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般美丽
爱很短,遗忘很长。生活中只有两样是不可缺少的:诗歌、爱情。——聂鲁达
一个清冷的午后,静悄悄的,静悄悄的被一部毫无预兆的电影击中,如微微的海浪不断拍打心坎,一波卷着一浪,浸润内心。终于,感动的热泪恣意满脸。我愿意,愿意被这股如诗般的海浪侵蚀,被淹没在忧伤的洪流中。
《邮差》,曾经因为精美隽永的封面而买了这本小说,阅过。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喜欢书皮信封的包装,还有聂鲁达的诗人气质。[Postman](不明白为什么有的版本译成《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这部根据《邮差》改编的经典电影,只是随意载藏在电脑里,只知道它就是读过那本《邮差》的电影版,只知道主角是《天堂电影院》的可爱老头飞利浦·诺瓦雷。
但是光影的魔力为原本平淡的故事渡上了忧伤撩人的面纱,轻轻揭开电影的真实,揭开意大利海岛的风情、爸爸忧伤的渔网、悬崖的海风、大的小的海浪声、还有所有形容美好的比喻。一种自从《天堂电影院》之后久违的感动又回来了。而这种感动更无畏,更伟大,更崇高。
一、电影
“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掠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儿子的心跳声。”
这是马里奥送给聂鲁达的礼物,他和邮局局长拿着录音机跑遍了这个岛屿,海岸、悬崖、教堂、渔船……他想诗人应该没有忘记这个地方,听到这些声音肯定就会想起来了,也许还可以再见一面呢。画面那么明亮,一片豁然开朗的阳光,一阵乾净的海风,一抹没有杂质的深蓝色海面……
马里奥生活在一个以捕鱼为生的小岛上,他不喜欢捕鱼,总想做点什么,去美国?或者别的,但他没做,也做不了。有一天他在小岛的电影院里看到关于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记录片,让他感兴趣的并不是聂鲁达是个共产主义者或者他的艳丽的诗歌,他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诗人旁边总围绕着许多美丽的女人?为什么他岁数渐长,可是对女人的吸引力却依然绵长,这难道不是件奇怪的事情?简直象魔术一样难以解释。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马里奥对女人好象没有丝毫的吸引力。
1953年,这个小岛成了诗人聂鲁达流放生涯中的一个驿站。马里奥很想解开心里的疑问,他找到为聂鲁达送信的工作,也开始了与诗人交流的历程。这改变了他的一生。
诗人住在海边不远的地方,经过一个S形的拐弯和一个缓缓的山坡就到了。有信件的时候马里奥就骑着他那辆自行车来到诗人家里,然后和诗人聊聊天。他开始读聂鲁达的《普通的歌》,经过一段不短不长的时间后他终于鼓起勇气问聂鲁达关于诗的事情,还有女人。诗人感觉到这个还经常有点害羞的中年男子的善良和认真,渔民和诗人之间开始一种很不平常的交流,马里奥终于想到他人生中第一个暗喻,聂鲁达告诉他诗与人生的关联,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叫做朋友的关系。渔民和诗人成了朋友。
马里奥喜欢小岛酒吧的美丽女郎贝阿特里切,但他不知道怎么能打动她,他想如果他能和诗人一起在酒吧里出现,那大家就知道他和诗人的交情了,只是他笨拙的言语影响了他的表达,诗人从他的闪烁其词中逐渐明白,和他来到酒吧,为朋友向吧女献上一首诗。马里奥也写了一首诗。
婶婶不允许贝阿特里切与马里奥见面,她觉得马里奥是个下流的人,连写的诗也下流至极,只充满了对情欲的追逐,比如诗的开头就是"赤裸"等等。但贝阿特里切愿意嫁给他。聂鲁达成了他们的证婚人。
后来诗人的流放令取消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马里奥很想念他这个诗人朋友,他努力地从电视新闻、收音机里寻找朋友的情况,想他是不是还会来这个地方,和他一起谈关于诗的事情。但他只收到的一封诗人的秘书写来索要当年留在海岛上的书籍和物品的信件。他为远方的朋友录下了海岛的喧闹声、大海以及海风的呼啸声,还有即将降生的儿子的心跳声。
