贪婪,它的知足常乐,它的感恩之歌,毕竟和绅士完全不同。它的贪婪基于生命基本的需要,它懂得生命的快乐并愿意为之歌唱,它的趾高气扬亦不是基于权势和金钱,而是基于内心诚挚的快乐,或者说基于一种乐观的天性,它们是一群快乐的、愿意感恩的绅士。
☆读诗之二十:艾迪斯•希特维尔的《雨一直下》
雨一直下
[英] 艾迪斯•希特维尔\倪志娟译
雨一直下——
阴郁如人世,黑暗如我们的遗忘——
盲目如十字架上
一千九百四十颗钉子。
雨一直下,
连同一种声音,仿佛心的跳动,变成陶窑中
铁锤的敲击和杂沓的脚步声,
在坟墓上:
雨一直下
在流血之地,渺小的希望诞生,人类大脑中
培育的贪婪,在该隐的眉梢蠕动。
雨一直下,
在十字架上受饿者的脚下。
每天,每夜,基督被钉在那里,宽恕我们——
宽恕富人,也宽恕乞儿:
在雨中,痛苦与黄金合而为一。
雨一直下——
从受饿者的伤口留下血:
他的心承受了所有的伤,——死者的光,
最后微弱的火星
在自杀者心中,悲伤的、难以理解的、黑暗的伤口,
被折磨的熊的伤口——
盲目、流泪的熊,被饲养者鞭打
无助的肉体……被猎杀的野兔的眼泪。
雨一直下——
于是——哦,他跃向上帝:将我摧毁的上帝——
看,看基督的血流淌在天空:
它从被我们钉在树上的额头流下。
深深地流向死者,流向饥渴的心,
那里燃烧着世界之火,——被痛苦玷污
如同凯撒荣耀的皇冠。
一个声音响起,仿佛来自一颗凡人之心,
曾经躺在兽群中的孩子——
“我仍然爱着,为了你们,仍然发出纯洁的光,仍然流我的血。”
⊙我读到的英国女诗人艾迪斯•希特维尔的第一首诗,即是这首《雨一直下》,它如同重金属打击乐一般的诗句敲击在我心上,带来强烈的震撼。这首诗给我的印象如此之深刻,此后,当我真正开始翻译希特维尔时,我一直以为她的诗歌特征就是这首诗歌中的这种沉重的力和浓郁的暗色调。
事实上不是的。
希特维尔的确喜欢刮擦出金属声的诗句,她也的确有一种大力,但更多时候,她诗歌的色调是如阳光一般透明的,她的诗句本身是轻盈的,其音乐性大大超过了其文字性,她用一种明显的音乐性传递着文字深刻的力量。由于她是英国诗人,我猜测她的这种举重若轻的语言能力正是英国英语诗歌语言成熟的表现——在经过了诸如莎士比亚、拜伦、雪莱等一代代天才诗人的提炼之后,英国英语的抒情性与寓意性达成一种完美的平衡,就如同中国,从先秦的质朴逐渐发展到唐代诗歌的丰姿绰约,这正如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这首《雨一直下》中,一直下个不停的雨,正如一张无法逃避的恶之罗网,它使人世阴郁,如此铺天盖地带来死亡一般的窒息。尽管宗教一端仿佛为绵绵无尽的雨确立了一个尽头,使这首诗成为一首并非绝望的诗,在最深的黑暗、最深的痛苦、最绝望的死亡中,隐约闪现着希望:那正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以其痛苦、宽容和慈悲带给世人的救赎之道。但是在毁灭性的二战背景下,阴郁的雨与十字架上流血的基督,彼此之间的纠葛,仿佛永远不会停止……
不期而至
[美]雷•阿尔曼特劳特\倪志娟译
幽灵群集。
他们众口
一辞。都
爱你。都
留下了未完成的
遗愿。
*
假紫荆
一夜之间
变黄?
