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之城与摩天楼的乌托邦
n年前发表的一篇旧文,整理邮件夹时发现了。居然是02年发表在《上海艺术家》上,这本杂志我自己都压根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现在看看,有些幼稚。对摩天楼真正的经济问题,其实是一窍不通的.
殷罗毕
去年夏日的一个早晨,我乘坐在由西向东穿越浦东的巴士上,阳光明亮得耀眼,这额外的亮度来自于两个光源:昨夜世贸双塔倒塌的火光和陆家嘴摩天群楼的反光。后座一位睡意朦胧的白领女士显然刚得知爆炸新闻,以至不禁尖声惊呼起来:"唉呀,金茂大厦倒了?!那我怎么上班去呀?!"当人们纠正了她的误会之后,这位女士依然对她的工作所在地--那座世界第三的高楼惴惴不安。
对一幢摩天楼的攻击就是对所有摩天楼的攻击。或者说,高度本身就带来晕眩,晕眩累积、飙升最后坠落、倒塌,归为高度零。911事件中致命的不是恐怖主义者飞机的撞击,而是撞击后大楼自身钢结构的溶化,不堪重压而坍塌。这一被点燃后为自身重量所压垮的事件彻底暴露了摩天楼内在的悖论:克服地球重力近乎无限上升的同时在自身中积聚了坠落的巨大势能。这样,那位女士确实有着充分的理由表示不安和惊忧。
但更为有趣的新闻来自于五个月后的初春,也就是2002年的2月21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召开新闻通气会称:以世界第一高楼为目标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停工近4年之后重新启动(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环球金融中心于1998年10月完成桩基工程,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日本投资方资金短缺,工程当年停工。但日方有关人士称,森大厦公司高层领导从未放弃这一计划。此次重新启动同时,可能要求将原定466米高度再提高若干米。
除却911事件带来的都市恐高症以外,当下的金融局势和普遍舆论也都给环球金融中心的复工投下了阴影。 事实上,这阴影也是环球金融中心自身的高度所投下的。有意味的是,摩天楼最初为勒·科布西埃所提出时是作为乌托邦式的阳光城来构想的:透明的塔楼庄严地排布在绿地上,由于摩天楼充分利用了土地而使得建筑之间得以保持适当的间距,疏朗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位居民身上。而科布西埃所谓阳光城的真正涵义还在于高层建筑的标准化工业制造以及高效的土地使用率使得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够住进体面、舒适的建筑。这也是整个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动机之一。
但,科布西埃大师撒播的是阳光,收获的却是阴影。摩天楼在历经百年晕眩的加速上升之后已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资本黑洞"。不仅启动资金庞大,开发资金也高得惊人,有时几个亿投进去还支持不了一周--这是个彻底的无底洞。而建成后的维护费用是建造投资的3倍。上海金茂大厦一天的维护费用就是100万元人民币,比金茂更高、更大的环球金融中心的金元吞噬量那也就将更为耸人了。而当下,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的乌云盖满了令人绝望的天空。在如此浓重的阴影下,日方森大厦公司毅然决然地重新启动世界第一高楼的建造显然不可能纯然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甚至可以说这在经济上分明是非理性的自杀行为。但,这一自杀行为仅仅因为世界第一高度就有了其充足的理由和动力。甚至"资本黑洞"所带来的紧张感和晕眩反而增加了摩天楼的心理高度。越是不可能的,就越令人神往。因此,浦东行政当局也好,日方投资者也好,正是充分考虑到世界第一高楼的这种非理性的魅惑力而将环球金融中心的建造重新启动(当然,其中也有巨大的利益可资分流)。金
融资本需要一座令人晕眩的摩天楼来刺穿晦暗的天空。
这天空是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天空。尽管有朱大可、基甫等人将浦东陆家嘴与南京路、淮海路及徐家汇等并列为上海性感诸地带,尽管陆家嘴每天也有着巨大的人流量,但与这些传统热点地带迥异,对游人而言陆家嘴只是一个通过性的地带,却是不可进入的。耸立在陆家嘴的最重要的建筑是:金茂大厦、中国银行大楼、东方明珠和正在建设中的环球金融中心。前三座构筑了陆家嘴今天的天际线,也构成陆家嘴峻峭的面孔。虽然它们有着公共性的建筑形象,但其本身(包括正在建设中的环球金融中心)实为金融、证券的机构和政府的广播电视机构。摩天楼并不像在南京路、淮海路及西区的徐家汇那样形成一个贴临行人的街面,而是各自有着巨大的裙房和后退三舍的广场,行人并不从其下走过(在南京路或徐家汇你甚至可以从这幢大厦的店堂直穿进另一幢毗邻的建筑),只能途径时远远仰首膜拜。即使进去观光,那也得花钱买票,而其高昂的门票恰恰与建筑的高度一样令人心生敬畏。这令人敬畏的不可进入性恰恰就是它们高层的金融和政府传媒职能的空间体现。
环球金融中心(请注意它的名称)预期于三年后(2005年)的建成将使世界人造最高极转移到浦东的陆家嘴,同时也意味着浦东(上海、甚至整个中国)建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证券体系,将自身与纽约、伦敦置于同一高度。最终我们所看到的是:国人对现代性世界性的单恋和高空性想象从古老的土地中喷薄而出,成为一幢幢不可进入的云端上的巨物。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之初,回到去年夏天那个早晨的现场--抬起头来就可以看到:难以抑止地脱离地面升入天空的陆家嘴已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空中之城。
现在看看,有些幼稚。对摩天楼真正的经济问题,其实是一窍不通的.
