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的七个斷想(旧文回迁)
一.两个基督的受难——华莱士与耶稣
我一向喜欢梅尔.吉布森导的电影,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个人认为,《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手中的紫荆花和《基督受难记》中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耶稣都可以名标世界电影史册了。他们的不同在于,华莱士只是个历史上的英雄,换句话说,是勇敢的凡人;耶稣则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是神的代言人,是圣洁的“万王之王”。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一凡一圣,都是将自己的生命终结于世俗的受难中,两个人的血都是红彤彤的。
仔细想来,会发现这两个男主角还有很多共同性存在着,比如:耶稣的被捕是出于犹大的出卖,华莱士则是被苏格兰保守贵族出卖;耶稣试图拯救的是人类的灵魂,华莱士也是在为大众的自由而战;刑场上,人群中分别出现了一个女性的形象,华莱士看到了亡妻的身影,耶稣则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受难中,华莱士在被掏出内脏的苦楚下喊出了“自由”,耶稣则在手足被钉于十字架后还在为迫害他的犹太祭司忏悔…………,两个人都具备着不可摧毁,不可磨灭的坚强意志和信仰心。
一般常见的宗教画里有一个常见的不正确点,王政时代的罗马在钉死犯人的时候是钉两手的腕骨,因为掌心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而耶露撒冷时期通常把人钉死在一根直木柱子上,也就是说,十字架其实是后世的产物。耶稣死在一根直木上而并非是作为基督教信仰物的十字架上,这是历史的真实,我们通常所见的只是两种流行的谬误的混合形象而已。
我愿意把梅尔.吉布森的影片统称为“受难片”。如果说耶稣是宗教的圣者,那么华莱士也可以算是世俗的圣者了。两个“基督”的受难给了我很深的启示和感动,在道德沉沦、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人类似乎早已经失去了精神领域的偶像和寄托,代替勇气和信念的是软弱和无节操;代替淳朴和刚毅的贪婪和颓废。众生的眼中早失去了追求和希望的光芒,剩下的只有狡狯和茫然,人类如果连精神信仰都彻底抛弃,还能把文明继续多久呢?
虽然影片给了我很多启示,但也给了我一些疑惑,下面的几段就是具体探讨这些疑惑,希望能最终解开信仰与现实的矛盾点。
二.灵与肉的搏斗——另外两个基督的受难
“上帝是众生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縱使我走過死亡的谷间,我也无所畏惧;因為有你跟我同在。你的牧杖引導我,用牧竿保護我。”
——————《圣经旧约.诗篇.二十三》
任何宗教都标榜信仰心的坚定,而这坚定的信仰来自对神的无上的信任和绝对的服从。这种信任和服从最集中体现在上帝的儿子耶稣身上。在《福音书》中,耶稣为了偿还人类的罪过,凭借对天父的信仰和对众生的爱,完成了救赎的预言。按理说,这是他的责任,是必须完成的,但福音书的记述却有一个盲点,当耶稣在临死之前,天地变色,他在十字架上大声对天空叫道:“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 (希伯莱语:天上的父,天上的父,你为什么离弃我)如果按基督教的救赎教义理解,耶稣上十字架是早就定好的,因为没有牺牲就没有救赎,那么十字架上的他为什么要喊出这样的话呢?这话的核心问题在于他似乎屈服与苦痛,并且没有与上帝达成救赎人类的共识。尽管后世的神学者们搬出旧约诗篇里大卫王的话语做旁证,证明耶稣的叫喊是为了完成预言,但总显得牵强。如果耶稣本人都对天上的父失去了希望,认为他被舍弃了,那么怎么能保证信仰的绝对化呢?这不禁使我想其了早些时候影坛上的另一部受难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1987年美国制作/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主演:威廉·笛福)
<基督最后的诱惑〉(以下简称〈诱惑〉)与〈基督受难记〉(以下简称〈受难记〉)在上十字架之前没有什么分歧,但在后面情节却截然相背了。在〈诱惑〉中,基督因为无法容忍苦痛,在大叫了“以利,以利”之后,他在守护天使(实际是魔鬼撒旦假扮的)的搀扶下,自愿走下了十字架,过上了凡人的日子。太可怕了,这是信仰堤坝的完全崩溃,在走下十字架的瞬间,神的儿子完成了从神到凡人的演变,彻底否定了牺牲与救赎的教义,也否定了神的存在。编剧的意图并不难懂,耶稣虽然受命于天,但生活在凡间的他终究会以凡人的形象出现,面对世俗的诱惑和苦痛。即使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但他必然要使自己尽力与自己的(凡人的)脆弱搏斗。这就是灵魂(精神)与肉体(世俗)的搏斗,编剧显然觉得为了完成救赎,把全人类的罪孽和苦痛都加在耶稣一个人(世俗的形相)身上是不公平,也不现实的。
〈诱惑〉中,耶稣的肉体战胜了灵魂,〈受难记〉中则是灵魂战胜了肉体,作为我们凡人,会更倾向于哪种结局呢?
