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关系中 的“东方主义”
东方 主义是著名后殖民理论家赛义德的成名作,大意为东方一直是西方定义下的东方,其中有一段甚至是把东西方的关系比喻为男女关系,东方是女人,西方 是男人。
She never spoke of herself,she never represented her emotions,presence,or history. He spoke for and represented her .He was foreign,comparatively wealthy,male and these were historical facts of domination that allowed him not only to possess Kuchuk Hanem physically but to speak for her and tell his readers in what way she was "typically oriental."
在西方人眼里 或者是哪怕所谓 东方人自己看来,东方一直 处于被定义被表述的”他者“地位。
由此我想谈的倒是关于两性关系的问题。我常常 怀疑有些论调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比如,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比如女人要对自己狠一点,男人才会对自己好一点,比如,男人其实都是专一的,不管是二十多三十多四十多…的男人,都喜欢二十多岁的女人,所以,要在年轻而有资本的时候赶紧把自己嫁掉……”
其实,如果这些话都是男性 朋友跟我说的,我倒真不会当真,或者,笑笑也就过去了。毕竟,男女间确实存在本性上的差别。可惜的是,所有的我听到的这些,都是出自女人之口。这个现象就有意思了,就好比西方一直在强调东方是落后的,神秘的,愚昧的,东方自己也紧随其后说对,没错,我就是神秘的,愚昧的,落后的。仿佛这就是一个真理,大家都一致坚决表示赞同。
可它真的是真理吗?还是又一次随波逐流的过程。
如果正经的把这个问题 深入下去 ,就又可以涉及到福柯关于权力关于体制关于正常非正常那一套了。这又让我想起某日老师在讲Feminism 的时候说到的一个例子,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她又一次参加一个什么研究会,她的课题是与女性文学有关的文章,当场有几个“男教授”就质问,请问你是女权主义者嚒?老师说她当时就是迟疑了一下,心一紧,不知该如何回答。回答不是,那文章确实与之有关。回答是,肯定又会遭到在场“男教授 ”的歧视。因为在他们眼里,女权就意味着激进,强势,咄咄逼人。
我们不会提什么男权主义者,为什么我们不会用激进,强势,咄咄逼人那一套说辞去形容男人呢?就好像昨天的新闻里在上海地铁上,有人会劝姑娘们要多穿点以防性骚扰。不觉得这个逻辑很可笑吗? 它其中包含了两个预设立场,一个是女人穿得少就是为了吸引男人,二个就是如果女人你穿得少了遭到了性骚扰那就是你自己的过错。佛教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一个男人看到一个穿着偏少的女性而有了uncontrolled desire,那我想只能证明此人本身修养不够吧。这么大热天,谁愿意把自己穿成木乃伊。
在把我们自己归类于男人活着女人之前,首先应该有一个最基础的认识——那就是我们都是人,是独立个体的存在。男士西装革履肯定不会是为了吸引女人,至少主要目的不是如此。女性难道不也应该是这样么。我们穿着打扮,首先是要哄自己开心,自己觉得活得舒适活得漂亮,至于吸引到谁,那只能算是在超市购物买东西之后的赠品,始终不能成为我们的主要目的。毕竟世间万事万物,除自己之外都在改变,这种改变不会由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独我们自己的意志,只要坚定不改变,它就一定不会改变。
所以,决心要通过嫁人而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是很可悲的。同样,吹嘘自己男人多有钱的人也是可悲的。那样,就让自己成为了某个主体的寄生品,爱情成为筹码,婚姻成为绑票的工具,从此自己的身份只能成为到一种 被表述的状态下。这样有意思吗?波伏娃说,One is not born as a woman,one becomes one.这句话激进与否暂且不谈,只是,我始终坚持,在所有的爱情关系中,平等都将是基础。平等不意味着不包容不忍让不迁就,而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将你内在的自我侵蚀掉。其实,如果一个人真正喜欢你,他或者她想要保护的,一定也是你内在的最真实的个性,也只有爱上真正的你的 那个人,你们的爱才会长久的维持。毕竟,没有谁,可以当一辈子演员。
She never spoke of herself,she never represented her emotions,presence,or history. He spoke for and represented her .He was foreign,comparatively wealthy,male and these were historical facts of domination that allowed him not only to possess Kuchuk Hanem physically but to speak for her and tell his readers in what way she was "typically oriental."
