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天籁之音
李娟:天籁之音
一
如果拿李娟的作品和什么相比,那么诗经就再恰当不过了。不加雕饰、毫不做作,仿佛是对着茫茫旷野的倾诉,仿佛是一个人,在空无一人的河岸上随性歌唱。有的时候唱高了音,有的时候唱走了调,但都无妨,那种天真,那种毫不忸怩作态的质朴,都让人着了魔地喜欢。看过太多涵盖着各种技术的文字,有的工整好看却没有灵魂,有的清高矜持令人不敢接近,有的高深莫测令人莫衷一是,李娟却不是的。她真诚,毫不惺惺作态。记忆中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她都可以写入文字。恰恰因为如此,她的文字才会那样的和你的心灵短兵相接,每一个字都呼啸着飞入你心坎,钢铁一般的心恐怕也会被这样的文字撞得柔软一些。
李娟所有文字都出自性灵。没有精心编排的结构,没有硬塞进去的意义,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文字仿佛河流一样自由流淌。她写买兔子,写合唱,写放猪,对一切生活中的小事情娓娓述之,干净简单如同三月里的阳光,没有精心安排,就连惊喜也出自偶然,因此才令人觉得加倍欢喜。这种无法学来的灵气和真诚,让李娟的文字可以被一眼认出。
她历经艰苦磨难,从苦痛中一路走过来,但她并不执着于此。她赋予了她笔下所有事物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来自于无数次的自我反思和在巨大寂寞中无数次的追问,来自于无数次的精神崩溃之后又挣扎复原的坚强意志。正因为有了这个灵魂,才使得她的文字如同新疆阿勒泰的茫茫大地,朴素,却又天然高贵,动人心魄。
身处新疆厚重磅礴的自然之中,她对自然之美有一种天生的体悟,仿佛身体所有毛孔都与自然相通。她将自然每一个美的细节无限放大,让自然之美通过文字进入无限的幻想之地。因为体悟深刻,所以常有惊人之句。“走过阴暗的巷子,走进安静的天井,阴沟生满苔藓。鲜艳的红鲤鱼一动不动地静止在漆黑的井水里。”“田野碧绿,清晨的乳白色雾气还没有散尽,缭绕在四野。”“在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就能把大地稳稳地镇在蓝天之下。”你实在不知道,这样灵气四溅的句子,是从何处想来。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灵动非常的句子依托于她叙述的某个事实而生发,并非空洞无物,因此令人过目难忘。她身处现实之中,却随时随地可以进入一个幻想的世界。她描写一个被自己称为“超市精灵”的超市收银员:“她的发质很糟糕,还染了有些脏的淡黄,显得很粗俗。但在她身上,连“粗俗”都是青春之河哗啦啦奔淌的开阔河床。……她指甲上斑驳碎裂的黑色指甲油正是那种力量挣破栅栏、哗然喷薄的迹象。剪得秃秃的指甲缝里眼看就要伸出枝条,吐出叶片。十指灵巧、手指周围的空气颤动不已,气流滚滚,有无形的蝴蝶群在其中上下翻飞,努力想要稳住身形……”
窒闷的现实一瞬间气韵灵动,如同开化的冰河,水珠飞溅,汩汩流淌。
二
人们多说李娟是幽默的,但是她的文字中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空旷和孤独。或许和她的经历有关,或许是因为一个作家敏感的心灵所致,更或者是因为新疆辽阔而旷朗的大地,使她的文字也呈现出那么一种疏朗和开阔的质地,反而显得有点孤独。
这种孤独感在她的文字中一直挥之不去。有一篇文章写过年的时候,她带回来一支烟花,放的时候叫妈妈、外婆和家里的几条狗赛虎、蛋蛋和阿黄一起看。这本来应当是很欢乐的事,李娟却写道:“这烟花之外,四面八方茫茫无际的荒野沙漠……我们是在戈壁腹心,在大地深处深深的深深的一处角落里,面对着这虚渺美好的事物……若有眼睛从高远的上方看到这幅情景,那么这一切将会令他感到多么寂寞啊!”(《过年三记》)
她写自己的孤独,也写别人的孤独。这种孤独来自于人的心灵,如此深刻,以至于无法消除也无法拯救。她写外婆“她在黑暗中慢慢地摸索起身,扶着竹几、凳子,一点一点挪到炉灶边,再慢慢地摸着米缸和水瓢,往锅里添米注水,又慢慢地捅开炉火,火光一点点窜动,水烧开了,水汽蒸腾。她努力弯下腰,盖上炉门,转以小火继续焖。天还没亮,灶膛之火闪耀着奇妙的红光,映在她百年的面庞上,黑暗中忽明忽暗地晃动着,而她一动也不动——那样的情景,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感觉到的最刻骨铭心的寂寞。”
