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对《逻辑哲学论》的普遍误解
本篇进行了巨大改动,虽然原篇与现篇的核心内容完全一样,但原篇文风调侃,有人指出,很不喜欢,回头来看,我自己也不喜欢,自觉不合适,现已改正,调侃部分全部删除。在此引用批评我的人的话:“读维特根斯坦不是闲来无事,智力的消遣。该玩的时候玩,该严肃的时候严肃,别混。”与大家共勉。
另外,顺便声明一下,本篇仅仅是一个外行人来澄清一些外行人对《逻辑哲学论》的普遍误解,且是那些比较严重的误解,这些是内行中人尽皆知的东西,但我时时读到popular writing里面对该书的误解,觉得很不顺眼。所以本篇本质上是多事而为,不可能说任何真正学术上新的东西,且细抠起来,失言之处也必不在少。只供比我更初接触W与TLP的外行参考,更欢迎内行严厉批评。
原先的批评与回复保留在后。
————————————————————————————————————————————————————————————
《逻辑哲学论》,从头到尾完整地读,我只读过一遍,但片段地反复,却是无数次了。每次反复,要么觉得又多懂了一点,要么觉得天哪,怎么原以为理解了的,现在竟完全不懂了!后者居多。
W这个人,用独特的警句风格写作,正文中又极少做解释,给后世读者造成了巨大的阅读困难。popular writing中有许多对《逻辑哲学论》(后简称TLP)的歪解,且其中句子常被混乱引用,(尤其是最后那句),很多煞有介事地说法,诸如W就是认为,哲学就是语言没说清的才闹出来的,哲学都是nonesense,语言澄清了,就没哲学问题了,乍看似乎没错儿,一联系语出的上下文,就看出是真正的胡说,把W的原意不知拧到哪儿去了。
W还偏偏影响很大。前期后期都各影响、几乎是开创了一个哲学流派,前期是逻辑实证主义,后期是语言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又对科学哲学影响,而逻辑学又对后来红火的计算机科学影响;而语言哲学又对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影响。几家追踪祖师爷的时候都来读他,然后把他的思想的往自己一派里削足适履。可惜很多其它行业的专家对TLP误解居多。
W与读者之间最大的问题,一在于他书中写得太少,全然不做解释,(对于他这简直是个美学原则);二在于他书中几个关键词语和日常语言中的含义并不相同,而读书的人稍不仔细,就忽略了这点,或者是开始还知道,可读着读着就忘记了,就又当作日常语言中的含义来理解了。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词:语言,命题,世界,可说/不可说,nonesense(不知中译本是否翻译成“胡说”),边界。
一般人谈论Tractatus里的可说不可说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说”在Tractatus里是个特定含义的技术性词汇,根本不是日常意义里的语言表达。Tractatus里,唯有能够用命题表达的才是可说的,唯有说命题,才叫说,其它的都叫nonesense。当然,nonesense在此也是个technical term。Tractatus里说了,只有科学(或类似科学命题的那类也被归于科学)的东西才是可说的。(还有一种比较低级的误解是,有的东西不可说而可想。在Tractatus里没那回事,说和想是一回事,不可说的也不可想(5.61)。)
然后就到命题,也不是日常语言中的意思。日常语言对命题的理解很宽泛,定义、同义反复,都被包括在内,而Tractatus对命题的定义则非常严格,只有能用真值表表达的才是命题,命题必须可真可假,不可假只能真的不算命题。所以定义和同义反复(还有自相矛盾)都不是命题。“非(非A)<-> A”就不是命题。在这个意义上,逻辑才变成不可说,只可被显示(manifests itself, be shown)。有人会说,难道说“非(非A)<-> A”不是在说逻辑么?正是!在Tractatus的意义上,这个不叫“说”,这个叫show,因为这个无法是可真可假的,只能是真的,凡必然的,都不是命题,所以就不是语言,因为语言只由命题构成。
