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年立夏河西狂奔记第五篇——嘉峪关魏晋墓及嘉峪关
上接:壬辰年立夏河西狂奔记第四篇——榆林窟
考察榆林窟之后,我们从瓜州乘坐火车到嘉峪关,两地相距将近三百公里,傍晚出发,凌晨之前即能抵达嘉峪关市,嘉峪关除了著名的明代城关之外,最重要的考察古迹为魏晋壁画墓。
嘉峪关壁画墓遗址位于嘉峪关市东北戈壁滩上。大约有一千多座古墓分布在20多公里的范围内。1972年发掘清理了8座,其中6座中有壁画,目前只有6号墓对外开放。
嘉峪关魏晋墓中的壁画,不同于中原地区部分汉墓中通壁大幅面壁画,大多是绘于几块或一块长方形砖块之上小面积绘画,总共出土约600余幅,绘画题材也不同于前代以祥瑞圣贤和神话传说,而是具有魏晋特色,以宴饮、出行、狩猎、农耕、采桑、畜牧、打场等为主的生活场面,
稍大些的壁画,是在几块砖面上用筛过的黄土掺合少许胶性物质抹平作底,后用土红色起稿,再用墨线勾勒定稿,继而用石黄、白、朱、赭石、粉黄、灰、浅赭等色施彩;小幅壁画是在一块或半块砖面上,用刷得甚薄的含胶白垩土作底,作画过程与之前稍大之壁画相同,只是用色比较单一,以墨、赭石或朱红为主,这些绝大部分保存完好,有的出土时简直色泽如新。
在这600多幅壁画中,表现生产、屯戍活动的画面占绝大多数,大约有八、九十幅。其位置十分显要,由此反映出在魏晋时期,在前代的基础上,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西汉以来的屯守政策,魏晋政权曾派西域长史、戊己校尉驻守新疆,以卫护西域和管理屯田事宜,三国时,为进一步巩固中央政权对河西地区的统治,促进河西及西域的开发,曹魏先后派徐邈为凉州刺史,仓慈、皇甫隆为敦煌太守。徐邈针对“河右少雨,常苦乏谷”而“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而对河西地区进行民屯,魏晋之时,某地一个兵屯、民屯往往相杂,这在壁画墓中,有切实的反映。
魏晋时期,中原大乱,这一时期中土墓葬极少,尤其这阶段的绘画资料,文献记载简略,实物更是稀少,嘉峪关壁画墓是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填白之宝,只是不为人所熟知,其经典部分藏于兰州甘肃博物馆,以后讲甘博时候再作一些介绍。
之后去了嘉峪关关城,这比较有名,我也不多介绍了,杂抄一段对付了事。
嘉峪关为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明代政府放弃嘉峪关以西地区,嘉峪关即成为其时西部国门,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东西城垣开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均筑瓮城。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然后就去吃了!!
下接:第六篇——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
考察榆林窟之后,我们从瓜州乘坐火车到嘉峪关,两地相距将近三百公里,傍晚出发,凌晨之前即能抵达嘉峪关市,嘉峪关除了著名的明代城关之外,最重要的考察古迹为魏晋壁画墓。
嘉峪关壁画墓遗址位于嘉峪关市东北戈壁滩上。大约有一千多座古墓分布在20多公里的范围内。1972年发掘清理了8座,其中6座中有壁画,目前只有6号墓对外开放。
![]() |
六号墓封土堆及入口 |
![]() |
六号墓封土堆 |
![]() |
甬道 |
![]() |
6号墓墓室入口 |
![]() |
6号墓模型剖面结构 |
![]() |
6号墓墓室剖面示意图 |
嘉峪关魏晋墓中的壁画,不同于中原地区部分汉墓中通壁大幅面壁画,大多是绘于几块或一块长方形砖块之上小面积绘画,总共出土约600余幅,绘画题材也不同于前代以祥瑞圣贤和神话传说,而是具有魏晋特色,以宴饮、出行、狩猎、农耕、采桑、畜牧、打场等为主的生活场面,
![]() |
6号墓主室后壁 |
![]() |
墓室一般不允许拍照,另昏暗不能拍,故用部分扫描件。 |
![]() |
![]() |
![]() |
![]() |
稍大些的壁画,是在几块砖面上用筛过的黄土掺合少许胶性物质抹平作底,后用土红色起稿,再用墨线勾勒定稿,继而用石黄、白、朱、赭石、粉黄、灰、浅赭等色施彩;小幅壁画是在一块或半块砖面上,用刷得甚薄的含胶白垩土作底,作画过程与之前稍大之壁画相同,只是用色比较单一,以墨、赭石或朱红为主,这些绝大部分保存完好,有的出土时简直色泽如新。
![]() |
![]() |
![]() |
![]() |
![]() |
![]() |
![]() |
在这600多幅壁画中,表现生产、屯戍活动的画面占绝大多数,大约有八、九十幅。其位置十分显要,由此反映出在魏晋时期,在前代的基础上,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西汉以来的屯守政策,魏晋政权曾派西域长史、戊己校尉驻守新疆,以卫护西域和管理屯田事宜,三国时,为进一步巩固中央政权对河西地区的统治,促进河西及西域的开发,曹魏先后派徐邈为凉州刺史,仓慈、皇甫隆为敦煌太守。徐邈针对“河右少雨,常苦乏谷”而“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而对河西地区进行民屯,魏晋之时,某地一个兵屯、民屯往往相杂,这在壁画墓中,有切实的反映。
![]() |
![]() |
![]() |
![]() |
魏晋时期,中原大乱,这一时期中土墓葬极少,尤其这阶段的绘画资料,文献记载简略,实物更是稀少,嘉峪关壁画墓是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填白之宝,只是不为人所熟知,其经典部分藏于兰州甘肃博物馆,以后讲甘博时候再作一些介绍。
![]() |
魏晋墓出土之彩绘棺 |
![]() |
![]() |
![]() |
![]() |
![]() |
![]() |
6号墓魏晋时期地砖之一 |
![]() |
6号墓魏晋时期地砖之二 |
![]() |
魏晋墓博物馆展陈之魏晋墓出土之魏晋时期地砖 |
![]() |
魏晋墓博物馆展陈之魏晋墓出土之魏晋时期地砖之二 |
之后去了嘉峪关关城,这比较有名,我也不多介绍了,杂抄一段对付了事。
嘉峪关为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明代政府放弃嘉峪关以西地区,嘉峪关即成为其时西部国门,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东西城垣开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均筑瓮城。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后就去吃了!!
![]() |
![]() |
![]() |
![]() |
下接:第六篇——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