《诱惑》这部影片因为触动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在法国公演时曾有人在电影院里投石块和纵火,至尽仍在欧洲某些天主教国家被禁演。
三.母爱?圣爱?——未被还原的玛利亚
“圣母的眼泪是基督的血”很久以前看《圣痕》这部电影时不不能很好的体会这话的涵义,看了〈受难记〉以后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母爱。当一个母亲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饱受折磨时,她的泪水就是儿子的血,不是因为她是“圣母”,而是因为她是“母亲”。很可惜,道理是这样,但电影里的对这种纯爱表现却差强人意。
影片中的玛利亚虽不能说象上面画中一样表情木然,但雕琢气就十足。很明显,长久以来对于圣母的定位方式,让导演和演员都在把握人物性格时拿不定主义。
宗教总是试图宣扬超越人间俗世的情感,喜欢标榜单纯的信仰心,但忽视了凡人身边最值得珍视的情感。比如男女之爱和亲情。玛利亚是以处女之身被告知受胎消息的,因为怀了神的爱子,所以当耶稣还在她腹中时,她的义务感就要强于天性的母爱,这是历来的宗教宣传给圣母子的定位方式。这太偏离人性了,基督的教义是宽恕和爱,但宗教宣传上的爱似乎圣洁的不食人间烟火,我们心目中想起玛利亚,第一个印象就是“圣”母,因为她怀了圣胎,圣被列在了第一位。这样的感觉,似乎玛利亚作为一个母亲远不如一个圣洁的“容器或载体”来的重要。圣母与圣子的关系和形象被永远明确的界定了,这就是我们下面看到的,拉斐尔笔下的毫无人间烟火气的一对母子。
母子头上的光环做了最好的注解,这种爱是宗教的,是远离我们的,令我们敬之而不能近之。
梅尔.吉布森在〈受难记〉中给玛利亚的扮相和剧情安排是很成功的,但他表现手法则不令人满意,重点不在“圣”,而应该还原到“母亲”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身披黑袍的,老迈的,爱子如命的犹太妇女,这就够了。影片中我们看到耶稣被鞭打后,跪在刑场上用麻布擦洗血迹的玛利亚和在十字架道行中跌跌撞撞追赶人群的玛利亚,这应该是使人潸然泪下的场面,但很奇怪,玛利亚的从容让我有些不快,她不是罗马政府的清洁工人,也不是路边目睹悲剧的一个不相干的妇女,他是受难者的母亲。难道就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神子就该如此从容对待吗?我确信,吉布森(或是演员)没有把人类最圣洁的爱回归原点。
四.犹太人的原罪——仇恨也是教义
原罪,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本认识,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赶出伊甸园,他们犯的罪传给了子孙,着便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背负着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因为惰性和诱惑,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基督的救赎。这说法有些近似佛教所谓生生相报的“宿业”,增上果和等流果。
虽然救赎和原罪是相辅相成的,但却标志了两种不同的教义。笃信旧约的犹太教是不相信基督救赎的。但在基督教来说,这需要救赎来解脱的原罪本应属于全人类,实际上却具体的加在了犹太民族身上,2000年来,犹太人背负着沉重的圣罪枷锁,几乎永无宁日。我们似乎可以从福音书和影片中找出犹太民族悲惨命运的成因其实来源于自己祖先营造的罪孽。