在同样的意义上,“世界”的意义与日常语言中的也不一样了。因为世界是由全体事实组成,而我们对事实的描述就是命题,语言由全体命题构成,这样语言就与世界同构。任何命题必须可真可假,于是任何事实都是偶然的。世界之内,没有任何必然的。结果逻辑只好不在世界之内,而在世界的边界上。(不是世界之外,这个又说来话长。)“神秘的不是世界怎样,而是世界存在”(6.44),“谜语不存在”(”The riddle does not exist”,(6.5)),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因为世界的存在没法是假的,可是又没有办法说(一说就变成了可真可假的了),你当然可以在日常语言的意义上说“世界存在”,可是那个在Tractatus里叫nonesense。所以世界也只是manifests itself。
在同样的意义上,(形而上)主体的存在不可说,5.621,5.63是最典型的TLP式的nonesense。而且它还不能在世界之内,因为主体的存在不可辩驳(仍旧承袭“我思故我在”),世界可说(偶然)全仗着主体不可说(必然)。
在这样意义上,哲学才是nonesense,因为只有科学是可说的,只有科学命题(或者类似科学的那种命题,比如“这把椅子是红色的”)才可真可假,才谈论有关世界的偶然的事实,哲学不谈论这种偶然事实,根本不谈论事实,所以原则上不可说,当你楞要说它的时候,就是在呱唧nonesense。但是这跟“叽里咕噜,呱呱呱”的nonesense并不一样,在nonesense内又有所区别,哲学之为nonesense与逻辑之为nonesense的意思在下面这点是类似的:它们的陈述不是对世界以内的事实的陈述。当他在书的末尾说自己整本书都是nonesense的时候,也只能是在这样的意义上。
在同样的意义上,没有伦理学命题,伦理在世界之外。因为伦理总是在说“应该如何”,但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偶然的,没有“应该如何”。(关于伦理总是在说“应该如何”,里面还有很长的自斯多葛派以降的西方哲学传统,在6.421里甚至有“Ethics is Transcendental”,transcendental这样完全康德的词汇。这些且不谈。)
不可说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不可说,根本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不能用日常语言说出来,而只能用诸如动作、表情等等传达,没准生理或认知科学发展了,能把肌肉什么的运动都用符号表达出来,也就成了语言,也就可说了。W怎么可能是那么头脑简单的哲学家呢?他要做的,好比一个数学家要做的,是从根本上证明一种不可能性,比如没有最大的质数,只要被证明了,并不需要靠计算机不断地往上找、不断扩大边界的,不断改变到底有没有最大质数的结论的。否则,某台电脑找了好久没找到,就说:“你看确实没有吧?”,然后反对派也可以说:“你还得一直接着找下去呀,没准哪天又找到了!”W当然不是那台电脑。
此外,关于“边界”,常规的误解是什么东西在里边,周围画个圈儿,叫边界,边界外边还有什么。可是5.6331专门画出一张图来说明,不是这样一个图像,这个“边界”是一种内在的限制。如果要我做比喻,就好比一个球面上其实找不到一个“边儿”,所以这个面上也没有什么“外面”,但二维球面的内在限制给了它一种其实是三维意义上的“边界”,而被限制在球面上的人不可能通过找“边儿”的方法找到这个限制,他只能通过诸如沿着一个方向走最终回到原处来确定自己确实受到某种限制。在TLP中,这个限制事实上是逻辑和那个形而上主体。这就引发了书中最难的几个段落之一,关于唯我论的那些。(此处就不说了。但是顺便感叹一下,5.64实在很伟大!)
TLP中的观点和结论,无疑与许多人的相异。但是与其错误理解,更好的办法是,明白自己是从一开始就压根不接受他的关于命题、语言等等的基本概念。TLP的基石无疑问题很多,最大的几个,诸如那个莫须有的“对象”(object),诸如命题能够被分解成原子命题,这些当年他热衷的板上钉钉的crystal clear的图像,全部成为他自己后来的靶子。但他前期之所以走那样一条路,是有承继罗素弗雷格衣钵的原委的,当人们试图将数学简归为算术,而将算术简归为逻辑时,最后就只能走到那儿。这条道路,最后也被哥德尔终结了。
但是,哲学并不是科学,一本前提就错误的书,仍令我这样的人屡屡返回,总觉得没有嚼透,总觉得难以割舍,总觉得仍需从中汲取智识的养料和和精神力量。那整个攀登梯子的过程,从最基本最技术性的命题开始,至伦理与世界边界嘎然而止,每每给我以深刻震动,那感受真是难以言喻(日常语言意义上的)!
