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成公平正义的利己主义流氓
伪装成公平正义的利己主义流氓
近日看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在其“福利-平等”篇中提及了一个概念“无知之幕”(详请百度《正义论》),顿觉点破了很多困扰。简单地说,就是只有在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处境处于失明无知之时,他才能公正地评价某些事。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近年来呼声高涨的“高考开放户籍制度”一事,学者、记者、人大代表纷纷上书呼吁放开户籍限制,个个义愤填膺为名请命状,力数高考户籍的罪恶。如果是你,你认为他们的呼声是否正义呢?嗯,北京上海分数多低啊,山东湖北河南安徽的考生多不公平啊,他们为什么不能去北京上海享受低分数线呢,所以,你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打破这种不公就是追求正义。那好,请你站到无知之幕后面,当大幕拉开,你发现你是青海或者海南的考生,开放的户籍限制引来了大量的山东湖北考生,原来老少边穷地区的照顾分数被炒高到你可望不可及,你还觉得开放户籍是正义的么?
程序正义(也就是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还是补偿性正义(在结果上照顾弱者),这是个永恒的社会公平跷跷板,争论的目的是寻找到那个保持平衡的支点。然而,在高考开放户籍的问题上,我既没有发现与寻求程序正义有关,更没有补偿性正义的存在。如果寻求公平竞争,那应该诉求的是全国统考,统一分数线录取啊。如果寻求补偿性正义,应该在统考的基础上给户籍在老少边穷省份的考生加分啊。为什么这些代表、学者们选择性无视这个方案呢?很简单,他们诉求的是参与分享“不公正”的权利,而非公平,补偿性正义的加分他们自是不想给的,他们的正义只是对自己的正义。
我们寻求正义,却连什么是正义都不愿意花时间去闹明白,群情不被当枪使才怪,那些抢占了道德制高点的不是圣徒,而是流氓。
这种现象发生有几个要件:
1.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利用政府或体制的信用透支,获取受众先导性的偏向,也就是常见的“政府说的肯定是假的”现象;利用小猫小狗更可爱的心理等等。
2.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别人相信的东西——利用群体的弱智性特征,勒庞在百多年前就指出即使以一群聪明人组成的群体,其群体智商亦远远低于普通人,电视上也有“电视语言”这种奇特的降智现象。微薄网络时代更是将这种群氓现象充分剥光展示(有兴趣可搜“一氧化二氢”恶作剧)。
3.似是而非的“公平正义”诉求——故意模糊、混淆或断章取义,通常将少数人的利益诉求包装成社会不公,但选择性无视其存在的基础条件和现实约束。
我很担心,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学会操纵绑架舆论,消费民众正义感。而独立思考和实现正义(或者说利益平衡)的合理程序都需要时间和培养,从现状来看,一方面现有体制会因为矛盾的加剧进一步收紧舆论禁止思考,一方面反弹的社会压力又刺激情绪化发泄。最终会呈现出以事件点燃的暴民政治来恢复社会平衡,这种状态必会被人操纵,以牺牲某个阶级的利益来给社会情绪泄压,而利己主义者火中取栗误导大众,社会难以进步。
为了不成为被人操纵的群氓一份子,至少请做以下努力:
1. 独立思考的习惯。
2. 在评判公平不公平的时候请站在“无知之幕”后面思考。
3. 解决方案导向,情绪化发泄不解决问题。
3. 对公民社会的耐心和信心,问题不会因为更改体制而一笔勾销,那是仙境,不是人间,社会的进步是一点一滴一事一规积累起来的。
近日看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在其“福利-平等”篇中提及了一个概念“无知之幕”(详请百度《正义论》),顿觉点破了很多困扰。简单地说,就是只有在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处境处于失明无知之时,他才能公正地评价某些事。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近年来呼声高涨的“高考开放户籍制度”一事,学者、记者、人大代表纷纷上书呼吁放开户籍限制,个个义愤填膺为名请命状,力数高考户籍的罪恶。如果是你,你认为他们的呼声是否正义呢?嗯,北京上海分数多低啊,山东湖北河南安徽的考生多不公平啊,他们为什么不能去北京上海享受低分数线呢,所以,你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打破这种不公就是追求正义。那好,请你站到无知之幕后面,当大幕拉开,你发现你是青海或者海南的考生,开放的户籍限制引来了大量的山东湖北考生,原来老少边穷地区的照顾分数被炒高到你可望不可及,你还觉得开放户籍是正义的么?
程序正义(也就是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还是补偿性正义(在结果上照顾弱者),这是个永恒的社会公平跷跷板,争论的目的是寻找到那个保持平衡的支点。然而,在高考开放户籍的问题上,我既没有发现与寻求程序正义有关,更没有补偿性正义的存在。如果寻求公平竞争,那应该诉求的是全国统考,统一分数线录取啊。如果寻求补偿性正义,应该在统考的基础上给户籍在老少边穷省份的考生加分啊。为什么这些代表、学者们选择性无视这个方案呢?很简单,他们诉求的是参与分享“不公正”的权利,而非公平,补偿性正义的加分他们自是不想给的,他们的正义只是对自己的正义。
我们寻求正义,却连什么是正义都不愿意花时间去闹明白,群情不被当枪使才怪,那些抢占了道德制高点的不是圣徒,而是流氓。
这种现象发生有几个要件:
1.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利用政府或体制的信用透支,获取受众先导性的偏向,也就是常见的“政府说的肯定是假的”现象;利用小猫小狗更可爱的心理等等。
2.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别人相信的东西——利用群体的弱智性特征,勒庞在百多年前就指出即使以一群聪明人组成的群体,其群体智商亦远远低于普通人,电视上也有“电视语言”这种奇特的降智现象。微薄网络时代更是将这种群氓现象充分剥光展示(有兴趣可搜“一氧化二氢”恶作剧)。
3.似是而非的“公平正义”诉求——故意模糊、混淆或断章取义,通常将少数人的利益诉求包装成社会不公,但选择性无视其存在的基础条件和现实约束。
我很担心,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学会操纵绑架舆论,消费民众正义感。而独立思考和实现正义(或者说利益平衡)的合理程序都需要时间和培养,从现状来看,一方面现有体制会因为矛盾的加剧进一步收紧舆论禁止思考,一方面反弹的社会压力又刺激情绪化发泄。最终会呈现出以事件点燃的暴民政治来恢复社会平衡,这种状态必会被人操纵,以牺牲某个阶级的利益来给社会情绪泄压,而利己主义者火中取栗误导大众,社会难以进步。
为了不成为被人操纵的群氓一份子,至少请做以下努力:
1. 独立思考的习惯。
2. 在评判公平不公平的时候请站在“无知之幕”后面思考。
3. 解决方案导向,情绪化发泄不解决问题。
3. 对公民社会的耐心和信心,问题不会因为更改体制而一笔勾销,那是仙境,不是人间,社会的进步是一点一滴一事一规积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