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读书笔记
1. 任何一个客观环境必须要在被主管意识接受之后,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2. 只有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使追求另一个层次的需要成为现实。当一系列需要的满足受到干扰而无法实现时,低层次的需要就会变成优先考虑到对象。
3. 把使用者的需要、需要的优先顺序、感受以及满足等等在本书中提到过的东西作为素材,从中理出一个头绪啦,并将其名之为“行为”。
4. 方桌的边角本身明确地标出了个人领域的分界线。
5. 在一个设计中,如同美学因素具有潜在的引起人们某种感官上的反应一样,物质环境因素也具有激发人们某种行为上的反应能力。
6. 只有当设计对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提供支持时,或者借用杜威的话来说,只有当设计者将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视为神圣的设计宗旨时,人们才会按照设计所鼓励的方向去行动。
7. 行为的起因是那么深奥复杂,从设计者的角度,他们只需简单地考虑使用者的行为倾向便足够了,而无须为人类的普遍需要冥思苦想。
8. 人们的行为偏爱可分为两类,随公众行为影响的行为偏爱和受社会心理影响的行为偏爱。
9. 行为偏爱就是使用者需要的一种表现,而这种偏爱行为在使用者需要的优先顺序上可能排在前列。
10. 在设计中你没有必要强行干涉他人的行为以保证他人将按你的指令行事,你应该时时清醒地认识到“你的行为习惯是不同于他人的”,而不要想入非非。
11. 设计者若想顺利地引导使用者改变行为方式,那么他就必须把物质环境设计作为整体策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在那些颇为成功的设计规划中,我们或许发现那些失去的行为偏爱将会从其它一些具体获得中得到补偿,这些补偿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
12. 只要执政者遵循鲁特里奇(Rutledge)的第一法则,那么,这些吃力不讨好的限制措施就完全没有必要。鲁特里奇的第一法则是:如果你不愿意把某件东西让人们以一种可以预见得到的方式加以使用,那么,一开始就别把它放在那里。鲁特里奇的第二法则是:如果你想让人们按照某一特定目的去使用某些东西,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地将你的目的表达清楚。避免误用的第三法则:在没有提供新的交换物之前,人们决不会抛掉旧的东西。
13. 看上去给人以什么印象的某些东西,人们就会根据这个印象去使用它;如果这个形象不为人们所熟悉,那么,它也许根本就派不上用场;如果人们对某个东西的用途莫衷一是,那么,这个东西或许会被人五花八门地按其不同意愿加以使用。
14. 如果希望行为暗示引起人们的注意,并让人按其意图行事的话,那么,就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雷波波特认为,这个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首先,使用者必须发现这个提示信息;(2)其次,能够理解它的涵义;(3)最后,还得乐意按此信息的提示去行动。一般说来,对后两个步骤,尤其是第三个步骤,设计者是无能为力的。但对第一个步骤,即提供一个明显而引人注目的信息,则是设计工作的主要考虑点。这一步骤也是后两步骤的先决条件。
15. 诸如人群密集度那样的环境因素之所以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这一切完全取决于这些因素与人们在这种场合下表现出来的特殊行为动机。
16. 住宅适宜于人的居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住者是否能够明显地辨认出哪些地段属他所有。
17. 寻求私密与争取区域享受权之间的区别:一方面区域权是指对特定地段上的占有权,这个权力含有长久享受到要求;另一方面,个人私密却是一个境过情迁都暂时现象。
18. 个人私密对缔造自我形象之所以不可缺少,这是由于它意味着某人拥有权力的信念。此外,这个权力不仅仅是意味着自己能够控制来自他人的影响,而且还意味着自己能对他人施加影响。
19. 个人私密是指人们心理上的一种自由境界,当处于这种心境时,人们对于自己与外界在视觉上、语言上、精神上以及肉体上的联系,都能够随心所欲地自由开敞或关闭。
20. 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中有一个学派这样认为:一切重大的创造性工作多是由潜意识来完成的。
21. 在积累素材、增强洞察力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是“随随便便”地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习惯不仅意味着善于随时随地进行观察,而且也意味着善于随时随地地把眼前的蓦然所见与过去观察积累的东西拼缀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瞬息之间的匆匆一瞥,或仅是漫不经心的稍加留意,都可能遗漏食物的本质所在。只有反复不断验证自己的观察,才会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涵,并在头脑中铭刻下不会磨灭的印象。作为一种自发性的观察,我们不应苛求“信手拈来”的随意观察就能起到系统地积累理论素材的作用。但如果仅仅为建立一个个人潜意识的信息库,使自己信服,足矣!