————————————————————————————————————————————————————————————————————————
附,最近一次阅读遇到的细节问题, 主要还是有关唯我论和边界的:
5.62 The world is my world: this is manifest in the fact that the limits of language (of that language which alone I understand)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Pears & McGuinness译本)
这里alone是修饰前面的language的,这点已经被W自己在笔记中澄清。但是为什么说“我所能懂得的唯一的语言?”这似乎和6.43中“The world of the happy man is a different one from that of the unhappy man.”有直接关联。6.43里的happy和unhappy又不是日常语言的含义,而是伦理学含义,德语中用的是glücklich 和unglücklich,带有lucky的含义,但究竟什么意思还是不清楚。这句紧前面的正在谈论“好的”和“坏的”意志改变世界的边界(怎么改变法?)在整个TLP里,每个人的世界和思维都是同构的,W完全不谈概念、意义等等在不同人那里的差别的问题。归根结蒂,他还说,“Empirical reality is limited by the totality of objects. The limit also makes itself manifest in the totality of elementary propositions.” (5.5561),而object在前面是个完全普适的概念,另外TLP里不涉及任何心理学和认识论的问题,他的逻辑在很多方面如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一样(只不过不综合、不substantial而已)。那为什么到这里,突然不同人的world不一样了呢?他的说法似乎是:内容没变,但边界变了。那又是怎么一种变法?
还有一个小疑惑:最后一句,7,对于不可说的,须保持沉默。好,伦理和美学的东西,神,等等,咱就一言不发。数学与逻辑怎么办?虽然不管怎么推演都不叫说,但是那算不算保持沉默?还有字典怎么办?里面全是定义,原则上nominative的东西无一不是绝对的,可谓nonesensical,但难道就一把火烧掉么?W一向是说话很仔细的人,这里为什么完全不理会后面两类?
另外,顺便声明一下,本篇仅仅是一个外行人来澄清一些外行人对《逻辑哲学论》的普遍误解,且是那些比较严重的误解,这些是内行中人尽皆知的东西,但我时时读到popular writing里面对该书的误解,觉得很不顺眼。所以本篇本质上是多事而为,不可能说任何真正学术上新的东西,且细抠起来,失言之处也必不在少。只供比我更初接触W与TLP的外行参考,更欢迎内行严厉批评。
原先的批评与回复保留在后。
————————————————————————————————————————————————————————————
《逻辑哲学论》,从头到尾完整地读,我只读过一遍,但片段地反复,却是无数次了。每次反复,要么觉得又多懂了一点,要么觉得天哪,怎么原以为理解了的,现在竟完全不懂了!后者居多。
W这个人,用独特的警句风格写作,正文中又极少做解释,给后世读者造成了巨大的阅读困难。popular writing中有许多对《逻辑哲学论》(后简称TLP)的歪解,且其中句子常被混乱引用,(尤其是最后那句),很多煞有介事地说法,诸如W就是认为,哲学就是语言没说清的才闹出来的,哲学都是nonesense,语言澄清了,就没哲学问题了,乍看似乎没错儿,一联系语出的上下文,就看出是真正的胡说,把W的原意不知拧到哪儿去了。
W还偏偏影响很大。前期后期都各影响、几乎是开创了一个哲学流派,前期是逻辑实证主义,后期是语言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又对科学哲学影响,而逻辑学又对后来红火的计算机科学影响;而语言哲学又对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影响。几家追踪祖师爷的时候都来读他,然后把他的思想的往自己一派里削足适履。可惜很多其它行业的专家对TLP误解居多。
W与读者之间最大的问题,一在于他书中写得太少,全然不做解释,(对于他这简直是个美学原则);二在于他书中几个关键词语和日常语言中的含义并不相同,而读书的人稍不仔细,就忽略了这点,或者是开始还知道,可读着读着就忘记了,就又当作日常语言中的含义来理解了。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词:语言,命题,世界,可说/不可说,nonesense(不知中译本是否翻译成“胡说”),边界。
