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纪念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名字被写进歌曲里》朋友眼里的long7
一、那些年,我们一起被音乐玩
从前有座山,山上真的有座庙,半山腰有座大学,我就在那里度过了20-24岁的苦逼时光。在那段穷极无聊的岁月中,课余时间除了日复一日重复“追女孩—被拒绝—换个目标再追”的活动外,我还有先后幸结识了老宫、Pumpkins和long7三位性格迥异的好友,从此知道了世间有摇滚乐、打口带这两样事物,并时常和他们组成的“空枪乐队”一起混。在他们租住的平房里,我们自己动手劈柴、生火、煮方便面,用二手电视+VCD这样的组合来欣赏国内外摇滚MV、历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样的经历对我而言是以前从没有过以后也绝不会有的。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和绝大多数校园乐队一样的命运,缺乏资金支持、成员时间精力有限、乐理基础不牢固、热情逐渐消耗磨灭,导致空枪乐队最终没能成为中国的Nirvana,曲终人散。那个年代,数码相机和DV尚未普及,乐队也就没有留下任何影音资料,不能不说非常遗憾。
二、写歌
我也曾尝试过写歌。
有时候走在路上脑子里突然就出现一段个人认为非常优美、流畅、牛逼的旋律,当我试图哼唱下来的时候发现手头没有录音笔,等翻出一个能录音的手机又觉得此行为很二,于是做潇洒状继续赶路;有时候半夜睡醒会突然冒出一句超有哲理的话,觉得写成歌词一定朗朗上口秒杀方文山,但是实在懒得爬起来用笔写下,结果翻个身又睡着了,第二天早晨起床就神马都忘记了……
于是当我抱着把破吉他在只会弹C调几个和旋的情况下就妄图创作歌曲的时候,那种痛苦的挫败感就不难理解了。有热情是好的,不过没天分+不勤奋真是尴尬啊。经历了这些波折后我意识到,音乐之门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对我关闭的,对我而言,老老实实做一个欣赏者比什么都好。
三、long7
long7是空枪乐队吉他手兼主唱,是目前已知的乐队成员中一直没放弃音乐梦想的。此人身高七尺外形颇佳,但参加“快男”一类的选秀严重超龄了,所以走上了独立创作歌曲的道路。另外,此人做过记者,当过城管,现在在某政府部门任职,工作阅历可谓穿越。个人认为在他做城管的期间是一个创作的高峰期。理由无需解释,国人都懂得……
每次创作完一首歌,long7都迫不及待地通过上传到空间里、豆瓣小站上、发送email、发送离线文件等各种形式寻求支持或批评的声音,在女粉丝的追捧和男性批评者的毒舌点评下,long7的创作逐渐从山寨走向正轨,配乐也从简单的木吉他伴奏,逐渐多元化。
尽管long7夫人就是校音乐学院首屈一指的专业钢琴教师,但是他在创作上丝毫没借助夫人的任何帮助——换个思路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专业人士眼中——他的这种创作太小儿科了呢?