捕获基督的毫无疑问是犹太教众,但最终他们没有给他定罪的权限,只好通过驻扎在耶露撒冷的罗马帝国执政官,当执政官按惯例让犹太人从耶稣和杀人犯巴拉巴两个中选择一个无罪者时,他们选择了杀人犯,并一致要求把耶稣钉死。福音书的描写看不出犹太人的决定有什么宗教目的,他们也许只是一群残忍又喜欢闹事的暴民而已。但当罗马执政官彼拉多在盆子里洗手,并言明“流这义人的血,与我无关,由你们承当吧”的时候,犹太人喊叫着“他的血由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承当!”这实在太富有戏剧性了不是吗?这段记录几乎可以公然将犹太人排斥在被救赎对象以外了,他们得到的都是必须承担的,他们不需要救赎,因为他们害死神的儿子,他们背叛神,所以受苦难是必然的,他们是特殊的一群,他们的罪只能自己承担。这些隐然可见的事实与基督教博爱众生的精神严重相抵触了。我似乎理解了千百年来对犹太人的迫害也是基本的教义,因为他们必须偿还自己的罪,在自己和自己的子孙身上偿还。犹太的原罪无法洗清,这就是基督教福音书所彰显的仇恨教义吧,人世间总是存在相对特殊的。洗手的比拉多基督虽然最后由罗马人钉上十字架,但后来基督教却成了罗马的国教以至传播到全世界,似乎是历史命运使然吧。到目前为止,福音书大部分篇章的具体内容在什么时代给以增减还不明了,所以彼拉多放弃对耶稣的判决的真实性还有待推敲。下面的图画中,彼拉多的形象明显是不是罗马式而是犹太式的,似乎作者也希望杀害基督的罪名能从罗马转到犹太祭司的头上吧.
五.救赎与惩罚——无信仰者不得救
前面说过,在隐性意义上的基督教义,似乎除了犹太民族外,一切人类都可以归属为救赎对象,甚至包括鞭打和折磨基督的罗马士兵。但事实却好象又不尽然。
在原始基督教教义中有很重要的两条,分别是:信地狱和永罚和信末世。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被诅咒),要在地狱里受煎熬。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似乎平等而博爱的基督教,实际也是排斥性的,天堂之门和救赎之路并不接受不信上帝的异教徒与罪人,即使耶稣以死在十字架上作为代价也不能换取消弭全人类的罪孽,救赎和末日审判似乎成了矛盾的概念。中世纪的宗教宣传画经常把基督上十字架和位临末日审判放在先后的位置上,似乎两件事之间有必然的因果性(基督会在末日去惩罚那些背叛和折磨他的人),这样安排怕是基于最单纯的人性和善恶有报的传统观念吧。
除了犹太人,最不能得到救赎的也许就是告发耶稣的犹大了。在〈受难记〉的影片中,导演把犹大贪图30个银币而出卖耶稣的罪行归结于手魔鬼的唆使,具体表现于贪欲的膨胀和最终的悔过。犹大在犹太祭司的面前,用盛银币的皮口袋把亲吻过耶稣的嘴唇磨出鲜血,把钱扔在地上后,在魔鬼使徒的追逐下吊死在枯树上了。除了一些小出入,基本忠实再现了原始福音书的情节。但中世纪以前,犹大的死亡并不是其悔罪的终结,因为背负叛卖义人的罪过,他的死并不能使他彻底逃过罪责。这个时代的宗教画里,一般会在犹大上吊后安排一个天使化身的乌鸦来啄破犹大的肚皮,叼出他的肠子和胃,作为对叛徒的额外惩罚。实际上,中世纪的人总是对贪婪者和叛徒处以相同的刑罚。作为神的使者的乌鸦加与的惩罚,正说明了犹大的不被宽恕,犹太祭司曾说“你要自己承担你的事”,犹大最终因叛变被舍弃,被列于救赎对象之外了。
绞刑和拔除内脏刑是与叛变者的罪孽紧密相连的,就象〈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一样,在确认不受上帝救赎后,当众被扯出了肠子。
六.宽恕的死角——新的受难者们
历来天主教国家在给皇帝加冕时都要做大型的加冕仪式,弥撒曲中唱到“上帝拯救国王!上帝授予国王!阿门”很明显,在宗教地位上,国王的位置也高于普通大众。西方与东方不同,长久以来,教权和王权并立,不断的在角逐最高权利的归属。与世俗的统治者争夺权利似乎是基督教的核心矛盾点,而这些却在福音书时代就初具雏形了。“我的王国不在这凡间,我的王国在天上”。天上的王顺理成章的有支配地上一切(包括王权)的权利。君王的权利矢属天授,所以国王应该无条件服从上帝代言人的教廷的支配,这就是目的。也许耶稣最初的话的含义并非是这个初衷,但基督教成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后,这个本来意义单纯的初衷被混淆了。权利的欲望是圣职者沉沦的泥沼,宗教的专制和迫害也随之产生了。