她写郭大爷“郭大爷几乎每天都会准时来我家店里拜访一次,坐很长时间才离开。人老了之后,似乎时光越是消磨,越是漫长无边。我们做着手中的活计,很少和他搭讪,任他长时间坐在身边沉默,也不觉得有什么无礼,有什么尴尬。……我还是说不清郭大爷。我努力想象他是如何捧着羊油,寂静地离开我们店里,悄悄消失——我记不起他的离去,一次也记不起来。就算还在当时,怕是也很难留意到他离去的情景。总是这样的;当他第二天再次推开门走进我们店里时,才能意识到他曾离去过。”
她写黄燕燕“你戴着厚厚的高度近视的镜片,美丽的眼睛眯得小小的。你害怕什么,就不看什么;担忧什么,就回避什么。没有人能理解你的快乐。街坊邻居所有人说你是癫妹仔,都说你疯了。其实他们自己才癫了,他们自己才是昏茫黑暗的人。他们的心结了厚厚的垢壳,他们本能的善良里,也从不曾有过对你的愧意。”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如此之大,哪怕哭泣和自毁也不能使人心灵的厚障壁穿透一丝一毫。对于某些人的苦难,人们总是有自动忽略的能力。哪怕是人们天生的善良中,也没有对于这种不幸的一丝怜悯。李娟善于将时光定格,再将时间无限拉长,那段时光里所有的情绪和情景都被一次一次回放,一点再一点放大,寂寞、自私和悲伤被放在显微镜下,原本认为若有若无的孤独,如今仿佛一座山一样迎面压来;曾经认为无可厚非的自私和漠视,如今被放大成无法原谅的恶毒。这些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在做,这些伤害,每一天都在发生。若不是李娟将这些悲伤这样的呈现和定格,我们会不会醍醐灌顶一般,反思自己的骄傲和冷漠?
三
在新疆,自然如此磅礴厚重,人如同星辰一样疏疏落落地散布在无边无际的戈壁中。“戈壁坦阔无边,我们微渺弱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人在那里显得多么的弱小,一不小心就会被忽略。山峦悄然矗立,大地如同一张紧紧闭着的嘴,永远静默无声。在这种背景之下,人的命运也像人的本身一样,几乎可以被忽略。但李娟却如同从沙子中拣出金子一般,把人的命运从空阔的自然中一点点分离开来。在她的笔下,人是坚强的。在面对沙漠风暴一样强大肆虐的命运的时候,他们默默承受,然后以最坚强的意志,度过生命中最寒冷黑暗的时刻。李娟写一家计划要举家搬迁到哈萨克斯坦去的邻居,一切东西都搬运了过去,他们在中国的一切产业也已经变卖,却出了变故,滞留在国内迟迟不能出国。四年之后,梦想彻底破灭,他们从村里最富有的人变成了最贫穷的人。从梦想的顶峰摔落到最低的尘埃里,光是梦想的幻灭就已经令人无法承受,更何况他们还失去了所有的产业。但是他们却勇敢地接受了命运,决定从阿克哈拉从头开始。他们徒手打起了地基,一家人靠自己的力量盖起了房子,打了水井。他们重新开始的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失去了原来的物质财富,仿佛连尊严都已丧失。他们打的井打出的水不能饮用,就连洗衣服也办不到,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他们四处借钱买了一辆二手小车,想用它跑跑运输赚一点钱,可惜自从买回来的第一天起就不停地修修补补,一个月之后它就彻底报废了。生活越来越惨淡,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这家人更加地勤奋,女儿终日操持家务,父亲母亲四处打工、干农活,两个男孩子也在课余时间干活帮家里赚钱。在他们的勤奋和努力下,生活渐渐好转。“阔阔来一家仍然有完整的家庭以及完整的生活。因此他们也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帮助。他家的女儿依旧漂亮自信,听说已经和一个牧业家庭的男孩订婚了。”
在人的勇敢面前,命运的重创就这样被轻轻带过了。