几年之后,诗人聂鲁达和妻子再次走进小岛的酒吧,看到贝阿特里切和马里奥的儿子。但马里奥已经不在,他死在了罗马。他去罗马是为了参加一次集会。在那次集会上,他准备朗诵一首向诗人聂鲁达表示敬意的诗。
片子里总有许多轻松快乐的地方,马里奥笨拙的语言和他努力要表达的焦急总是让我忍俊不均,他接到诗人秘书写来要求寄回保存事物的信件,眼神里闪现了瞬间的失落,那个瞬间也许是他最伤心的地方。如果你看了一眼他深陷而哀伤的眼睛,我想会你不会轻易忘记。马里奥只是聂鲁达人生经历中的一个客人,毕竟诗人要接触和处理的事情会很多很多,但聂鲁达对马里奥来说是那么重要,除了美丽的妻子之外,和诗人交往的这段时光是他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时间。他深信诗人不会忘记他的,但是他没有等到证实就离开,带着诗人的心灵离开了世界。
影片的高潮和震撼在最后一刻袭来。
二、三个人的纪念
很遗憾,扮演马里奥的马西莫·特罗西和聂鲁达的扮演着菲利普·诺瓦雷都已经不在人士了。马西莫在电影拍完12小时后因心脏病发作去世,而菲利普老头的离世还是两年前的事。
马西莫·特罗西Massimo Troisi是意大利著名名编剧、导演、喜剧演员。Massimo是意大利的喜剧明星,在电影和电视屏幕上,塑造过许多个人们喜爱的喜剧角色。然而,他自己最希望的是能够主演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一部可以打动自己的电影。所以,当他读到一本名为《Burning Patience》的小说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的电影改编权。Massimo邀请自己的好友英国导演Michael Radford,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且不顾自己心脏疾病,将早已安排的心脏移植手术推迟,坚持由自己主演这部影片。影片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分镜头的拍摄,在最后一个镜头杀青后不到12个小时,Massimo心脏病发作,1994年6月4日与世长辞,年仅41岁。
在看完电影后得知这个令人扼腕的故事,更增添的电影的悲伤色彩。再回头看看马里奥纯朴真挚的面庞,这竟是马西莫的遗作,得以看见他生命陨落前12小时的状态。电影内外,不论是马里奥还是马西莫都为了追求而死的。
菲利普·诺瓦雷,记得《天堂电影院》可爱的小老头阿尔佛雷德吗?两年前,就是那个很多演员、导演相继去世的时候,他走了。《邮差》让我看到了与阿尔佛雷德有相似又不同的诗人形象。一部感伤的电影,在胶片里活生生的人物却都已物是人非,那不过是14年前的事。
Pablo Neruda 巴勃罗·聂鲁达
《邮差》的成功,在几乎所有公开放映过这部电影的国家,掀起了一场对一位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诗人的追思怀念,这位诗人就是智利的聂鲁达。
聂鲁达的自传叫做“我承认,我曾历经沧桑”,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19岁辍学而投身写作,23岁当上驻外使管领事,27岁进入外交部,劳动部,而在晚年,竟然去选总统,差点成功。当然,最不能不提的还是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辉煌之中,也有53年起因宣传革命而招致的流亡生涯,而这,便是此部电影的背景了。
聂鲁达是一个父亲的形象,带着共产主义的梦想与现实世界做着斗争,写诗是他战斗的武器。虽然对南美的文人不了解,但冥冥中觉得他就像文化界的切·格瓦拉,一位精神领袖,一个精神图腾的象征,自由、浪漫、不羁
三、音乐
邮差当年得了电影学院最佳音乐奖,西班牙吉他、手风琴、小提琴的声音搭配着很动听。确实,一看完电影后马上去驴子上搜索原声。我就是钟爱《走出非洲》这样的风格,而《邮差》正中了我的下怀,很重要的原因是配乐的动听与优美。
我所钟爱的电影一定是配乐突出、优秀的,而觉得还不错的电影而不能进入我之最行列的必定是音乐过不了我的关。在电影元素里,我把音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音乐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叙述语言,运用得很可以帮助电影的情绪表达。