22. 怎样观察:不仅仅要观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还要观察在共存的状态下,单独的人和群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23. 行为圈就是贯穿着若干行为场所并把其间的活动方式包含在内的行为域。一个行为圈的分析能够显示出:人们在何处活动,何处聚集、何处会引起交通堵塞、何处能带来某些特殊的开发机会的等。
24. 行为迹象:1)以“磨损度”为线索的行为迹象,它以某些物质的耗蚀程度为我们提供判断依据;2)以“积厚度”为线索的行为迹象,它以某些积留物质为我们提供判断依据。
25. 二项制记录法:第一项描述人们的姿势和基本行为(站、坐、躺、步行、跑等);第二项记录人们的主要活动(抛掷橄榄球、交谈、吃、喝等)以及一些能够说明活动特点的必要描述(饮纸袋中的酒……)
26. 记下进行一定活动的人的类型(文化背景:民族、地区、宗教、人种;社会阶层低收入阶层、劳工阶层、中下收入阶层、中上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年龄阶层;社会角色:有工资的职业、没有工资的职业;性别),必要时也记下每一类型的人数。尽量实际地点一下人数,如果在以后的设计思考时仅需要一个大致的整数时,再把实际数目四舍五入。
27. 只有在教育、职业和收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会有相同的看法和动机。
28. 在我们还没有把握时,使用一些习惯用语来描述所观察到的情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还得设法建立一套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术语。
29. 素描速写对整理思路非常有用,它仅是需要一张场地的平面草图。在这张图中,人用点来表示。如果你有充裕的时间,进一步将整个地区勾勒一下,把所有的使用者都用点表示出来。
30. 在公园里,有一种把人拉向边缘的吸引力。
31. 三种潜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呈现在我们的面前:1)环境支持:一个特定的环境在相当程度上激发或抑制着人们的行为;2)那种具有心理保障的环境,往往能够促使人们对它动心。“1.主要角色和他的活动;2.情景中能够的主要陪衬者;3.主要角色和陪衬者之间的关系。在主要角色的活动天地中,是否包容或排除陪衬者,全要取决于他们与主要角色的关系究竟如何。”;3)交通方便。
32. 设计者必须懂得社会心理学,并且必须充分理解社会心理学与设计密切相关的种种因素。
33. 所有个人空间,私密性和地域性(包括那个难以捉摸的人群集结)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素——在人与人的交往间,存在某种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力量。
34. 自然资源因素包括土壤坡地、植被、地表和地下水分布状况,动物的栖息地、气候等。
35. 当对一个场所进行了观察,并决定要对其投资改建时,根据“什么活动——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为什么”的信息,就可以建立起该场所中的种种行为模式。
36. 设计前:为了有效运用环型设计程序,必须树立两个不同于直线程序的基本原则:1)预见必须具有可度量性;2)度量标准必须以使用者的反应为基础。“采用这样的方式,为这样一些人设计,我预料X会发生。”
37. 使用后评价的三项原则:1)反馈必须是说明性的,而非评价性的;2)信息的陈述不应该有意制造难堪,使那些已经证实是失误的设计出丑;3)只有当人们需求时,才提供信息反馈。在心理学文献中,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只有当需要时,信息反馈才会有用。
38. 附录A:复印的表格在右边,左边用来勾画场地的平面草图,在此草图上,你可以按照本书介绍的“人群密度图解法”,用点来表示现场人数。
观察记录
资料
地点 气候
时间(年、月、日、时)
What:所观察的具体行为,人群团组或行为迹象
Who: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年龄阶层、社会角色、性别
Where:划出行为场所,并对其作较为详细的描述
分析
Why:支持行为的环境特征
主要角色与其陪衬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者是否适应场地设施?是否对设施予以改动?原因何在?
场地的规划和(或)环境设计是支持还是阻碍使用者的行为?
使用者的行为是否与设计者的意图一致?
环境标志能否吸引使用者前往?
总结提要
眼前所见能否使你回忆起过去曾观察到的东西?
此情此景能否用某个行为理论来解释?
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做某件事的某个人(在某个时候),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表现?
