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2040会撞地球吗?---Eskey神秘学笔记
![]() |
小行星撞地球预言---Eskey神秘学笔记
http://weibo.com/eskey
临近2012年12月21,末日的预言就特别兴盛,这不最近NASA公布小行星“2001AG5”将会在2040到2047年之间撞击地球的消息。小行星撞地球的争论又开始复活。我挖了一些资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起坐看“撞击论”。
许多小天体经常和地球相撞。天体的体积和撞击地球的频率关系是逆相关。 直径约 1 公里的小行星平均 500,000 年撞击地球一次。较大物体的撞击,例如直径 5 公里的天体平均大约每一千万年撞击地球一次。最近一次直径 10 公里以上撞击地球的天体是 6500万年前造成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天体。 一颗直径约15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地区,部分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命运。
历史上人类也有很多关于行星撞击的记载和神话传说,比如以下几个
Nemesis复仇女神
涅墨西斯(Nemesis)亦称为黑暗伴星,是一科学家假设出来的可能存在的太阳伴星。根据科学家的推测,涅墨西斯的近日点为一光年,远日点则为三光年,距离太阳50,000至100,000个天文单位。科学家推测涅墨西斯非常暗淡,是一颗褐矮星或红矮星。涅墨西斯星在希腊神话中就有记载,并且是复仇女神的化身。
据推断,该伴星的公转周期为2600万年,在经过奥尔特云带时,干扰了彗星的轨道,使数以百万计的彗星进入内太阳系,从而增加了与地球发生碰撞的机会。有研究表示,这颗伴星有七颗行星,前五颗十分细小,第六颗叫homeworld、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第七颗称为尼比鲁。
![]() |
Nibiru苏美人记载
传说,很久的以前,世上只有三个真神,祂们分别象征太阳(阿普苏)、水星(穆木)及提亚马特。新的神在这段时间开始诞生。第一对象征着金星(拉哈姆)和火星(拉赫姆),第二对象征着木星(基莎)和土星(安莎),第三对象征着天王星(阿努)和海王星(恩基,亦称努迪穆德)。象征着天王星的神诞生了佳佳(象征冥王星的神)。奇怪的是,苏美尔人并没有把佳佳放在恩基的后面,而放在土星的后面,作为土星的助手及信使。恩基生下了马杜克,即是尼比鲁。
尼比鲁的公转轨道横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7200年前,当尼比鲁公转到和太阳的距离比较近的地方时,开展了一次大破坏。它撞碎了海王星的一粒卫星,并扰乱了天王星的自转轴,使它由向东自转变成了向西自转。它亦撞碎了土星的三粒卫星,这三粒卫星便成为了土星的光环。他直接绕过了木星及火星,并抵达提亚马特。幸好,尼比鲁只是把提亚马特十一个卫星其中的十个卫星撞碎,留下了一颗叫做金古的卫星,然后绝尘而去。然后,距离现在约3600年前,尼比鲁又再到达提亚马特。这次,尼比鲁的一颗卫星北风撞上了提亚马特。不幸地,它击碎了提亚马特,其中一半被另一颗行星击碎,就变成了现在的小行星带。另一半就被尼比鲁撞歪了轨道,成为现在的地球。另外,尼比鲁重返现在的内奥特云的时候,把佳佳推到新的轨道,即是现在的冥王星。
![]() |
根据推断,尼比鲁将于2012年12月重返地球,并且会在地球身边掠过。然后,地球上将会发生大地震、大海啸、大台风、大旱大涝大雪等情况纷纷出现,给地球造成灾难。这次大灾难将会在2014中才结束。据推测,在2014年7月,地球上70%的生物会死于这次灾难。等到灾难结束后,地球将完全改变。而且,人类很可能因为这次灾难而灭绝。
Maya玛雅预言
玛雅历法并没有结束于2012年,玛雅人自己也没有把这一年当作是世界的末日。玛雅文化研究专家、美国科尔盖特大学考古天文学家安东尼阿维尼看来,玛雅预言中关于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说法是一种被误解的说法。那一天是玛雅历法中重新计时的“零天”,表示一个轮回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而并非指“世界末日”。
![]() |
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人类一次新的开始,但地球的重力会发生变化,一些小行星将朝地球方向飞来。科学家用电脑模拟显示,2012年地球与太阳的磁极同时颠倒,可能引发系列混乱———磁力危机威胁地球,据印度报业托拉斯3月1日消息,一项电脑模拟预测显示,地球与太阳的磁极将于2012年发生颠倒,所引发的地球磁力混乱可能对人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爱因斯坦在1955年就提出了地级在之前就发生过转变,北极在8亿年前是在太平洋中心,阿拉斯加在赤道上。
Gravitation牛顿为世人贡献的“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是太阳和地球等天体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没有万有引力天体将无法相互吸引形成天体系统,而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也将不会出现。万有引力同时也使地球和其他天体按照它们自身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转,月球按照自身的轨道围绕地球运转,形成潮汐,以及其他我们所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 |
牛顿的万有引力的概念和量化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初,直到相对论证明其在超距作用上的观点站不住脚后。德国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对万有引力进行了全新的解释。爱因斯坦认为:物质对四元时空的扭曲,产生了牛顿以某些吸引力为原因解释的所谓天体按照测量出的弯曲轨道运行的宇宙。
