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與肉食文化
原文地址
語言是一種溝通用的工具。由於每個文化圈的生活環境均不同,因此這些文化圈的生活中所需要的詞彙也會不太一樣。當我們初學外語時,看到課本上面列出的詞彙往往是「外文―中文」這種一對一的對應模式,例如「goodー好的」、「cat―貓」。因此初學外語的人常常會有一種「因為中文有『○○』這個詞彙,所以英文、日文一定也會有和中文的『○○』完全相對應的詞彙」這樣的錯覺。然而事實上,初學者用的外語課本中的生詞表其實是刻意設計的,因此看起來當然是一個外語詞彙可以對應一個中文詞彙,現實中當然沒有那麼單純。即使是相同的文字,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在日本,由於肉食文化長期以來都是一種非主流文化,因此傳統和語中與「肉」有關的詞彙並不多 (由於沒有這一類的詞彙需求,因此就沒有這一類的詞彙發展)。因此現代日語中許多和肉品有關的詞彙其實都是外來語。例如肩膀的肉「ロース」是源自於英語的「roast」(烤肉),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些部位的肉比較適合拿來烤。舌頭的「タン」、心臟的「ハツ」、肝臟的「レバー」、尾巴的「テール」則分別是來自於英語的「tongue」、「heart」、「liver」、「tail」。至於腰部的肉「ヒレ」這個詞則是來自於法語的「filet」,中文則譯作「菲力」。至於在日本的燒肉店的菜單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叫作「カルビ」的肉,「カルビ」指的肋骨附近的肉,這個詞則是源自於韓文的「갈비」(gal-bi)。
以前的日本人不吃肉 (嚴格來說是不吃獸肉),不吃肉的結果就是沒有機會解剖動物,沒有機會解剖動物的結果就是根本不知道動物的身體裡面有什麼東西。因此和語中關於內臟方面的詞彙其實也不多。日文的內臟方面的詞彙 (例如肺、心臟、胃、腎臟) 是來自中文。也就是說,在日本還沒和大陸文化進行交流時,日語中是沒有所謂的肺、心臟、胃、腎臟這些概念。
當大陸文化還沒傳入日本時,日本人只知道「きも」(肝) 和「わた」(腸) 這兩種內臟。
為什麼日本人會知道「肝」和「腸」呢?
這是因為日本人吃魚。而魚的身體裡面比較明顯的內臟就是魚肝和魚腸。
就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魚身體裡面的內臟除了肝和腸以外,當然還有其他內臟。不過和語中所謂的「きも」(肝) 和「わた」(腸) 當然和現代人所謂的肝和腸當然不一樣。嚴格來說,「きも」和「わた」這兩個和語其實都可以解釋成「內臟總成」。也就是說,以前的日本人所謂的「きも」和「わた」並不是指某個特定器官,而是泛指身體裡面的內臟。總而言之,那個時代的人並沒有現代醫學的常識,頂多只知道身體裡面有東西,而那個東西可以叫作「きも」或是「わた」。
直到後來,大陸文化傳入日本,內臟的觀念變得比較具體之後,日本人開始把他們語言中的「きも」和「わた」分別書寫成「肝」和「腸」。雖然日本人把「きも」和「わた」分別書寫成「肝」和「腸」,他們的「肝」和「腸」的觀念仍然和現代人認知的「肝」和「腸」有段差距。也就是說,雖然日本人也使用「肝」和「腸」這兩個漢字,但是古時候的日本人所謂的「肝」和「腸」和華人所認知的「肝」和「腸」是不同的東西。即使是同樣的文字,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對同樣的文字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
註:
一直到1774年,杉田玄白的「解體新書」問世之後,日本人漸漸開始認識西洋的解剖學觀念,而現代許多中文解剖學詞彙其實是來自於日本人接受西洋醫學後所造出的和製漢語。
語言是一種溝通用的工具。由於每個文化圈的生活環境均不同,因此這些文化圈的生活中所需要的詞彙也會不太一樣。當我們初學外語時,看到課本上面列出的詞彙往往是「外文―中文」這種一對一的對應模式,例如「goodー好的」、「cat―貓」。因此初學外語的人常常會有一種「因為中文有『○○』這個詞彙,所以英文、日文一定也會有和中文的『○○』完全相對應的詞彙」這樣的錯覺。然而事實上,初學者用的外語課本中的生詞表其實是刻意設計的,因此看起來當然是一個外語詞彙可以對應一個中文詞彙,現實中當然沒有那麼單純。即使是相同的文字,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在日本,由於肉食文化長期以來都是一種非主流文化,因此傳統和語中與「肉」有關的詞彙並不多 (由於沒有這一類的詞彙需求,因此就沒有這一類的詞彙發展)。因此現代日語中許多和肉品有關的詞彙其實都是外來語。例如肩膀的肉「ロース」是源自於英語的「roast」(烤肉),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些部位的肉比較適合拿來烤。舌頭的「タン」、心臟的「ハツ」、肝臟的「レバー」、尾巴的「テール」則分別是來自於英語的「tongue」、「heart」、「liver」、「tail」。至於腰部的肉「ヒレ」這個詞則是來自於法語的「filet」,中文則譯作「菲力」。至於在日本的燒肉店的菜單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叫作「カルビ」的肉,「カルビ」指的肋骨附近的肉,這個詞則是源自於韓文的「갈비」(gal-bi)。
以前的日本人不吃肉 (嚴格來說是不吃獸肉),不吃肉的結果就是沒有機會解剖動物,沒有機會解剖動物的結果就是根本不知道動物的身體裡面有什麼東西。因此和語中關於內臟方面的詞彙其實也不多。日文的內臟方面的詞彙 (例如肺、心臟、胃、腎臟) 是來自中文。也就是說,在日本還沒和大陸文化進行交流時,日語中是沒有所謂的肺、心臟、胃、腎臟這些概念。
當大陸文化還沒傳入日本時,日本人只知道「きも」(肝) 和「わた」(腸) 這兩種內臟。
為什麼日本人會知道「肝」和「腸」呢?
這是因為日本人吃魚。而魚的身體裡面比較明顯的內臟就是魚肝和魚腸。
就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魚身體裡面的內臟除了肝和腸以外,當然還有其他內臟。不過和語中所謂的「きも」(肝) 和「わた」(腸) 當然和現代人所謂的肝和腸當然不一樣。嚴格來說,「きも」和「わた」這兩個和語其實都可以解釋成「內臟總成」。也就是說,以前的日本人所謂的「きも」和「わた」並不是指某個特定器官,而是泛指身體裡面的內臟。總而言之,那個時代的人並沒有現代醫學的常識,頂多只知道身體裡面有東西,而那個東西可以叫作「きも」或是「わた」。
直到後來,大陸文化傳入日本,內臟的觀念變得比較具體之後,日本人開始把他們語言中的「きも」和「わた」分別書寫成「肝」和「腸」。雖然日本人把「きも」和「わた」分別書寫成「肝」和「腸」,他們的「肝」和「腸」的觀念仍然和現代人認知的「肝」和「腸」有段差距。也就是說,雖然日本人也使用「肝」和「腸」這兩個漢字,但是古時候的日本人所謂的「肝」和「腸」和華人所認知的「肝」和「腸」是不同的東西。即使是同樣的文字,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對同樣的文字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
註:
一直到1774年,杉田玄白的「解體新書」問世之後,日本人漸漸開始認識西洋的解剖學觀念,而現代許多中文解剖學詞彙其實是來自於日本人接受西洋醫學後所造出的和製漢語。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