《邮差》看完后,在心里我已经把它列入心目中的十佳了。
作曲家介绍:
意大利作曲家路易斯·巴卡罗夫(Louis Bacalov)于60年代开始电影音乐创作,除了《邮差》以外,他名下还有一部1983年的法国影片《Entre Nous》。《邮差》以一部旋律质朴动人、配器淡雅独到、充满乡土气味的配乐,得到了1995年度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战胜当年参加角逐的另外几部“劲敌”——《尼克松》、《阿波罗13》、《勇敢的心》、《理智与情感》等。打动奥斯卡评委的,也许正是《邮差》配乐里与影片题材、时代和地域相吻合的那种朴素本色。班多钮手风琴作为主奏乐器来使用,除了表现出作曲家音乐设计的独到以外,也表现出他的构思与剧情的息息相关。在多次听到这种无和声乐器所发出的明晰朴素的声音时,我们就会把它和国际共运史上的来自南美的那位集政治家和艺术家于一身,时刻关怀世界劳苦大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者聂鲁的形象联系起来。
四、诗歌
讲聂鲁达的故事怎么可能没有诗歌呢?这里,诗歌应该算是主角三号吧,除了邮差和诗人以外最主要的叙事者。
“你的笑容就像蝴蝶舞动双翼”,是比喻让邮差赢得了贝阿特丽采的芳心;“父亲忧愁的渔网和那教堂里哀伤的圣母……”,是比喻让邮差描绘出自己心爱的小岛。是聂鲁达教会了马里奥用比喻表达爱、表达自然,是比喻让邮差的心灵变得丰富,发觉世界是如此的美妙……
(影片最后聂鲁达的诗,译文如下)
就是那一年缪斯遇见了我,我不晓得它从何而来,来自冬季?源自河流?何时何地?不是声音,不托文字,更非沉寂,而是来自我走过的街道,来自漫漫长夜,来自旁人的启发,在烈火中,或归途中,她没有内容,但触动了我。
——聂鲁达
其实一种强烈的感觉如何用文字去捕捉,我还做不到,只能用笨拙的简单表述铺写下今天的感受。情绪是流动的,只是不想让当下的感觉流逝无踪,是以为记。
诗人与邮差
贝阿特里采
送信路上,美丽的小岛
纪念马西莫
![]() |
海报 |
一个清冷的午后,静悄悄的,静悄悄的被一部毫无预兆的电影击中,如微微的海浪不断拍打心坎,一波卷着一浪,浸润内心。终于,感动的热泪恣意满脸。我愿意,愿意被这股如诗般的海浪侵蚀,被淹没在忧伤的洪流中。
《邮差》,曾经因为精美隽永的封面而买了这本小说,阅过。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喜欢书皮信封的包装,还有聂鲁达的诗人气质。[Postman](不明白为什么有的版本译成《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这部根据《邮差》改编的经典电影,只是随意载藏在电脑里,只知道它就是读过那本《邮差》的电影版,只知道主角是《天堂电影院》的可爱老头飞利浦·诺瓦雷。
但是光影的魔力为原本平淡的故事渡上了忧伤撩人的面纱,轻轻揭开电影的真实,揭开意大利海岛的风情、爸爸忧伤的渔网、悬崖的海风、大的小的海浪声、还有所有形容美好的比喻。一种自从《天堂电影院》之后久违的感动又回来了。而这种感动更无畏,更伟大,更崇高。
一、电影
“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掠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儿子的心跳声。”
这是马里奥送给聂鲁达的礼物,他和邮局局长拿着录音机跑遍了这个岛屿,海岸、悬崖、教堂、渔船……他想诗人应该没有忘记这个地方,听到这些声音肯定就会想起来了,也许还可以再见一面呢。画面那么明亮,一片豁然开朗的阳光,一阵乾净的海风,一抹没有杂质的深蓝色海面……
马里奥生活在一个以捕鱼为生的小岛上,他不喜欢捕鱼,总想做点什么,去美国?或者别的,但他没做,也做不了。有一天他在小岛的电影院里看到关于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记录片,让他感兴趣的并不是聂鲁达是个共产主义者或者他的艳丽的诗歌,他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诗人旁边总围绕着许多美丽的女人?为什么他岁数渐长,可是对女人的吸引力却依然绵长,这难道不是件奇怪的事情?简直象魔术一样难以解释。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马里奥对女人好象没有丝毫的吸引力。