所观察到的事物能否为同类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2. 只有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使追求另一个层次的需要成为现实。当一系列需要的满足受到干扰而无法实现时,低层次的需要就会变成优先考虑到对象。
3. 把使用者的需要、需要的优先顺序、感受以及满足等等在本书中提到过的东西作为素材,从中理出一个头绪啦,并将其名之为“行为”。
4. 方桌的边角本身明确地标出了个人领域的分界线。
5. 在一个设计中,如同美学因素具有潜在的引起人们某种感官上的反应一样,物质环境因素也具有激发人们某种行为上的反应能力。
6. 只有当设计对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提供支持时,或者借用杜威的话来说,只有当设计者将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视为神圣的设计宗旨时,人们才会按照设计所鼓励的方向去行动。
7. 行为的起因是那么深奥复杂,从设计者的角度,他们只需简单地考虑使用者的行为倾向便足够了,而无须为人类的普遍需要冥思苦想。
8. 人们的行为偏爱可分为两类,随公众行为影响的行为偏爱和受社会心理影响的行为偏爱。
9. 行为偏爱就是使用者需要的一种表现,而这种偏爱行为在使用者需要的优先顺序上可能排在前列。
10. 在设计中你没有必要强行干涉他人的行为以保证他人将按你的指令行事,你应该时时清醒地认识到“你的行为习惯是不同于他人的”,而不要想入非非。
11. 设计者若想顺利地引导使用者改变行为方式,那么他就必须把物质环境设计作为整体策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在那些颇为成功的设计规划中,我们或许发现那些失去的行为偏爱将会从其它一些具体获得中得到补偿,这些补偿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
12. 只要执政者遵循鲁特里奇(Rutledge)的第一法则,那么,这些吃力不讨好的限制措施就完全没有必要。鲁特里奇的第一法则是:如果你不愿意把某件东西让人们以一种可以预见得到的方式加以使用,那么,一开始就别把它放在那里。鲁特里奇的第二法则是:如果你想让人们按照某一特定目的去使用某些东西,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地将你的目的表达清楚。避免误用的第三法则:在没有提供新的交换物之前,人们决不会抛掉旧的东西。
13. 看上去给人以什么印象的某些东西,人们就会根据这个印象去使用它;如果这个形象不为人们所熟悉,那么,它也许根本就派不上用场;如果人们对某个东西的用途莫衷一是,那么,这个东西或许会被人五花八门地按其不同意愿加以使用。
14. 如果希望行为暗示引起人们的注意,并让人按其意图行事的话,那么,就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雷波波特认为,这个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首先,使用者必须发现这个提示信息;(2)其次,能够理解它的涵义;(3)最后,还得乐意按此信息的提示去行动。一般说来,对后两个步骤,尤其是第三个步骤,设计者是无能为力的。但对第一个步骤,即提供一个明显而引人注目的信息,则是设计工作的主要考虑点。这一步骤也是后两步骤的先决条件。
15. 诸如人群密集度那样的环境因素之所以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这一切完全取决于这些因素与人们在这种场合下表现出来的特殊行为动机。
16. 住宅适宜于人的居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住者是否能够明显地辨认出哪些地段属他所有。
17. 寻求私密与争取区域享受权之间的区别:一方面区域权是指对特定地段上的占有权,这个权力含有长久享受到要求;另一方面,个人私密却是一个境过情迁都暂时现象。
18. 个人私密对缔造自我形象之所以不可缺少,这是由于它意味着某人拥有权力的信念。此外,这个权力不仅仅是意味着自己能够控制来自他人的影响,而且还意味着自己能对他人施加影响。
19. 个人私密是指人们心理上的一种自由境界,当处于这种心境时,人们对于自己与外界在视觉上、语言上、精神上以及肉体上的联系,都能够随心所欲地自由开敞或关闭。
20. 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中有一个学派这样认为:一切重大的创造性工作多是由潜意识来完成的。
21. 在积累素材、增强洞察力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是“随随便便”地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习惯不仅意味着善于随时随地进行观察,而且也意味着善于随时随地地把眼前的蓦然所见与过去观察积累的东西拼缀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瞬息之间的匆匆一瞥,或仅是漫不经心的稍加留意,都可能遗漏食物的本质所在。只有反复不断验证自己的观察,才会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涵,并在头脑中铭刻下不会磨灭的印象。作为一种自发性的观察,我们不应苛求“信手拈来”的随意观察就能起到系统地积累理论素材的作用。但如果仅仅为建立一个个人潜意识的信息库,使自己信服,足矣!
