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彬及其子
客户多了,市面做大了,而且是第一个华人办的大广告公司,“中国广告之父”的桂冠自然就落在了他的头上。
林振彬独立创业的这一年,还有一件令他高兴的事情,就是他的大儿子来到了世间。这个儿子原名叫林秉森,也就是现在的查理林。孩子的母亲唐瑛是广东人,著名的唐氏家族的后代,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的侄女。
林秉森之所以后来变成了查理林,也是老爸林振彬的关系。华商广告公司的固定客户中有一位是沙利文饼干公司的老板,为了生意拉林振彬入股,老林就成了沙利文的股东。沙利文老板名叫查理,他很喜欢林振彬的大儿子林秉森,因他长得胖墩墩的,脑袋像个小面包。老板常把“小面包”带到自己的面包房里,指着玻璃柜台中的各式点心说:“快看呀,哪个好吃就自己拿呀!”后来干脆把“小面包”收为自己的干儿子,于是就有了查理林这个中西结合的名字。
“可口可乐”中文商标的翻译者
林振彬对他的洋客户和中国大众来说,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贡献,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就是他在代理美国著名饮料公司COCA-COLA公司广告的同时,把该公司的产品名称翻译成世人皆知的“可口可乐”四个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COCA-COLA饮料已经被引进上海,并且已能在上海生产了,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中文名称。于是该公司的海外业务部就在报纸上刊出广告,以350英镑为号召,征集饮料的中译名。林振彬不愧为广告大家,他用“可口可乐”四个字,简明扼要而又生动形象地把这饮料的特点、功能给勾勒出来了。更为不易的是,这个中文名与英文名的语音几乎相同,不仅在内容上达到了“信、达、雅”的至高翻译境界,而且使得中国人、外国人在这个饮料的名称上,可以使用同样的语音(如果用上海话来读“可口可乐”四字,那发音与英文的读法几无二致)。这个翻译如今也成了一个品牌,八十年来一直被视为翻译学和广告学上的经典,备受称赞。
据说他用得来的350英镑奖金买了一间房间,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二十年代初的中国是一分钱可以买一个鸡蛋的年头,什么东西都不能以现在的价格同比,估计那350英镑的确能为他赚来一件房间。很有可能,那用“可口可乐”四个字换来的房间,就成了他的第一处写字间。
林振彬的大儿子查理林要比一般人感受得更煞根一些,他能连续灌下十几瓶可乐,而且每天都是瓶不离手,几十年间大致都是这样。他自称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万万不能离身的,一是“万宝路”,二是“可口可乐”。
不想读书只想上天的小开
林家住在淮海路复兴路路口。当年这个地段属于法租界,周围有很多外国人的花园洋房。每当夜幕降临,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悠扬的小提琴和钢琴曲。常年的租界生活,使林氏父子都迷上了电影和音乐,也使得查理的生活格外的洋派。他在贝当路(现在衡山路)上的美童学校读书。这个学校是为住在上海的美国孩子举办的,原则上不收中国学生,中国孩子若要入学,必须有一定地位的美国人介绍才行。查理林的父亲刻意培养儿子的西方细胞,他的客户基本都是美国或英国在沪的富商,不乏帮忙的人,于是查理就成了美童学校里少数几个中国学生之一。
但是他的读书生活并不顺利。他13岁的时候(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人进入租界,学校为安全计,停课了;抗战胜利后,美童公学不晓得碰到什么麻烦,也曾停过课。在第一次停课时,查理林的父亲只好请家庭教师来家里教他读书。家庭教师把课程安排得挺紧,中英文并举,但是下午五点钟以后就自由了,查理林可以出去“疯”了,踢球、溜冰、骑自行车……
在他读高中的最后一年,美童公学关门了。还没有高中毕业的查理不想转入其他学校继续读书,也不想正经去工作,而想开飞机!
