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朝鲜
不一样的朝鲜
暑期休假,与家人从丹东出发到朝鲜,四日走马观花之旅,留下的感受是一个与想象中不一样的朝鲜。
出发前的准备
在丹东,很好奇地向当地的朋友打听朝鲜的情况。毕竟,他们与朝鲜新义州只有一江之隔,对面即可望见朝鲜的领土。他们的介绍中,有很多新鲜的事。
比如说,丹东有不少从朝鲜来的打工者,多数是做餐厅的服务员,这样的服务员工作,一般是高干子女才有机会。所挣收入,也是多数交给国家,少部分归己。每人出国打工,一般是三年限期,工作之余的时间,他们大多也是集体活动,不会跟中国人过多交流。
比如说,也有一些偷偷跑过来,想留到中国的人。朝鲜女人非常勤劳,有的中国人娶了这样跑过来的女人。可是,过了几年后,朝鲜女人也渐渐向中国女人学习了,变得没那么听话勤快,开始追求享受了。
另外一些说法让我有些担心,他们在电力和自来水方面很紧张,好些地方没电也没有净化过的水,东西少,你想花钱买东西也买不到。于是我赶紧到丹东的商场大采购,为未来的四天之旅作储备。没想到,最后这些东西多数成了累赘。
临行前一天晚上,我在鸭绿江边朝对岸张望,对面那片土地,究竟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人?我心中充满着好奇与期待。
漫长的旅行和最严格的海关检查
每天,只有一趟从丹东出发通往平壤的火车。火车时刻表上的出发时间是9:30,到达时间是下午5:00(平壤时间,比北京时间早一小时)。导游告诉我们,这个时间只能作参考,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火车究竟会何时开,中途为何停,到底要停多久。后来的经历证明此言不虚。
从丹东过了鸭绿江大桥就到了新义州。火车上我们遇到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海关检查”,一群身着制服的朝鲜人上车,要求旅客们把车上每一件行李打开进行检查。大小的箱包从行李架上费劲地取下来,每个人的箱包打开进行展览。轮到我的时候,检查人员对我打开的箱子不太感兴趣,草草翻了一下就示意可以了。不过,她对我随身携带的包却十分注意,仔细地翻查。莫非,女人都是特别想知道别的女人坤包中装了些什么吗?
检查折腾完后,我们换乘到朝鲜的火车上。上车之前,每人领到当天的午餐,一盒饭、一盒菜,一瓶水。这是我们在朝鲜的第一顿,除了米的质量不太好外,菜还不错,有鱼、牛肉、炒蛋和黄瓜,份量与味道都不错,基本印证了旅行社在注意事项中介绍的“吃饱没问题,略显丰盛”。
我们坐的车箱,按中国的标准是软座,七个人一个包厢,两个包厢共享一个空调。空调一开始不稳定,时开时停,列车员将温度调到16度,仍然感觉热,不过运行一阵后,空调效果好起来,列车员重新将温度调到20度。(当然事实上的温度没这么低。)
朝方导游也在火车上。我悄悄地打量着这个年轻的女人,容貌秀丽、身材匀称、皮肤白晳,黑白条纹的上衣配黑色的短裙,黑色的高跟鞋,烫过的头发用一支漂亮的发夹挽在头上。如果不是胸前的一枚像章,她看上去就像一位比较爱美的中国女人。当她走过的时候,我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水味。
到朝鲜不能带手机、电脑等电子通信产品,我们也没有手表。火车走走停停,时间变得很漫长。火车外的景象,一直是广阔的田野,偶有农民种地、小孩子在河中戏水、或是行人在不远处的路上。看到火车的时候,小孩们兴奋地挥手、大人们笑着善意地挥手,让我想起小时候。
同车厢的大姐注意到朝鲜农村的一个不同之处,广袤的土地中,见不到一处坟茔。他们如何安放逝者?这个问题一直到离开朝鲜,也没得到解答。
而我,看到有一个女人,裸着在河中洗澡,在她不远处,有几个人在钓鱼。
晚上7点,火车终于驶入平壤。TINA经受不了火车上时热时寒的折腾,一下车便吐了。导游注意到我们的情况,主动地帮我们拿重重的行李,十分关切。出站上了接我们的大巴,我看导游的上衣,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换成一件浅色的T恤,干净利落。不象我们,一个个蔫蔫的。
入驻的酒店,是平壤三个特级酒店之一羊角岛酒店,47楼高。晚餐就在酒店中,TINA什么也不想吃,可怜巴巴地趴着。饭后拿到房卡,排队等电梯的人很多,大堂的服务员看到TINA生病的样子,连忙过来问是什么情况,需不需要药,并果断地让我们排到最前面上了电梯。
一到房间,TINA便倒在床上。我很心疼,盼望着明天她能好起来。
平壤印象
第二天一早,TINA精神基本恢复了,我放下心来,可以好好看看平壤是什么样了。