我很喜欢她讲的一个滴水泉的故事。以前,滴水泉是冬天富蕴县通往乌鲁木齐的必经之路,那条路坎坷而漫长,人们路过滴水泉的时候就会在那里简陋狭小的旅店里住宿一宿。后来滴水泉附近来了一对夫妇,在那附近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房屋,开了一个旅店。后来发生了变故,妻子跟一个司机走了,而丈夫不久后也离开了滴水泉。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人和她的情人返回了滴水泉,在滴水泉重新开起了旅店。经过几年的繁荣之后,他们决定扩大门面,他们挖通水渠,打土坯,干了整整一个夏天,而富蕴县通往乌鲁木齐的新公路却在那一年修成通车了,人们不需要再走这条崎岖坎坷的路,他们的小店也就再也无人光临。
没有人知道他们以后将会如何。他们被抛在了茫茫的荒野中。
而生活却依旧要继续。谁也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才使得他们鼓起勇气,回到这片他们曾经背叛过的土地。生活方才有一点起色,他们却又一次被命运抛弃。他们来到这片土地上,曾经怀抱有何种美好的梦想。然而命运和时代不由分说,他们的梦被轻易地抛弃在这漫长而寂寥的路途中。
而他们依然在坚强地生活着。哪怕他们已被抛却在无尽的等待中。
四
李娟有不少随性抒写的文字,这些文字灵动非常,虽然它们散乱而纷杂,甚至没有一个中心的主题,却有无可比拟的灵气,盈盈然水光四射。有些人把这当成浅薄的青春写作,我却对它们极为钟爱。更何况,这些文字本来也与那些矫情的青春写作的文字大相迥异。它们根植于最宽广厚重的新疆的土地,在明亮的空气中抽条发芽,发散出一股大地特有的清新凛冽的气息,辽远、安恬而宁静。它们被因为急于倾诉而如此密集地呈现,每一个句子都在急促地呼吸,仿佛要从书页中跳脱出来。它们没有特定的意义,有的时候长长的一篇文字,只不过为了表达一种情绪或一瞬间的感动。它们并非散文,而是诗歌。它们被排列在书页中,有着诗歌的天然韵律。李娟有着诗人的情怀。这样的句子在她的书中俯拾皆是:
“当河狸在深处的、近处的那些地方,眼睛看着青草,河水在身体表层流过,它啃呀,啃呀,眼前的青草开花了。它啃呀啃呀,下雨了,一滴饱满的水珠精巧地悬挂在青草叶梢上。雨停了,可那滴水珠还没有落下。那是在河边青草从的深处,附近的地方安静又清洁。绿在最最近处的地方呈现透明的质地。河狸伏在哗啦啦的河水里,一下接一下啃咬着树木。真安静。树木倒下的时候,那滴水珠终于也落了下来。在最最近的地方,那滴水珠落地的声音,比大树倒地的声音还要响亮些……”
“你便在冷冷的空气中陡然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才‘嗤’地引燃一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像人猿泰山握住了悬崖间的藤索,你紧紧握住了自己的声音,在群山间飘荡。”
“其实在这片大地上,你是最贫穷的母亲,其实你连孩子都不曾有过。你离开所有人,独自走在深蓝高远的天空下,你连去处都不曾有过。你走进金色的麦地,走了不远,扒开茂密的麦丛,看到我蜷卧在麦田中央,刚刚从一个长梦中醒来。”
……
文字在这里是表达情绪的工具。情绪通过密集的文字喷薄而出。她的文字带着凛冽清甜的泥土味,总让我想起那个已在尘世之外的诗人——大地之子,海子。
夜色深沉
夜色多么美啊……
钟声像一头长角鹿
不知在哪一座山上
用栗色的大眼睛瞭望
——海子《钟声》
除了海子那种澎湃的激情之外,他们的抒情有着相似的质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抒写着大地,那些情绪从大地上蓬勃地长出,在人群拥挤的世界里拔节而起,瑰丽的花朵凌空盛放,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梦幻中搭建的世界熠熠发光。
或许李娟需要这样的表达。她有过漫长的苦痛的岁月,她需要用这些文字,将那些苦痛的刀刃变成清冽甘甜的花朵。有许多作家都说不忍回顾旧作,因为年轻时候的表达多数是从释放情绪开始,那些热切而天真的低语常出于此时。当他们成熟了之后,对着自己以前的文字或许会边看边笑,惊讶自己当初怎么会这样幼稚地说出一些话语。
而我要说,真诚是没有错的。即使不成熟,但是却同样打动人心。更何况,那样的文字实在是灵动之至。李娟的声音是真正的天籁之音,她一边行走,一边歌唱,那样随性,并且出自本真,石头的心都被她唱化了。阿勒泰有李娟这样一个歌唱者,实在是幸福极了。