一般人谈论Tractatus里的可说不可说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说”在Tractatus里是个特定含义的技术性词汇,根本不是日常意义里的语言表达。Tractatus里,唯有能够用命题表达的才是可说的,唯有说命题,才叫说,其它的都叫nonesense。当然,nonesense在此也是个technical term。Tractatus里说了,只有科学(或类似科学命题的那类也被归于科学)的东西才是可说的。(还有一种比较低级的误解是,有的东西不可说而可想。在Tractatus里没那回事,说和想是一回事,不可说的也不可想(5.61)。)
然后就到命题,也不是日常语言中的意思。日常语言对命题的理解很宽泛,定义、同义反复,都被包括在内,而Tractatus对命题的定义则非常严格,只有能用真值表表达的才是命题,命题必须可真可假,不可假只能真的不算命题。所以定义和同义反复(还有自相矛盾)都不是命题。“非(非A)<-> A”就不是命题。在这个意义上,逻辑才变成不可说,只可被显示(manifests itself, be shown)。有人会说,难道说“非(非A)<-> A”不是在说逻辑么?正是!在Tractatus的意义上,这个不叫“说”,这个叫show,因为这个无法是可真可假的,只能是真的,凡必然的,都不是命题,所以就不是语言,因为语言只由命题构成。
在同样的意义上,“世界”的意义与日常语言中的也不一样了。因为世界是由全体事实组成,而我们对事实的描述就是命题,语言由全体命题构成,这样语言就与世界同构。任何命题必须可真可假,于是任何事实都是偶然的。世界之内,没有任何必然的。结果逻辑只好不在世界之内,而在世界的边界上。(不是世界之外,这个又说来话长。)“神秘的不是世界怎样,而是世界存在”(6.44),“谜语不存在”(”The riddle does not exist”,(6.5)),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因为世界的存在没法是假的,可是又没有办法说(一说就变成了可真可假的了),你当然可以在日常语言的意义上说“世界存在”,可是那个在Tractatus里叫nonesense。所以世界也只是manifests itself。
在同样的意义上,(形而上)主体的存在不可说,5.621,5.63是最典型的TLP式的nonesense。而且它还不能在世界之内,因为主体的存在不可辩驳(仍旧承袭“我思故我在”),世界可说(偶然)全仗着主体不可说(必然)。
在这样意义上,哲学才是nonesense,因为只有科学是可说的,只有科学命题(或者类似科学的那种命题,比如“这把椅子是红色的”)才可真可假,才谈论有关世界的偶然的事实,哲学不谈论这种偶然事实,根本不谈论事实,所以原则上不可说,当你楞要说它的时候,就是在呱唧nonesense。但是这跟“叽里咕噜,呱呱呱”的nonesense并不一样,在nonesense内又有所区别,哲学之为nonesense与逻辑之为nonesense的意思在下面这点是类似的:它们的陈述不是对世界以内的事实的陈述。当他在书的末尾说自己整本书都是nonesense的时候,也只能是在这样的意义上。
在同样的意义上,没有伦理学命题,伦理在世界之外。因为伦理总是在说“应该如何”,但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偶然的,没有“应该如何”。(关于伦理总是在说“应该如何”,里面还有很长的自斯多葛派以降的西方哲学传统,在6.421里甚至有“Ethics is Transcendental”,transcendental这样完全康德的词汇。这些且不谈。)
不可说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不可说,根本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不能用日常语言说出来,而只能用诸如动作、表情等等传达,没准生理或认知科学发展了,能把肌肉什么的运动都用符号表达出来,也就成了语言,也就可说了。W怎么可能是那么头脑简单的哲学家呢?他要做的,好比一个数学家要做的,是从根本上证明一种不可能性,比如没有最大的质数,只要被证明了,并不需要靠计算机不断地往上找、不断扩大边界的,不断改变到底有没有最大质数的结论的。否则,某台电脑找了好久没找到,就说:“你看确实没有吧?”,然后反对派也可以说:“你还得一直接着找下去呀,没准哪天又找到了!”W当然不是那台电脑。
此外,关于“边界”,常规的误解是什么东西在里边,周围画个圈儿,叫边界,边界外边还有什么。可是5.6331专门画出一张图来说明,不是这样一个图像,这个“边界”是一种内在的限制。如果要我做比喻,就好比一个球面上其实找不到一个“边儿”,所以这个面上也没有什么“外面”,但二维球面的内在限制给了它一种其实是三维意义上的“边界”,而被限制在球面上的人不可能通过找“边儿”的方法找到这个限制,他只能通过诸如沿着一个方向走最终回到原处来确定自己确实受到某种限制。在TLP中,这个限制事实上是逻辑和那个形而上主体。这就引发了书中最难的几个段落之一,关于唯我论的那些。(此处就不说了。但是顺便感叹一下,5.64实在很伟大!)