当天安排的参观是金日成广场、万寿台大纪念碑、中朝友谊塔、建党纪念塔、主体思想塔、凯旋门、平壤地铁和金日成故居。朝方的工作人员增加为四位:两位导游:金导(昨天火车上的女导游)、朴导(不太爱说话,但网上有旅友介绍说比较爱贪小便宜,后来经我团同志的亲身经历证实)、摄像人员(负责在接下来两天中为大家摄像,制作成光碟,200元一盘,志愿购买)、司机。
平壤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楼比想象的多。光复大道两侧,有许多三四十层以上的高楼。金导是个十分热爱国家、热爱领袖的女同志,充满感情地向我们介绍着朝鲜的历史和朝鲜的今天。我和她一样,也是容易被洗脑的人,经过她的介绍后,我对朝鲜越来越充满好感。当然,我的这种好感受到了DAD的嘲笑。
金导介绍,朝鲜实行的是住房、教育、医疗的免费制度。先说住房,平壤的高楼,除少数几座是酒店外,大多数是政府修建分给老百姓的住房。80年代修建了2万套,平均面积80-120平米;90年代修建了3万套,平均面积120-150平米;近期修建了2万套,平均面积150-200平米。说到这里,她特地强调,朝鲜有贫富区别,但不像中国那么大,她也去过中国,知道中国的情况。政府提供房子,那怎么分房?我们很好奇提问,不过导游回答语焉不详,所以还是不太明白。不过私下里我问了她有关通信的问题,答复大出我意料,金导说,平壤许多人都用手机,每一家都有固定电话,很多家庭都安装宽带并有1-2台电脑,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上网是免费,不过只能上国内网。真是这样吗?不过,我看金导坦诚自然的表情,还是愿意相信她没有说谎。
再说说教育。不知金导的普通话向谁学的,带有比较浓厚的台湾腔,除了说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时,她的普通话不太顺畅外,大多数时候,都比较流利,尤其唱歌时,更觉深情动听,很得到团中一些老年男士的欢迎。每次她讲到“永远的主席”金日成同志时,语调总是格外温柔有感情。不过,朝鲜人象她那样普通话说得好的,并不多,朝鲜实行的是11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5年,中学6年,大约15%左右的人能升到大学,学生从中学起学习外语(注意,是英语和俄语,中学生并不学习汉语),对汉语有兴趣的人,可以选择大学的汉语专业。
朝鲜教育一个特色是中小学生上午半天上课,下午进行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包括锻炼身体、选择自己喜爱的兴趣项目学习。我们参观的万景台国家少年宫即体现了这种特色。少年宫有很多兴趣班,除乐器、舞蹈、唱歌、书法外,还有跆拳道、刺绣等。毫无疑问,我最感兴趣的是刺绣,守在一个小女孩面前看她绣了好一阵,绣得真不错!不过,她对我一点也不感兴趣,也许她并不喜欢自己在绣东西时被人参观,眼睛看也不看我一下,当我不存在。少年宫参观的高潮在后面——观看孩子们的汇报表演,我估计当天所有的旅行团都来了,演出大厅几乎坐满了人。以我的审美爱好而言,这场演出当然很精彩,我充满热情地看完节目,并上台献花(20元一束,一些没买花想送自带礼物的人被工作人员毫不留情地拦了下来)。不过,TINA认为演员的表情很“恐怖”,她说的恐怖可能是指比较做作,不太自然。她认为演员应该面无表情地表演,尤其是演奏乐器时。
我们团许多人,在来之前都听国内介绍过,参观少年宫可以向小朋友们赠送礼品,所以,大家或多或少地带了些礼物。可没想到的是,现在少年宫似乎对我们的礼物并不太欢迎,演出结束后,在大门口几个被安排的学生以勉强的笑容接收文具类的礼物,至于饼干、方便面之类,似乎都被拒绝了。
再说说各种纪念建筑。朝鲜是金日之家,平壤更是金日之城。平壤的艺术基本是金日成、金正日的各种画像,也许正是这种单一,让平壤成为一座很清洁的城市。不知为什么,在朝鲜为总想起“小国寡民”这个词,不过他们不是“无为而治”,而是“无二而治”,以一人之智代替众人之智。金正日去逝后,万景台纪念碑上,增加了他的铜像,与他的父亲并排而立。我看到铜像台最右边,还有一个空位,似乎还能增加一个雕像。“你说这儿以后会放谁?”我悄悄地问TINA。她笑了起来。对我们而言,这就是一个轻松的玩笑,不过,对朝鲜人而言,这是一个不能触及的话题。
广场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几位朝鲜女人,穿着都比较讲究,她们排成几排,拿着扫帚,整齐地移动着,原来是在打扫广场。广场已经十分干净了,几乎没有一点尘屑,看上去,她们的打扫,更像是在从事一种仪式。还有好些老人、小孩,也在从事类似的活动。不过,不远处的厕所,明显要脏一些,为什么他们不去打扫需要清洁的地方呢?