1953年,这个小岛成了诗人聂鲁达流放生涯中的一个驿站。马里奥很想解开心里的疑问,他找到为聂鲁达送信的工作,也开始了与诗人交流的历程。这改变了他的一生。
诗人住在海边不远的地方,经过一个S形的拐弯和一个缓缓的山坡就到了。有信件的时候马里奥就骑着他那辆自行车来到诗人家里,然后和诗人聊聊天。他开始读聂鲁达的《普通的歌》,经过一段不短不长的时间后他终于鼓起勇气问聂鲁达关于诗的事情,还有女人。诗人感觉到这个还经常有点害羞的中年男子的善良和认真,渔民和诗人之间开始一种很不平常的交流,马里奥终于想到他人生中第一个暗喻,聂鲁达告诉他诗与人生的关联,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叫做朋友的关系。渔民和诗人成了朋友。
马里奥喜欢小岛酒吧的美丽女郎贝阿特里切,但他不知道怎么能打动她,他想如果他能和诗人一起在酒吧里出现,那大家就知道他和诗人的交情了,只是他笨拙的言语影响了他的表达,诗人从他的闪烁其词中逐渐明白,和他来到酒吧,为朋友向吧女献上一首诗。马里奥也写了一首诗。
婶婶不允许贝阿特里切与马里奥见面,她觉得马里奥是个下流的人,连写的诗也下流至极,只充满了对情欲的追逐,比如诗的开头就是"赤裸"等等。但贝阿特里切愿意嫁给他。聂鲁达成了他们的证婚人。
后来诗人的流放令取消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马里奥很想念他这个诗人朋友,他努力地从电视新闻、收音机里寻找朋友的情况,想他是不是还会来这个地方,和他一起谈关于诗的事情。但他只收到的一封诗人的秘书写来索要当年留在海岛上的书籍和物品的信件。他为远方的朋友录下了海岛的喧闹声、大海以及海风的呼啸声,还有即将降生的儿子的心跳声。
几年之后,诗人聂鲁达和妻子再次走进小岛的酒吧,看到贝阿特里切和马里奥的儿子。但马里奥已经不在,他死在了罗马。他去罗马是为了参加一次集会。在那次集会上,他准备朗诵一首向诗人聂鲁达表示敬意的诗。
片子里总有许多轻松快乐的地方,马里奥笨拙的语言和他努力要表达的焦急总是让我忍俊不均,他接到诗人秘书写来要求寄回保存事物的信件,眼神里闪现了瞬间的失落,那个瞬间也许是他最伤心的地方。如果你看了一眼他深陷而哀伤的眼睛,我想会你不会轻易忘记。马里奥只是聂鲁达人生经历中的一个客人,毕竟诗人要接触和处理的事情会很多很多,但聂鲁达对马里奥来说是那么重要,除了美丽的妻子之外,和诗人交往的这段时光是他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时间。他深信诗人不会忘记他的,但是他没有等到证实就离开,带着诗人的心灵离开了世界。
影片的高潮和震撼在最后一刻袭来。
二、三个人的纪念
很遗憾,扮演马里奥的马西莫·特罗西和聂鲁达的扮演着菲利普·诺瓦雷都已经不在人士了。马西莫在电影拍完12小时后因心脏病发作去世,而菲利普老头的离世还是两年前的事。
马西莫·特罗西Massimo Troisi是意大利著名名编剧、导演、喜剧演员。Massimo是意大利的喜剧明星,在电影和电视屏幕上,塑造过许多个人们喜爱的喜剧角色。然而,他自己最希望的是能够主演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一部可以打动自己的电影。所以,当他读到一本名为《Burning Patience》的小说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的电影改编权。Massimo邀请自己的好友英国导演Michael Radford,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且不顾自己心脏疾病,将早已安排的心脏移植手术推迟,坚持由自己主演这部影片。影片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分镜头的拍摄,在最后一个镜头杀青后不到12个小时,Massimo心脏病发作,1994年6月4日与世长辞,年仅41岁。
在看完电影后得知这个令人扼腕的故事,更增添的电影的悲伤色彩。再回头看看马里奥纯朴真挚的面庞,这竟是马西莫的遗作,得以看见他生命陨落前12小时的状态。电影内外,不论是马里奥还是马西莫都为了追求而死的。
