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虐倾向
选自卡伦·霍妮《我们的内心冲突》
患有神经无望症的人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继续“照常生活”。如果他们的创造能力没有被神经症损伤得太厉害的话,【他们或许可以有意识地沉湎于他们的个人生活,致力于某个能令他们富有成效的领域。】他们可以投身于社会活动、宗教活动或者某个组织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可能挺有用,虽然他们缺乏热情,但是他们也别无私图。
还有一些人,【在适应某种生活框架时,不再充满疑虑,但也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只是在完成义务】。约翰•马昆德在他的《时间太少》里描述了这样的生活。我想这也正是埃利希•弗洛姆所说的“缺陷”状态,他不把这种情况看作是神经症。而我却认为这正是神经症的结果。
另一方面,他们有可能【放弃所有对生活的认真探索而转向生活的边缘,试图从他们的某种爱好、美味佳肴、狂欢滥饮或是小小的性快感中攫取一点幸福。】或者他们也可以放任自流,任己堕落,彻底垮掉。因为无法有始有终地做任何工作,他们就沉湎于吃喝嫖赌。查尔斯•杰克逊在他的《失去的周末》一书里描述的酒精中毒就是这种状态的最终结局。这样联系起来一想,如果来研究一下潜意识里的任己毁灭是不是导致结核病和癌症之类慢性病的心理原因可能很有意思。
【最后,无望的人很可能会变得非常具有破坏性,但同时又期望通过某种替代性的生活而使自己复原。我认为这就是施虐倾向。】
因为弗洛伊德认为施虐倾向源于本能,心理分析的着重点都放在所谓的施虐变态上。【而日常关系中的施虐模式,虽然未被忽视】,但是也没有什么严谨的说明。任何一种武断的或进攻性行为都被看作是本能施虐倾向的变异或升华。比如弗洛伊德就把对权力的追求看作是这样的一种升华。确实,追求权力可能是施虐性的;但是对一个把生活看作是一切都在互相争斗的战场的人来说,这只是在为生存而挣扎。其实根本不一定是神经症。由于缺乏甄别,我们既没能对施虐心态可能采取的方式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也没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标准可以用来确定什么是施虐症。只能由各个机构自己来定性是或不是施虐狂。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做出确诊。
光是凭伤害他人的行为还不能说有施虐倾向。一个人可能正处于个人挣扎或一般意义上的奋斗中,在争斗过程中,他不仅伤害他的对手,也伤害了伙伴。对他人的敌意也可能仅仅是反应性的。一个人可能觉得受到伤害或感到害怕而奋起反击,其反抗力量,虽然客观上大大超过了挑衅的力度,但是主观上来说并不过分。但是也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经常把真正的施虐倾向看作是正当的反应性行为。】虽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但并不是说应对性敌对不存在。最后还有那些侵犯型病人的进攻战术,他觉得他是在为生存而战。我不把这些侵犯行为称为施虐;可能有人受到这种行为的伤害,但是这种伤害是这些行为无法避免的副产品,原本不是病人的首要意图。简而言之,我们说的这类行为,它们是侵犯性的,甚至是敌对的,但是它们不是病人恶意犯下的。病人不能从伤害本身得到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满足。
而相对于此,让我们来看一些典型的施虐态度。从下述这类人中观察得最为透彻,这类人丝毫不受约束地表述他们对他人的施虐倾向,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到底有没有此类倾向。下面如果我说到某个人是施虐癖,我指的是这个人对其他人的心态显而易见是施虐的。
这样的人可能想奴役他人,尤其是奴役同伴。他的“受害者”必须是一个超人的奴隶,一个不仅自己没有愿望、感情、主动性,而且对其主人没有任何要求的奴隶。施虐倾向可能以塑造、教育受害者的形式出现,像《皮格马里翁》里希吉斯教授塑造伊莉莎一样。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种倾向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偶尔这积极的一面也会在性关系中出现,尤其当施虐者是两人中更成熟的一个时。这种关系在一对年长的和稍年轻一点的同性恋中非常明显。但是,即使是在这种关系中,只要这个奴隶有任何想自行其是,结交新朋友,自找乐趣的表示,主人就会凶相毕露。虽然不是一成不变,但是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主人占有欲和嫉妒心极强,并把这种嫉妒当作虐待同伴的武器。这类虐待性关系的特点是:【对施虐者来说,控制受害者比他自身的生活更有趣。他忽视自身的事业,宁愿弃绝结交新人的快乐和好处,也不愿意让同伴独立。】
施虐者奴役同伴的方式很有特性,根据两人的性格结构只在局部范围内有变化。施虐者会给予被虐的一方一点甜头,使其觉得这种关系值得维持。他会满足同伴的一些需要——不超过其基本的生存需要。他还向同伴强调他所给予的是多么独一无二。他会对同伴说,没有任何人像我这样如此理解你,支持你,并给予你这样的性满足;实际上,除我之外不会再有任何人能够容忍你。他会直截了当或用暗示的方法诱惑同伴今后的一切会更好,他会保证爱对方,会跟对方结婚,经济状况会更好,会更善待对方。有时候他会强调他非常需要对方,强调同伴对他的吸引力有多大。因为他如此强烈的占有欲和蔑视感把同伴和其他人隔离开了,因而他的这些伎俩变得更加有效。如果他的同伴被他弄得很依赖他,他就会用离开来恐吓对方。恫吓的方式还有很多,因为它们另有显著特点,我将分开来谈。很自然,如果我们不考虑施虐者同伴的个性特征就很难理解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通常,施虐狂的同伴属于温顺服从型,害怕遭遗弃;他也可能属于这样一类人,因为把自己的施虐冲动深深地压制住而变得有点不知所措。下面我们还会谈到这种现象。
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相互依赖使被奴役者和奴役者双方均感不满。如果后者希望超然的需求增强,他会对同伴占有自己如此多的心力和精力感到极其憎恶。他没有认识到是他自己造成了这些束缚,他会责骂同伴太缠人。他想从中摆脱出来,这既说明他的害怕和气愤,也是他用来恐吓同伴的一种方式。
【不是所有的施虐癖都嗜好奴役他人。另外一类施虐癖以像玩弄乐器一样玩弄他人感情为乐。】索伦•克尔恺郭尔在他的小说《诱奸者日记》里描述了一个对生活一无所盼的人是如何全身心的沉溺于诱奸游戏之中的。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表现出兴趣,什么时候应该显得满不在乎。他在期待,观察女子对他的反应时是高度敏感的。他知道什么能够唤起、什么能够扑灭女子的情欲。但是他的敏感性只局限于施虐游戏所需的范围内:丝毫不关心这种经历会对女子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小说中描写的是有意识的非常精明的盘算,这种盘算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这是吸引和拒绝、使人入迷和让人失望、欢欣鼓舞和堕落失意、快乐和悲伤的游戏。
【第三种施虐狂的特征是利用同伴】。这种利用不一定是施虐症特有的,也可以仅仅为了获取而去利用。在虐待性的利用中,有所获取可以是原因之一,但是这种获取是虚幻的,为获取而投入的自觉感情大大超过所得到的。对施虐狂来说,利用的乐趣在于利用本身,关键是去体验超越他人的成就感。它独特的施虐色彩表现在利用的方式方法上,直接或间接地,施虐狂会对同伴提出不断升级的要求,并且让同伴感觉到如果他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就应该觉得内疚和耻辱。施虐狂总能找出理由来说明自己的不满,觉得自己被不公正地对待,因而有理由要求得到更多。易卜生的小说《黑达•盖布勒》描述了这种情况,其实即使满足了施虐者的这些要求,他也不会有任何感激之情,他的这些要求的目的就是为了伤害同伴,让对方俯首帖耳。这些要求可能是物质方面,性方面的要求,或是要求同伴帮助施虐者建立事业;或是要求同伴对自己特别关注,全心全意,还要求同伴有无限的容忍性。这些要求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施虐内容:施虐性质表现在他认为同伴应该尽心竭力、想方设法去充实一种情感真空的生活的期待心理。黑达•盖布勒不断地抱怨无聊,需要刺激和激情是这种状况的最好写照。【这种像吸血鬼一样吸取他人情感活力的需求一般都是完全无意识的。】但是也有可能这种需求正是渴望利用他人的深层原因,施虐狂表达出来的种种要求正是从这里获取其养分的。