在中世纪,被告发为魔法师的罪人必须穿上证明与恶魔结下契约的侮辱性的外衣,手持火把自己点燃烧死自己的火刑台,这与耶酥亲自背负十字架前往刑场是何其相似啊。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东方和西方的王道统治的至善境界都是宽恕,但实际达到却难如登天。儒家标榜“内圣外王”,这是教君主行仁政,为世间法。基督教却走了正好相反的路,教廷竭力要把教权置于王权之上说明了他的世俗性,典型的“外圣内王”。东方的君主专制产生了不少残暴的统治,基督教的教廷绝对正确论也导致了对他教派和思想异己的大规模迫害,东西方都没有做到“宽恕”。
一方面,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犹太祭司们对基督的迫害,另一方面,世俗式的惩罚也令人觉得与罗马执政官下令钉死耶稣有异曲同工之感,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巧合。对炼金术师、对教义持不同见解者、魔女(女巫)以及科学家的迫害形成了中世纪基督教宽恕的死角,他们被捕杀,拷打、诬陷,她们与宽恕和救赎无缘。
根据原罪说,夏娃是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禁果,而蛇则是魔鬼的间谍,蛇和女人都是阴湿的产物,依据这个判断,在15~~17世纪的魔女捕杀运动中,被残酷处死的女性多达数万。人类是复杂的动物,人的思想、信仰也形成于复杂的环境下。中世纪的教廷无视人心的复杂,只是用单纯的善恶二分法来给人的信仰定位,信上帝者必不信魔鬼,反之亦然。被判定笃信邪说的人通常被判极刑,救赎似乎只与他们的灵魂有关。
七.受难的必然与共通性——东西方的比较
通常说起受难,我们就会想到耶稣基督,想到基督教的历史和教义。实际上这不过是人类受难史上的一个点而已,凡圣者必须忍受苦难的折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共识,无分东西。
在耶稣受难之前数百年,释迦牟尼就抛弃了王位出家,修了六年苦行外道,只落得皮包骨。据说,无上的正觉是他在菩提树下行49天的断食冥想后才悟道的。同时期的孔子,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践,对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大的挑战,用14年的时间周游了列国。他们是东方的圣人,所谓“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不正是他们的受难吗。所以说,受难的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一切的经验,一切的宽容,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对于圣人是,对于凡人也是。看了一部电影,我感触良多,谢谢你能读完这枯燥而杂乱的文章,也算是一种受难经历吧。
我一向喜欢梅尔.吉布森导的电影,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个人认为,《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手中的紫荆花和《基督受难记》中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耶稣都可以名标世界电影史册了。他们的不同在于,华莱士只是个历史上的英雄,换句话说,是勇敢的凡人;耶稣则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是神的代言人,是圣洁的“万王之王”。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一凡一圣,都是将自己的生命终结于世俗的受难中,两个人的血都是红彤彤的。