今天的边缘
如此锋利
它们可以切断
任何移动之物。
*
一个曾遗失的词
将不期
而至。
对于它,
你
不再有兴趣,
你只想
知道
它曾去过何处。
⊙翻译美国女诗人雷•阿尔曼特劳特是一种冒险,可是,翻译哪一个诗人不是一种冒险呢?这种不确定性总是让我对我翻译的这些女诗人心怀歉意,也许我误译了她们,错误地勾勒了她们在汉语中的身形。然而,我又仍旧希望,哪怕是一种误译,也可以让她们的影子在汉语中慢慢延伸,最终获得其应有的位置。
雷•阿尔曼特劳特的诗归属于美国的语言诗派,她以一种矜持娴静的姿态、一种如履薄冰的方式写下每一首诗,其意义因为对语言的过分专注而变得晦涩,与读者难免心生隔膜,好在她几乎在每一首诗中都会提供几行诗句作为线索,为一头雾水的读者提供一点点方向。如果说她的诗歌的确是碎片化的,那么这些碎片,应是一座幽暗的图书馆中的镜子碎片,其中总有稍微完整的一两片折射出图书馆的幽深与部分图书的名字——碎片化的诗句反射的意向依然是典雅深邃的。这让她的诗歌即使不被懂得,却并不丧失其美好的姿态。
比如这首《不期而至》。
它探讨的或许是时空问题?过去——是幽灵的世界与未了的心愿,现在——是时光锋利的刀片切割着万事万物,未来——则如同过去的幻影,始终是一个谜。
又或者,它探讨的是写作与现实的关系?描述对象——如同幽灵的世界,现实世界——是流逝与变迁,词语——如其所来,如其所去,它如何深入幽灵世界,它如何与现实重叠,它受控于谁,从属于谁,它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它携带着什么样的经验?
我反复地读这首诗,感受到其意义如摇曳的烛火,飘忽不定。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喜爱烛火飘摇之美的人,何须探究烛火的内涵?
☆读诗之十七:雷•阿尔曼特劳特的《中断》
中断
[美]雷•阿尔曼特劳特\倪志娟译
1
我们总以为
意识
控制着身体。
我们派给身体一个使命。
我们没有感觉到身体,
但我们收到了相互冲突的讯息。
身体正在开炮
或者飞翔。
身体是发芽的柚子。
身体正在进行
重大的
交易。
2
信号断断续续。
“和我很像”的某个人
出生在
未来,
而我毫无觉察?
只是喜欢走得那么远。
⊙作为一名女诗人,阿尔曼特劳特的诗歌有一种特质,她能够站在自身之外,用一种客观的立场介入身体、自我、思想、语言等问题,其理性思考的姿态如此明显,然而她用诗行与诗行之间的断裂消隐了思考的线索,于是她的思考变成了一种诗意的演进,变得飘渺,每一个句子如空中的游丝。
所谓“客观的立场”当然只是相对而言,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客观,阿尔曼特劳特的“客观”主要表现在她能够用诗歌书写一种普遍经验,尤其是关于身体、自我等问题,彻底摆脱了被贴在女诗人身上的“私人化写作”标签。
身体问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并非一个新问题。从柏拉图开始借苏格拉底之口探讨个体的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起,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西方文化。此后,物质性(肉欲)与精神性就在个体身上进行殊死搏斗,我们在那些真实或虚构的人物身上始终可以分辨出这种搏杀的痕迹,比如尼采,梵高,托尔斯泰,海明威……这些人一生好像都在和自己身上狂野的肉欲作斗争,梦想着圣徒般的宁静,期待一种完整性降临在自己身上。这几乎可谓西方文化的精神分裂症,