【当我们了解到在利用他人的同时,施虐者还有一种挫败他人的心理倾向,对利用的本性就看得更清楚了。】如果说施虐狂什么都不愿意给予,那是错误的。【在某种情况下,他甚至可以是慷慨的。】施虐狂的典型特征不是吝啬到什么都不松手,而是一种更为活跃的,虽然是无意识的,想挫伤他人的冲动——【扼杀他们的幸福,使他们的期望落空。】同伴的任何一点满足或轻松的感觉都不可避免地挑起施虐狂想方设法搞破坏的欲望,要是同伴想见到他,他就会阴沉个脸;要是同伴想性交,他就会显得很僵硬或是性无能,他甚至都不用刻意地去做什么或故意做不好什么,只要简单地辐射出他的沮丧,【他就是一味抑制药】。引用阿尔多斯•赫胥黎的话:“他不用做什么,他只要是他就足够了。而他们一经感染马上就会枯萎变黑。”稍后面一点又提到:“这是对权欲多么精致的提炼,多么优雅的残忍啊!那种传染性的忧郁是多么令人吃惊,【无论多么高昂的兴致都会被它破坏掉,它甚至可以窒息任何一点点快活的可能性。】”
【施虐狂的另一种重要倾向是蔑视和侮辱他人。他非常善于找他人的缺点,发现并指出他人的弱点。他直觉地知道他人的敏感之处和易受伤害之处。他把他的直觉冷酷地应用于损人的批评。】这可能被他合理地解释为诚实或是希望对他人有所帮助;他会自欺欺人地认为他是确实为对方的能力和是否正直感到不安——但是如果有人对他的真诚提出疑问,他会惊恐不安。他也可能表现出对他人的猜疑。病人会说:“要是我能相信那个人就好了!”但是在把那个人幻想成蟑螂、老鼠之类令人恶心的东西后,又怎么可能再去信任他呢?换句话说,病人的疑心可能只是在自己心底贬低他人的一种后果。而如果施虐狂不清楚自己蔑视他人的心态,那么他感觉到的只是这种蔑视造成的后果:疑神疑鬼。好像把这种情况看作喜欢挑剔比看作施虐倾向更为合适。实际上他不仅用探照灯照耀确实存在的疵瑕,他更擅长于把自己的错误外表化,用来针对别人。比如,如果他自己的行为搅乱了别人,他会立刻对这个人情感上的不稳定表示他的关注,并且蔑视对方的情绪波动。【如果对方因为害怕而对他不那么坦白,他会责骂对方不坦诚,说谎,而实际上这一切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这种伤害不仅仅是言辞上的,还伴随各种各样傲慢的行为。令人耻辱,下流的性行为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
【当任何一种这样的冲动受到挫折,或是事情反过来,施虐狂觉得他自己受人控制,被人利用,遭人轻视,他会大发雷霆,几近发狂。】在他的想象中,对冒犯者的任何折磨都不过分:他可以拳打脚踢,把对方撕成碎片。这些施虐性的愤怒随后可能被他自己压制住,压制后就会产生极端痛苦和身体机能失调,导致内心紧张程度提高。
那么,这些倾向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内在的迫切需要使一个人变得如此残忍?那种认为施虐倾向是性倒错冲动的表现方式的假设实际上没有任何依据。确实,施虐倾向可以在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一点符合这样一条基本规则,即所有的性格态度都会在性的范畴里表现出来——就像在我们的工作方式、步态和笔迹里表现出来一样。确实许多施虐行为都带有一定的兴奋和激情,这一点我已反复提到过。然而就此认为这种令人震颤的、激动人心的情感本质上是性欲的,虽然感觉上并不像,需要依赖于这样一种假设,即每一次激动本身都是性欲的。但是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种假设。现象学上说来,施虐快感和性放任的感觉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断言施虐冲动是一种顽固的婴幼儿倾向的持续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儿童对动物和更年幼的小孩比较残忍,而且很明显地从中得到乐趣。着眼于这种表面上的相同性,我们或许可以说,施虐冲动是儿童残忍的提炼。实际上,这不仅仅是精炼提纯,成人施虐狂的残忍不同于儿童的残忍。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成人的残忍有其非常明显的特性,是儿童直截了当的残忍所缺乏的。】儿童的残忍是在感到压制和受辱后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反应。他向弱者实施他的报复。而成人的施虐倾向却很复杂,其根源尤其复杂。而且,像所有企图把后来的怪异行为归因于原先的经历的做法一样,这种断言没有回答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这类残忍如此持久,而且经过精心策划,这种残忍行为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上面所做的种种假设只着眼于施虐病态的一个方面——性欲和残忍——甚至连这种特性也没能解释清楚。埃利希•弗洛姆提供的解释虽然比其他观点更接近实质所在,但也没有完全说明白。【他指出一个施虐者并不想毁掉他所依附的伙伴,但是因为他无法自我生存,必须有一个同伴和他共生。】这一点完全正确,但是这还不足以解释一个人为什么有这种难以抗拒的冲动要去搅乱他人的生活,而且这种干扰方式为什么会这样特别。
如果我们把施虐看作神经症症状,那么,像以往一样,一开始我们应该先设法弄清楚导致施虐倾向产生的性格结构,而不是去试图解释这些症状。从这个角度着手,【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人不是对自己的生活深感无能为力,他是不会有明显的施虐倾向的。】诗人们早在我们通过临床仔细检查才发现之前就凭直觉感受到了这一点。就像是黑达•盖布勒和那个诱奸者,他们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感到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能听从命运,他就必然会充满愤慨。他觉得自己永远被排斥在外,被彻底打败了。】
因而他开始憎恨生活,憎恨生活中所有好的东西。他妒火中烧,因为他得不到自己迫切想要的。这是一个被生活抛弃了的人心酸的嫉妒。尼采称之为“Lebensneid”,即嫉恨。【他感觉不到别人也有痛苦】:“他们”坐在餐桌边,而他却在挨饿;“他们”在爱,在创造,在享受,健康,安闲,有归属。【他们的幸福和他们对快乐和享受“幼稚”的期盼激怒了他。】如果他不能幸福和自由,他们为什么能这样?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白痴的话来说,【他不能原谅他们的幸福】。他必须践踏别人的幸福。有一个故事很好地描述了这种态度。一位患肺结核的老师在他学生的三明治上吐唾沫,并为自己毁坏他人的力量洋洋自得。这是仇恨性嫉妒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而一个施虐狂挫伤、破坏他人精神的倾向照例是无意识、深藏在内的。但是其目的却和那个老师的一样邪恶:把自己的痛苦分给他人;【如果别人同他一样失败、堕落,那么他自己的苦难就减轻了,因为他不再是唯一遭受折磨的人。】
“酸葡萄”战术是他减轻嫉妒痛苦的另一种方法,他掌握得非常好,甚至连受过训练的观察者也会受其蒙骗。【事实上,他把自己的嫉妒掩藏得很深,如果有任何人提起它的存在,他会嗤之以鼻。】他着眼于生活痛苦、沉重、丑恶的一面不仅仅因为这是他痛苦内心的一种表现方式,更因为他需要用这种方式向自己证明他并没有错过什么。他不停地挑错、贬低他人,部分原因就在于此。比如,他会注意到一个漂亮女人身上某一个不太完美的局部。走进一个房间,他的眼睛会落到和其他东西不太协调的某种颜色、某件家具上。他会挑出一篇精彩演讲的一个小错。同样的,别人的生活、个性、可能的动机有任何一点错误,他都会把它看得很严重,如果他是老于世故的,他会把自己的这种态度说成是他对缺点的敏感。【而实际上,他的探照灯只照错误,对其他的一切均视而不见。】
虽然他成功地缓和了自己的嫉妒心理,减轻了烦恼,但是他贬低一切的心态却给自己带来了一种长久的失望和不满的感觉。假如他有孩子,他想到的主要是孩子带来的负担和义务;假如他没有孩子,他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经验。假如他没有性关系,他觉得被剥夺了享受,老想着禁欲的危险性;假如他有性关系,他又会觉得耻辱和羞耻。假如他有机会出去旅行,他会抱怨旅行的种种不便之处;假如他没有机会去旅游,他会认为不得不呆在家里是很丢脸的。【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他老是感觉不满意的根源在自己身上,所以他认为他有权利抱怨别人辜负了他,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使别人完成了他的要求,他也不会感到满足的。】