中朝友谊塔,也是抗美援朝的纪念碑,比起主体思想塔、金日成广场一类,规模当然要小很多。我们团的人都买了鲜花敬献,献完花后,有人问导游是否有些志愿军留下来娶了朝鲜姑娘安家。不料话音未落,同团一位大姐立即十分愤怒,高声地说:“这是纪念碑,请尊重死去的志愿军!”这位大姐献花的时候流了泪,不知她是否有亲人长眠于此。人与人之间,亦如国与国之间,有些话题,于此为轻松玩笑,于彼却是伤痛禁忌。
平壤地铁号称“世界上最深的地铁”和“地下宫殿”,参观后感觉宫殿不敢说,对其之最深却感受非虚。通往地铁的扶梯陡峭而漫长,白色的拱壁就是头顶上方,我在想,如果朝鲜实行了开放的政策,也许这些拱壁便会被各类广告占据,广告商们只会希望这个扶梯更长一些。地铁站内的两面墙,展现的是朝鲜艺术——除了金家父子外,还有几幅我们过去所非常熟悉的歌颂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画,昂首阔步的人民、意气风发的拖拉机手、硕大无比的桃子。
双面城市开城
第三天的旅程是参观开城,我称开城为双面城市,是因为它既有让人紧张的军事重地板门店,也有让人宁静的古朝鲜国子监遗址高丽博物馆。其对比反差十分强烈。
我们第一站是直赴板门店。虽然是停战期间,但一进板门店,每个人都感觉到紧张氛围。紧张氛围来自军人的严肃表情。等待办理参观手续期间,我们都赶入旅游商店,我对商店兴趣无多,想在外面走走,立即被军人严厉地喝斥;一位老美想回车上取东西,也被禁止,只好狼狈地回头。谁说美国人威风的?
终于到神秘的南北军事分界线,白线外就是美军区域,据说以前有游人只顾照相而不小心跨过白线而遭受美军射击,朝方士兵以身保护旅客安全而受伤。我纳闷这位游客何以如此不小心而跨过白线,因为我们被朝鲜士兵严格地指挥着,离白线远远的,即使有人想接近亦难上加难。
这儿不仅是军事分界线,也是两种制度、两种文化的分界线。朝方士兵不顾天气之炎热,穿着两层长袖,大滴的汗水流下,也看不出丝毫懈怠。一排排士兵端着枪,如松般站立着,在烈日下一动不动。对面,两名美军路过,穿着短袖迷彩汗衫,拿着公文包。
同团去过韩国的人介绍说,韩国的旅行社是把旅客们带到另一个地方参观,着重介绍的朝鲜的贫穷和朝鲜人想打地道穿过分界线。金导很专注地听,然后说,虽然现在还没有统一,但南北朝鲜是一个国家,朝鲜人的事应该由自己来解决,不应该由美国人来插手。她从来没去过南韩,只在书上读过,但很希望有一天能去。
从板门店回开城,午饭是十二碟铜碗套餐,我不明白为何开城会诞生出这样的特色吃法,将各类泡菜小吃装入十二个铜碗中,大多是冷食,只有汤热得烫手。好在铜的导热性能好,过一会汤碗也可端起来喝了。头一天导游在车上盛情介绍了开城的美食人参鸡,说不食开城鸡不算到开城。人参鸡是自费项目,260元一只,邻座母子俩点了一只,好意地给TINA夹了几大块鸡肉,TINA只吃了一块就不再动筷,想来不象导游介绍的那样美味。
饭后参观高丽博物馆,据说这个地方以前的用途类似中国的国子监。我很喜欢这个地方,简朴宁静,院中几株银杏据说有上千年历史。博物馆的房间和展品都不多,讲解人员也很敷衍,看上去对我们这群游客并无好感。好在游客们也不在意,简单参观完后,大家就随着导游到了博物馆门外的游客中心,开城是著名的高丽人参的产地,导游说这儿的人参比别处要便宜(朝鲜的好处是没有假货,其他地方的高丽参也是正宗产品,只是价钱要贵一些)。
我对人参没有兴趣,一人滞留在博物馆中,细细看完藏品。后来注意到博物馆的背后是一个小山坡,一群朝鲜人正坐在小山坡的树荫下纳凉聊天,很生活气,让我很想能置身其中听他们聊些什么。当然这只是妄想。银杏树下有石桌椅,我静坐着,感觉此刻的朝鲜宁静而亲切,感觉自己也象这些银杏树一样,穿越了时空,进入了一种超脱忘我的境界。如果这个博物馆要招收一位清洁工人,我愿意留下来,与银杏落叶为伴。
阿里郎演出
8月1日是今年阿里郎演出季的第一场,虽然票价昂贵(800元一张,还是第三等的座位),我们还是不想错过朝鲜这个久负盛名的十万人大型团体操表演。
当天晚上,平壤街头格外热闹,学生、军人、普通群众,都汇集到演出场馆前。我们小心翼翼地跟随着导游,生怕在人流中失去方向。