雷•阿尔曼特劳特用她的诗歌介入了这个问题。
在这一首诗歌中,她首先指出的是一种文化常识:“意识控制着身体”,然后描写了身体的一系列反叛,身体是“发芽的柚子”,身体如同一个他者,一个“和我很像”的人,在我自身之外,在,又不在,这个他者总是让“我”与“我”分道扬镳。
雷•阿尔曼特劳特以她特有的断裂,暗示性,破碎中某个鲜明完整的意向(“柚子”),表达了身体与意识的冲突体验。她不作断言,只是呈现,等待读者与她感同身受,当读者的体验真正进入这首诗歌时,也就帮助她完成了一首诗歌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读诗之十八:朱迪斯•赖特的《忧伤的阿拉伯种马》
忧伤的阿拉伯种马
[澳]朱迪斯•赖特\倪志娟译
矮小忧伤的阿拉伯种马在山岗上奔腾,
像一阵起伏的波浪,像天空酝酿的一场风暴,
他竖立的耳中,穿梭着风——这流浪者和间谍,
以及阿拉伯沙丘回旋的歌声和狮子毛色的宁静。
矮小忧伤的阿拉伯种马,其身姿如同一个半人马神,
海雾般的鬃毛,编织着阳光之网,为了
一个疾驰的、自由的幻影,遗忘了他忠诚的母马;
为了一个激动心弦的海市蜃楼,放弃了柔软、高耸的山岗。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诚然如此!孔子虽然特指《诗经》,我以为可以推而广之所有的诗歌。当我在埃及看到血橙,看到木棉,我首先想到的是丽泽•穆勒的诗歌《血橙》和《木棉》,前些天,和同事在超市看到一种奇怪的植物,标牌上写着它的英文名字“Rosemary”,我几乎惊呼了,这正是在玛丽安•摩尔的诗歌中读到的“迷迭香”或者说“没药”。而在埃及的马路边,我也的确经常见到朱迪斯•赖特这首诗中的阿拉伯马。在我未看见这些事物时,这些诗人的作品已经帮助我牢牢记住了它们,及至亲眼看到,眼前之物与诗歌彼此印证,则如同慕名已久、一见倾心的朋友。
我特别留意过埃及的马,它们果然比中国常见的马要矮小,一副精干、灵活的模样,据说这种阿拉伯马起源于阿拉伯地区,与这一块地区的古老文化和宗教有神秘的联系,西奈半岛上的贝都因人传说它来源于风,而阿拉伯人认为它与穆罕默德、与沙漠上的风暴有神秘的关系,他们都爱其聪明、温和、强健与忍耐,引以为朋友。后来,这种马通过战争和贸易逐渐从阿拉伯地区扩散到世界各地,被用来改良其他马种。
在这首诗歌中,赖特结合地理、神话传说与历史描述了阿拉伯种马的美和命运。山岗上奔腾的身影,与沙漠,与风,与沙漠上的宁静,融为一体,每一个修辞既描写了外在的环境,也指向马的内在性格以及围绕它的神话。阿拉伯种马完美地融合了古老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的想象,然而,当它盲目地向着未来、向着自由奔驰时,最终却是奔向了自我的消亡。
阿拉伯种马的宿命,正是古老的历史传统的现代宿命,正是赖特所生活的澳洲那古老的澳洲土著文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益崩溃、消散的宿命。从诗歌的角度而言,赖特的写作立场不是去评判,她如同一个古老部落的歌者,以沉郁忧伤的曲调,讲述着部落失落的故事,或许,她的歌声本身就是部落历史的一部分,正在进行一种徒劳的延续。
☆读诗之十九:朱迪斯•赖特的《喜鹊》
喜鹊
[澳]朱迪斯•赖特\倪志娟译
左右左,左右左,喜鹊们沿着大路走来,
身穿得体的黑白外套,
双手插在口袋中,昂着头,
一边阔步前进,一边交谈。
他们如同某一类绅士,
看上去冷谈又精明,
一旦午餐被摆好——瞧吧,
多么猛烈的啄食,多么贪婪的眼睛!