菲利普·诺瓦雷,记得《天堂电影院》可爱的小老头阿尔佛雷德吗?两年前,就是那个很多演员、导演相继去世的时候,他走了。《邮差》让我看到了与阿尔佛雷德有相似又不同的诗人形象。一部感伤的电影,在胶片里活生生的人物却都已物是人非,那不过是14年前的事。
Pablo Neruda 巴勃罗·聂鲁达
《邮差》的成功,在几乎所有公开放映过这部电影的国家,掀起了一场对一位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诗人的追思怀念,这位诗人就是智利的聂鲁达。
聂鲁达的自传叫做“我承认,我曾历经沧桑”,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19岁辍学而投身写作,23岁当上驻外使管领事,27岁进入外交部,劳动部,而在晚年,竟然去选总统,差点成功。当然,最不能不提的还是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辉煌之中,也有53年起因宣传革命而招致的流亡生涯,而这,便是此部电影的背景了。
聂鲁达是一个父亲的形象,带着共产主义的梦想与现实世界做着斗争,写诗是他战斗的武器。虽然对南美的文人不了解,但冥冥中觉得他就像文化界的切·格瓦拉,一位精神领袖,一个精神图腾的象征,自由、浪漫、不羁
三、音乐
邮差当年得了电影学院最佳音乐奖,西班牙吉他、手风琴、小提琴的声音搭配着很动听。确实,一看完电影后马上去驴子上搜索原声。我就是钟爱《走出非洲》这样的风格,而《邮差》正中了我的下怀,很重要的原因是配乐的动听与优美。
我所钟爱的电影一定是配乐突出、优秀的,而觉得还不错的电影而不能进入我之最行列的必定是音乐过不了我的关。在电影元素里,我把音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音乐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叙述语言,运用得很可以帮助电影的情绪表达。
《邮差》看完后,在心里我已经把它列入心目中的十佳了。
作曲家介绍:
意大利作曲家路易斯·巴卡罗夫(Louis Bacalov)于60年代开始电影音乐创作,除了《邮差》以外,他名下还有一部1983年的法国影片《Entre Nous》。《邮差》以一部旋律质朴动人、配器淡雅独到、充满乡土气味的配乐,得到了1995年度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战胜当年参加角逐的另外几部“劲敌”——《尼克松》、《阿波罗13》、《勇敢的心》、《理智与情感》等。打动奥斯卡评委的,也许正是《邮差》配乐里与影片题材、时代和地域相吻合的那种朴素本色。班多钮手风琴作为主奏乐器来使用,除了表现出作曲家音乐设计的独到以外,也表现出他的构思与剧情的息息相关。在多次听到这种无和声乐器所发出的明晰朴素的声音时,我们就会把它和国际共运史上的来自南美的那位集政治家和艺术家于一身,时刻关怀世界劳苦大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者聂鲁的形象联系起来。
四、诗歌
讲聂鲁达的故事怎么可能没有诗歌呢?这里,诗歌应该算是主角三号吧,除了邮差和诗人以外最主要的叙事者。
“你的笑容就像蝴蝶舞动双翼”,是比喻让邮差赢得了贝阿特丽采的芳心;“父亲忧愁的渔网和那教堂里哀伤的圣母……”,是比喻让邮差描绘出自己心爱的小岛。是聂鲁达教会了马里奥用比喻表达爱、表达自然,是比喻让邮差的心灵变得丰富,发觉世界是如此的美妙……
![]() |
聂鲁达的诗 |
(影片最后聂鲁达的诗,译文如下)
就是那一年缪斯遇见了我,我不晓得它从何而来,来自冬季?源自河流?何时何地?不是声音,不托文字,更非沉寂,而是来自我走过的街道,来自漫漫长夜,来自旁人的启发,在烈火中,或归途中,她没有内容,但触动了我。
——聂鲁达
其实一种强烈的感觉如何用文字去捕捉,我还做不到,只能用笨拙的简单表述铺写下今天的感受。情绪是流动的,只是不想让当下的感觉流逝无踪,是以为记。
诗人与邮差
![]() |
诗人与邮差 |
贝阿特里采
![]() |
贝阿特里采 |
送信路上,美丽的小岛
![]() |
送信路上 美丽的小岛 |
纪念马西莫
![]() |
纪念马西莫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