仔细想来,会发现这两个男主角还有很多共同性存在着,比如:耶稣的被捕是出于犹大的出卖,华莱士则是被苏格兰保守贵族出卖;耶稣试图拯救的是人类的灵魂,华莱士也是在为大众的自由而战;刑场上,人群中分别出现了一个女性的形象,华莱士看到了亡妻的身影,耶稣则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受难中,华莱士在被掏出内脏的苦楚下喊出了“自由”,耶稣则在手足被钉于十字架后还在为迫害他的犹太祭司忏悔…………,两个人都具备着不可摧毁,不可磨灭的坚强意志和信仰心。
![]() |
一般常见的宗教画里有一个常见的不正确点,王政时代的罗马在钉死犯人的时候是钉两手的腕骨,因为掌心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而耶露撒冷时期通常把人钉死在一根直木柱子上,也就是说,十字架其实是后世的产物。耶稣死在一根直木上而并非是作为基督教信仰物的十字架上,这是历史的真实,我们通常所见的只是两种流行的谬误的混合形象而已。
我愿意把梅尔.吉布森的影片统称为“受难片”。如果说耶稣是宗教的圣者,那么华莱士也可以算是世俗的圣者了。两个“基督”的受难给了我很深的启示和感动,在道德沉沦、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人类似乎早已经失去了精神领域的偶像和寄托,代替勇气和信念的是软弱和无节操;代替淳朴和刚毅的贪婪和颓废。众生的眼中早失去了追求和希望的光芒,剩下的只有狡狯和茫然,人类如果连精神信仰都彻底抛弃,还能把文明继续多久呢?
虽然影片给了我很多启示,但也给了我一些疑惑,下面的几段就是具体探讨这些疑惑,希望能最终解开信仰与现实的矛盾点。
二.灵与肉的搏斗——另外两个基督的受难
“上帝是众生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縱使我走過死亡的谷间,我也无所畏惧;因為有你跟我同在。你的牧杖引導我,用牧竿保護我。”
——————《圣经旧约.诗篇.二十三》
任何宗教都标榜信仰心的坚定,而这坚定的信仰来自对神的无上的信任和绝对的服从。这种信任和服从最集中体现在上帝的儿子耶稣身上。在《福音书》中,耶稣为了偿还人类的罪过,凭借对天父的信仰和对众生的爱,完成了救赎的预言。按理说,这是他的责任,是必须完成的,但福音书的记述却有一个盲点,当耶稣在临死之前,天地变色,他在十字架上大声对天空叫道:“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 (希伯莱语:天上的父,天上的父,你为什么离弃我)如果按基督教的救赎教义理解,耶稣上十字架是早就定好的,因为没有牺牲就没有救赎,那么十字架上的他为什么要喊出这样的话呢?这话的核心问题在于他似乎屈服与苦痛,并且没有与上帝达成救赎人类的共识。尽管后世的神学者们搬出旧约诗篇里大卫王的话语做旁证,证明耶稣的叫喊是为了完成预言,但总显得牵强。如果耶稣本人都对天上的父失去了希望,认为他被舍弃了,那么怎么能保证信仰的绝对化呢?这不禁使我想其了早些时候影坛上的另一部受难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1987年美国制作/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主演:威廉·笛福)
![]() |
威廉版耶稣 |
<基督最后的诱惑〉(以下简称〈诱惑〉)与〈基督受难记〉(以下简称〈受难记〉)在上十字架之前没有什么分歧,但在后面情节却截然相背了。在〈诱惑〉中,基督因为无法容忍苦痛,在大叫了“以利,以利”之后,他在守护天使(实际是魔鬼撒旦假扮的)的搀扶下,自愿走下了十字架,过上了凡人的日子。太可怕了,这是信仰堤坝的完全崩溃,在走下十字架的瞬间,神的儿子完成了从神到凡人的演变,彻底否定了牺牲与救赎的教义,也否定了神的存在。编剧的意图并不难懂,耶稣虽然受命于天,但生活在凡间的他终究会以凡人的形象出现,面对世俗的诱惑和苦痛。即使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但他必然要使自己尽力与自己的(凡人的)脆弱搏斗。这就是灵魂(精神)与肉体(世俗)的搏斗,编剧显然觉得为了完成救赎,把全人类的罪孽和苦痛都加在耶稣一个人(世俗的形相)身上是不公平,也不现实的。
〈诱惑〉中,耶稣的肉体战胜了灵魂,〈受难记〉中则是灵魂战胜了肉体,作为我们凡人,会更倾向于哪种结局呢?
