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之吴莫愁
周五晚上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我已经许久不看综艺节目了,之前的什么《想上就上》什么《快乐X生》,且不说歌手水平如何,就栏目的风格和炒作就令人作呕。时而相拥而泣,时而痛诉困苦。。。你们这到底是娱乐节目,还是劳模表彰大会?再加上几个擦着墙根红起来的小有名气的评委或以打击参赛者为乐、或以调侃参赛者为快,却于专业知识上不能道出一二,装尽大尾巴狼,却掩不住人品与专业的窘迫。《中国好声音》评委的水平自是有高有低不必苛求,但整个节目的朴实和简练却是值得称道的。 周五晚上的《中国好声音》着实让我惊艳了一把,这个叫吴莫愁的小女孩瞬间点亮了整个夜晚,一曲《price tag》响绝整个节目。我是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接下来马上去找来原唱的MV来看。就这首歌而言,吴莫愁已超出原唱jessie。音色层次之多,层次之分明,以及音域的宽阔,都让人咂舌。虽有几个地方音准有问题,但就live而言也是瑕不掩瑜。除去这些不得不提的是,就像庾澄庆所说,你很难想象一个东方女孩子可以唱出来这样的音色。这种西方的音乐,东方人多有翻唱,基本上只是把歌唱完了而已,说到味道那真是差之千里。可是如果闭眼来听吴莫愁和jessie演唱的这同一首歌,我会以为吴莫愁才是生于西洋长于西洋的歌者。一个曲风的味道,一首歌的韵味,我想在每个人心中各不相同。我想起一个喜爱音乐的白人同学曾经跟我说,他好想是一个黑人,因为他很爱Blues。我差异的问,喜欢Blues跟是什么人种有关系吗?他说,Blues是黑人的音乐,我永远也无法把它化作自己的一部分,因为那是骨子里的东西。我想这就是味道! 吴莫愁的歌声还有充满活力的台风,让我浑身的细胞都激动的随之跳跃,心脏不由自主的随着她的歌声跳动。毛孔大开,仿佛身体里的活力涌动而出。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颤动,心情如风儿一般随意飘动,酣畅淋漓。这真真切切的是音乐的美,是音乐的魅力。随后的几天里我都十分的亢奋,一直寻找机会去KTV高歌一曲,痛痛快快的跟音乐约个会水乳交融一把。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邹宏宇。那一首《What a wonderful world》唱的委婉悠扬。我一直酷爱LIVE,不喜欢被修饰过的棚子里出来的声音,更不喜过度炫耀唱功或嗓音而缺乏感情的歌手。我喜欢以情带声,用感情诠释歌曲的歌者。即使没有唱功,只要听众能感受到歌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又何愁不动人心呢。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备受桎梏的环境中,连音乐也被束缚。从小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我们都得唱着什么海鸥海鸥之类的歌曲。我从未感到这种歌有什么美,我们同学之间私下里都唱着小虎队、王杰、beyond的歌。谁要哼唱着海鸥这种歌,多半是戏谑的态度,且歌词多已改的面目全非,听者也多半笑着斥之为傻X。我们真的那么幼稚吗?要去跟海鸥做朋友。以我们这个年龄的天性,即使见到海鸥也多半会抓来吃掉吧。我不明白音乐为什么会在我们的环境里有年龄身份之分,我们年纪小就必须要唱幼稚到极点毫无美感的歌曲。如若唱上一曲beyond有关爱啊情啊之类的流行歌曲,会被冠以流氓歌曲之名。 为什么连我们喜欢什么音乐都要横加干涉?难道唱两句关乎情爱歌曲,以我们弱冠之龄就会去干那些个苟且之事吗?即便我们有心,恐怕也非力之可为,套用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毛都还没长全呢。所以我们直至成年,仍对艺术知之甚少,因为培养我们的人们根本不在意这事。所以,大家看完了什么美国达人英国达人,都感叹说洋人的全民艺术素养要比国人高出甚多。我们不是国民艺术素养不高,而是压根没机会去领略艺术。以至于那些综艺节目捧出来连歌都不会唱的这个哥那个哥的时候,居然受到了热捧。 由此我想到在国外留学时的一个片段,当时全校组织去富士山游玩。在旅行的大巴中,因大巴里配置了音响还有话筒。老师就提议大家唱唱各自国家的歌曲,老师带头先唱。一个50多岁的老师唱了一首《鉄腕アトム》,不要惊讶。如果你知道我们全校还为阿童木过生日的时候,一个糟老头子唱阿童木的主题歌完全是正常的。之后其他老师也都唱了一些时下流行的日本歌曲,但没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拉网小调》之类的传统歌曲。接下来各个国家的学生都唱了本国比较流行的歌曲,轮到我们中国留学生的时候,我们面面相觑,推来推去。其实不是我们不愿唱,只是我们喜欢的歌大多都是西方音乐。我们学到的,听到的,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总不能站起来跟大家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吧,我也没脸出来唱海鸥海鸥。倒不是歌曲怎么了,而是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又怎么去唱给别人听。或许有人会说,港台的流行歌总该会唱吧。是的,我们都会唱,我们也可以说都是中国人。可在场的香港和台湾的学生可不这么认为,就连日本的老师也不会认为都是中国人的。你唱人家的歌曲,叫人家本地人情何以堪。直到有个哥们站出来唱了一首《小白杨》才算给中国学生解了围。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明白这歌是唱什么的,不由的连表情都庄严起来。后来美国学生站起来唱《i'll be there》,满车人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和着美国人唱了起来。 说这个事情不是说我不爱本民族的歌曲,我爱京剧,我爱《凤阳花鼓》我爱《茉莉花》我爱《采茶歌》,就算吴雁泽的革命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也爱。可我真的不爱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政治意味的歌。可我们从小到大,课堂里学的是这些,电视里看的是这些。音乐已经不是一种艺术,而变成了工具,你又叫我怎么爱的起来。 艺术应该是无拘无束,随心而发,随情而抒。传递艺术的美,传递艺术的爱。演者至真至情,听者感同身受,这才是艺术该有的面目。如果变成一种载体,又怎能直透心灵。我们的环境造就了我们的功利性,即便搞艺术都离不开铜臭。有几个人敢说为了兴趣投身艺术的?留学时东京的街头常常有各种街头艺术家表演,但我从未见过他们伸手要钱。即便你往乐器盒里扔了钱,表演者也不会多看你一眼,更不会像你致谢,他只专注着表演。也有人买来啤酒放在表演者的脚边,他表演完了拿起就喝,连谁放的都不知道。我常常驻足欣赏一个中年男子演奏手鼓,抽着俩根烟往他嘴里塞一根,他抽的吞云吐雾,手里的鼓点丝毫不乱,塞这么多次烟也不曾看我一眼。他演完了收了鼓就走,围观的人也散去。时间久了,发现经常买啤酒的人总是那么几个,我是经常塞烟的那几个人。没人叫好,没人交谈,鼓收了,我们散,隔天又见到。哪像我们地铁里的艺术家们,不说技艺如何,就那个要钱的目的性我已生厌。 我爱自由自的艺术,我爱那种毫不修饰的美。请不要侮辱艺术,它本就不该是工具和载体,利益只应是衍生物。没有纯洁的艺术,何谈衍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