这种悲苦的嫉妒,贬低一切的倾向和伴之而来的不满足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些施虐倾向的成因。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施虐狂要去挫伤他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喜欢吹毛求疵,提出贪得无厌的要求。但是只有当我们把他的无望感对他与他自己的关系的影响联系起来考虑时,我们才能了解他破坏性的程度,了解他傲慢无礼的自我正确论。
他违反了人类尊严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其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具有很高、很严格道德标准的理想化形象。【他是这样一类人中的一个(我们前面提到过),这类人因为对自己达到如此高的标准感到绝望,所以自觉不自觉地决心变得尽可能地“坏”。他可能成功地变得很“坏”,沉迷在一种不顾死活的兴奋中。】但是这样一来,理想化形象和真实自我之间的隔阂变得无法弥补。【他觉得无法拯救或原谅自己。他的无望感越来越深,最后变得毫无顾忌,因为他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的了。只要这种状况存在,他就无法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任何想使他振作起来的企图最后都会失败,而且还暴露出治疗师对病人这种状况的无知。】
【他的自我厌恶是如此强烈以致于他无法正视自己。他穿上自我正确的厚厚盔甲来与之抗衡。】对他任何一点小小的批评、疏忽,或是没能对他赏识有加都会激发他的自卑感,所以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不公正的,必须加以拒绝。【他把他的自我蔑视外表化,他责备、训斥、侮辱别人。】但是这一切又使他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他越藐视他人,就越看不到他对自己的蔑视——而这种自我蔑视越强烈,越无情,他就变得越无望。【打击他人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这种过程可从前文所举的一个例子看出:有个病人指责她丈夫优柔寡断,当她认识到其实她是对自己的优柔寡断生气时,她简直要发疯。
从这里,我们开始明白为什么一个施虐者必定要去贬损别人。我们开始了解他不由自主地、疯狂地想去改变别人,至少是改变自己同伴的那种冲动的内在逻辑。既然他自己无法达到理想形象的高度,他的同伴必须做到;【只要有任何失败,他对自己感觉到的无情怒火就会浇到同伴身上】。他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不随他去?”但是很明显,这种理性的思考不会有什么结果,只要他内心的争斗还存在,只要这种内心争斗被外化。他常常把施加于同伴的压力解释为“爱”或是为了同伴的“发展”。毋庸多说,这不是爱。也不是为了让同伴遵循自己的内心法则去发展。【实际上,他想强加于同伴的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实现他——一个施虐狂——的理想化形象。【为掩饰自己的自卑感而表现出来的自我正确论使他的行为有自命不凡的自信。
了解这种内心挣扎能使我们更好地洞察施虐症状的另一个更为普遍的内在因素:【像毒药一样渗透患者每一个细胞的复仇心态。】他一定而且必须是复仇性的,因为他把强烈的自我蔑视外表化了。因为他的自我正确论使他看不到问题的产生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只是觉得自己被滥用了,成了牺牲品;因为他看不到他的绝望的根源在于其自身,他一定要找别人为之负责。他们毁了他的生活,他们必须作出弥补,他们必须自食其果。【正是这种仇恨,而不是什么别的因素,扼杀了他全部的同情心和怜悯心。】为什么他要同情毁了他生活的人?而且他们还过得比他好?在某些情况下,复仇的欲望非常明显;他可能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关于他父母。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种复仇欲望是一种渗透全身的性格倾向。
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施虐狂觉得自己遭排斥、在劫难逃而胡作非为,以疯狂的报复心态把仇恨洒向别人。我们还知道他通过使别人痛苦来减轻自身的痛苦。但是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单单是破坏性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为什么很多施虐狂都有如此高昂的激情。【对施虐狂来说,他一定有所获取,这种获取对施虐狂至关重要。】这种说法可能同施虐是无望的产物这一假设自相矛盾。一个无望的人怎么可能有所希望而且还去追寻这种希望呢,更不用说如此尽心竭力地去寻求了?然而事实上,从主观角度来看,施虐狂确实可以从中获取很多。贬低他人,他不仅可以减轻自己难以忍受的自我轻蔑,而且还可以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当他塑造他人的生活时,他不仅获得令人兴奋的支配他人的力量,他还找到了生活的替代意义。】当他在感情上利用他人时,他为自己找到了替代的情感生活,这种替代缓和了他的情感贫瘠。当他打败别人时,他有获胜的洋洋自得,这种得意遮掩了他自己绝望的失败。追求复仇的胜利可能是他最强烈的动力。
他的虐待癖满足了他对刺激的需求。【一个健康、稳定的人不需要这样的刺激。一个人越成熟,对刺激的需求就越少】【但是一个施虐狂的情感生活是一片空白。】【除了愤怒和洋洋自得,他所有的感情都窒息了。他需要这些尖锐的刺激使自己觉得还活着。】
【最后,虐待别人赋予他力量和自豪感,这反过来又加强了他无意识的全能感。】在分析过程中,对自己的施虐倾向,病人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当他刚知晓自己的施虐倾向时,他对这些倾向持批评态度。但是这种暗含的拒绝并非全心全意;他只是对现状口头说说而已。他的自我厌恶症会间隙发作。【在后期,当他快放弃施虐的生活方式时,他会突然感到自己就要失去宝贵的东西。随心所欲地对待别人的那种得意感,他可能是第一次有意识地体验到。】他会表示他的忧虑,怕心理分析会把他变成一个可鄙的懦弱无能的人。而且,像在分析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那样,病人的忧虑是有充分主观根据的:失去那种控制别人为自己感情需要服务的力量,他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可怜的、无用的家伙。慢慢地他会认识到从施虐行为中得来的力量和自豪感只不过是一种可怜的替代品。【自己之所以觉得它们很宝贵只不过是因为真正的自豪感无法得到。】
当我们明了这些获取的本质意义时,我们就不会觉得这种说法自相矛盾:【一个无望的人也会疯狂地去追求。但是他追求的不是更多的自由或更好的自我实现,那些使他变得无望的一切依旧没有改变,他也不想去改变。他所追寻的只不过是替代品。】
情感上有所得是通过替代性的生活获取的。施虐的意思就是靠侵犯他人生活,这种侵犯主要是破坏性的。但这是一个被彻底打败的人唯一能过的生活方式。他追求目标时的不顾一切出自一个人绝望时的无所顾忌。既然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他只会得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施虐行为是有积极目标的,必须被看作是企求补偿。【而如此狂热地追索这个目标是因为胜过他人的快感可以使施虐者摆脱失败的悲惨感觉。】
但是这些施虐行为所含的破坏性因素不会不对施虐者本身产生影响。我们前文提到过,这会加剧他的自我轻视感。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会导致焦虑。【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施虐者害怕被虐者反击:他害怕别人会像他对待他们,或者像他想对待他们一样来对待他。】在他的意识当中,这不是害怕,而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只要有机会,就会“凶狠地处置他”——也就是说,【如果他不是一直处于进攻性的防御中的话。】他必须随时警惕,预测任何可能的攻击,以保证使自己不受侵犯。潜意识里,他相信自己是不可侵犯的,这一点很重要。这使他有一种高傲的安全感:他不可能被伤害,他不会被扔弃,他不会出事,他不会生病;实际上,他永远不会死。【假如他真的被他人或被环境伤害,他虚假的安全感一旦被砸烂,他就会痛不欲生。】