《诱惑》这部影片因为触动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在法国公演时曾有人在电影院里投石块和纵火,至尽仍在欧洲某些天主教国家被禁演。
三.母爱?圣爱?——未被还原的玛利亚
“圣母的眼泪是基督的血”很久以前看《圣痕》这部电影时不不能很好的体会这话的涵义,看了〈受难记〉以后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母爱。当一个母亲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饱受折磨时,她的泪水就是儿子的血,不是因为她是“圣母”,而是因为她是“母亲”。很可惜,道理是这样,但电影里的对这种纯爱表现却差强人意。
影片中的玛利亚虽不能说象上面画中一样表情木然,但雕琢气就十足。很明显,长久以来对于圣母的定位方式,让导演和演员都在把握人物性格时拿不定主义。
![]() |
影片中圣母和抹大拉的玛利亚 |
宗教总是试图宣扬超越人间俗世的情感,喜欢标榜单纯的信仰心,但忽视了凡人身边最值得珍视的情感。比如男女之爱和亲情。玛利亚是以处女之身被告知受胎消息的,因为怀了神的爱子,所以当耶稣还在她腹中时,她的义务感就要强于天性的母爱,这是历来的宗教宣传给圣母子的定位方式。这太偏离人性了,基督的教义是宽恕和爱,但宗教宣传上的爱似乎圣洁的不食人间烟火,我们心目中想起玛利亚,第一个印象就是“圣”母,因为她怀了圣胎,圣被列在了第一位。这样的感觉,似乎玛利亚作为一个母亲远不如一个圣洁的“容器或载体”来的重要。圣母与圣子的关系和形象被永远明确的界定了,这就是我们下面看到的,拉斐尔笔下的毫无人间烟火气的一对母子。
![]() |
拉斐尔《圣母子》 |
母子头上的光环做了最好的注解,这种爱是宗教的,是远离我们的,令我们敬之而不能近之。
梅尔.吉布森在〈受难记〉中给玛利亚的扮相和剧情安排是很成功的,但他表现手法则不令人满意,重点不在“圣”,而应该还原到“母亲”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身披黑袍的,老迈的,爱子如命的犹太妇女,这就够了。影片中我们看到耶稣被鞭打后,跪在刑场上用麻布擦洗血迹的玛利亚和在十字架道行中跌跌撞撞追赶人群的玛利亚,这应该是使人潸然泪下的场面,但很奇怪,玛利亚的从容让我有些不快,她不是罗马政府的清洁工人,也不是路边目睹悲剧的一个不相干的妇女,他是受难者的母亲。难道就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神子就该如此从容对待吗?我确信,吉布森(或是演员)没有把人类最圣洁的爱回归原点。
四.犹太人的原罪——仇恨也是教义
原罪,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本认识,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赶出伊甸园,他们犯的罪传给了子孙,着便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背负着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因为惰性和诱惑,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基督的救赎。这说法有些近似佛教所谓生生相报的“宿业”,增上果和等流果。
虽然救赎和原罪是相辅相成的,但却标志了两种不同的教义。笃信旧约的犹太教是不相信基督救赎的。但在基督教来说,这需要救赎来解脱的原罪本应属于全人类,实际上却具体的加在了犹太民族身上,2000年来,犹太人背负着沉重的圣罪枷锁,几乎永无宁日。我们似乎可以从福音书和影片中找出犹太民族悲惨命运的成因其实来源于自己祖先营造的罪孽。