一
如果拿李娟的作品和什么相比,那么诗经就再恰当不过了。不加雕饰、毫不做作,仿佛是对着茫茫旷野的倾诉,仿佛是一个人,在空无一人的河岸上随性歌唱。有的时候唱高了音,有的时候唱走了调,但都无妨,那种天真,那种毫不忸怩作态的质朴,都让人着了魔地喜欢。看过太多涵盖着各种技术的文字,有的工整好看却没有灵魂,有的清高矜持令人不敢接近,有的高深莫测令人莫衷一是,李娟却不是的。她真诚,毫不惺惺作态。记忆中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她都可以写入文字。恰恰因为如此,她的文字才会那样的和你的心灵短兵相接,每一个字都呼啸着飞入你心坎,钢铁一般的心恐怕也会被这样的文字撞得柔软一些。
李娟所有文字都出自性灵。没有精心编排的结构,没有硬塞进去的意义,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文字仿佛河流一样自由流淌。她写买兔子,写合唱,写放猪,对一切生活中的小事情娓娓述之,干净简单如同三月里的阳光,没有精心安排,就连惊喜也出自偶然,因此才令人觉得加倍欢喜。这种无法学来的灵气和真诚,让李娟的文字可以被一眼认出。
她历经艰苦磨难,从苦痛中一路走过来,但她并不执着于此。她赋予了她笔下所有事物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来自于无数次的自我反思和在巨大寂寞中无数次的追问,来自于无数次的精神崩溃之后又挣扎复原的坚强意志。正因为有了这个灵魂,才使得她的文字如同新疆阿勒泰的茫茫大地,朴素,却又天然高贵,动人心魄。
身处新疆厚重磅礴的自然之中,她对自然之美有一种天生的体悟,仿佛身体所有毛孔都与自然相通。她将自然每一个美的细节无限放大,让自然之美通过文字进入无限的幻想之地。因为体悟深刻,所以常有惊人之句。“走过阴暗的巷子,走进安静的天井,阴沟生满苔藓。鲜艳的红鲤鱼一动不动地静止在漆黑的井水里。”“田野碧绿,清晨的乳白色雾气还没有散尽,缭绕在四野。”“在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就能把大地稳稳地镇在蓝天之下。”你实在不知道,这样灵气四溅的句子,是从何处想来。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灵动非常的句子依托于她叙述的某个事实而生发,并非空洞无物,因此令人过目难忘。她身处现实之中,却随时随地可以进入一个幻想的世界。她描写一个被自己称为“超市精灵”的超市收银员:“她的发质很糟糕,还染了有些脏的淡黄,显得很粗俗。但在她身上,连“粗俗”都是青春之河哗啦啦奔淌的开阔河床。……她指甲上斑驳碎裂的黑色指甲油正是那种力量挣破栅栏、哗然喷薄的迹象。剪得秃秃的指甲缝里眼看就要伸出枝条,吐出叶片。十指灵巧、手指周围的空气颤动不已,气流滚滚,有无形的蝴蝶群在其中上下翻飞,努力想要稳住身形……”
窒闷的现实一瞬间气韵灵动,如同开化的冰河,水珠飞溅,汩汩流淌。
二
人们多说李娟是幽默的,但是她的文字中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空旷和孤独。或许和她的经历有关,或许是因为一个作家敏感的心灵所致,更或者是因为新疆辽阔而旷朗的大地,使她的文字也呈现出那么一种疏朗和开阔的质地,反而显得有点孤独。
这种孤独感在她的文字中一直挥之不去。有一篇文章写过年的时候,她带回来一支烟花,放的时候叫妈妈、外婆和家里的几条狗赛虎、蛋蛋和阿黄一起看。这本来应当是很欢乐的事,李娟却写道:“这烟花之外,四面八方茫茫无际的荒野沙漠……我们是在戈壁腹心,在大地深处深深的深深的一处角落里,面对着这虚渺美好的事物……若有眼睛从高远的上方看到这幅情景,那么这一切将会令他感到多么寂寞啊!”(《过年三记》)
她写自己的孤独,也写别人的孤独。这种孤独来自于人的心灵,如此深刻,以至于无法消除也无法拯救。她写外婆“她在黑暗中慢慢地摸索起身,扶着竹几、凳子,一点一点挪到炉灶边,再慢慢地摸着米缸和水瓢,往锅里添米注水,又慢慢地捅开炉火,火光一点点窜动,水烧开了,水汽蒸腾。她努力弯下腰,盖上炉门,转以小火继续焖。天还没亮,灶膛之火闪耀着奇妙的红光,映在她百年的面庞上,黑暗中忽明忽暗地晃动着,而她一动也不动——那样的情景,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感觉到的最刻骨铭心的寂寞。”