【他的焦虑,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害怕他自身那些暴躁的、毁灭性的成分。他觉得自己就像是随身携带着一枚装满炸药的炸弹,必须有高度的自我控制和随时随地的警戒才能防止它爆炸。】当他喝酒时,因为受酒精影响而有所松驰,这些危险成分就会暴露出来。他会变得极具破坏性。在特定条件下,他或许会意识到这种冲动对他意味着诱惑。因此,在左拉小说《人兽》里,当施虐狂被一个女孩吸引时,他惊恐万状,因为这种吸引激发了他谋杀她的冲动。目睹一场事故或一件残暴的事都会使他陷入恐慌,因为这些唤醒了他自己的破坏冲动。
这两种因素——自我轻视和焦虑不安——是施虐冲动被抑制的主要原因。抑制的程度有所不同。通常,这些摧残性的冲动只是不被自己知晓而已。一般来说,这么多的施虐行为不为本人知晓简直令人吃惊。他只意识到他偶尔有虐待弱者的欲望,当读到施虐举动时会很激动,或者有一些比较明显的施虐幻想,仅此而已。这些零星的发现仍然是彼此孤立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对他人所做的种种极大部分是无意识的。他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的麻木是使问题模糊的一个因素;如果这层迷雾不驱散,他是无法从情感上体验到他所做的事情的。而且,他用来掩饰施虐倾向的种种理由非常巧妙,不仅欺骗了他自己,也骗过了那些被虐待的人。【我们应该记住施虐是严重神经症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使用什么样的理由来掩饰真相得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神经症引发了病人的施虐倾向。比如,顺从型病人会下意识地用假装的爱来奴役他的同伴。他的种种要求会被归因于他的需求。因为他是如此孤弱害怕,或是病得这么厉害,同伴应该为他服务。因为他不能孤零零地一个人,同伴应该一直陪着他。他会下意识地通过他的表现间接地表达他的谴责:别人让他遭了多少罪。
而进攻型患者却公然地表示他的施虐倾向——这并不是说他要比顺从型病人更知晓自己的施虐倾向。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出他的不满、蔑视和要求,他觉得他不仅完全有理由这样做,而且他这样做是出于坦诚。他一点都不顾及别人,自私地利用他们,把自己的行为归诸外在原因,恐吓他们说是他们酷待了他。
超然型病人,他不引人注目地表示他的施虐倾向。他会悄悄地挫伤别人,他动不动就后缩,让别人觉得是他们在束缚他,妨碍他,使他们感到不安,而他自己却在一边暗笑他让他们做了傻瓜。
但是施虐冲动也可能因压抑得太深而导致倒错施虐症。情况是这样的,他非常害怕自己的施虐冲动,他尽可能地后缩,不让冲动暴露出来被自己和他人察觉。【他逃避一切断然的、进攻性的、敌对的东西,其结果是产生彻底的自我压抑。】
可以概略的说明这是怎样一个过程。尽量后缩,不去奴役他人变成不能下达任何命令或做任何吩咐,更不用说承担起责任或领导他人。在施加影响、提出建议时过分谨慎。甚至连最正常的嫉妒也被抑制。最仔细的观察者也只会注意到当事情不如他意时,他会头痛,胃不舒服或有其他一些症状。
【不去利用他人,自己尽可能地后缩导致自我谦避倾向的产生。】它表现在不敢表述任何愿望,甚至都不敢有任何愿望;不敢反抗虐待,甚至都不敢感到自己受到虐待;把他人的期望和要求看作比自己的更合理,更重要;宁可被他人利用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他进退两难。他害怕自己想去利用他人的冲动,但又蔑视自己的不够武断,认为是怯懦的表现。当他被人利用时——这是自然会发生的——他陷于无法解决的困境,因而产生抑郁或其他功能障碍。
同样地,他不仅不去挫伤他人,还会过分关心不要使他人失望,他考虑周到且慷慨大方。【他会竭力避免任何会伤害他人感情或会侮辱他人的事。】他会本能地找一些“好话”来说,比如一句赞扬的话,以增加他们的自信。他会自动地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一大堆的道歉话。如果他必须批评他人的话,他的批评是最和缓的。甚至当别人粗俗地侮辱他,他也仅表示他的“理解”。而实际上他对屈辱非常敏感,在内心忍受着极度的痛苦。
情感上的施虐性玩弄,如果被抑制太深的话,会产生自己毫无吸引力的感觉。因此病人会真的相信——尽管通常有相反的证据——他对异性毫无吸引力,他只能满足于别人留下的残渣。说到这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只不过是另一种说法而已,他自己也已经意识到了,这可能只是他自我轻视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其意义在于这种无吸引力的想法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退却,对征服和拒绝这种令人激动的诱惑的退却。在心理分析过程中会逐渐明了,病人在潜意识中虚化了他的爱情关系。一种奇特的变化会发生:“丑小鸭”意识到了他吸引他人的欲望和能力,但当他们对他的举动当真时,他会马上用义愤和轻蔑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这种情况造成的人格特征具有欺骗性,很难评估。这同顺从型有着极其惊人的相似性。实际上,公然施虐者通常属于进攻型,而倒错施虐者一开始基本上主要为顺从倾向。两者的相同点在于,【他在童年时期深受打击,因而不得不屈从。】他可能篡改了他的感情,把对压迫者的恨转为对他的爱。当他长大时——【可能是在青春期——这种冲突变得难以忍受,他把超然当作避难所。】但是当他面临失败时,他又无法把自己孤立在象牙塔里。他好像又回复到了原先的依赖状态,但是有一点区别:【此时他对情感的需要变得如此不顾一切他愿意出任何价钱,只要自己不被孤零零地扔下。】而同时他找到感情的机会却减少了,因为他对超然的需求-——这种需求仍然存在——不断地干扰他同他人维系在一起的欲望。这种挣扎拖垮了他,他变得无望,产生了施虐倾向。但是因为他对他人的需求非常强烈,他只得压制自己的施虐倾向,试图退却以掩盖自己的施虐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同他人相处是一种负担——虽然他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显得害羞、不自然。他总是在扮演一个违背他施虐冲动的角色。】很自然地他认为他是确实喜欢别人的;所以当在心理分析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他们其实没有任何感情,至少不能肯定是什么样的感情时,他非常震惊。在这个时刻,他会倾向于把这种情感缺乏看作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实际上,他只是在摆脱他自己假装出来的好感,而且在潜意识里宁愿什么都感觉不到,也不愿意去面对他自己的施虐冲动。只有当他认识到这些冲动并开始去克服它们,他才有可能对别人产生真正的好感。
一个训练有素的观察者能觉察到某些因素意味着施虐倾向的存在。首先,总是能发现病人用一些阴险的手段恐吓、利用、挫伤他人。虽然是无意识的,【但是可以感觉到他对他人有一种轻蔑感,只是表面上他把自己的轻蔑归因于他们道德水准太低下。】此外还有一些彼此不协调的事情显露出施虐的迹象。【比如有时候他可以无限耐心地忍受住别人对他的施虐行为,但是有时候却对很细微的支配、利用和侮辱敏感之极。】最后,他给人“受虐狂”的印象——即沉迷于被虐待的感觉。但是因为这个术语和它所含的意思容易引起误解,所以最好不用它,我们只描述一下有关的一些要素。因为老是抑制自己不去坚持自己的权利,这个倒错的施虐症患者很容易受到虐待。而且,【因为他对自己的怯懦很生气,他通常会被公然施虐狂吸引,既羡慕又憎恶——就像后者,察觉到他甘愿受虐,也被他所吸引。】【这样,他使自己处于被利用、被挫伤、被侮辱的地位。而他其实根本不欣赏这种被虐的乐趣,反而感到非常痛苦。】他从中得到的只是他通过别人实践了自己的施虐冲动,而不用去面对他自己的施虐倾向。他觉得自己很清白,并对他人的施虐行为感到很义愤——而同时却在希冀有那么一天,他能强过他的施虐伙伴,能够征服他。
弗洛伊德也看到了我所描述的情况,但是他没有根据的笼统结论使他的发现变得没有说服力。为了把这些发现框入他的整个哲学构架,他把它们当作证据来证明人天生是破坏性的,不管外表上看起来有多好。而实际上,这种状况只是某种特定神经症的个别结果。
我们大大地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施虐狂是性变态,或者用精巧的术语来说明他的卑鄙和恶劣。性变态相对来说并不多见,即使真的出现,也只是病人对待他人总体态度的一种表现方法而已。破坏性倾向无可否定,但是当我们了解这些倾向后,我们发现在非常不人道的行为后面是一个痛苦挣扎的人。这样的发现使我们有可能来医治这样的一个病人,【我们把他看作一个绝望的、被生活击垮了的人,他在寻求生活的复原。】
