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
一个人往往是害怕回望的,想想自己走过的二十几年,那些关于所谓理想和人生定位之类,却也在一天天走向令人失望,痛心和惭愧的境地。记得很小的时候,理想是飞行员,翱翔天空,想当年天真烂漫,竟有与天地万物共悠游之胸怀,境界何其高也;而待年岁渐长,则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彼时年纪小小情系天下,心系苍生,亦属意气风发,壮志豪情;再之后是大学,又决计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然心气却已不足;而至今日,则惟望一“体面而不失自尊,率性而毋需媚俗”之职业而已,已然一副庸俗气象,却不觉愧对平生所学……依此言之,这个时代之真正残酷大概在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所谓梦想与追求,一步步稀释于社会之光怪陆离与喧嚣浮华,潜移默化之中侵蚀无形。还有自尊,本是守护人之为人的高贵和价值的起码底线,某时面对现实,同样如此苍白无力……所以,如果说在这么个年轻的季节,对一颗年轻的心而言,终究还需要保留点什么憧憬的话,此时此刻,我最殷切之期盼是:当有一天,在我们的下一代辗转面对这个社会时,他们至少还拥有两样东西:梦想和自尊。
曾几何时,执着于“自由”,这玩意,究竟该怎么定义?貌似有不少答案,如“自由就是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形下,可以随心地做自己的事”,或如“自由就是在不侵犯到别人自由的前提下,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愈到后来,愈也明白:无论你怎么精细地定义,修正,这个问题怕是终究都难有满意的答案。直到偶然一天,当你看见:暮春三月,生命勃发: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木争荣,而流水潺潺……一切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而终至生生不息,远看有“海阔凭鱼跃”,近观则“天高任鸟飞”……或许才明白:原来在实现所谓自由的价值和过程中,人远远不如大自然有智慧。答案很简单,于人一样,不外于此:敬别人之价值,展自我之风姿……
古往今来之仁人志士,让我敬仰过的不在少: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之屈原,如慷慨激昂,舍身为国之谭嗣同,陈天华,宋教仁,黄兴,蔡锷诸君,再如至情至性,一代学人之金岳霖,沈从文,还有如承千年国画之最后清韵,再无来者之齐白石……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多年之前,青葱如我者,亦曾立志效之,决心从之;然此刻再回顾,不觉暗自思忖:多年之后,世事沧桑,感慨由衷之际,自己是否能理直气壮地表态:”不怍于前人,无愧于来者“……怕的是,并没有这样的自信,因为大多时候,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像我们都祈望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但是如果这种体面和富足竟要以原则和自尊之妥协为代价,到那时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或担当来面对:可能的苦厄和困顿?”志节“和”责任“两词,说起来容易,而真正践行起来,份量必十足沉重……
思想或理念这东西,从来就不应该用来提供什么标准答案。所以,人们常常用来比作灯塔,未必合适;更多时候,它理应仅仅被视作一种历程,一种于迷茫和挣扎之中累积之沉淀……这正如意义,事实是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存在一种意义摆在那等着我们去追索,而恰恰是我们的追索,探求过程本身才使得某些事物被赋予了所谓”意义“。多年来,因着看过不少书的缘故,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点优越的自恋的,也常常认为自己于社会人生貌似有”更深刻“的感知。比如不久前,得意洋洋地归纳过美国社会的四点优越性:一,宪政和法制;二,民主自由;三,科技创新;四,市场经济……然后还觉得,人家做得好的,恰是我们缺乏的,所以中国要学的还太多……但不论怎么矫揉造作,拐弯抹角地含沙射影,很多时候还不如一句来得概括:这个社会应该装载更多的希望,为每一个普通的我们,也为下一代……
因为是自由主义者缘故,曾有人认为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似乎持有某种轻视。事实上,但凡涉及家园,土地,和文明这样的字眼,抑或中国文化与艺术,于骨子深处,我怀着的却是最深沉的的温情,敬意与眷恋。相信每个读过唐诗,宋词,瞥见过国画,园林和古建,了解过中国历史和哲学的人,情不自禁都会惊讶于一个民族的灿烂风华和雍容气度,竟可以美丽如斯,优雅如斯……怎奈而今,她数千年的风流清韵,竟都成绝响……感慨至此,伤如之何……多少次睡梦醒来,眼角常湿。