她写郭大爷“郭大爷几乎每天都会准时来我家店里拜访一次,坐很长时间才离开。人老了之后,似乎时光越是消磨,越是漫长无边。我们做着手中的活计,很少和他搭讪,任他长时间坐在身边沉默,也不觉得有什么无礼,有什么尴尬。……我还是说不清郭大爷。我努力想象他是如何捧着羊油,寂静地离开我们店里,悄悄消失——我记不起他的离去,一次也记不起来。就算还在当时,怕是也很难留意到他离去的情景。总是这样的;当他第二天再次推开门走进我们店里时,才能意识到他曾离去过。”
她写黄燕燕“你戴着厚厚的高度近视的镜片,美丽的眼睛眯得小小的。你害怕什么,就不看什么;担忧什么,就回避什么。没有人能理解你的快乐。街坊邻居所有人说你是癫妹仔,都说你疯了。其实他们自己才癫了,他们自己才是昏茫黑暗的人。他们的心结了厚厚的垢壳,他们本能的善良里,也从不曾有过对你的愧意。”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如此之大,哪怕哭泣和自毁也不能使人心灵的厚障壁穿透一丝一毫。对于某些人的苦难,人们总是有自动忽略的能力。哪怕是人们天生的善良中,也没有对于这种不幸的一丝怜悯。李娟善于将时光定格,再将时间无限拉长,那段时光里所有的情绪和情景都被一次一次回放,一点再一点放大,寂寞、自私和悲伤被放在显微镜下,原本认为若有若无的孤独,如今仿佛一座山一样迎面压来;曾经认为无可厚非的自私和漠视,如今被放大成无法原谅的恶毒。这些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在做,这些伤害,每一天都在发生。若不是李娟将这些悲伤这样的呈现和定格,我们会不会醍醐灌顶一般,反思自己的骄傲和冷漠?
三
在新疆,自然如此磅礴厚重,人如同星辰一样疏疏落落地散布在无边无际的戈壁中。“戈壁坦阔无边,我们微渺弱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人在那里显得多么的弱小,一不小心就会被忽略。山峦悄然矗立,大地如同一张紧紧闭着的嘴,永远静默无声。在这种背景之下,人的命运也像人的本身一样,几乎可以被忽略。但李娟却如同从沙子中拣出金子一般,把人的命运从空阔的自然中一点点分离开来。在她的笔下,人是坚强的。在面对沙漠风暴一样强大肆虐的命运的时候,他们默默承受,然后以最坚强的意志,度过生命中最寒冷黑暗的时刻。李娟写一家计划要举家搬迁到哈萨克斯坦去的邻居,一切东西都搬运了过去,他们在中国的一切产业也已经变卖,却出了变故,滞留在国内迟迟不能出国。四年之后,梦想彻底破灭,他们从村里最富有的人变成了最贫穷的人。从梦想的顶峰摔落到最低的尘埃里,光是梦想的幻灭就已经令人无法承受,更何况他们还失去了所有的产业。但是他们却勇敢地接受了命运,决定从阿克哈拉从头开始。他们徒手打起了地基,一家人靠自己的力量盖起了房子,打了水井。他们重新开始的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失去了原来的物质财富,仿佛连尊严都已丧失。他们打的井打出的水不能饮用,就连洗衣服也办不到,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他们四处借钱买了一辆二手小车,想用它跑跑运输赚一点钱,可惜自从买回来的第一天起就不停地修修补补,一个月之后它就彻底报废了。生活越来越惨淡,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这家人更加地勤奋,女儿终日操持家务,父亲母亲四处打工、干农活,两个男孩子也在课余时间干活帮家里赚钱。在他们的勤奋和努力下,生活渐渐好转。“阔阔来一家仍然有完整的家庭以及完整的生活。因此他们也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帮助。他家的女儿依旧漂亮自信,听说已经和一个牧业家庭的男孩订婚了。”
在人的勇敢面前,命运的重创就这样被轻轻带过了。