患有神经无望症的人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继续“照常生活”。如果他们的创造能力没有被神经症损伤得太厉害的话,【他们或许可以有意识地沉湎于他们的个人生活,致力于某个能令他们富有成效的领域。】他们可以投身于社会活动、宗教活动或者某个组织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可能挺有用,虽然他们缺乏热情,但是他们也别无私图。
还有一些人,【在适应某种生活框架时,不再充满疑虑,但也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只是在完成义务】。约翰•马昆德在他的《时间太少》里描述了这样的生活。我想这也正是埃利希•弗洛姆所说的“缺陷”状态,他不把这种情况看作是神经症。而我却认为这正是神经症的结果。
另一方面,他们有可能【放弃所有对生活的认真探索而转向生活的边缘,试图从他们的某种爱好、美味佳肴、狂欢滥饮或是小小的性快感中攫取一点幸福。】或者他们也可以放任自流,任己堕落,彻底垮掉。因为无法有始有终地做任何工作,他们就沉湎于吃喝嫖赌。查尔斯•杰克逊在他的《失去的周末》一书里描述的酒精中毒就是这种状态的最终结局。这样联系起来一想,如果来研究一下潜意识里的任己毁灭是不是导致结核病和癌症之类慢性病的心理原因可能很有意思。
【最后,无望的人很可能会变得非常具有破坏性,但同时又期望通过某种替代性的生活而使自己复原。我认为这就是施虐倾向。】
因为弗洛伊德认为施虐倾向源于本能,心理分析的着重点都放在所谓的施虐变态上。【而日常关系中的施虐模式,虽然未被忽视】,但是也没有什么严谨的说明。任何一种武断的或进攻性行为都被看作是本能施虐倾向的变异或升华。比如弗洛伊德就把对权力的追求看作是这样的一种升华。确实,追求权力可能是施虐性的;但是对一个把生活看作是一切都在互相争斗的战场的人来说,这只是在为生存而挣扎。其实根本不一定是神经症。由于缺乏甄别,我们既没能对施虐心态可能采取的方式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也没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标准可以用来确定什么是施虐症。只能由各个机构自己来定性是或不是施虐狂。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做出确诊。
光是凭伤害他人的行为还不能说有施虐倾向。一个人可能正处于个人挣扎或一般意义上的奋斗中,在争斗过程中,他不仅伤害他的对手,也伤害了伙伴。对他人的敌意也可能仅仅是反应性的。一个人可能觉得受到伤害或感到害怕而奋起反击,其反抗力量,虽然客观上大大超过了挑衅的力度,但是主观上来说并不过分。但是也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经常把真正的施虐倾向看作是正当的反应性行为。】虽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但并不是说应对性敌对不存在。最后还有那些侵犯型病人的进攻战术,他觉得他是在为生存而战。我不把这些侵犯行为称为施虐;可能有人受到这种行为的伤害,但是这种伤害是这些行为无法避免的副产品,原本不是病人的首要意图。简而言之,我们说的这类行为,它们是侵犯性的,甚至是敌对的,但是它们不是病人恶意犯下的。病人不能从伤害本身得到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满足。
而相对于此,让我们来看一些典型的施虐态度。从下述这类人中观察得最为透彻,这类人丝毫不受约束地表述他们对他人的施虐倾向,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到底有没有此类倾向。下面如果我说到某个人是施虐癖,我指的是这个人对其他人的心态显而易见是施虐的。
这样的人可能想奴役他人,尤其是奴役同伴。他的“受害者”必须是一个超人的奴隶,一个不仅自己没有愿望、感情、主动性,而且对其主人没有任何要求的奴隶。施虐倾向可能以塑造、教育受害者的形式出现,像《皮格马里翁》里希吉斯教授塑造伊莉莎一样。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种倾向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偶尔这积极的一面也会在性关系中出现,尤其当施虐者是两人中更成熟的一个时。这种关系在一对年长的和稍年轻一点的同性恋中非常明显。但是,即使是在这种关系中,只要这个奴隶有任何想自行其是,结交新朋友,自找乐趣的表示,主人就会凶相毕露。虽然不是一成不变,但是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主人占有欲和嫉妒心极强,并把这种嫉妒当作虐待同伴的武器。这类虐待性关系的特点是:【对施虐者来说,控制受害者比他自身的生活更有趣。他忽视自身的事业,宁愿弃绝结交新人的快乐和好处,也不愿意让同伴独立。】
施虐者奴役同伴的方式很有特性,根据两人的性格结构只在局部范围内有变化。施虐者会给予被虐的一方一点甜头,使其觉得这种关系值得维持。他会满足同伴的一些需要——不超过其基本的生存需要。他还向同伴强调他所给予的是多么独一无二。他会对同伴说,没有任何人像我这样如此理解你,支持你,并给予你这样的性满足;实际上,除我之外不会再有任何人能够容忍你。他会直截了当或用暗示的方法诱惑同伴今后的一切会更好,他会保证爱对方,会跟对方结婚,经济状况会更好,会更善待对方。有时候他会强调他非常需要对方,强调同伴对他的吸引力有多大。因为他如此强烈的占有欲和蔑视感把同伴和其他人隔离开了,因而他的这些伎俩变得更加有效。如果他的同伴被他弄得很依赖他,他就会用离开来恐吓对方。恫吓的方式还有很多,因为它们另有显著特点,我将分开来谈。很自然,如果我们不考虑施虐者同伴的个性特征就很难理解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通常,施虐狂的同伴属于温顺服从型,害怕遭遗弃;他也可能属于这样一类人,因为把自己的施虐冲动深深地压制住而变得有点不知所措。下面我们还会谈到这种现象。
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相互依赖使被奴役者和奴役者双方均感不满。如果后者希望超然的需求增强,他会对同伴占有自己如此多的心力和精力感到极其憎恶。他没有认识到是他自己造成了这些束缚,他会责骂同伴太缠人。他想从中摆脱出来,这既说明他的害怕和气愤,也是他用来恐吓同伴的一种方式。
【不是所有的施虐癖都嗜好奴役他人。另外一类施虐癖以像玩弄乐器一样玩弄他人感情为乐。】索伦•克尔恺郭尔在他的小说《诱奸者日记》里描述了一个对生活一无所盼的人是如何全身心的沉溺于诱奸游戏之中的。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表现出兴趣,什么时候应该显得满不在乎。他在期待,观察女子对他的反应时是高度敏感的。他知道什么能够唤起、什么能够扑灭女子的情欲。但是他的敏感性只局限于施虐游戏所需的范围内:丝毫不关心这种经历会对女子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小说中描写的是有意识的非常精明的盘算,这种盘算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这是吸引和拒绝、使人入迷和让人失望、欢欣鼓舞和堕落失意、快乐和悲伤的游戏。
【第三种施虐狂的特征是利用同伴】。这种利用不一定是施虐症特有的,也可以仅仅为了获取而去利用。在虐待性的利用中,有所获取可以是原因之一,但是这种获取是虚幻的,为获取而投入的自觉感情大大超过所得到的。对施虐狂来说,利用的乐趣在于利用本身,关键是去体验超越他人的成就感。它独特的施虐色彩表现在利用的方式方法上,直接或间接地,施虐狂会对同伴提出不断升级的要求,并且让同伴感觉到如果他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就应该觉得内疚和耻辱。施虐狂总能找出理由来说明自己的不满,觉得自己被不公正地对待,因而有理由要求得到更多。易卜生的小说《黑达•盖布勒》描述了这种情况,其实即使满足了施虐者的这些要求,他也不会有任何感激之情,他的这些要求的目的就是为了伤害同伴,让对方俯首帖耳。这些要求可能是物质方面,性方面的要求,或是要求同伴帮助施虐者建立事业;或是要求同伴对自己特别关注,全心全意,还要求同伴有无限的容忍性。这些要求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施虐内容:施虐性质表现在他认为同伴应该尽心竭力、想方设法去充实一种情感真空的生活的期待心理。黑达•盖布勒不断地抱怨无聊,需要刺激和激情是这种状况的最好写照。【这种像吸血鬼一样吸取他人情感活力的需求一般都是完全无意识的。】但是也有可能这种需求正是渴望利用他人的深层原因,施虐狂表达出来的种种要求正是从这里获取其养分的。