忘记说了,如今的long7早已不再摇滚,他转行玩民谣了。
四、这座城市
long7歌曲里所写的“这座城市”此时此刻就在我脚下,它庞大、冰冷,交通拥堵、容易迷路,以每年夏天夸张的啤酒消耗量和冬天更为夸张的低气温而著称。本埠美食似乎只有西餐、一种名为“列巴”的面包以及俄式红肠这三样东西能拿得出手,细数一下,还都是舶来品。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仅有的一百多年历史的它,明显缺少号称五千年历史泱泱大国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自然也就和温婉、秀美什么词汇就更不搭边了。
我在这座城市成活了很久,久到自己都有一点厌烦,但是又无法彻底和这里割离,缺乏这样的能力、勇气或是机遇,因为这是我的故乡,我知道我走得再远、离开得再久也抹不掉它对我性格塑造的决定性影响,也无法保证不会在梦里见到它。
那啥,扯远了。咱接着说歌曲。
创作《这座城市》这首歌曲的时候,正是long7人生中孕育重大转折的一段时期。当时他独自一人来到“这座城市”参加一个借以能够改变事业前途乃至命运的考试培训。这段时间我邀请他来我家里做客叙旧一次,吃了一顿简单的晚饭,然后送他去公交站台。我们走过烧烤大排档云集的草市街,那里的氛围和当年大学四区东门的“腐败一条街”很类似,我不由得感慨时光流转得真快,转眼我们都已经毕业并面对人生的各种转折点了。
long7一个人上了10路公交车,车载着他渐行渐远。我以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安心复习备考,哪承想这哥们居然鼓捣出一首歌……
我能想象得出这个一米九十多的东北大汉,蜗居在学校附近的廉价小旅馆里,看不清未来生活的道路,肩上还扛下了各位家人所的种种期望。苦闷中一支接一支的抽烟,一地的烟头并没有能给出任何答案,隔音效果形同虚设的墙壁那边传来开房的男女学生OOXX的各种声响……这种氛围,这种情绪,到位!靠谱!于是此时此刻,long7突然想写首歌,正好手头还有复习用的笔和纸——这一点很关键——再然后我们就见到了这首歌曲。
---------------------------------------------------------------------------分割线-------------------------------------------------------------------
五、出版CD
后来long7加入了一个叫“麻油叶”的民间音乐团体,我听过他们不少人的作品,宋东野、尧十三、马頔的歌曲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这个组织曾经举办过一次演出并邀请了long7参演,long7数次有冲动要去外地参加这场演出,但是现在他的身份已经是吃皇粮的了,所以时间上不可能会那么自由,因而错过了这次对他来讲意义深远的演出。
我以为long7和音乐的故事基本就此终结了,结果这厮依旧不死心,和“麻油叶”的众位弟兄出了一张合辑CD,叫做《麻油叶?不叫事儿!》。里面收录的就有long7最得意的歌曲“这座城市”。
考虑到自己的名字恰巧被写进了这首歌里,long7还大方地送了我一张独家签名版本,还厚道地支付了快递费(且没有发顺丰到付),实在是让人感动,所以我也顺便把这张专辑的购买方式转载如下,义务宣传一下,希望有热爱音乐不差钱的财主能买张CD支持一下这帮苦逼独立音乐人。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8010921/note/212396829/
从前有座山,山上真的有座庙,半山腰有座大学,我就在那里度过了20-24岁的苦逼时光。在那段穷极无聊的岁月中,课余时间除了日复一日重复“追女孩—被拒绝—换个目标再追”的活动外,我还有先后幸结识了老宫、Pumpkins和long7三位性格迥异的好友,从此知道了世间有摇滚乐、打口带这两样事物,并时常和他们组成的“空枪乐队”一起混。在他们租住的平房里,我们自己动手劈柴、生火、煮方便面,用二手电视+VCD这样的组合来欣赏国内外摇滚MV、历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样的经历对我而言是以前从没有过以后也绝不会有的。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和绝大多数校园乐队一样的命运,缺乏资金支持、成员时间精力有限、乐理基础不牢固、热情逐渐消耗磨灭,导致空枪乐队最终没能成为中国的Nirvana,曲终人散。那个年代,数码相机和DV尚未普及,乐队也就没有留下任何影音资料,不能不说非常遗憾。
二、写歌
我也曾尝试过写歌。
有时候走在路上脑子里突然就出现一段个人认为非常优美、流畅、牛逼的旋律,当我试图哼唱下来的时候发现手头没有录音笔,等翻出一个能录音的手机又觉得此行为很二,于是做潇洒状继续赶路;有时候半夜睡醒会突然冒出一句超有哲理的话,觉得写成歌词一定朗朗上口秒杀方文山,但是实在懒得爬起来用笔写下,结果翻个身又睡着了,第二天早晨起床就神马都忘记了……
于是当我抱着把破吉他在只会弹C调几个和旋的情况下就妄图创作歌曲的时候,那种痛苦的挫败感就不难理解了。有热情是好的,不过没天分+不勤奋真是尴尬啊。经历了这些波折后我意识到,音乐之门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对我关闭的,对我而言,老老实实做一个欣赏者比什么都好。
三、long7
long7是空枪乐队吉他手兼主唱,是目前已知的乐队成员中一直没放弃音乐梦想的。此人身高七尺外形颇佳,但参加“快男”一类的选秀严重超龄了,所以走上了独立创作歌曲的道路。另外,此人做过记者,当过城管,现在在某政府部门任职,工作阅历可谓穿越。个人认为在他做城管的期间是一个创作的高峰期。理由无需解释,国人都懂得……
每次创作完一首歌,long7都迫不及待地通过上传到空间里、豆瓣小站上、发送email、发送离线文件等各种形式寻求支持或批评的声音,在女粉丝的追捧和男性批评者的毒舌点评下,long7的创作逐渐从山寨走向正轨,配乐也从简单的木吉他伴奏,逐渐多元化。
尽管long7夫人就是校音乐学院首屈一指的专业钢琴教师,但是他在创作上丝毫没借助夫人的任何帮助——换个思路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专业人士眼中——他的这种创作太小儿科了呢?
