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2012北京游学
2012年7月6日,我踏上了安康开往北京西的火车。7月21日,打乱了原先月底直接飞到成都的计划,我坐上了K589回到了家,同样都是一段二十多小时的火车,但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感觉完全不同。到家后睡了懒觉,发现之前期待的懒觉并没有想象中舒服,相反看到网上各种事情,心想是该写点什么,记录下这十几天。
7月7日,经过二十多小时的火车,我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帝都。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堵”。我坐上去东直门的公交车,开不出一个路口就开始堵,隔壁一个乘客说:“平时只需要四五十分钟的路程今天用了一个半小时!”中间省略坐公交,坐高速大巴,坐黑车到达了怀柔县渤海镇的继光书院。进门就见到了TW,他帮我提了行李,然后我和WX,DYJ在LL的安排下,住进了二楼的六人宿舍。现在回想起来,继光书院真的是个好地方,这个地方只有两栋楼房,一栋是教学楼,一栋是宿舍楼。中间有一大片空地,是他们种的玉米等等,右边有一个篮球场。去的路上我在黑车上用微弱的车灯观察附近环境时,竟有一种错觉像是回到了花莲,特别是那种空气中很湿润的味道。只是没想到那也是在继光书院住的最后一晚,虽然可能因为床承受不了我们的体重嘎吱嘎吱响,但因为有一场大雨让我们很快进入了梦乡。
7月8日,早上七点半起床吃了在继光书院的第一顿早餐,北方的馒头确实比南方好吃,还是圆的。第一天让我感觉最舒服的还是坐在这里的人,从四面八方来,此时虽然还不熟悉甚至不认识,但总觉得会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期待。吃完早餐我们就去了课程组所在的小教室,大家用学生课桌围成了一个圆圈,旁边放了一张贴满小纸条的黑板,当时我们还笑说这么高强度的活动,从早上排到了晚上,还可以自己组织社团举办活动,学员们肯定会被累坏。除了原先安排好的导师讲座,学思历程分享,我们还坐在蒲团上讨论其他的课外活动,确定了几个活动,比如“我的故事”(讲述和分享自己的学思历程),“蒲团书会”(八个蒲团放在固定的地方,每天固定时间学员可以集结在此分享自己想要介绍给大家的书),“真人图书馆”(每个学员把自己当一本书,把自己的故事展现出来),放电影等等。后来WY也说:“就是因为这天课程组的讨论,我才会一直留下来”。我也很难去用文字描述清楚,因为它时间真的太短,但是在这里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打开了自己的思维,大家为了同一个目的在努力,好像这十几天的蓝图在一点点被勾勒出来。等我们睡完午觉回到课程组,大家做海报的做海报,做课表的做课表,为的都是9日学员来的时候能把这些资料发到他们手里,但好像很多事情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突然来了一群人,查了我们正在看的书,然后和筹委会的人开会,不一会儿就传来消息:“我们必须要撤走”。我们在不断猜测,但心里都还抱有一点希望,期待事情能有转机。但后来看到李英强红着眼睛出来,大家心里都有数了。之后集结所有人开会(当时志愿者加一小部分学已经有四、五十人了),大家必须在一个小时内撤出书院。最后听到小树说的那段话“不要变成你反对的人”,想起了几个月筹书的过程,想起了对此抱有的期待,我还是忍不住哭了,WX一直在我旁边说说“没事儿,没事儿”,但还是不能控制自己。走的时候书院的一、二十个小朋友围在铁门两侧,大声的喊着:“叔叔阿姨再见!叔叔阿姨再见!”,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悲情城市》在现实生活中的上演。那晚我们分三批住在不同的旅馆,我们课程组在紧张的气氛中讨论这件事的解决方法,或许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人确定接下来要做什么,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在黑夜中找路。后来讨论到早上五点,确定了游学计划,我们穿着衣服就直接睡了,旅馆的电风扇吱吱作响,回想起昨夜还在继光书院,今日就面对这样的局面,感慨万千。
7月9日,我们分成七个小组,开始接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学员,前往不同的地方。我们甚至都在想象如果自己是这时才来的学员,提着行李带着期待可能还睡眼惺忪,一到北京就被告知:“活动被驱散了,你要决定是留下来还是回家”这会是怎样一种感觉?真是不敢想象。如果来的是那些高中生,那么这也会是他们在踏进大学校门前被动接受的一课,残忍的一课。在向另外一个地方会合时,收到了张铁志老师的私信,他的签证首次被拒,来不了了,深知可能是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最后他说:“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五味杂陈可以概括那时候的心情。