场馆很大,观众台有一半左右的位置并没坐人,相当部分观众是朝鲜人,比如很多军人集体组织来观看,不知他们需不需要花钱买票。背景台上负责翻牌子的演员已经就位,据说这部分人员就有2万多之多,在做正式演出前的练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背景图案被整齐地翻出来,观众席上响起一阵阵掌声。
正式演出很快开始了,共有五个章节,由于背景提示都是朝文,所以对每个章节表现的内容我们只能靠猜,由于这两天金导给我们上过比较详尽的朝鲜近代历史课,所以基本能猜出每章节表现的意思。
这样大型的演出,让人想起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人多震撼。对于从已经习惯差异化、个性化的国度的人,突然看到现代社会的人,还是可以重新作为一颗颗螺丝厅,通过完成千篇一律的动作来达成整体视觉的美感,总是会感觉新奇甚至佩服,尤其不知道组织者是如何排练这众多的人。
赢得掌声最多的当然是孩子们的演出,一个个可爱的小不点们跟上场,完成着难度不算小的动作。偶有一两个动作出了差错,掉了队或掉了道具,更会让大家笑起来,给这场整齐的演出增加了些轻松。
到了第五章,背景台上的牌子刚一翻开,观众席掌声如雷,当然是中国人的掌声最为热烈,因为牌子是用中文写的大字“中朝友谊”,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大红灯笼,各类中国元素,让人亲切,也耐人寻味。导游说第五章是近两年为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才增加的内容。
回宾馆路上,金导说几乎每个平壤人都有过参与演出阿里郎的经历,她小学时就曾经翻过牌子,中学时参加过场内的体操表演。我想阿里郎于朝鲜而言,也许不只是简单的表演,还是一种治国风格和文化宣言吧。朝鲜的老百姓们,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接受了治国者的风格,甘愿作被统一指挥的螺丝钉,并以此为自豪。
朝鲜的女人
金导介绍有一句话形容朝鲜半岛的人,北女南男,意思是北方的女人漂亮,南方的男人俊朗。此行中,我很乐意地观察着朝鲜的女人们,感觉此言不假。
她们大多容貌秀丽、身材苗条,极少有胖女人。她们很注意衣着打扮,除了少数人因工作需要穿民族服装外,很多人穿着合身讲究的裙装。她们喜欢烫发、细细的项链、高跟鞋,我在商店中看到一个男人买一双式样不错的女式高跟凉鞋,原来高跟鞋可以作为礼物。
旅途中的一件小事,更加印证了朝鲜女人对美的追求之心。在去板门店的路上,休息站卖旅游商品的服务员,对我们团一位女士戴的项链很感兴趣,主动请求让自己试一下,试过后她问对方项链买成多少钱,答复说是1000元,她立即问,可否1100元卖给她。项链的主人犹豫了一会儿,拒绝了,给出的原因是自己是在俄罗斯买的,也是旅游的纪念。不过她很高兴朝鲜的女孩那么喜欢自己的项链。我就在旁边听到她们的对话,朝鲜服务员的大胆直白让我意外,于是忍不住又细细地看了看她,她很年轻,脸擦得很白,与脖子的肤色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
而我印象最好的朝鲜女人,当然是金导,她的敬业、爱国以及善良,打动着我,让我感受到这个不一样国度中的美好之处。我知道这样的美好时刻、美好印象只是朝鲜的一面,在我们旅游期间,朝鲜的一些区域遭遇了严重的洪灾,数百人死亡失踪,数万的农民面临饥饿的威胁。
第四天的回程之旅,较出发之途更为漫长痛苦。空调车厢不再,近300公里的路程,我们在炎热的列车中,行驶了近8个小时。回程途中,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朝鲜人愿意选择和接受这样缓慢行进之旅,愿意选择年复一年坚持阿里郎的表演,愿意接受金日成作为“永远的、不变的主席”,四天之旅我既觉得熟悉,又感到陌生;既体悟到朝鲜之美与善,也感觉到朝鲜人强烈自尊与坚持背后的脆弱。
当火车离鸭绿江越来越近,对岸丹东的建筑清晰可见的时候,TINA高兴得欢呼出来:终于回家了!