忘记说了,如今的long7早已不再摇滚,他转行玩民谣了。
四、这座城市
long7歌曲里所写的“这座城市”此时此刻就在我脚下,它庞大、冰冷,交通拥堵、容易迷路,以每年夏天夸张的啤酒消耗量和冬天更为夸张的低气温而著称。本埠美食似乎只有西餐、一种名为“列巴”的面包以及俄式红肠这三样东西能拿得出手,细数一下,还都是舶来品。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仅有的一百多年历史的它,明显缺少号称五千年历史泱泱大国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自然也就和温婉、秀美什么词汇就更不搭边了。
我在这座城市成活了很久,久到自己都有一点厌烦,但是又无法彻底和这里割离,缺乏这样的能力、勇气或是机遇,因为这是我的故乡,我知道我走得再远、离开得再久也抹不掉它对我性格塑造的决定性影响,也无法保证不会在梦里见到它。
那啥,扯远了。咱接着说歌曲。
创作《这座城市》这首歌曲的时候,正是long7人生中孕育重大转折的一段时期。当时他独自一人来到“这座城市”参加一个借以能够改变事业前途乃至命运的考试培训。这段时间我邀请他来我家里做客叙旧一次,吃了一顿简单的晚饭,然后送他去公交站台。我们走过烧烤大排档云集的草市街,那里的氛围和当年大学四区东门的“腐败一条街”很类似,我不由得感慨时光流转得真快,转眼我们都已经毕业并面对人生的各种转折点了。
long7一个人上了10路公交车,车载着他渐行渐远。我以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安心复习备考,哪承想这哥们居然鼓捣出一首歌……
我能想象得出这个一米九十多的东北大汉,蜗居在学校附近的廉价小旅馆里,看不清未来生活的道路,肩上还扛下了各位家人所的种种期望。苦闷中一支接一支的抽烟,一地的烟头并没有能给出任何答案,隔音效果形同虚设的墙壁那边传来开房的男女学生OOXX的各种声响……这种氛围,这种情绪,到位!靠谱!于是此时此刻,long7突然想写首歌,正好手头还有复习用的笔和纸——这一点很关键——再然后我们就见到了这首歌曲。
---------------------------------------------------------------------------分割线-------------------------------------------------------------------
五、出版CD
后来long7加入了一个叫“麻油叶”的民间音乐团体,我听过他们不少人的作品,宋东野、尧十三、马頔的歌曲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这个组织曾经举办过一次演出并邀请了long7参演,long7数次有冲动要去外地参加这场演出,但是现在他的身份已经是吃皇粮的了,所以时间上不可能会那么自由,因而错过了这次对他来讲意义深远的演出。
我以为long7和音乐的故事基本就此终结了,结果这厮依旧不死心,和“麻油叶”的众位弟兄出了一张合辑CD,叫做《麻油叶?不叫事儿!》。里面收录的就有long7最得意的歌曲“这座城市”。
考虑到自己的名字恰巧被写进了这首歌里,long7还大方地送了我一张独家签名版本,还厚道地支付了快递费(且没有发顺丰到付),实在是让人感动,所以我也顺便把这张专辑的购买方式转载如下,义务宣传一下,希望有热爱音乐不差钱的财主能买张CD支持一下这帮苦逼独立音乐人。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8010921/note/212396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