在西方人眼里 或者是哪怕所谓 东方人自己看来,东方一直 处于被定义被表述的”他者“地位。
由此我想谈的倒是关于两性关系的问题。我常常 怀疑有些论调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比如,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比如女人要对自己狠一点,男人才会对自己好一点,比如,男人其实都是专一的,不管是二十多三十多四十多…的男人,都喜欢二十多岁的女人,所以,要在年轻而有资本的时候赶紧把自己嫁掉……”
其实,如果这些话都是男性 朋友跟我说的,我倒真不会当真,或者,笑笑也就过去了。毕竟,男女间确实存在本性上的差别。可惜的是,所有的我听到的这些,都是出自女人之口。这个现象就有意思了,就好比西方一直在强调东方是落后的,神秘的,愚昧的,东方自己也紧随其后说对,没错,我就是神秘的,愚昧的,落后的。仿佛这就是一个真理,大家都一致坚决表示赞同。
可它真的是真理吗?还是又一次随波逐流的过程。
如果正经的把这个问题 深入下去 ,就又可以涉及到福柯关于权力关于体制关于正常非正常那一套了。这又让我想起某日老师在讲Feminism 的时候说到的一个例子,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她又一次参加一个什么研究会,她的课题是与女性文学有关的文章,当场有几个“男教授”就质问,请问你是女权主义者嚒?老师说她当时就是迟疑了一下,心一紧,不知该如何回答。回答不是,那文章确实与之有关。回答是,肯定又会遭到在场“男教授 ”的歧视。因为在他们眼里,女权就意味着激进,强势,咄咄逼人。
我们不会提什么男权主义者,为什么我们不会用激进,强势,咄咄逼人那一套说辞去形容男人呢?就好像昨天的新闻里在上海地铁上,有人会劝姑娘们要多穿点以防性骚扰。不觉得这个逻辑很可笑吗? 它其中包含了两个预设立场,一个是女人穿得少就是为了吸引男人,二个就是如果女人你穿得少了遭到了性骚扰那就是你自己的过错。佛教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一个男人看到一个穿着偏少的女性而有了uncontrolled desire,那我想只能证明此人本身修养不够吧。这么大热天,谁愿意把自己穿成木乃伊。
在把我们自己归类于男人活着女人之前,首先应该有一个最基础的认识——那就是我们都是人,是独立个体的存在。男士西装革履肯定不会是为了吸引女人,至少主要目的不是如此。女性难道不也应该是这样么。我们穿着打扮,首先是要哄自己开心,自己觉得活得舒适活得漂亮,至于吸引到谁,那只能算是在超市购物买东西之后的赠品,始终不能成为我们的主要目的。毕竟世间万事万物,除自己之外都在改变,这种改变不会由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独我们自己的意志,只要坚定不改变,它就一定不会改变。
所以,决心要通过嫁人而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是很可悲的。同样,吹嘘自己男人多有钱的人也是可悲的。那样,就让自己成为了某个主体的寄生品,爱情成为筹码,婚姻成为绑票的工具,从此自己的身份只能成为到一种 被表述的状态下。这样有意思吗?波伏娃说,One is not born as a woman,one becomes one.这句话激进与否暂且不谈,只是,我始终坚持,在所有的爱情关系中,平等都将是基础。平等不意味着不包容不忍让不迁就,而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将你内在的自我侵蚀掉。其实,如果一个人真正喜欢你,他或者她想要保护的,一定也是你内在的最真实的个性,也只有爱上真正的你的 那个人,你们的爱才会长久的维持。毕竟,没有谁,可以当一辈子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