习惯上,我是个沉默兼沉重的人。在过往的那些年月里,因着这样的性格,伤别人的次数不曾少,折磨自己的伤痛则可能更深……然而,纵然世事变迁,岁月漂流,我依旧相信:感情这东西,永远不应该成为一个稀缺的物什……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那么个人间四月天:可以没有雪,没有月,但是有阳光,暖暖的……
那一天,大雨。一个人举着伞,骑上车,飘荡于校园和街道之上,安静和川流不息之中……当是时,车速迅疾,划过水面,溅起水花分开两边,活泼轻快,娉婷翩跹……近路旁,星星点点淡黄,应是槐花满地,微微馨香,幽静绵延……
曾几何时,执着于“自由”,这玩意,究竟该怎么定义?貌似有不少答案,如“自由就是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形下,可以随心地做自己的事”,或如“自由就是在不侵犯到别人自由的前提下,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愈到后来,愈也明白:无论你怎么精细地定义,修正,这个问题怕是终究都难有满意的答案。直到偶然一天,当你看见:暮春三月,生命勃发: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木争荣,而流水潺潺……一切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而终至生生不息,远看有“海阔凭鱼跃”,近观则“天高任鸟飞”……或许才明白:原来在实现所谓自由的价值和过程中,人远远不如大自然有智慧。答案很简单,于人一样,不外于此:敬别人之价值,展自我之风姿……
古往今来之仁人志士,让我敬仰过的不在少: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之屈原,如慷慨激昂,舍身为国之谭嗣同,陈天华,宋教仁,黄兴,蔡锷诸君,再如至情至性,一代学人之金岳霖,沈从文,还有如承千年国画之最后清韵,再无来者之齐白石……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多年之前,青葱如我者,亦曾立志效之,决心从之;然此刻再回顾,不觉暗自思忖:多年之后,世事沧桑,感慨由衷之际,自己是否能理直气壮地表态:”不怍于前人,无愧于来者“……怕的是,并没有这样的自信,因为大多时候,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像我们都祈望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但是如果这种体面和富足竟要以原则和自尊之妥协为代价,到那时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或担当来面对:可能的苦厄和困顿?”志节“和”责任“两词,说起来容易,而真正践行起来,份量必十足沉重……
思想或理念这东西,从来就不应该用来提供什么标准答案。所以,人们常常用来比作灯塔,未必合适;更多时候,它理应仅仅被视作一种历程,一种于迷茫和挣扎之中累积之沉淀……这正如意义,事实是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存在一种意义摆在那等着我们去追索,而恰恰是我们的追索,探求过程本身才使得某些事物被赋予了所谓”意义“。多年来,因着看过不少书的缘故,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点优越的自恋的,也常常认为自己于社会人生貌似有”更深刻“的感知。比如不久前,得意洋洋地归纳过美国社会的四点优越性:一,宪政和法制;二,民主自由;三,科技创新;四,市场经济……然后还觉得,人家做得好的,恰是我们缺乏的,所以中国要学的还太多……但不论怎么矫揉造作,拐弯抹角地含沙射影,很多时候还不如一句来得概括:这个社会应该装载更多的希望,为每一个普通的我们,也为下一代……
因为是自由主义者缘故,曾有人认为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似乎持有某种轻视。事实上,但凡涉及家园,土地,和文明这样的字眼,抑或中国文化与艺术,于骨子深处,我怀着的却是最深沉的的温情,敬意与眷恋。相信每个读过唐诗,宋词,瞥见过国画,园林和古建,了解过中国历史和哲学的人,情不自禁都会惊讶于一个民族的灿烂风华和雍容气度,竟可以美丽如斯,优雅如斯……怎奈而今,她数千年的风流清韵,竟都成绝响……感慨至此,伤如之何……多少次睡梦醒来,眼角常湿。
习惯上,我是个沉默兼沉重的人。在过往的那些年月里,因着这样的性格,伤别人的次数不曾少,折磨自己的伤痛则可能更深……然而,纵然世事变迁,岁月漂流,我依旧相信:感情这东西,永远不应该成为一个稀缺的物什……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那么个人间四月天:可以没有雪,没有月,但是有阳光,暖暖的……
那一天,大雨。一个人举着伞,骑上车,飘荡于校园和街道之上,安静和川流不息之中……当是时,车速迅疾,划过水面,溅起水花分开两边,活泼轻快,娉婷翩跹……近路旁,星星点点淡黄,应是槐花满地,微微馨香,幽静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