暑期休假,与家人从丹东出发到朝鲜,四日走马观花之旅,留下的感受是一个与想象中不一样的朝鲜。
出发前的准备
在丹东,很好奇地向当地的朋友打听朝鲜的情况。毕竟,他们与朝鲜新义州只有一江之隔,对面即可望见朝鲜的领土。他们的介绍中,有很多新鲜的事。
比如说,丹东有不少从朝鲜来的打工者,多数是做餐厅的服务员,这样的服务员工作,一般是高干子女才有机会。所挣收入,也是多数交给国家,少部分归己。每人出国打工,一般是三年限期,工作之余的时间,他们大多也是集体活动,不会跟中国人过多交流。
比如说,也有一些偷偷跑过来,想留到中国的人。朝鲜女人非常勤劳,有的中国人娶了这样跑过来的女人。可是,过了几年后,朝鲜女人也渐渐向中国女人学习了,变得没那么听话勤快,开始追求享受了。
另外一些说法让我有些担心,他们在电力和自来水方面很紧张,好些地方没电也没有净化过的水,东西少,你想花钱买东西也买不到。于是我赶紧到丹东的商场大采购,为未来的四天之旅作储备。没想到,最后这些东西多数成了累赘。
临行前一天晚上,我在鸭绿江边朝对岸张望,对面那片土地,究竟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人?我心中充满着好奇与期待。
漫长的旅行和最严格的海关检查
每天,只有一趟从丹东出发通往平壤的火车。火车时刻表上的出发时间是9:30,到达时间是下午5:00(平壤时间,比北京时间早一小时)。导游告诉我们,这个时间只能作参考,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火车究竟会何时开,中途为何停,到底要停多久。后来的经历证明此言不虚。
从丹东过了鸭绿江大桥就到了新义州。火车上我们遇到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海关检查”,一群身着制服的朝鲜人上车,要求旅客们把车上每一件行李打开进行检查。大小的箱包从行李架上费劲地取下来,每个人的箱包打开进行展览。轮到我的时候,检查人员对我打开的箱子不太感兴趣,草草翻了一下就示意可以了。不过,她对我随身携带的包却十分注意,仔细地翻查。莫非,女人都是特别想知道别的女人坤包中装了些什么吗?
检查折腾完后,我们换乘到朝鲜的火车上。上车之前,每人领到当天的午餐,一盒饭、一盒菜,一瓶水。这是我们在朝鲜的第一顿,除了米的质量不太好外,菜还不错,有鱼、牛肉、炒蛋和黄瓜,份量与味道都不错,基本印证了旅行社在注意事项中介绍的“吃饱没问题,略显丰盛”。
我们坐的车箱,按中国的标准是软座,七个人一个包厢,两个包厢共享一个空调。空调一开始不稳定,时开时停,列车员将温度调到16度,仍然感觉热,不过运行一阵后,空调效果好起来,列车员重新将温度调到20度。(当然事实上的温度没这么低。)
朝方导游也在火车上。我悄悄地打量着这个年轻的女人,容貌秀丽、身材匀称、皮肤白晳,黑白条纹的上衣配黑色的短裙,黑色的高跟鞋,烫过的头发用一支漂亮的发夹挽在头上。如果不是胸前的一枚像章,她看上去就像一位比较爱美的中国女人。当她走过的时候,我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水味。
到朝鲜不能带手机、电脑等电子通信产品,我们也没有手表。火车走走停停,时间变得很漫长。火车外的景象,一直是广阔的田野,偶有农民种地、小孩子在河中戏水、或是行人在不远处的路上。看到火车的时候,小孩们兴奋地挥手、大人们笑着善意地挥手,让我想起小时候。
同车厢的大姐注意到朝鲜农村的一个不同之处,广袤的土地中,见不到一处坟茔。他们如何安放逝者?这个问题一直到离开朝鲜,也没得到解答。
而我,看到有一个女人,裸着在河中洗澡,在她不远处,有几个人在钓鱼。
晚上7点,火车终于驶入平壤。TINA经受不了火车上时热时寒的折腾,一下车便吐了。导游注意到我们的情况,主动地帮我们拿重重的行李,十分关切。出站上了接我们的大巴,我看导游的上衣,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换成一件浅色的T恤,干净利落。不象我们,一个个蔫蔫的。
入驻的酒店,是平壤三个特级酒店之一羊角岛酒店,47楼高。晚餐就在酒店中,TINA什么也不想吃,可怜巴巴地趴着。饭后拿到房卡,排队等电梯的人很多,大堂的服务员看到TINA生病的样子,连忙过来问是什么情况,需不需要药,并果断地让我们排到最前面上了电梯。
一到房间,TINA便倒在床上。我很心疼,盼望着明天她能好起来。
平壤印象
第二天一早,TINA精神基本恢复了,我放下心来,可以好好看看平壤是什么样了。