捕获基督的毫无疑问是犹太教众,但最终他们没有给他定罪的权限,只好通过驻扎在耶露撒冷的罗马帝国执政官,当执政官按惯例让犹太人从耶稣和杀人犯巴拉巴两个中选择一个无罪者时,他们选择了杀人犯,并一致要求把耶稣钉死。福音书的描写看不出犹太人的决定有什么宗教目的,他们也许只是一群残忍又喜欢闹事的暴民而已。但当罗马执政官彼拉多在盆子里洗手,并言明“流这义人的血,与我无关,由你们承当吧”的时候,犹太人喊叫着“他的血由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承当!”这实在太富有戏剧性了不是吗?这段记录几乎可以公然将犹太人排斥在被救赎对象以外了,他们得到的都是必须承担的,他们不需要救赎,因为他们害死神的儿子,他们背叛神,所以受苦难是必然的,他们是特殊的一群,他们的罪只能自己承担。这些隐然可见的事实与基督教博爱众生的精神严重相抵触了。我似乎理解了千百年来对犹太人的迫害也是基本的教义,因为他们必须偿还自己的罪,在自己和自己的子孙身上偿还。犹太的原罪无法洗清,这就是基督教福音书所彰显的仇恨教义吧,人世间总是存在相对特殊的。洗手的比拉多基督虽然最后由罗马人钉上十字架,但后来基督教却成了罗马的国教以至传播到全世界,似乎是历史命运使然吧。到目前为止,福音书大部分篇章的具体内容在什么时代给以增减还不明了,所以彼拉多放弃对耶稣的判决的真实性还有待推敲。下面的图画中,彼拉多的形象明显是不是罗马式而是犹太式的,似乎作者也希望杀害基督的罪名能从罗马转到犹太祭司的头上吧.
![]() |
洗手的比拉多 |
五.救赎与惩罚——无信仰者不得救
前面说过,在隐性意义上的基督教义,似乎除了犹太民族外,一切人类都可以归属为救赎对象,甚至包括鞭打和折磨基督的罗马士兵。但事实却好象又不尽然。
在原始基督教教义中有很重要的两条,分别是:信地狱和永罚和信末世。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被诅咒),要在地狱里受煎熬。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似乎平等而博爱的基督教,实际也是排斥性的,天堂之门和救赎之路并不接受不信上帝的异教徒与罪人,即使耶稣以死在十字架上作为代价也不能换取消弭全人类的罪孽,救赎和末日审判似乎成了矛盾的概念。中世纪的宗教宣传画经常把基督上十字架和位临末日审判放在先后的位置上,似乎两件事之间有必然的因果性(基督会在末日去惩罚那些背叛和折磨他的人),这样安排怕是基于最单纯的人性和善恶有报的传统观念吧。
除了犹太人,最不能得到救赎的也许就是告发耶稣的犹大了。在〈受难记〉的影片中,导演把犹大贪图30个银币而出卖耶稣的罪行归结于手魔鬼的唆使,具体表现于贪欲的膨胀和最终的悔过。犹大在犹太祭司的面前,用盛银币的皮口袋把亲吻过耶稣的嘴唇磨出鲜血,把钱扔在地上后,在魔鬼使徒的追逐下吊死在枯树上了。除了一些小出入,基本忠实再现了原始福音书的情节。但中世纪以前,犹大的死亡并不是其悔罪的终结,因为背负叛卖义人的罪过,他的死并不能使他彻底逃过罪责。这个时代的宗教画里,一般会在犹大上吊后安排一个天使化身的乌鸦来啄破犹大的肚皮,叼出他的肠子和胃,作为对叛徒的额外惩罚。实际上,中世纪的人总是对贪婪者和叛徒处以相同的刑罚。作为神的使者的乌鸦加与的惩罚,正说明了犹大的不被宽恕,犹太祭司曾说“你要自己承担你的事”,犹大最终因叛变被舍弃,被列于救赎对象之外了。
绞刑和拔除内脏刑是与叛变者的罪孽紧密相连的,就象〈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一样,在确认不受上帝救赎后,当众被扯出了肠子。
六.宽恕的死角——新的受难者们