TLP中的观点和结论,无疑与许多人的相异。但是与其错误理解,更好的办法是,明白自己是从一开始就压根不接受他的关于命题、语言等等的基本概念。TLP的基石无疑问题很多,最大的几个,诸如那个莫须有的“对象”(object),诸如命题能够被分解成原子命题,这些当年他热衷的板上钉钉的crystal clear的图像,全部成为他自己后来的靶子。但他前期之所以走那样一条路,是有承继罗素弗雷格衣钵的原委的,当人们试图将数学简归为算术,而将算术简归为逻辑时,最后就只能走到那儿。这条道路,最后也被哥德尔终结了。
但是,哲学并不是科学,一本前提就错误的书,仍令我这样的人屡屡返回,总觉得没有嚼透,总觉得难以割舍,总觉得仍需从中汲取智识的养料和和精神力量。那整个攀登梯子的过程,从最基本最技术性的命题开始,至伦理与世界边界嘎然而止,每每给我以深刻震动,那感受真是难以言喻(日常语言意义上的)!
————————————————————————————————————————————————————————————————————————
附,最近一次阅读遇到的细节问题, 主要还是有关唯我论和边界的:
5.62 The world is my world: this is manifest in the fact that the limits of language (of that language which alone I understand)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Pears & McGuinness译本)
这里alone是修饰前面的language的,这点已经被W自己在笔记中澄清。但是为什么说“我所能懂得的唯一的语言?”这似乎和6.43中“The world of the happy man is a different one from that of the unhappy man.”有直接关联。6.43里的happy和unhappy又不是日常语言的含义,而是伦理学含义,德语中用的是glücklich 和unglücklich,带有lucky的含义,但究竟什么意思还是不清楚。这句紧前面的正在谈论“好的”和“坏的”意志改变世界的边界(怎么改变法?)在整个TLP里,每个人的世界和思维都是同构的,W完全不谈概念、意义等等在不同人那里的差别的问题。归根结蒂,他还说,“Empirical reality is limited by the totality of objects. The limit also makes itself manifest in the totality of elementary propositions.” (5.5561),而object在前面是个完全普适的概念,另外TLP里不涉及任何心理学和认识论的问题,他的逻辑在很多方面如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一样(只不过不综合、不substantial而已)。那为什么到这里,突然不同人的world不一样了呢?他的说法似乎是:内容没变,但边界变了。那又是怎么一种变法?
还有一个小疑惑:最后一句,7,对于不可说的,须保持沉默。好,伦理和美学的东西,神,等等,咱就一言不发。数学与逻辑怎么办?虽然不管怎么推演都不叫说,但是那算不算保持沉默?还有字典怎么办?里面全是定义,原则上nominative的东西无一不是绝对的,可谓nonesensical,但难道就一把火烧掉么?W一向是说话很仔细的人,这里为什么完全不理会后面两类?
锦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幸福的一天 (105人喜欢)
- “狂迷” (19人喜欢)
- AI接管人类以及今天的苹果树 (35人喜欢)
- 闲聊 (25人喜欢)
- 马勒的外甥女 (10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