当天安排的参观是金日成广场、万寿台大纪念碑、中朝友谊塔、建党纪念塔、主体思想塔、凯旋门、平壤地铁和金日成故居。朝方的工作人员增加为四位:两位导游:金导(昨天火车上的女导游)、朴导(不太爱说话,但网上有旅友介绍说比较爱贪小便宜,后来经我团同志的亲身经历证实)、摄像人员(负责在接下来两天中为大家摄像,制作成光碟,200元一盘,志愿购买)、司机。
平壤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楼比想象的多。光复大道两侧,有许多三四十层以上的高楼。金导是个十分热爱国家、热爱领袖的女同志,充满感情地向我们介绍着朝鲜的历史和朝鲜的今天。我和她一样,也是容易被洗脑的人,经过她的介绍后,我对朝鲜越来越充满好感。当然,我的这种好感受到了DAD的嘲笑。
金导介绍,朝鲜实行的是住房、教育、医疗的免费制度。先说住房,平壤的高楼,除少数几座是酒店外,大多数是政府修建分给老百姓的住房。80年代修建了2万套,平均面积80-120平米;90年代修建了3万套,平均面积120-150平米;近期修建了2万套,平均面积150-200平米。说到这里,她特地强调,朝鲜有贫富区别,但不像中国那么大,她也去过中国,知道中国的情况。政府提供房子,那怎么分房?我们很好奇提问,不过导游回答语焉不详,所以还是不太明白。不过私下里我问了她有关通信的问题,答复大出我意料,金导说,平壤许多人都用手机,每一家都有固定电话,很多家庭都安装宽带并有1-2台电脑,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上网是免费,不过只能上国内网。真是这样吗?不过,我看金导坦诚自然的表情,还是愿意相信她没有说谎。
再说说教育。不知金导的普通话向谁学的,带有比较浓厚的台湾腔,除了说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时,她的普通话不太顺畅外,大多数时候,都比较流利,尤其唱歌时,更觉深情动听,很得到团中一些老年男士的欢迎。每次她讲到“永远的主席”金日成同志时,语调总是格外温柔有感情。不过,朝鲜人象她那样普通话说得好的,并不多,朝鲜实行的是11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5年,中学6年,大约15%左右的人能升到大学,学生从中学起学习外语(注意,是英语和俄语,中学生并不学习汉语),对汉语有兴趣的人,可以选择大学的汉语专业。
朝鲜教育一个特色是中小学生上午半天上课,下午进行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包括锻炼身体、选择自己喜爱的兴趣项目学习。我们参观的万景台国家少年宫即体现了这种特色。少年宫有很多兴趣班,除乐器、舞蹈、唱歌、书法外,还有跆拳道、刺绣等。毫无疑问,我最感兴趣的是刺绣,守在一个小女孩面前看她绣了好一阵,绣得真不错!不过,她对我一点也不感兴趣,也许她并不喜欢自己在绣东西时被人参观,眼睛看也不看我一下,当我不存在。少年宫参观的高潮在后面——观看孩子们的汇报表演,我估计当天所有的旅行团都来了,演出大厅几乎坐满了人。以我的审美爱好而言,这场演出当然很精彩,我充满热情地看完节目,并上台献花(20元一束,一些没买花想送自带礼物的人被工作人员毫不留情地拦了下来)。不过,TINA认为演员的表情很“恐怖”,她说的恐怖可能是指比较做作,不太自然。她认为演员应该面无表情地表演,尤其是演奏乐器时。
我们团许多人,在来之前都听国内介绍过,参观少年宫可以向小朋友们赠送礼品,所以,大家或多或少地带了些礼物。可没想到的是,现在少年宫似乎对我们的礼物并不太欢迎,演出结束后,在大门口几个被安排的学生以勉强的笑容接收文具类的礼物,至于饼干、方便面之类,似乎都被拒绝了。
再说说各种纪念建筑。朝鲜是金日之家,平壤更是金日之城。平壤的艺术基本是金日成、金正日的各种画像,也许正是这种单一,让平壤成为一座很清洁的城市。不知为什么,在朝鲜为总想起“小国寡民”这个词,不过他们不是“无为而治”,而是“无二而治”,以一人之智代替众人之智。金正日去逝后,万景台纪念碑上,增加了他的铜像,与他的父亲并排而立。我看到铜像台最右边,还有一个空位,似乎还能增加一个雕像。“你说这儿以后会放谁?”我悄悄地问TINA。她笑了起来。对我们而言,这就是一个轻松的玩笑,不过,对朝鲜人而言,这是一个不能触及的话题。
广场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几位朝鲜女人,穿着都比较讲究,她们排成几排,拿着扫帚,整齐地移动着,原来是在打扫广场。广场已经十分干净了,几乎没有一点尘屑,看上去,她们的打扫,更像是在从事一种仪式。还有好些老人、小孩,也在从事类似的活动。不过,不远处的厕所,明显要脏一些,为什么他们不去打扫需要清洁的地方呢?