22. 怎样观察:不仅仅要观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还要观察在共存的状态下,单独的人和群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23. 行为圈就是贯穿着若干行为场所并把其间的活动方式包含在内的行为域。一个行为圈的分析能够显示出:人们在何处活动,何处聚集、何处会引起交通堵塞、何处能带来某些特殊的开发机会的等。
24. 行为迹象:1)以“磨损度”为线索的行为迹象,它以某些物质的耗蚀程度为我们提供判断依据;2)以“积厚度”为线索的行为迹象,它以某些积留物质为我们提供判断依据。
25. 二项制记录法:第一项描述人们的姿势和基本行为(站、坐、躺、步行、跑等);第二项记录人们的主要活动(抛掷橄榄球、交谈、吃、喝等)以及一些能够说明活动特点的必要描述(饮纸袋中的酒……)
26. 记下进行一定活动的人的类型(文化背景:民族、地区、宗教、人种;社会阶层低收入阶层、劳工阶层、中下收入阶层、中上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年龄阶层;社会角色:有工资的职业、没有工资的职业;性别),必要时也记下每一类型的人数。尽量实际地点一下人数,如果在以后的设计思考时仅需要一个大致的整数时,再把实际数目四舍五入。
27. 只有在教育、职业和收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会有相同的看法和动机。
28. 在我们还没有把握时,使用一些习惯用语来描述所观察到的情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还得设法建立一套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术语。
29. 素描速写对整理思路非常有用,它仅是需要一张场地的平面草图。在这张图中,人用点来表示。如果你有充裕的时间,进一步将整个地区勾勒一下,把所有的使用者都用点表示出来。
30. 在公园里,有一种把人拉向边缘的吸引力。
31. 三种潜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呈现在我们的面前:1)环境支持:一个特定的环境在相当程度上激发或抑制着人们的行为;2)那种具有心理保障的环境,往往能够促使人们对它动心。“1.主要角色和他的活动;2.情景中能够的主要陪衬者;3.主要角色和陪衬者之间的关系。在主要角色的活动天地中,是否包容或排除陪衬者,全要取决于他们与主要角色的关系究竟如何。”;3)交通方便。
32. 设计者必须懂得社会心理学,并且必须充分理解社会心理学与设计密切相关的种种因素。
33. 所有个人空间,私密性和地域性(包括那个难以捉摸的人群集结)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素——在人与人的交往间,存在某种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力量。
34. 自然资源因素包括土壤坡地、植被、地表和地下水分布状况,动物的栖息地、气候等。
35. 当对一个场所进行了观察,并决定要对其投资改建时,根据“什么活动——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为什么”的信息,就可以建立起该场所中的种种行为模式。
36. 设计前:为了有效运用环型设计程序,必须树立两个不同于直线程序的基本原则:1)预见必须具有可度量性;2)度量标准必须以使用者的反应为基础。“采用这样的方式,为这样一些人设计,我预料X会发生。”
37. 使用后评价的三项原则:1)反馈必须是说明性的,而非评价性的;2)信息的陈述不应该有意制造难堪,使那些已经证实是失误的设计出丑;3)只有当人们需求时,才提供信息反馈。在心理学文献中,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只有当需要时,信息反馈才会有用。
38. 附录A:复印的表格在右边,左边用来勾画场地的平面草图,在此草图上,你可以按照本书介绍的“人群密度图解法”,用点来表示现场人数。
观察记录
资料
地点 气候
时间(年、月、日、时)
What:所观察的具体行为,人群团组或行为迹象
Who: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年龄阶层、社会角色、性别
Where:划出行为场所,并对其作较为详细的描述
分析
Why:支持行为的环境特征
主要角色与其陪衬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者是否适应场地设施?是否对设施予以改动?原因何在?
场地的规划和(或)环境设计是支持还是阻碍使用者的行为?
使用者的行为是否与设计者的意图一致?
环境标志能否吸引使用者前往?
总结提要
眼前所见能否使你回忆起过去曾观察到的东西?
此情此景能否用某个行为理论来解释?
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做某件事的某个人(在某个时候),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表现?
所观察到的事物能否为同类设计提供设计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