历来天主教国家在给皇帝加冕时都要做大型的加冕仪式,弥撒曲中唱到“上帝拯救国王!上帝授予国王!阿门”很明显,在宗教地位上,国王的位置也高于普通大众。西方与东方不同,长久以来,教权和王权并立,不断的在角逐最高权利的归属。与世俗的统治者争夺权利似乎是基督教的核心矛盾点,而这些却在福音书时代就初具雏形了。“我的王国不在这凡间,我的王国在天上”。天上的王顺理成章的有支配地上一切(包括王权)的权利。君王的权利矢属天授,所以国王应该无条件服从上帝代言人的教廷的支配,这就是目的。也许耶稣最初的话的含义并非是这个初衷,但基督教成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后,这个本来意义单纯的初衷被混淆了。权利的欲望是圣职者沉沦的泥沼,宗教的专制和迫害也随之产生了。
![]() |
参与政教权利分离运动的黎塞留枢机卿 |
在中世纪,被告发为魔法师的罪人必须穿上证明与恶魔结下契约的侮辱性的外衣,手持火把自己点燃烧死自己的火刑台,这与耶酥亲自背负十字架前往刑场是何其相似啊。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东方和西方的王道统治的至善境界都是宽恕,但实际达到却难如登天。儒家标榜“内圣外王”,这是教君主行仁政,为世间法。基督教却走了正好相反的路,教廷竭力要把教权置于王权之上说明了他的世俗性,典型的“外圣内王”。东方的君主专制产生了不少残暴的统治,基督教的教廷绝对正确论也导致了对他教派和思想异己的大规模迫害,东西方都没有做到“宽恕”。
一方面,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犹太祭司们对基督的迫害,另一方面,世俗式的惩罚也令人觉得与罗马执政官下令钉死耶稣有异曲同工之感,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巧合。对炼金术师、对教义持不同见解者、魔女(女巫)以及科学家的迫害形成了中世纪基督教宽恕的死角,他们被捕杀,拷打、诬陷,她们与宽恕和救赎无缘。
![]() |
对魔女的拷打询问 |
根据原罪说,夏娃是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禁果,而蛇则是魔鬼的间谍,蛇和女人都是阴湿的产物,依据这个判断,在15~~17世纪的魔女捕杀运动中,被残酷处死的女性多达数万。人类是复杂的动物,人的思想、信仰也形成于复杂的环境下。中世纪的教廷无视人心的复杂,只是用单纯的善恶二分法来给人的信仰定位,信上帝者必不信魔鬼,反之亦然。被判定笃信邪说的人通常被判极刑,救赎似乎只与他们的灵魂有关。
七.受难的必然与共通性——东西方的比较
通常说起受难,我们就会想到耶稣基督,想到基督教的历史和教义。实际上这不过是人类受难史上的一个点而已,凡圣者必须忍受苦难的折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共识,无分东西。
在耶稣受难之前数百年,释迦牟尼就抛弃了王位出家,修了六年苦行外道,只落得皮包骨。据说,无上的正觉是他在菩提树下行49天的断食冥想后才悟道的。同时期的孔子,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践,对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大的挑战,用14年的时间周游了列国。他们是东方的圣人,所谓“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不正是他们的受难吗。所以说,受难的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一切的经验,一切的宽容,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对于圣人是,对于凡人也是。看了一部电影,我感触良多,谢谢你能读完这枯燥而杂乱的文章,也算是一种受难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