中朝友谊塔,也是抗美援朝的纪念碑,比起主体思想塔、金日成广场一类,规模当然要小很多。我们团的人都买了鲜花敬献,献完花后,有人问导游是否有些志愿军留下来娶了朝鲜姑娘安家。不料话音未落,同团一位大姐立即十分愤怒,高声地说:“这是纪念碑,请尊重死去的志愿军!”这位大姐献花的时候流了泪,不知她是否有亲人长眠于此。人与人之间,亦如国与国之间,有些话题,于此为轻松玩笑,于彼却是伤痛禁忌。
平壤地铁号称“世界上最深的地铁”和“地下宫殿”,参观后感觉宫殿不敢说,对其之最深却感受非虚。通往地铁的扶梯陡峭而漫长,白色的拱壁就是头顶上方,我在想,如果朝鲜实行了开放的政策,也许这些拱壁便会被各类广告占据,广告商们只会希望这个扶梯更长一些。地铁站内的两面墙,展现的是朝鲜艺术——除了金家父子外,还有几幅我们过去所非常熟悉的歌颂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画,昂首阔步的人民、意气风发的拖拉机手、硕大无比的桃子。
双面城市开城
第三天的旅程是参观开城,我称开城为双面城市,是因为它既有让人紧张的军事重地板门店,也有让人宁静的古朝鲜国子监遗址高丽博物馆。其对比反差十分强烈。
我们第一站是直赴板门店。虽然是停战期间,但一进板门店,每个人都感觉到紧张氛围。紧张氛围来自军人的严肃表情。等待办理参观手续期间,我们都赶入旅游商店,我对商店兴趣无多,想在外面走走,立即被军人严厉地喝斥;一位老美想回车上取东西,也被禁止,只好狼狈地回头。谁说美国人威风的?
终于到神秘的南北军事分界线,白线外就是美军区域,据说以前有游人只顾照相而不小心跨过白线而遭受美军射击,朝方士兵以身保护旅客安全而受伤。我纳闷这位游客何以如此不小心而跨过白线,因为我们被朝鲜士兵严格地指挥着,离白线远远的,即使有人想接近亦难上加难。
这儿不仅是军事分界线,也是两种制度、两种文化的分界线。朝方士兵不顾天气之炎热,穿着两层长袖,大滴的汗水流下,也看不出丝毫懈怠。一排排士兵端着枪,如松般站立着,在烈日下一动不动。对面,两名美军路过,穿着短袖迷彩汗衫,拿着公文包。
同团去过韩国的人介绍说,韩国的旅行社是把旅客们带到另一个地方参观,着重介绍的朝鲜的贫穷和朝鲜人想打地道穿过分界线。金导很专注地听,然后说,虽然现在还没有统一,但南北朝鲜是一个国家,朝鲜人的事应该由自己来解决,不应该由美国人来插手。她从来没去过南韩,只在书上读过,但很希望有一天能去。
从板门店回开城,午饭是十二碟铜碗套餐,我不明白为何开城会诞生出这样的特色吃法,将各类泡菜小吃装入十二个铜碗中,大多是冷食,只有汤热得烫手。好在铜的导热性能好,过一会汤碗也可端起来喝了。头一天导游在车上盛情介绍了开城的美食人参鸡,说不食开城鸡不算到开城。人参鸡是自费项目,260元一只,邻座母子俩点了一只,好意地给TINA夹了几大块鸡肉,TINA只吃了一块就不再动筷,想来不象导游介绍的那样美味。
饭后参观高丽博物馆,据说这个地方以前的用途类似中国的国子监。我很喜欢这个地方,简朴宁静,院中几株银杏据说有上千年历史。博物馆的房间和展品都不多,讲解人员也很敷衍,看上去对我们这群游客并无好感。好在游客们也不在意,简单参观完后,大家就随着导游到了博物馆门外的游客中心,开城是著名的高丽人参的产地,导游说这儿的人参比别处要便宜(朝鲜的好处是没有假货,其他地方的高丽参也是正宗产品,只是价钱要贵一些)。
我对人参没有兴趣,一人滞留在博物馆中,细细看完藏品。后来注意到博物馆的背后是一个小山坡,一群朝鲜人正坐在小山坡的树荫下纳凉聊天,很生活气,让我很想能置身其中听他们聊些什么。当然这只是妄想。银杏树下有石桌椅,我静坐着,感觉此刻的朝鲜宁静而亲切,感觉自己也象这些银杏树一样,穿越了时空,进入了一种超脱忘我的境界。如果这个博物馆要招收一位清洁工人,我愿意留下来,与银杏落叶为伴。
阿里郎演出
8月1日是今年阿里郎演出季的第一场,虽然票价昂贵(800元一张,还是第三等的座位),我们还是不想错过朝鲜这个久负盛名的十万人大型团体操表演。
当天晚上,平壤街头格外热闹,学生、军人、普通群众,都汇集到演出场馆前。我们小心翼翼地跟随着导游,生怕在人流中失去方向。