那时在虹桥机场有个有趣的飞行学校,是抗战胜利后,一位从陈纳德飞虎队退役的将官开办的,小青年只要肯出钱他就肯教,但是费用是天价。心气高昂的查理林决心当个飞行员,去学了几个月,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把飞机开上天了,于是跟老师拜拜,跑到龙华机场找事做,他认为自己已经是个飞行员了。
龙华机场那时是民航机场,生意很忙,然而并不缺飞行员,因为抗战胜利后,从国民党空军退役的飞行员有很多,根本轮不到你这毛小子。或许是凭借他老爸的面子,查理林被安排在塔台工作,上不了天。连头带尾,查理林差不多在那里“玩儿”了一年多时间,感觉没劲,又出来了。
龙司登大师的入门弟子
查理林受家庭和时代的影响,从小喜欢西洋音乐。这种兴趣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无线电收音机和广播电台。查理林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泡”无线电。那时上海有很多民营广播电台,中国人和外国人办的都有,如新新公司楼上的新都电台;跑马厅附近黄陂路上的XMHA广播电台;金门大戏院隔壁的中华自由电台(林振彬有股份)。这些广播电台都有音乐节目,很受市民尤其是“小开”们的欢迎。被查理林称之为最好的电台是XMHA电台,因为该台常常播放一些非常优美的英文歌曲,尤其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深情的旋律真是滴滴入耳。他老爸为他买来一个用干电池的收音机,他一有空就捧在手里。日寇侵华时期法租界供电不足,夜里十点钟一律停电,街上一片漆黑。查理林每天要听到十点钟才关机睡觉。
当时租界里的青年人对西方音乐尤其是爵士乐的痴狂,绝不亚于如今追星的粉丝团。他们的周日常常是在唱片商店里度过的。
查理林有一个要好同学叫Frank Lang,是混血儿,父亲郎德山是清末民初中国最著名的杂技、魔术表演艺术家,曾率领他的杂技班子游遍欧洲和美洲,巡回演出,回沪后在上海参与投资了四家电影院及舞厅,包括著名的南京大戏院;母亲是奥地利人,是其父亲的好帮手。有这样的家庭背景,Frank Lang也就有资格进入美童公学读书,与查理林同学。
Frank Lang迷西洋音乐的资格比查理林还要早,他带着查理林到唱片商店买唱片。淮海路茂名路的霞飞坊一带的百代唱片商店、丽都花园附近一家葡萄牙人开的唱片店、虹口三角地菜场附近一家日本人开的唱片店、南京路江西路口的鲁滨逊琴行、原先开在静安寺后来搬到泰兴路一条弄堂里的唱片铺……都是能粘住他们脚跟的地方。他们动辄会掏出一个月的零花钱(查理林每月20元零花钱)去买一张流行的原版唱片,最好的唱片要一百多元一张。那时一张经典的唱片会一夜红遍上海滩,谁拥有了这张唱片谁就拥有了一大群朋友,他家的老式唱机就会形成一个小小的中心,朋友间还会你借过来,我借过去,唱片的拥有者似乎就有了“领主”般的地位……那种时尚的、自豪的、沉迷的、被颠覆的美感,只有他们自己能体味。
林振彬独立创业的这一年,还有一件令他高兴的事情,就是他的大儿子来到了世间。这个儿子原名叫林秉森,也就是现在的查理林。孩子的母亲唐瑛是广东人,著名的唐氏家族的后代,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的侄女。
林秉森之所以后来变成了查理林,也是老爸林振彬的关系。华商广告公司的固定客户中有一位是沙利文饼干公司的老板,为了生意拉林振彬入股,老林就成了沙利文的股东。沙利文老板名叫查理,他很喜欢林振彬的大儿子林秉森,因他长得胖墩墩的,脑袋像个小面包。老板常把“小面包”带到自己的面包房里,指着玻璃柜台中的各式点心说:“快看呀,哪个好吃就自己拿呀!”后来干脆把“小面包”收为自己的干儿子,于是就有了查理林这个中西结合的名字。
“可口可乐”中文商标的翻译者
林振彬对他的洋客户和中国大众来说,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贡献,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就是他在代理美国著名饮料公司COCA-COLA公司广告的同时,把该公司的产品名称翻译成世人皆知的“可口可乐”四个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COCA-COLA饮料已经被引进上海,并且已能在上海生产了,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中文名称。于是该公司的海外业务部就在报纸上刊出广告,以350英镑为号召,征集饮料的中译名。林振彬不愧为广告大家,他用“可口可乐”四个字,简明扼要而又生动形象地把这饮料的特点、功能给勾勒出来了。更为不易的是,这个中文名与英文名的语音几乎相同,不仅在内容上达到了“信、达、雅”的至高翻译境界,而且使得中国人、外国人在这个饮料的名称上,可以使用同样的语音(如果用上海话来读“可口可乐”四字,那发音与英文的读法几无二致)。这个翻译如今也成了一个品牌,八十年来一直被视为翻译学和广告学上的经典,备受称赞。
