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游记
刚东南亚自助一圈,主要用了path instagram googlemap 微博 fb 微信 skout和 evernote food几种应用。
path用来:
1写旅游日记(转发到fb、仅path、仅自己可见)
2传图片 包括景点和食物
3 path会自动记录地点(城市级)但有时需要手动加地点
path2.0后加的睡眠记录让我很困惑,path这个名字,像是要鼓励我们用它来记录人生重要的moments,而每天的睡眠时长又感觉是相对不紧要的事,到底颗粒度是在哪样的范围真的有点摸不明白,“到底该记录多大的事?”不过后来翻看自己的path页面,发现鸡毛蒜皮的东西还是有,但少,可能是自己在发布前会筛选判断。
虽然path上有完美的小圈子可以分享,必须说它还不是一款完美的适合游记的应用。可能是之前在用EN的时候养成了细致归类的习惯,path对我来说内容还是杂乱了一点,当然它也没有办法再细化下去,2.0后加的音乐,睡眠这些,好像也不是很常用。
googlemap:
1地图相关功能
2对去过的景点/餐馆/旅店标星
3查看周围旅店评论(google自己平台上内容很少,外链了hostelworld等专业点评网站的评论)
微博:
1查看周边微博,偶尔勾搭或吐槽(也听说有驴友为了凑火车票团购价@周边人发信息的,都没人回应)
2选择性地发一些图片或者文字,目的是。。。知会一声、报个平安、小得个瑟。
做游记用它的缺点是:对粉丝而言你在哪个机场和你吃了什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Evernote food:
旅行到一半看到安卓food出来马上下载(旅行前用EN记录了一些攻略,自出国就只用来看之前的攻略,没有再记录新的东西)Food真是爱吃又爱显摆的装13利器!每吃到一种新的食物就拍照,然后回去整理,光前12天就记录了34项食物。。
特点:强调地点,记录单元是每一个新地点吃的一顿饭,而不是某一道菜。
总结:
内容条理性不管对用户还是对app本身都非常重要。
对照片分享平台来说,内容本身很泛,没有固定框架可言,但还是可以找到组织方式,path的方法是with人-地点-事件,微信朋友圈的方式是“专辑”,也就是一个个的主题相册。
特定领域内容有特定的组织维度。
游记涉及的主要四个方面:吃、住、行、景点,垂直了就是en food,水平了就是C游记。出行前攻略和出发后记录,对这四个方面的着重程度是不同的。
组织游记的两个主要内容单元:时间,地点。时间如tripcolor,地点如C游记和蚂蜂窝(地点颗粒只到城市)。单纯按时间来组织,用户上传的门槛低,但有价值信息难以提炼,不利于帮助他人做攻略,毕竟时间只对自己有意义。对自己、其他用户和app都有意义的是地点,而且是“在数据库之内有记录”的地点。
内容组织得当,才能平衡“发游记”和“找攻略”这两种需求,游记数据结构化后,提供攻略就水到渠成了。
C游记提供的是一个框架化的记录工具,这个工具既简单易上手,又有条有理便于内容的2次组织。
C游记的理念很不错。但我真心不喜欢在他家写游记,填空的形式让我反感。
path用来:
1写旅游日记(转发到fb、仅path、仅自己可见)
2传图片 包括景点和食物
3 path会自动记录地点(城市级)但有时需要手动加地点
path2.0后加的睡眠记录让我很困惑,path这个名字,像是要鼓励我们用它来记录人生重要的moments,而每天的睡眠时长又感觉是相对不紧要的事,到底颗粒度是在哪样的范围真的有点摸不明白,“到底该记录多大的事?”不过后来翻看自己的path页面,发现鸡毛蒜皮的东西还是有,但少,可能是自己在发布前会筛选判断。
虽然path上有完美的小圈子可以分享,必须说它还不是一款完美的适合游记的应用。可能是之前在用EN的时候养成了细致归类的习惯,path对我来说内容还是杂乱了一点,当然它也没有办法再细化下去,2.0后加的音乐,睡眠这些,好像也不是很常用。
googlemap:
1地图相关功能
2对去过的景点/餐馆/旅店标星
3查看周围旅店评论(google自己平台上内容很少,外链了hostelworld等专业点评网站的评论)
微博:
1查看周边微博,偶尔勾搭或吐槽(也听说有驴友为了凑火车票团购价@周边人发信息的,都没人回应)
2选择性地发一些图片或者文字,目的是。。。知会一声、报个平安、小得个瑟。
做游记用它的缺点是:对粉丝而言你在哪个机场和你吃了什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Evernote food:
旅行到一半看到安卓food出来马上下载(旅行前用EN记录了一些攻略,自出国就只用来看之前的攻略,没有再记录新的东西)Food真是爱吃又爱显摆的装13利器!每吃到一种新的食物就拍照,然后回去整理,光前12天就记录了34项食物。。
特点:强调地点,记录单元是每一个新地点吃的一顿饭,而不是某一道菜。
总结:
内容条理性不管对用户还是对app本身都非常重要。
对照片分享平台来说,内容本身很泛,没有固定框架可言,但还是可以找到组织方式,path的方法是with人-地点-事件,微信朋友圈的方式是“专辑”,也就是一个个的主题相册。
特定领域内容有特定的组织维度。
游记涉及的主要四个方面:吃、住、行、景点,垂直了就是en food,水平了就是C游记。出行前攻略和出发后记录,对这四个方面的着重程度是不同的。
组织游记的两个主要内容单元:时间,地点。时间如tripcolor,地点如C游记和蚂蜂窝(地点颗粒只到城市)。单纯按时间来组织,用户上传的门槛低,但有价值信息难以提炼,不利于帮助他人做攻略,毕竟时间只对自己有意义。对自己、其他用户和app都有意义的是地点,而且是“在数据库之内有记录”的地点。
内容组织得当,才能平衡“发游记”和“找攻略”这两种需求,游记数据结构化后,提供攻略就水到渠成了。
C游记提供的是一个框架化的记录工具,这个工具既简单易上手,又有条有理便于内容的2次组织。
C游记的理念很不错。但我真心不喜欢在他家写游记,填空的形式让我反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