【当我们了解到在利用他人的同时,施虐者还有一种挫败他人的心理倾向,对利用的本性就看得更清楚了。】如果说施虐狂什么都不愿意给予,那是错误的。【在某种情况下,他甚至可以是慷慨的。】施虐狂的典型特征不是吝啬到什么都不松手,而是一种更为活跃的,虽然是无意识的,想挫伤他人的冲动——【扼杀他们的幸福,使他们的期望落空。】同伴的任何一点满足或轻松的感觉都不可避免地挑起施虐狂想方设法搞破坏的欲望,要是同伴想见到他,他就会阴沉个脸;要是同伴想性交,他就会显得很僵硬或是性无能,他甚至都不用刻意地去做什么或故意做不好什么,只要简单地辐射出他的沮丧,【他就是一味抑制药】。引用阿尔多斯•赫胥黎的话:“他不用做什么,他只要是他就足够了。而他们一经感染马上就会枯萎变黑。”稍后面一点又提到:“这是对权欲多么精致的提炼,多么优雅的残忍啊!那种传染性的忧郁是多么令人吃惊,【无论多么高昂的兴致都会被它破坏掉,它甚至可以窒息任何一点点快活的可能性。】”
【施虐狂的另一种重要倾向是蔑视和侮辱他人。他非常善于找他人的缺点,发现并指出他人的弱点。他直觉地知道他人的敏感之处和易受伤害之处。他把他的直觉冷酷地应用于损人的批评。】这可能被他合理地解释为诚实或是希望对他人有所帮助;他会自欺欺人地认为他是确实为对方的能力和是否正直感到不安——但是如果有人对他的真诚提出疑问,他会惊恐不安。他也可能表现出对他人的猜疑。病人会说:“要是我能相信那个人就好了!”但是在把那个人幻想成蟑螂、老鼠之类令人恶心的东西后,又怎么可能再去信任他呢?换句话说,病人的疑心可能只是在自己心底贬低他人的一种后果。而如果施虐狂不清楚自己蔑视他人的心态,那么他感觉到的只是这种蔑视造成的后果:疑神疑鬼。好像把这种情况看作喜欢挑剔比看作施虐倾向更为合适。实际上他不仅用探照灯照耀确实存在的疵瑕,他更擅长于把自己的错误外表化,用来针对别人。比如,如果他自己的行为搅乱了别人,他会立刻对这个人情感上的不稳定表示他的关注,并且蔑视对方的情绪波动。【如果对方因为害怕而对他不那么坦白,他会责骂对方不坦诚,说谎,而实际上这一切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这种伤害不仅仅是言辞上的,还伴随各种各样傲慢的行为。令人耻辱,下流的性行为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
【当任何一种这样的冲动受到挫折,或是事情反过来,施虐狂觉得他自己受人控制,被人利用,遭人轻视,他会大发雷霆,几近发狂。】在他的想象中,对冒犯者的任何折磨都不过分:他可以拳打脚踢,把对方撕成碎片。这些施虐性的愤怒随后可能被他自己压制住,压制后就会产生极端痛苦和身体机能失调,导致内心紧张程度提高。
那么,这些倾向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内在的迫切需要使一个人变得如此残忍?那种认为施虐倾向是性倒错冲动的表现方式的假设实际上没有任何依据。确实,施虐倾向可以在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一点符合这样一条基本规则,即所有的性格态度都会在性的范畴里表现出来——就像在我们的工作方式、步态和笔迹里表现出来一样。确实许多施虐行为都带有一定的兴奋和激情,这一点我已反复提到过。然而就此认为这种令人震颤的、激动人心的情感本质上是性欲的,虽然感觉上并不像,需要依赖于这样一种假设,即每一次激动本身都是性欲的。但是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种假设。现象学上说来,施虐快感和性放任的感觉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断言施虐冲动是一种顽固的婴幼儿倾向的持续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儿童对动物和更年幼的小孩比较残忍,而且很明显地从中得到乐趣。着眼于这种表面上的相同性,我们或许可以说,施虐冲动是儿童残忍的提炼。实际上,这不仅仅是精炼提纯,成人施虐狂的残忍不同于儿童的残忍。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成人的残忍有其非常明显的特性,是儿童直截了当的残忍所缺乏的。】儿童的残忍是在感到压制和受辱后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反应。他向弱者实施他的报复。而成人的施虐倾向却很复杂,其根源尤其复杂。而且,像所有企图把后来的怪异行为归因于原先的经历的做法一样,这种断言没有回答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这类残忍如此持久,而且经过精心策划,这种残忍行为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上面所做的种种假设只着眼于施虐病态的一个方面——性欲和残忍——甚至连这种特性也没能解释清楚。埃利希•弗洛姆提供的解释虽然比其他观点更接近实质所在,但也没有完全说明白。【他指出一个施虐者并不想毁掉他所依附的伙伴,但是因为他无法自我生存,必须有一个同伴和他共生。】这一点完全正确,但是这还不足以解释一个人为什么有这种难以抗拒的冲动要去搅乱他人的生活,而且这种干扰方式为什么会这样特别。
如果我们把施虐看作神经症症状,那么,像以往一样,一开始我们应该先设法弄清楚导致施虐倾向产生的性格结构,而不是去试图解释这些症状。从这个角度着手,【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人不是对自己的生活深感无能为力,他是不会有明显的施虐倾向的。】诗人们早在我们通过临床仔细检查才发现之前就凭直觉感受到了这一点。就像是黑达•盖布勒和那个诱奸者,他们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感到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能听从命运,他就必然会充满愤慨。他觉得自己永远被排斥在外,被彻底打败了。】
因而他开始憎恨生活,憎恨生活中所有好的东西。他妒火中烧,因为他得不到自己迫切想要的。这是一个被生活抛弃了的人心酸的嫉妒。尼采称之为“Lebensneid”,即嫉恨。【他感觉不到别人也有痛苦】:“他们”坐在餐桌边,而他却在挨饿;“他们”在爱,在创造,在享受,健康,安闲,有归属。【他们的幸福和他们对快乐和享受“幼稚”的期盼激怒了他。】如果他不能幸福和自由,他们为什么能这样?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白痴的话来说,【他不能原谅他们的幸福】。他必须践踏别人的幸福。有一个故事很好地描述了这种态度。一位患肺结核的老师在他学生的三明治上吐唾沫,并为自己毁坏他人的力量洋洋自得。这是仇恨性嫉妒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而一个施虐狂挫伤、破坏他人精神的倾向照例是无意识、深藏在内的。但是其目的却和那个老师的一样邪恶:把自己的痛苦分给他人;【如果别人同他一样失败、堕落,那么他自己的苦难就减轻了,因为他不再是唯一遭受折磨的人。】
“酸葡萄”战术是他减轻嫉妒痛苦的另一种方法,他掌握得非常好,甚至连受过训练的观察者也会受其蒙骗。【事实上,他把自己的嫉妒掩藏得很深,如果有任何人提起它的存在,他会嗤之以鼻。】他着眼于生活痛苦、沉重、丑恶的一面不仅仅因为这是他痛苦内心的一种表现方式,更因为他需要用这种方式向自己证明他并没有错过什么。他不停地挑错、贬低他人,部分原因就在于此。比如,他会注意到一个漂亮女人身上某一个不太完美的局部。走进一个房间,他的眼睛会落到和其他东西不太协调的某种颜色、某件家具上。他会挑出一篇精彩演讲的一个小错。同样的,别人的生活、个性、可能的动机有任何一点错误,他都会把它看得很严重,如果他是老于世故的,他会把自己的这种态度说成是他对缺点的敏感。【而实际上,他的探照灯只照错误,对其他的一切均视而不见。】
虽然他成功地缓和了自己的嫉妒心理,减轻了烦恼,但是他贬低一切的心态却给自己带来了一种长久的失望和不满的感觉。假如他有孩子,他想到的主要是孩子带来的负担和义务;假如他没有孩子,他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经验。假如他没有性关系,他觉得被剥夺了享受,老想着禁欲的危险性;假如他有性关系,他又会觉得耻辱和羞耻。假如他有机会出去旅行,他会抱怨旅行的种种不便之处;假如他没有机会去旅游,他会认为不得不呆在家里是很丢脸的。【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他老是感觉不满意的根源在自己身上,所以他认为他有权利抱怨别人辜负了他,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使别人完成了他的要求,他也不会感到满足的。】