场馆很大,观众台有一半左右的位置并没坐人,相当部分观众是朝鲜人,比如很多军人集体组织来观看,不知他们需不需要花钱买票。背景台上负责翻牌子的演员已经就位,据说这部分人员就有2万多之多,在做正式演出前的练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背景图案被整齐地翻出来,观众席上响起一阵阵掌声。
正式演出很快开始了,共有五个章节,由于背景提示都是朝文,所以对每个章节表现的内容我们只能靠猜,由于这两天金导给我们上过比较详尽的朝鲜近代历史课,所以基本能猜出每章节表现的意思。
这样大型的演出,让人想起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人多震撼。对于从已经习惯差异化、个性化的国度的人,突然看到现代社会的人,还是可以重新作为一颗颗螺丝厅,通过完成千篇一律的动作来达成整体视觉的美感,总是会感觉新奇甚至佩服,尤其不知道组织者是如何排练这众多的人。
赢得掌声最多的当然是孩子们的演出,一个个可爱的小不点们跟上场,完成着难度不算小的动作。偶有一两个动作出了差错,掉了队或掉了道具,更会让大家笑起来,给这场整齐的演出增加了些轻松。
到了第五章,背景台上的牌子刚一翻开,观众席掌声如雷,当然是中国人的掌声最为热烈,因为牌子是用中文写的大字“中朝友谊”,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大红灯笼,各类中国元素,让人亲切,也耐人寻味。导游说第五章是近两年为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才增加的内容。
回宾馆路上,金导说几乎每个平壤人都有过参与演出阿里郎的经历,她小学时就曾经翻过牌子,中学时参加过场内的体操表演。我想阿里郎于朝鲜而言,也许不只是简单的表演,还是一种治国风格和文化宣言吧。朝鲜的老百姓们,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接受了治国者的风格,甘愿作被统一指挥的螺丝钉,并以此为自豪。
朝鲜的女人
金导介绍有一句话形容朝鲜半岛的人,北女南男,意思是北方的女人漂亮,南方的男人俊朗。此行中,我很乐意地观察着朝鲜的女人们,感觉此言不假。
她们大多容貌秀丽、身材苗条,极少有胖女人。她们很注意衣着打扮,除了少数人因工作需要穿民族服装外,很多人穿着合身讲究的裙装。她们喜欢烫发、细细的项链、高跟鞋,我在商店中看到一个男人买一双式样不错的女式高跟凉鞋,原来高跟鞋可以作为礼物。
旅途中的一件小事,更加印证了朝鲜女人对美的追求之心。在去板门店的路上,休息站卖旅游商品的服务员,对我们团一位女士戴的项链很感兴趣,主动请求让自己试一下,试过后她问对方项链买成多少钱,答复说是1000元,她立即问,可否1100元卖给她。项链的主人犹豫了一会儿,拒绝了,给出的原因是自己是在俄罗斯买的,也是旅游的纪念。不过她很高兴朝鲜的女孩那么喜欢自己的项链。我就在旁边听到她们的对话,朝鲜服务员的大胆直白让我意外,于是忍不住又细细地看了看她,她很年轻,脸擦得很白,与脖子的肤色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
而我印象最好的朝鲜女人,当然是金导,她的敬业、爱国以及善良,打动着我,让我感受到这个不一样国度中的美好之处。我知道这样的美好时刻、美好印象只是朝鲜的一面,在我们旅游期间,朝鲜的一些区域遭遇了严重的洪灾,数百人死亡失踪,数万的农民面临饥饿的威胁。
第四天的回程之旅,较出发之途更为漫长痛苦。空调车厢不再,近300公里的路程,我们在炎热的列车中,行驶了近8个小时。回程途中,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朝鲜人愿意选择和接受这样缓慢行进之旅,愿意选择年复一年坚持阿里郎的表演,愿意接受金日成作为“永远的、不变的主席”,四天之旅我既觉得熟悉,又感到陌生;既体悟到朝鲜之美与善,也感觉到朝鲜人强烈自尊与坚持背后的脆弱。
当火车离鸭绿江越来越近,对岸丹东的建筑清晰可见的时候,TINA高兴得欢呼出来:终于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