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陈凯歌致敬
昨晚看了《梅兰芳》,到现在思绪还没从里面出来。
从开演5分钟起,到电影结束,心情一直没有平息过,中间某些部分(特别是和十三燕对台一段),更是达到“毛骨悚然”的地步。
这部片对我的震动,已超越感官、审美甚至情感的层面,而到达伦理的层面,甚至直接触动精神皈依的问题。
十年前恐怕不能完全看懂这部片,因为那时候对何谓中国人、何谓中国文化还无真正的理解,也无真正的同情,那还是迷恋洋玩意儿的年纪。
梅兰芳和十三燕的对决,简直就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变迁的一个绝妙隐喻,其中谁是谁非无人能辨,甚至也不必辨,保守与变革的对立和辨证时至今日仍然是知识人的切肤之痛——难得的是电影中失败者对成功者的宽恕和期许,那是跳出了历史困境的人性光辉。
不敢说这部电影完美,其中有许多地方尽可争议(历史的、传记的和电影技术的),但作为整体,它是完整、可信的,作为观者我完全buy in,两个半小时中几乎没有一刻置身戏外。
在重现民国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氛围上,我认为此片远胜过李安的《色·戒》(虽然李安已竭尽全力),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精致、用心建立起环境的真实性,而绝大多数(几乎所有)的民国题材影视作品在这第一步上就已经败北。
编剧出色,不仅是那几条漂亮的警句,更是因为饱满的剧力,全篇几乎没有冗笔,寥寥几句对白就能勾勒出人物关系中的暗涌。
表演上,黎明没有许多人说的那么差,不算很出彩,但得体:可以说“不辱使命”;孙红雷不错,但比他演反派的时候猥琐了一点,不太像《国剧艺术丛考》的作者;章子怡好,然而和她从前的角色还是相似;王学圻先生的表演无以复加,那已经不是表演,而是附体,十三燕的戏不输给史上任何一个最佳男配角。
最后的致敬给陈凯歌。
对我来说,《梅兰芳》甚至超过《霸王别姬》,同样是写伶人,《霸王别姬》写的是艺术中的疯魔、异化和心理的扭曲,而《梅兰芳》则是通过艺术而得到提升和救赎:《梅》中戏疯子是邱如白,而“戏圣”才是梅兰芳——《梅兰芳》从审美之维升华到了伦理之境,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格。
PS. 说一个缺点,而且是很严重的缺点,我觉得电影里梅兰芳的唱腔不好听,不知道谁配的。当然,我是外行。
从开演5分钟起,到电影结束,心情一直没有平息过,中间某些部分(特别是和十三燕对台一段),更是达到“毛骨悚然”的地步。
这部片对我的震动,已超越感官、审美甚至情感的层面,而到达伦理的层面,甚至直接触动精神皈依的问题。
十年前恐怕不能完全看懂这部片,因为那时候对何谓中国人、何谓中国文化还无真正的理解,也无真正的同情,那还是迷恋洋玩意儿的年纪。
梅兰芳和十三燕的对决,简直就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变迁的一个绝妙隐喻,其中谁是谁非无人能辨,甚至也不必辨,保守与变革的对立和辨证时至今日仍然是知识人的切肤之痛——难得的是电影中失败者对成功者的宽恕和期许,那是跳出了历史困境的人性光辉。
不敢说这部电影完美,其中有许多地方尽可争议(历史的、传记的和电影技术的),但作为整体,它是完整、可信的,作为观者我完全buy in,两个半小时中几乎没有一刻置身戏外。
在重现民国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氛围上,我认为此片远胜过李安的《色·戒》(虽然李安已竭尽全力),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精致、用心建立起环境的真实性,而绝大多数(几乎所有)的民国题材影视作品在这第一步上就已经败北。
编剧出色,不仅是那几条漂亮的警句,更是因为饱满的剧力,全篇几乎没有冗笔,寥寥几句对白就能勾勒出人物关系中的暗涌。
表演上,黎明没有许多人说的那么差,不算很出彩,但得体:可以说“不辱使命”;孙红雷不错,但比他演反派的时候猥琐了一点,不太像《国剧艺术丛考》的作者;章子怡好,然而和她从前的角色还是相似;王学圻先生的表演无以复加,那已经不是表演,而是附体,十三燕的戏不输给史上任何一个最佳男配角。
最后的致敬给陈凯歌。
对我来说,《梅兰芳》甚至超过《霸王别姬》,同样是写伶人,《霸王别姬》写的是艺术中的疯魔、异化和心理的扭曲,而《梅兰芳》则是通过艺术而得到提升和救赎:《梅》中戏疯子是邱如白,而“戏圣”才是梅兰芳——《梅兰芳》从审美之维升华到了伦理之境,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格。
PS. 说一个缺点,而且是很严重的缺点,我觉得电影里梅兰芳的唱腔不好听,不知道谁配的。当然,我是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