这种悲苦的嫉妒,贬低一切的倾向和伴之而来的不满足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些施虐倾向的成因。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施虐狂要去挫伤他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喜欢吹毛求疵,提出贪得无厌的要求。但是只有当我们把他的无望感对他与他自己的关系的影响联系起来考虑时,我们才能了解他破坏性的程度,了解他傲慢无礼的自我正确论。
他违反了人类尊严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其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具有很高、很严格道德标准的理想化形象。【他是这样一类人中的一个(我们前面提到过),这类人因为对自己达到如此高的标准感到绝望,所以自觉不自觉地决心变得尽可能地“坏”。他可能成功地变得很“坏”,沉迷在一种不顾死活的兴奋中。】但是这样一来,理想化形象和真实自我之间的隔阂变得无法弥补。【他觉得无法拯救或原谅自己。他的无望感越来越深,最后变得毫无顾忌,因为他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的了。只要这种状况存在,他就无法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任何想使他振作起来的企图最后都会失败,而且还暴露出治疗师对病人这种状况的无知。】
【他的自我厌恶是如此强烈以致于他无法正视自己。他穿上自我正确的厚厚盔甲来与之抗衡。】对他任何一点小小的批评、疏忽,或是没能对他赏识有加都会激发他的自卑感,所以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不公正的,必须加以拒绝。【他把他的自我蔑视外表化,他责备、训斥、侮辱别人。】但是这一切又使他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他越藐视他人,就越看不到他对自己的蔑视——而这种自我蔑视越强烈,越无情,他就变得越无望。【打击他人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这种过程可从前文所举的一个例子看出:有个病人指责她丈夫优柔寡断,当她认识到其实她是对自己的优柔寡断生气时,她简直要发疯。
从这里,我们开始明白为什么一个施虐者必定要去贬损别人。我们开始了解他不由自主地、疯狂地想去改变别人,至少是改变自己同伴的那种冲动的内在逻辑。既然他自己无法达到理想形象的高度,他的同伴必须做到;【只要有任何失败,他对自己感觉到的无情怒火就会浇到同伴身上】。他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不随他去?”但是很明显,这种理性的思考不会有什么结果,只要他内心的争斗还存在,只要这种内心争斗被外化。他常常把施加于同伴的压力解释为“爱”或是为了同伴的“发展”。毋庸多说,这不是爱。也不是为了让同伴遵循自己的内心法则去发展。【实际上,他想强加于同伴的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实现他——一个施虐狂——的理想化形象。【为掩饰自己的自卑感而表现出来的自我正确论使他的行为有自命不凡的自信。
了解这种内心挣扎能使我们更好地洞察施虐症状的另一个更为普遍的内在因素:【像毒药一样渗透患者每一个细胞的复仇心态。】他一定而且必须是复仇性的,因为他把强烈的自我蔑视外表化了。因为他的自我正确论使他看不到问题的产生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只是觉得自己被滥用了,成了牺牲品;因为他看不到他的绝望的根源在于其自身,他一定要找别人为之负责。他们毁了他的生活,他们必须作出弥补,他们必须自食其果。【正是这种仇恨,而不是什么别的因素,扼杀了他全部的同情心和怜悯心。】为什么他要同情毁了他生活的人?而且他们还过得比他好?在某些情况下,复仇的欲望非常明显;他可能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关于他父母。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种复仇欲望是一种渗透全身的性格倾向。
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施虐狂觉得自己遭排斥、在劫难逃而胡作非为,以疯狂的报复心态把仇恨洒向别人。我们还知道他通过使别人痛苦来减轻自身的痛苦。但是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单单是破坏性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为什么很多施虐狂都有如此高昂的激情。【对施虐狂来说,他一定有所获取,这种获取对施虐狂至关重要。】这种说法可能同施虐是无望的产物这一假设自相矛盾。一个无望的人怎么可能有所希望而且还去追寻这种希望呢,更不用说如此尽心竭力地去寻求了?然而事实上,从主观角度来看,施虐狂确实可以从中获取很多。贬低他人,他不仅可以减轻自己难以忍受的自我轻蔑,而且还可以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当他塑造他人的生活时,他不仅获得令人兴奋的支配他人的力量,他还找到了生活的替代意义。】当他在感情上利用他人时,他为自己找到了替代的情感生活,这种替代缓和了他的情感贫瘠。当他打败别人时,他有获胜的洋洋自得,这种得意遮掩了他自己绝望的失败。追求复仇的胜利可能是他最强烈的动力。
他的虐待癖满足了他对刺激的需求。【一个健康、稳定的人不需要这样的刺激。一个人越成熟,对刺激的需求就越少】【但是一个施虐狂的情感生活是一片空白。】【除了愤怒和洋洋自得,他所有的感情都窒息了。他需要这些尖锐的刺激使自己觉得还活着。】
【最后,虐待别人赋予他力量和自豪感,这反过来又加强了他无意识的全能感。】在分析过程中,对自己的施虐倾向,病人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当他刚知晓自己的施虐倾向时,他对这些倾向持批评态度。但是这种暗含的拒绝并非全心全意;他只是对现状口头说说而已。他的自我厌恶症会间隙发作。【在后期,当他快放弃施虐的生活方式时,他会突然感到自己就要失去宝贵的东西。随心所欲地对待别人的那种得意感,他可能是第一次有意识地体验到。】他会表示他的忧虑,怕心理分析会把他变成一个可鄙的懦弱无能的人。而且,像在分析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那样,病人的忧虑是有充分主观根据的:失去那种控制别人为自己感情需要服务的力量,他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可怜的、无用的家伙。慢慢地他会认识到从施虐行为中得来的力量和自豪感只不过是一种可怜的替代品。【自己之所以觉得它们很宝贵只不过是因为真正的自豪感无法得到。】
当我们明了这些获取的本质意义时,我们就不会觉得这种说法自相矛盾:【一个无望的人也会疯狂地去追求。但是他追求的不是更多的自由或更好的自我实现,那些使他变得无望的一切依旧没有改变,他也不想去改变。他所追寻的只不过是替代品。】
情感上有所得是通过替代性的生活获取的。施虐的意思就是靠侵犯他人生活,这种侵犯主要是破坏性的。但这是一个被彻底打败的人唯一能过的生活方式。他追求目标时的不顾一切出自一个人绝望时的无所顾忌。既然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他只会得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施虐行为是有积极目标的,必须被看作是企求补偿。【而如此狂热地追索这个目标是因为胜过他人的快感可以使施虐者摆脱失败的悲惨感觉。】
但是这些施虐行为所含的破坏性因素不会不对施虐者本身产生影响。我们前文提到过,这会加剧他的自我轻视感。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会导致焦虑。【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施虐者害怕被虐者反击:他害怕别人会像他对待他们,或者像他想对待他们一样来对待他。】在他的意识当中,这不是害怕,而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只要有机会,就会“凶狠地处置他”——也就是说,【如果他不是一直处于进攻性的防御中的话。】他必须随时警惕,预测任何可能的攻击,以保证使自己不受侵犯。潜意识里,他相信自己是不可侵犯的,这一点很重要。这使他有一种高傲的安全感:他不可能被伤害,他不会被扔弃,他不会出事,他不会生病;实际上,他永远不会死。【假如他真的被他人或被环境伤害,他虚假的安全感一旦被砸烂,他就会痛不欲生。】