后来十天高强度从早到晚的游学,我们007组见到了原先邀请的导师周濂,熊培云,梁晓燕,方可成,秋风,孙恒等,也见到了后来邀请到的徐晓,崔卫平,张鸣,五岳散人,刘苏里等人。不同的老师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考,除此之外有的老师是自己借出学校教室给我们讲座交流,有的老师请我们到家里交流还包饺子给大家吃,有的导师请我们吃了“无公害蔬菜”丰盛的一餐,在这十几天里,我们感受了飘荡在外很多人对我们的关心,至今还记得在徐晓老师家里,她边递水给大家边说:“现在就是希望你们能安顿下来。”虽然一切都没有按原计划进行,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似乎能看到更多的人性的善良,希望我们从中学会的不止是几小时的讲座和思考,而是从他们身上,明白自己以后应该做些什么,该怎样做。那天我们夜游北大,每个人对未名湖说自己想说的话,我说:“做一个有趣的人”,我当时想到的是柴静采访周云蓬那期节目,问绿妖为什么会和周云蓬在一起,因为他还是个盲人。但是绿妖说:“因为他是一个有趣的人”。确实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我们每天一起去见导师,我们讨论问题,我们不怕说出来的话题会被人鄙视,我们念诗不会担心会被人当作矫情。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虽然各自有各自的目标,但是通过这十几天的并肩作战,我们必将或多或少的在改变自己,也更加坚定的相信这每一次探索都是在发现一个更好的世界。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能了解你所经历的,你能说出来的也只是事情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每个人要记住为此所漂泊的十几天,要记住心里暗暗许下的诺言,待未来有一天能够期待重逢。同时我们也要从这件事中吸取经验,反思行为,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别人,我们应当用辩证和多角度的方法,去思考发生的一切。回家后我打算:多读书,独立思考,计划未来。
回来在火车上看完了徐晓老师送的她的新书《半生为人》,她是在讲当年和北岛他们创办《今天》的故事,但又像在讲这个时代的故事:“我这个循规蹈矩的人从此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可以过这样一种生活---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没有固定的住所,在简陋的房子里,喝最廉价的酒,做自己认为是天下第一重要的事。”
时代在改变,人在改变,环境在改变。也有一种可能是,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最后抄一首符合我现在心境的诗,送给感同身受的不知是谁:“忽然/希望变成泪水掉在地上/又怎能料想明天没有悲伤”。
7月7日,经过二十多小时的火车,我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帝都。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堵”。我坐上去东直门的公交车,开不出一个路口就开始堵,隔壁一个乘客说:“平时只需要四五十分钟的路程今天用了一个半小时!”中间省略坐公交,坐高速大巴,坐黑车到达了怀柔县渤海镇的继光书院。进门就见到了TW,他帮我提了行李,然后我和WX,DYJ在LL的安排下,住进了二楼的六人宿舍。现在回想起来,继光书院真的是个好地方,这个地方只有两栋楼房,一栋是教学楼,一栋是宿舍楼。中间有一大片空地,是他们种的玉米等等,右边有一个篮球场。去的路上我在黑车上用微弱的车灯观察附近环境时,竟有一种错觉像是回到了花莲,特别是那种空气中很湿润的味道。只是没想到那也是在继光书院住的最后一晚,虽然可能因为床承受不了我们的体重嘎吱嘎吱响,但因为有一场大雨让我们很快进入了梦乡。
7月8日,早上七点半起床吃了在继光书院的第一顿早餐,北方的馒头确实比南方好吃,还是圆的。第一天让我感觉最舒服的还是坐在这里的人,从四面八方来,此时虽然还不熟悉甚至不认识,但总觉得会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期待。吃完早餐我们就去了课程组所在的小教室,大家用学生课桌围成了一个圆圈,旁边放了一张贴满小纸条的黑板,当时我们还笑说这么高强度的活动,从早上排到了晚上,还可以自己组织社团举办活动,学员们肯定会被累坏。除了原先安排好的导师讲座,学思历程分享,我们还坐在蒲团上讨论其他的课外活动,确定了几个活动,比如“我的故事”(讲述和分享自己的学思历程),“蒲团书会”(八个蒲团放在固定的地方,每天固定时间学员可以集结在此分享自己想要介绍给大家的书),“真人图书馆”(每个学员把自己当一本书,把自己的故事展现出来),放电影等等。后来WY也说:“就是因为这天课程组的讨论,我才会一直留下来”。我也很难去用文字描述清楚,因为它时间真的太短,但是在这里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打开了自己的思维,大家为了同一个目的在努力,好像这十几天的蓝图在一点点被勾勒出来。等我们睡完午觉回到课程组,大家做海报的做海报,做课表的做课表,为的都是9日学员来的时候能把这些资料发到他们手里,但好像很多事情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突然来了一群人,查了我们正在看的书,然后和筹委会的人开会,不一会儿就传来消息:“我们必须要撤走”。