据说他用得来的350英镑奖金买了一间房间,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二十年代初的中国是一分钱可以买一个鸡蛋的年头,什么东西都不能以现在的价格同比,估计那350英镑的确能为他赚来一件房间。很有可能,那用“可口可乐”四个字换来的房间,就成了他的第一处写字间。
林振彬的大儿子查理林要比一般人感受得更煞根一些,他能连续灌下十几瓶可乐,而且每天都是瓶不离手,几十年间大致都是这样。他自称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万万不能离身的,一是“万宝路”,二是“可口可乐”。
不想读书只想上天的小开
林家住在淮海路复兴路路口。当年这个地段属于法租界,周围有很多外国人的花园洋房。每当夜幕降临,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悠扬的小提琴和钢琴曲。常年的租界生活,使林氏父子都迷上了电影和音乐,也使得查理的生活格外的洋派。他在贝当路(现在衡山路)上的美童学校读书。这个学校是为住在上海的美国孩子举办的,原则上不收中国学生,中国孩子若要入学,必须有一定地位的美国人介绍才行。查理林的父亲刻意培养儿子的西方细胞,他的客户基本都是美国或英国在沪的富商,不乏帮忙的人,于是查理就成了美童学校里少数几个中国学生之一。
但是他的读书生活并不顺利。他13岁的时候(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人进入租界,学校为安全计,停课了;抗战胜利后,美童公学不晓得碰到什么麻烦,也曾停过课。在第一次停课时,查理林的父亲只好请家庭教师来家里教他读书。家庭教师把课程安排得挺紧,中英文并举,但是下午五点钟以后就自由了,查理林可以出去“疯”了,踢球、溜冰、骑自行车……
在他读高中的最后一年,美童公学关门了。还没有高中毕业的查理不想转入其他学校继续读书,也不想正经去工作,而想开飞机!
那时在虹桥机场有个有趣的飞行学校,是抗战胜利后,一位从陈纳德飞虎队退役的将官开办的,小青年只要肯出钱他就肯教,但是费用是天价。心气高昂的查理林决心当个飞行员,去学了几个月,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把飞机开上天了,于是跟老师拜拜,跑到龙华机场找事做,他认为自己已经是个飞行员了。
龙华机场那时是民航机场,生意很忙,然而并不缺飞行员,因为抗战胜利后,从国民党空军退役的飞行员有很多,根本轮不到你这毛小子。或许是凭借他老爸的面子,查理林被安排在塔台工作,上不了天。连头带尾,查理林差不多在那里“玩儿”了一年多时间,感觉没劲,又出来了。
龙司登大师的入门弟子
查理林受家庭和时代的影响,从小喜欢西洋音乐。这种兴趣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无线电收音机和广播电台。查理林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泡”无线电。那时上海有很多民营广播电台,中国人和外国人办的都有,如新新公司楼上的新都电台;跑马厅附近黄陂路上的XMHA广播电台;金门大戏院隔壁的中华自由电台(林振彬有股份)。这些广播电台都有音乐节目,很受市民尤其是“小开”们的欢迎。被查理林称之为最好的电台是XMHA电台,因为该台常常播放一些非常优美的英文歌曲,尤其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深情的旋律真是滴滴入耳。他老爸为他买来一个用干电池的收音机,他一有空就捧在手里。日寇侵华时期法租界供电不足,夜里十点钟一律停电,街上一片漆黑。查理林每天要听到十点钟才关机睡觉。
当时租界里的青年人对西方音乐尤其是爵士乐的痴狂,绝不亚于如今追星的粉丝团。他们的周日常常是在唱片商店里度过的。
查理林有一个要好同学叫Frank Lang,是混血儿,父亲郎德山是清末民初中国最著名的杂技、魔术表演艺术家,曾率领他的杂技班子游遍欧洲和美洲,巡回演出,回沪后在上海参与投资了四家电影院及舞厅,包括著名的南京大戏院;母亲是奥地利人,是其父亲的好帮手。有这样的家庭背景,Frank Lang也就有资格进入美童公学读书,与查理林同学。
Frank Lang迷西洋音乐的资格比查理林还要早,他带着查理林到唱片商店买唱片。淮海路茂名路的霞飞坊一带的百代唱片商店、丽都花园附近一家葡萄牙人开的唱片店、虹口三角地菜场附近一家日本人开的唱片店、南京路江西路口的鲁滨逊琴行、原先开在静安寺后来搬到泰兴路一条弄堂里的唱片铺……都是能粘住他们脚跟的地方。他们动辄会掏出一个月的零花钱(查理林每月20元零花钱)去买一张流行的原版唱片,最好的唱片要一百多元一张。那时一张经典的唱片会一夜红遍上海滩,谁拥有了这张唱片谁就拥有了一大群朋友,他家的老式唱机就会形成一个小小的中心,朋友间还会你借过来,我借过去,唱片的拥有者似乎就有了“领主”般的地位……那种时尚的、自豪的、沉迷的、被颠覆的美感,只有他们自己能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