【他的焦虑,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害怕他自身那些暴躁的、毁灭性的成分。他觉得自己就像是随身携带着一枚装满炸药的炸弹,必须有高度的自我控制和随时随地的警戒才能防止它爆炸。】当他喝酒时,因为受酒精影响而有所松驰,这些危险成分就会暴露出来。他会变得极具破坏性。在特定条件下,他或许会意识到这种冲动对他意味着诱惑。因此,在左拉小说《人兽》里,当施虐狂被一个女孩吸引时,他惊恐万状,因为这种吸引激发了他谋杀她的冲动。目睹一场事故或一件残暴的事都会使他陷入恐慌,因为这些唤醒了他自己的破坏冲动。
这两种因素——自我轻视和焦虑不安——是施虐冲动被抑制的主要原因。抑制的程度有所不同。通常,这些摧残性的冲动只是不被自己知晓而已。一般来说,这么多的施虐行为不为本人知晓简直令人吃惊。他只意识到他偶尔有虐待弱者的欲望,当读到施虐举动时会很激动,或者有一些比较明显的施虐幻想,仅此而已。这些零星的发现仍然是彼此孤立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对他人所做的种种极大部分是无意识的。他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的麻木是使问题模糊的一个因素;如果这层迷雾不驱散,他是无法从情感上体验到他所做的事情的。而且,他用来掩饰施虐倾向的种种理由非常巧妙,不仅欺骗了他自己,也骗过了那些被虐待的人。【我们应该记住施虐是严重神经症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使用什么样的理由来掩饰真相得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神经症引发了病人的施虐倾向。比如,顺从型病人会下意识地用假装的爱来奴役他的同伴。他的种种要求会被归因于他的需求。因为他是如此孤弱害怕,或是病得这么厉害,同伴应该为他服务。因为他不能孤零零地一个人,同伴应该一直陪着他。他会下意识地通过他的表现间接地表达他的谴责:别人让他遭了多少罪。
而进攻型患者却公然地表示他的施虐倾向——这并不是说他要比顺从型病人更知晓自己的施虐倾向。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出他的不满、蔑视和要求,他觉得他不仅完全有理由这样做,而且他这样做是出于坦诚。他一点都不顾及别人,自私地利用他们,把自己的行为归诸外在原因,恐吓他们说是他们酷待了他。
超然型病人,他不引人注目地表示他的施虐倾向。他会悄悄地挫伤别人,他动不动就后缩,让别人觉得是他们在束缚他,妨碍他,使他们感到不安,而他自己却在一边暗笑他让他们做了傻瓜。
但是施虐冲动也可能因压抑得太深而导致倒错施虐症。情况是这样的,他非常害怕自己的施虐冲动,他尽可能地后缩,不让冲动暴露出来被自己和他人察觉。【他逃避一切断然的、进攻性的、敌对的东西,其结果是产生彻底的自我压抑。】
可以概略的说明这是怎样一个过程。尽量后缩,不去奴役他人变成不能下达任何命令或做任何吩咐,更不用说承担起责任或领导他人。在施加影响、提出建议时过分谨慎。甚至连最正常的嫉妒也被抑制。最仔细的观察者也只会注意到当事情不如他意时,他会头痛,胃不舒服或有其他一些症状。
【不去利用他人,自己尽可能地后缩导致自我谦避倾向的产生。】它表现在不敢表述任何愿望,甚至都不敢有任何愿望;不敢反抗虐待,甚至都不敢感到自己受到虐待;把他人的期望和要求看作比自己的更合理,更重要;宁可被他人利用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他进退两难。他害怕自己想去利用他人的冲动,但又蔑视自己的不够武断,认为是怯懦的表现。当他被人利用时——这是自然会发生的——他陷于无法解决的困境,因而产生抑郁或其他功能障碍。
同样地,他不仅不去挫伤他人,还会过分关心不要使他人失望,他考虑周到且慷慨大方。【他会竭力避免任何会伤害他人感情或会侮辱他人的事。】他会本能地找一些“好话”来说,比如一句赞扬的话,以增加他们的自信。他会自动地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一大堆的道歉话。如果他必须批评他人的话,他的批评是最和缓的。甚至当别人粗俗地侮辱他,他也仅表示他的“理解”。而实际上他对屈辱非常敏感,在内心忍受着极度的痛苦。
情感上的施虐性玩弄,如果被抑制太深的话,会产生自己毫无吸引力的感觉。因此病人会真的相信——尽管通常有相反的证据——他对异性毫无吸引力,他只能满足于别人留下的残渣。说到这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只不过是另一种说法而已,他自己也已经意识到了,这可能只是他自我轻视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其意义在于这种无吸引力的想法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退却,对征服和拒绝这种令人激动的诱惑的退却。在心理分析过程中会逐渐明了,病人在潜意识中虚化了他的爱情关系。一种奇特的变化会发生:“丑小鸭”意识到了他吸引他人的欲望和能力,但当他们对他的举动当真时,他会马上用义愤和轻蔑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这种情况造成的人格特征具有欺骗性,很难评估。这同顺从型有着极其惊人的相似性。实际上,公然施虐者通常属于进攻型,而倒错施虐者一开始基本上主要为顺从倾向。两者的相同点在于,【他在童年时期深受打击,因而不得不屈从。】他可能篡改了他的感情,把对压迫者的恨转为对他的爱。当他长大时——【可能是在青春期——这种冲突变得难以忍受,他把超然当作避难所。】但是当他面临失败时,他又无法把自己孤立在象牙塔里。他好像又回复到了原先的依赖状态,但是有一点区别:【此时他对情感的需要变得如此不顾一切他愿意出任何价钱,只要自己不被孤零零地扔下。】而同时他找到感情的机会却减少了,因为他对超然的需求-——这种需求仍然存在——不断地干扰他同他人维系在一起的欲望。这种挣扎拖垮了他,他变得无望,产生了施虐倾向。但是因为他对他人的需求非常强烈,他只得压制自己的施虐倾向,试图退却以掩盖自己的施虐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同他人相处是一种负担——虽然他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显得害羞、不自然。他总是在扮演一个违背他施虐冲动的角色。】很自然地他认为他是确实喜欢别人的;所以当在心理分析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他们其实没有任何感情,至少不能肯定是什么样的感情时,他非常震惊。在这个时刻,他会倾向于把这种情感缺乏看作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实际上,他只是在摆脱他自己假装出来的好感,而且在潜意识里宁愿什么都感觉不到,也不愿意去面对他自己的施虐冲动。只有当他认识到这些冲动并开始去克服它们,他才有可能对别人产生真正的好感。
一个训练有素的观察者能觉察到某些因素意味着施虐倾向的存在。首先,总是能发现病人用一些阴险的手段恐吓、利用、挫伤他人。虽然是无意识的,【但是可以感觉到他对他人有一种轻蔑感,只是表面上他把自己的轻蔑归因于他们道德水准太低下。】此外还有一些彼此不协调的事情显露出施虐的迹象。【比如有时候他可以无限耐心地忍受住别人对他的施虐行为,但是有时候却对很细微的支配、利用和侮辱敏感之极。】最后,他给人“受虐狂”的印象——即沉迷于被虐待的感觉。但是因为这个术语和它所含的意思容易引起误解,所以最好不用它,我们只描述一下有关的一些要素。因为老是抑制自己不去坚持自己的权利,这个倒错的施虐症患者很容易受到虐待。而且,【因为他对自己的怯懦很生气,他通常会被公然施虐狂吸引,既羡慕又憎恶——就像后者,察觉到他甘愿受虐,也被他所吸引。】【这样,他使自己处于被利用、被挫伤、被侮辱的地位。而他其实根本不欣赏这种被虐的乐趣,反而感到非常痛苦。】他从中得到的只是他通过别人实践了自己的施虐冲动,而不用去面对他自己的施虐倾向。他觉得自己很清白,并对他人的施虐行为感到很义愤——而同时却在希冀有那么一天,他能强过他的施虐伙伴,能够征服他。
弗洛伊德也看到了我所描述的情况,但是他没有根据的笼统结论使他的发现变得没有说服力。为了把这些发现框入他的整个哲学构架,他把它们当作证据来证明人天生是破坏性的,不管外表上看起来有多好。而实际上,这种状况只是某种特定神经症的个别结果。
我们大大地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施虐狂是性变态,或者用精巧的术语来说明他的卑鄙和恶劣。性变态相对来说并不多见,即使真的出现,也只是病人对待他人总体态度的一种表现方法而已。破坏性倾向无可否定,但是当我们了解这些倾向后,我们发现在非常不人道的行为后面是一个痛苦挣扎的人。这样的发现使我们有可能来医治这样的一个病人,【我们把他看作一个绝望的、被生活击垮了的人,他在寻求生活的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