殷罗毕
去年夏日的一个早晨,我乘坐在由西向东穿越浦东的巴士上,阳光明亮得耀眼,这额外的亮度来自于两个光源:昨夜世贸双塔倒塌的火光和陆家嘴摩天群楼的反光。后座一位睡意朦胧的白领女士显然刚得知爆炸新闻,以至不禁尖声惊呼起来:"唉呀,金茂大厦倒了?!那我怎么上班去呀?!"当人们纠正了她的误会之后,这位女士依然对她的工作所在地--那座世界第三的高楼惴惴不安。
对一幢摩天楼的攻击就是对所有摩天楼的攻击。或者说,高度本身就带来晕眩,晕眩累积、飙升最后坠落、倒塌,归为高度零。911事件中致命的不是恐怖主义者飞机的撞击,而是撞击后大楼自身钢结构的溶化,不堪重压而坍塌。这一被点燃后为自身重量所压垮的事件彻底暴露了摩天楼内在的悖论:克服地球重力近乎无限上升的同时在自身中积聚了坠落的巨大势能。这样,那位女士确实有着充分的理由表示不安和惊忧。
但更为有趣的新闻来自于五个月后的初春,也就是2002年的2月21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召开新闻通气会称:以世界第一高楼为目标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停工近4年之后重新启动(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环球金融中心于1998年10月完成桩基工程,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日本投资方资金短缺,工程当年停工。但日方有关人士称,森大厦公司高层领导从未放弃这一计划。此次重新启动同时,可能要求将原定466米高度再提高若干米。
除却911事件带来的都市恐高症以外,当下的金融局势和普遍舆论也都给环球金融中心的复工投下了阴影。 事实上,这阴影也是环球金融中心自身的高度所投下的。有意味的是,摩天楼最初为勒·科布西埃所提出时是作为乌托邦式的阳光城来构想的:透明的塔楼庄严地排布在绿地上,由于摩天楼充分利用了土地而使得建筑之间得以保持适当的间距,疏朗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位居民身上。而科布西埃所谓阳光城的真正涵义还在于高层建筑的标准化工业制造以及高效的土地使用率使得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够住进体面、舒适的建筑。这也是整个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动机之一。
但,科布西埃大师撒播的是阳光,收获的却是阴影。摩天楼在历经百年晕眩的加速上升之后已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资本黑洞"。不仅启动资金庞大,开发资金也高得惊人,有时几个亿投进去还支持不了一周--这是个彻底的无底洞。而建成后的维护费用是建造投资的3倍。上海金茂大厦一天的维护费用就是100万元人民币,比金茂更高、更大的环球金融中心的金元吞噬量那也就将更为耸人了。而当下,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的乌云盖满了令人绝望的天空。在如此浓重的阴影下,日方森大厦公司毅然决然地重新启动世界第一高楼的建造显然不可能纯然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甚至可以说这在经济上分明是非理性的自杀行为。但,这一自杀行为仅仅因为世界第一高度就有了其充足的理由和动力。甚至"资本黑洞"所带来的紧张感和晕眩反而增加了摩天楼的心理高度。越是不可能的,就越令人神往。因此,浦东行政当局也好,日方投资者也好,正是充分考虑到世界第一高楼的这种非理性的魅惑力而将环球金融中心的建造重新启动(当然,其中也有巨大的利益可资分流)。金
融资本需要一座令人晕眩的摩天楼来刺穿晦暗的天空。
这天空是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天空。尽管有朱大可、基甫等人将浦东陆家嘴与南京路、淮海路及徐家汇等并列为上海性感诸地带,尽管陆家嘴每天也有着巨大的人流量,但与这些传统热点地带迥异,对游人而言陆家嘴只是一个通过性的地带,却是不可进入的。耸立在陆家嘴的最重要的建筑是:金茂大厦、中国银行大楼、东方明珠和正在建设中的环球金融中心。前三座构筑了陆家嘴今天的天际线,也构成陆家嘴峻峭的面孔。虽然它们有着公共性的建筑形象,但其本身(包括正在建设中的环球金融中心)实为金融、证券的机构和政府的广播电视机构。摩天楼并不像在南京路、淮海路及西区的徐家汇那样形成一个贴临行人的街面,而是各自有着巨大的裙房和后退三舍的广场,行人并不从其下走过(在南京路或徐家汇你甚至可以从这幢大厦的店堂直穿进另一幢毗邻的建筑),只能途径时远远仰首膜拜。即使进去观光,那也得花钱买票,而其高昂的门票恰恰与建筑的高度一样令人心生敬畏。这令人敬畏的不可进入性恰恰就是它们高层的金融和政府传媒职能的空间体现。
环球金融中心(请注意它的名称)预期于三年后(2005年)的建成将使世界人造最高极转移到浦东的陆家嘴,同时也意味着浦东(上海、甚至整个中国)建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证券体系,将自身与纽约、伦敦置于同一高度。最终我们所看到的是:国人对现代性世界性的单恋和高空性想象从古老的土地中喷薄而出,成为一幢幢不可进入的云端上的巨物。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之初,回到去年夏天那个早晨的现场--抬起头来就可以看到:难以抑止地脱离地面升入天空的陆家嘴已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空中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