但我从没听说过,还有谁——
无论是人还是鸟,
能这样侧着头,唱出
如此优雅、圣洁的歌。
他们的贪婪多么朴素;他们的欢乐多么长久。
每一只喜鹊天生就有那样的歌喉,
他们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在感谢他们的上帝。
⊙有些诗歌简单,如同自然界中的一声鸟鸣或者某种美景,它们自成一个美的自足体,拒绝评价,拒绝文字的分析。面对这样的诗歌,我们只能让自己沉浸其中,去感受。
赖特的《喜鹊》就是这一首诗。
我翻译的女诗人,大多都曾写到动物,她们看待动物,怀着欣喜、爱和敬畏,因而她们的动物诗蒙着一层神的光亮,却又有着尘世的温情。
读这首《喜鹊》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我以为赖特采取的是一种讽刺批判的视角。绅士的比喻多么形象啊,喜鹊,可不就是那样趾高气扬,吃起东西来可不就是那样贪婪急切吗?但是读到第三段时,赖特开始告诉我们真实的喜鹊:它朴素、有限的贪婪,它的知足常乐,它的感恩之歌,毕竟和绅士完全不同。它的贪婪基于生命基本的需要,它懂得生命的快乐并愿意为之歌唱,它的趾高气扬亦不是基于权势和金钱,而是基于内心诚挚的快乐,或者说基于一种乐观的天性,它们是一群快乐的、愿意感恩的绅士。
☆读诗之二十:艾迪斯•希特维尔的《雨一直下》
雨一直下
[英] 艾迪斯•希特维尔\倪志娟译
雨一直下——
阴郁如人世,黑暗如我们的遗忘——
盲目如十字架上
一千九百四十颗钉子。
雨一直下,
连同一种声音,仿佛心的跳动,变成陶窑中
铁锤的敲击和杂沓的脚步声,
在坟墓上:
雨一直下
在流血之地,渺小的希望诞生,人类大脑中
培育的贪婪,在该隐的眉梢蠕动。
雨一直下,
在十字架上受饿者的脚下。
每天,每夜,基督被钉在那里,宽恕我们——
宽恕富人,也宽恕乞儿:
在雨中,痛苦与黄金合而为一。
雨一直下——
从受饿者的伤口留下血:
他的心承受了所有的伤,——死者的光,
最后微弱的火星
在自杀者心中,悲伤的、难以理解的、黑暗的伤口,
被折磨的熊的伤口——
盲目、流泪的熊,被饲养者鞭打
无助的肉体……被猎杀的野兔的眼泪。
雨一直下——
于是——哦,他跃向上帝:将我摧毁的上帝——
看,看基督的血流淌在天空:
它从被我们钉在树上的额头流下。
深深地流向死者,流向饥渴的心,
那里燃烧着世界之火,——被痛苦玷污
如同凯撒荣耀的皇冠。
一个声音响起,仿佛来自一颗凡人之心,
曾经躺在兽群中的孩子——
“我仍然爱着,为了你们,仍然发出纯洁的光,仍然流我的血。”
⊙我读到的英国女诗人艾迪斯•希特维尔的第一首诗,即是这首《雨一直下》,它如同重金属打击乐一般的诗句敲击在我心上,带来强烈的震撼。这首诗给我的印象如此之深刻,此后,当我真正开始翻译希特维尔时,我一直以为她的诗歌特征就是这首诗歌中的这种沉重的力和浓郁的暗色调。
事实上不是的。
希特维尔的确喜欢刮擦出金属声的诗句,她也的确有一种大力,但更多时候,她诗歌的色调是如阳光一般透明的,她的诗句本身是轻盈的,其音乐性大大超过了其文字性,她用一种明显的音乐性传递着文字深刻的力量。由于她是英国诗人,我猜测她的这种举重若轻的语言能力正是英国英语诗歌语言成熟的表现——在经过了诸如莎士比亚、拜伦、雪莱等一代代天才诗人的提炼之后,英国英语的抒情性与寓意性达成一种完美的平衡,就如同中国,从先秦的质朴逐渐发展到唐代诗歌的丰姿绰约,这正如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这首《雨一直下》中,一直下个不停的雨,正如一张无法逃避的恶之罗网,它使人世阴郁,如此铺天盖地带来死亡一般的窒息。尽管宗教一端仿佛为绵绵无尽的雨确立了一个尽头,使这首诗成为一首并非绝望的诗,在最深的黑暗、最深的痛苦、最绝望的死亡中,隐约闪现着希望:那正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以其痛苦、宽容和慈悲带给世人的救赎之道。但是在毁灭性的二战背景下,阴郁的雨与十字架上流血的基督,彼此之间的纠葛,仿佛永远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