我们在不断猜测,但心里都还抱有一点希望,期待事情能有转机。但后来看到李英强红着眼睛出来,大家心里都有数了。之后集结所有人开会(当时志愿者加一小部分学已经有四、五十人了),大家必须在一个小时内撤出书院。最后听到小树说的那段话“不要变成你反对的人”,想起了几个月筹书的过程,想起了对此抱有的期待,我还是忍不住哭了,WX一直在我旁边说说“没事儿,没事儿”,但还是不能控制自己。走的时候书院的一、二十个小朋友围在铁门两侧,大声的喊着:“叔叔阿姨再见!叔叔阿姨再见!”,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悲情城市》在现实生活中的上演。那晚我们分三批住在不同的旅馆,我们课程组在紧张的气氛中讨论这件事的解决方法,或许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人确定接下来要做什么,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在黑夜中找路。后来讨论到早上五点,确定了游学计划,我们穿着衣服就直接睡了,旅馆的电风扇吱吱作响,回想起昨夜还在继光书院,今日就面对这样的局面,感慨万千。
7月9日,我们分成七个小组,开始接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学员,前往不同的地方。我们甚至都在想象如果自己是这时才来的学员,提着行李带着期待可能还睡眼惺忪,一到北京就被告知:“活动被驱散了,你要决定是留下来还是回家”这会是怎样一种感觉?真是不敢想象。如果来的是那些高中生,那么这也会是他们在踏进大学校门前被动接受的一课,残忍的一课。在向另外一个地方会合时,收到了张铁志老师的私信,他的签证首次被拒,来不了了,深知可能是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最后他说:“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五味杂陈可以概括那时候的心情。
后来十天高强度从早到晚的游学,我们007组见到了原先邀请的导师周濂,熊培云,梁晓燕,方可成,秋风,孙恒等,也见到了后来邀请到的徐晓,崔卫平,张鸣,五岳散人,刘苏里等人。不同的老师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考,除此之外有的老师是自己借出学校教室给我们讲座交流,有的老师请我们到家里交流还包饺子给大家吃,有的导师请我们吃了“无公害蔬菜”丰盛的一餐,在这十几天里,我们感受了飘荡在外很多人对我们的关心,至今还记得在徐晓老师家里,她边递水给大家边说:“现在就是希望你们能安顿下来。”虽然一切都没有按原计划进行,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似乎能看到更多的人性的善良,希望我们从中学会的不止是几小时的讲座和思考,而是从他们身上,明白自己以后应该做些什么,该怎样做。那天我们夜游北大,每个人对未名湖说自己想说的话,我说:“做一个有趣的人”,我当时想到的是柴静采访周云蓬那期节目,问绿妖为什么会和周云蓬在一起,因为他还是个盲人。但是绿妖说:“因为他是一个有趣的人”。确实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我们每天一起去见导师,我们讨论问题,我们不怕说出来的话题会被人鄙视,我们念诗不会担心会被人当作矫情。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虽然各自有各自的目标,但是通过这十几天的并肩作战,我们必将或多或少的在改变自己,也更加坚定的相信这每一次探索都是在发现一个更好的世界。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能了解你所经历的,你能说出来的也只是事情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每个人要记住为此所漂泊的十几天,要记住心里暗暗许下的诺言,待未来有一天能够期待重逢。同时我们也要从这件事中吸取经验,反思行为,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别人,我们应当用辩证和多角度的方法,去思考发生的一切。回家后我打算:多读书,独立思考,计划未来。
回来在火车上看完了徐晓老师送的她的新书《半生为人》,她是在讲当年和北岛他们创办《今天》的故事,但又像在讲这个时代的故事:“我这个循规蹈矩的人从此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可以过这样一种生活---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没有固定的住所,在简陋的房子里,喝最廉价的酒,做自己认为是天下第一重要的事。”
时代在改变,人在改变,环境在改变。也有一种可能是,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最后抄一首符合我现在心境的诗,送给感同身受的不知是谁:“忽然/希望变成泪水掉在地上/又怎能料想明天没有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