牛顿承认地球本身存在很强的引力,总会有陨石、彗星或是小行星被地球吸引过来。并且他也调查过很多撞击事件,并加以研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7%E6%9C%89%E5%BC%95%E5%8A%9B
而NASA透露目前地球附近直径100公尺的小行星超过4700颗。其中就有下面出场的这一颗。
2011 AG5小行星
撞地球的概率为625分之一
这个小行星宽约140公尺,根据科学家的计算,直径大于1千米的小行星以及超过600米的彗星、原则上都可能成为“地球的敌人”。 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1_AG5
2011 AG5于2011年1月8日由莱蒙山天文台口径1.5米的反射望远镜发现,这个当时视星等19.6的天体。它的直径大约是0.14公里,并且小行星中心指出2040年时它距离地球最近,只有0.001920天文单位(287200公里)的潜在近地天体。
截至2011年10月,2011 AG5和2007 VK184是目前已知在杜林危险指数上不是评为0级的近地天体。在巴勒莫撞击危险指数上它的指数值是-1.12。2011 AG5在2011年的撞击可能性是地球的撞击危险背景等级的至少13倍,这是经由相同或更大天体直到可能撞击日期的平均风险而定的。
很多朋友看到这个指数,那个指数不免有些晕眩,我们下面逐一来讲解。
PHO什么是潜在威胁天体?
潜在威胁天体 (PHO) 是轨道有可能接近地球的一颗小行星或彗星,并且它们的大小足以在与地球发生撞击事件时对撞击的区域造成重大的影响。
一颗天体将会被考虑是潜在威胁天体:如果它的最小轨道交会距离 (MOID) 小于0.5天文单位,而且它的直径不小于150米 (大约500英呎)。这样大小的天体撞击到土地,或是撞击在海洋引起史无前例的海啸,都足以导致人类居住的区域受到影响。平均每一万年会发生一次造成如此影响的事件。
Torino scale什么是杜林危险指数?
是一套用作衡量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指标,包括小行星和彗星。通常会给天文学家和公众透过整合撞击机会率和破坏力成一个数值,来评估其天体撞击地球的严重性。类似的指标有巴勒莫撞击危险指数(Palermo Technical Impact Hazard Scale),但比前者稍复杂。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6%9E%97%E5%8D%B1%E9%9A%AA%E6%8C%87%E6%95%B8
![]() |
这种大小的小行星足可以给全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而某一个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小行星甚至可能正朝着地球撞过来。周期长的彗星往往较一般的小行星来得大,撞击速度是小行星的两倍多,因此对地球而言有更大的威胁性。而且,这样的“不善来客”通常只有飞行到木星轨道附近甚至更近的时候才能被发现,而这时候离它飞临地球轨道往往只有几个月了,最多也不超过18个月,留给我们采取防卫性措施的时间非常少。何况,对那些虽然个头更小但数量却更多的近地物体,我们知道的还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这些小行星当中同样会存在都市的潜在杀手,海啸地震的制造者。
AU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以天文单位(AU)来测量距离。
行星之间的距离是有规律可循的,在高倍望远镜发明之前,天文学家是依靠计算来寻找行星轨道的,比如天王星、海王星的轨道都是被推算出来的。
![]() |
1AU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598,000公里(93,000,000英里)。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39AU,木星则约是5.2AU。最常用在测量恒星距离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大约相当于63,240天文单位。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公转周期为周期变化著,最靠近太阳的位置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Asteroid小行星带
1760年有人猜测太阳系内的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构成一个简单的数位系列。
按这个系列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个空隙,这两颗行星之间也应该有一颗行星。
18世纪末有许多人开始寻找这颗未被发现的行星。著名的提丢斯-波得定则就是其中一例。
当时欧洲的天文学家们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科研专案,在哥达天文台的领导下全天被分为24个区,欧洲的天文学家们有系统地在这24个区内搜索这颗被称为“幽灵”的行星。但这个专案没有任何成果
![]() |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在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中,有98.5%是在这里被发现的。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属组成,围绕着太阳运动的小天体。因为在比较上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为数多达50万颗,所以这个区域被称为主小行星带,简称“主带”。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8F%E8%A1%8C%E6%98%9F%E5%B8%A6
看到这么多古代的记载,和现代科学的指数报告,不免叫人有些揪心,难道说人类就要坐以待毙了吗?我认为当然不能。我们人类一定会不懈努力的去对抗外界的环境。
Armageddon末日拯救行动
