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院实习的后记的后记:离开一年
今天和小星星一起回了五院,看了小梅老师和丁怡,14楼的呼吸科办公室门口,小梅老师就一脸欣喜地问“你们怎么会来?”我们刚想问“丁怡现在轮到哪里?”然后就发现了旁边电脑前打病史的丁怡。
而丁怡看见我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又瘦了那么多?!”
我们,一年不见。
运气很好的是全院主任都出去开会了,于是我们和小梅老师、丁怡一起围坐在呼吸科那张大桌子前面聊天,完全可以畅所欲言。
我们俩闹着要怀旧贴单子,丁怡于是各给我们找来一件白大褂,我们披着下到三楼,去那个熟悉的地方找化验单,一如一年前——我几乎想不起来去年的今天我是在骨科换药还是在普外霸气地已经敢自己收新病人,总记得寝室的姑娘每天总安排人拿单子然后送遍整个五院。
一切都仿佛没有变化,除了那个检验科用来放化验单的柜子被移到了检验科的外面——我们仗着重新披了白大褂熟门熟路进去拿单子,结果被骂怎么不知道化验单早就放在外面了,其它的——呼吸科的大桌子与交班本、实习生口袋里的胶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chart车、“吃就吃”的外卖晚饭都一如从前,站在治疗室旁边的镜子前洗手,看见又重新“打酱油”穿上白大褂的自己,仿佛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
如今,在离开五院一年之后,虽然没有忘却当时对这个地方的吐槽,却是分外感激这段经历——对医学和医疗体制的感性认识大部分是在这半年的种种琐碎中建立的。
想来,对于那个地方的很多感情、与老师建立起来的友情,有一定程度源于自己当时的投入。
无论如何,自己的投入与努力永远都是亮色,这反而成为了离开五院后对那个地方最感同身受的体会。
跟丁怡、小梅老师说了很多班级同学最后的去向,后来才恍然发现,原来在临床实习结束的这一年里面,每个人几乎都做了重要的人生选择,然后用尽全力去编织以后的时光。
当时,在那个炎热的八月某日,很狼狈地收拾了自己的行李离开的时候,只想回去好好休息,丝毫没有意识到会有一年如此艰辛与迷茫的日子在等待我,而今,我好像能清楚地看到我实习最后一天的早上,在外科众人的注目中读完交班转身下楼结束实习的背影,反而是这一年无数个倍感压力的瞬间却开始渐渐模糊……
丁怡问我和星星“你们寝室六只下次什么时候还能聚齐啊”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而关于各自未来的其它种种,也是难以预测。
一年,觉得时过境迁,是谓年轻;未来,觉得难以预料,是谓希望;而有个地方有一群人,亲切如常,是谓幸运。
而丁怡看见我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又瘦了那么多?!”
我们,一年不见。
运气很好的是全院主任都出去开会了,于是我们和小梅老师、丁怡一起围坐在呼吸科那张大桌子前面聊天,完全可以畅所欲言。
我们俩闹着要怀旧贴单子,丁怡于是各给我们找来一件白大褂,我们披着下到三楼,去那个熟悉的地方找化验单,一如一年前——我几乎想不起来去年的今天我是在骨科换药还是在普外霸气地已经敢自己收新病人,总记得寝室的姑娘每天总安排人拿单子然后送遍整个五院。
一切都仿佛没有变化,除了那个检验科用来放化验单的柜子被移到了检验科的外面——我们仗着重新披了白大褂熟门熟路进去拿单子,结果被骂怎么不知道化验单早就放在外面了,其它的——呼吸科的大桌子与交班本、实习生口袋里的胶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chart车、“吃就吃”的外卖晚饭都一如从前,站在治疗室旁边的镜子前洗手,看见又重新“打酱油”穿上白大褂的自己,仿佛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
如今,在离开五院一年之后,虽然没有忘却当时对这个地方的吐槽,却是分外感激这段经历——对医学和医疗体制的感性认识大部分是在这半年的种种琐碎中建立的。
想来,对于那个地方的很多感情、与老师建立起来的友情,有一定程度源于自己当时的投入。
无论如何,自己的投入与努力永远都是亮色,这反而成为了离开五院后对那个地方最感同身受的体会。
跟丁怡、小梅老师说了很多班级同学最后的去向,后来才恍然发现,原来在临床实习结束的这一年里面,每个人几乎都做了重要的人生选择,然后用尽全力去编织以后的时光。
当时,在那个炎热的八月某日,很狼狈地收拾了自己的行李离开的时候,只想回去好好休息,丝毫没有意识到会有一年如此艰辛与迷茫的日子在等待我,而今,我好像能清楚地看到我实习最后一天的早上,在外科众人的注目中读完交班转身下楼结束实习的背影,反而是这一年无数个倍感压力的瞬间却开始渐渐模糊……
丁怡问我和星星“你们寝室六只下次什么时候还能聚齐啊”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而关于各自未来的其它种种,也是难以预测。
一年,觉得时过境迁,是谓年轻;未来,觉得难以预料,是谓希望;而有个地方有一群人,亲切如常,是谓幸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