我很喜欢她讲的一个滴水泉的故事。以前,滴水泉是冬天富蕴县通往乌鲁木齐的必经之路,那条路坎坷而漫长,人们路过滴水泉的时候就会在那里简陋狭小的旅店里住宿一宿。后来滴水泉附近来了一对夫妇,在那附近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房屋,开了一个旅店。后来发生了变故,妻子跟一个司机走了,而丈夫不久后也离开了滴水泉。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人和她的情人返回了滴水泉,在滴水泉重新开起了旅店。经过几年的繁荣之后,他们决定扩大门面,他们挖通水渠,打土坯,干了整整一个夏天,而富蕴县通往乌鲁木齐的新公路却在那一年修成通车了,人们不需要再走这条崎岖坎坷的路,他们的小店也就再也无人光临。
没有人知道他们以后将会如何。他们被抛在了茫茫的荒野中。
而生活却依旧要继续。谁也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才使得他们鼓起勇气,回到这片他们曾经背叛过的土地。生活方才有一点起色,他们却又一次被命运抛弃。他们来到这片土地上,曾经怀抱有何种美好的梦想。然而命运和时代不由分说,他们的梦被轻易地抛弃在这漫长而寂寥的路途中。
而他们依然在坚强地生活着。哪怕他们已被抛却在无尽的等待中。
四
李娟有不少随性抒写的文字,这些文字灵动非常,虽然它们散乱而纷杂,甚至没有一个中心的主题,却有无可比拟的灵气,盈盈然水光四射。有些人把这当成浅薄的青春写作,我却对它们极为钟爱。更何况,这些文字本来也与那些矫情的青春写作的文字大相迥异。它们根植于最宽广厚重的新疆的土地,在明亮的空气中抽条发芽,发散出一股大地特有的清新凛冽的气息,辽远、安恬而宁静。它们被因为急于倾诉而如此密集地呈现,每一个句子都在急促地呼吸,仿佛要从书页中跳脱出来。它们没有特定的意义,有的时候长长的一篇文字,只不过为了表达一种情绪或一瞬间的感动。它们并非散文,而是诗歌。它们被排列在书页中,有着诗歌的天然韵律。李娟有着诗人的情怀。这样的句子在她的书中俯拾皆是:
“当河狸在深处的、近处的那些地方,眼睛看着青草,河水在身体表层流过,它啃呀,啃呀,眼前的青草开花了。它啃呀啃呀,下雨了,一滴饱满的水珠精巧地悬挂在青草叶梢上。雨停了,可那滴水珠还没有落下。那是在河边青草从的深处,附近的地方安静又清洁。绿在最最近处的地方呈现透明的质地。河狸伏在哗啦啦的河水里,一下接一下啃咬着树木。真安静。树木倒下的时候,那滴水珠终于也落了下来。在最最近的地方,那滴水珠落地的声音,比大树倒地的声音还要响亮些……”
“你便在冷冷的空气中陡然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才‘嗤’地引燃一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像人猿泰山握住了悬崖间的藤索,你紧紧握住了自己的声音,在群山间飘荡。”
“其实在这片大地上,你是最贫穷的母亲,其实你连孩子都不曾有过。你离开所有人,独自走在深蓝高远的天空下,你连去处都不曾有过。你走进金色的麦地,走了不远,扒开茂密的麦丛,看到我蜷卧在麦田中央,刚刚从一个长梦中醒来。”
……
文字在这里是表达情绪的工具。情绪通过密集的文字喷薄而出。她的文字带着凛冽清甜的泥土味,总让我想起那个已在尘世之外的诗人——大地之子,海子。
夜色深沉
夜色多么美啊……
钟声像一头长角鹿
不知在哪一座山上
用栗色的大眼睛瞭望
——海子《钟声》
除了海子那种澎湃的激情之外,他们的抒情有着相似的质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抒写着大地,那些情绪从大地上蓬勃地长出,在人群拥挤的世界里拔节而起,瑰丽的花朵凌空盛放,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梦幻中搭建的世界熠熠发光。
或许李娟需要这样的表达。她有过漫长的苦痛的岁月,她需要用这些文字,将那些苦痛的刀刃变成清冽甘甜的花朵。有许多作家都说不忍回顾旧作,因为年轻时候的表达多数是从释放情绪开始,那些热切而天真的低语常出于此时。当他们成熟了之后,对着自己以前的文字或许会边看边笑,惊讶自己当初怎么会这样幼稚地说出一些话语。
而我要说,真诚是没有错的。即使不成熟,但是却同样打动人心。更何况,那样的文字实在是灵动之至。李娟的声音是真正的天籁之音,她一边行走,一边歌唱,那样随性,并且出自本真,石头的心都被她唱化了。阿勒泰有李娟这样一个歌唱者,实在是幸福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