美国宇航局(NASA)正在对宇航员进行培训,为未来的小行星登陆任务做准备。登陆小行星后,宇航员将对小行星表面进行研究,采集矿物样本。如果所登陆的小行星对地球构成威胁,他们还要用武力摧毁小行星,就像科幻大片《绝世天劫》中的情节一样。
登陆小行星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小行星的恶劣环境。此外,这种登陆也对地球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旦科学家发现有小行星逼近地球,宇航局便可派遣宇航员登陆,最后摧毁这颗小行星,就像科幻大片《绝世天劫》中描述的情节一样。
![]() |
根据不久前公布的宇航局“黎明”号飞船的观测发现,宽度达到120英里(约合193公里)的灶神星脱落的陨星中大约有6%撞击地球。这颗小行星富含金属和矿物,其中包括铁和镁。在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好莱坞科幻大片《绝世天劫》中,宇航员和石油钻探工人被派往一颗即将与地球发生相撞的小行星。他们在小行星上钻洞而后放置核弹并引爆,最后成功拯救地球。
宇航员将被送往佛罗里达州沿岸的一个水下基地,接受为期12天的培训。培训将在大西洋海面以下65英尺(约合20米)处进行,用于模拟小行星上的低重力环境。培训中,他们将测试用于小行星探索任务的设备。虽然参加培训并不意味着皮克一定能够参加未来的小行星任务,但他可以进入候选宇航员决选名单。目前,宇航员正在了解小行星探索任务的相关情况简报,同时参加在陆地上进行的培训,为海底培训做准备。
![]() |
http://discovery.163.com/12/0515/10/81HO5N7N000125LI.html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5/15/14537777_0.shtml?_from_ralated
Name小行星的命名
C-型小行星253 Mathilde
小行星的名字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面的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的一部分是一个名字。每颗被证实的小行星先会获得一个永久编号,发现者可以为这颗小行星建议一个名字。这个名字要由国际天文联会批准才被正式采纳,原因是因为小行星的命名有一定的常规。因此有些小行星没有名字,尤其是在永久编号在上万的小行星。假如小行星的轨道可以足够精确地被确定后,那么它的发现就算是被证实了。在此之前,它会有一个临时编号,是由它的发现年份和两个字母组成,比如2004 DW。
第一颗小行星是皮亚齐于1801年在西西里岛上发现的,他给这颗星起名为谷神•费迪南星。前一部分是以西西里岛的保护神谷神命名的,后一部分是以那波利国王费迪南四世命名的。但各国学者们对此不满意,因此将第二部分去掉了,所以第一颗小行星的正式名称是小行星1号谷神星。
此后发现的小行星都是按这个传统以罗马或希腊的神来命名的,比如智神星、灶神星、义神星等等。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小行星被发现,最后古典神话的名字都用光了。因此后来的小行星以发现者的夫人的名字、历史人物或其他重要人物、城市、地点、童话人物名字或其他神话里的神来命名。比如216 豔后星是依据埃及女王克丽欧佩特拉命名的,2001 爱因斯坦是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命名的,17744 福斯特是依据女演员茱蒂•福斯特命名的,小行星1773是按格林童话中的一个侏儒命名的,145523 鹿林是以中央大学在台湾鹿林山的发现地点鹿林天文台为名...等等。截至2011年5月21日,已计算出轨道(即获临时编号)的小行星共969626颗(查询),获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共279722颗(查询),已命名的小行星共16,528颗(查询)。
History 部分与华人有关的著名小行星
主条目:与华人有关的小行星列表
第一颗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小行星:139 瑞华星(Juewa)(发现者J.C. Watson)
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1125/3789 中华(China) (发现者张钰哲,后1125更改为3789)
第一颗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802张衡(Zhang Heng)(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第一颗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小行星:2045北京(Peking)(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第一颗以中国县名命名的小行星:3611大埔(Dabu)(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第一颗以台湾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2240蔡(Tsai)(发现者哈佛大学天文台)
第一颗以中国太空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256神舟(Shenzhou)(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为表扬香港中学生陈易希在发明上的成就命名的小行星:20780陈易希星(Chanyikhei)(发现者LINEAR小组)
为表扬香港中学生陈嘉键在发明上的成就命名的小行星:23165陈嘉键星(Chankakin)(发现者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林肯实验室)
为表扬建国中学学生陈泓任在美国英特尔国际科技展览会上的成就命名的小行星:23279陈泓任星(Chenhungjen)(发现者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林肯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