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后记:一些感谢的话
一直要把论文后记发上来,让我感谢的人看到我的谢词,可是总是忘掉此事,刚才在外散步时又想起,马上回来发上。2012年8月11日
后 记
自2002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跟随李玫先生读硕士,至今已经过去十年了;十年师恩,确实无法言表。2005年硕士毕业后,我到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工作,翌年,学院领导张学松先生鼓励我继续攻读博士生。虽然攻读博士学位是我的问学计划之一,但由于我的外语水平有限,直到2009年才考回文学系跟随李玫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工作四年之后,我倍感这次学习机会得之不易,希望抓住一切时间读书。不过,我是在职读博士,除了第一年全部脱产上学之外,其余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单位完成教学任务,能来京读书的时间很少,这使我在学习时间上要远远少于身边的同学,更不能像他们那样自由地在书中徜徉。为了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写博士论文,2009年9月入学后,即在李玫先生指导下,定下了本博士论文的选题。
当我搜集了近一年的资料后,才从南京大学苗怀明先生处得知,南京大学俞为民先生已经指导了几位博士生撰写传奇改本方面的博士论文,因为这些论文没有收入CNKI数据库,无法在网络上查到,致使我在选题时没有及时参考到这些研究成果。从苗先生处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就赶往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库查看:这些博士论文在资料收集、理论论述等方面,都做得非常优秀。本来我也想做一本全面论述传奇改本的博士论文,但考虑到这些博士已经论述得很充分了,重复劳动意义不大,因此在与李玫先生商议之后,我采取以问题为主的论述方式撰写论文。2011年4月末论文开题以后,开始时断时续地撰写,到现在定稿,不过薄薄一册而已,且其中不少问题限于材料不足,无法充分展开,只能待之日后了。
整部论文的撰写,都是在李玫先生指导之下完成的。在李师门下十年,受惠实多。其实,除了硕士、博士这六年读书时间,中间四年,我也常常将习作寄给李师,向她请教。李师每次都会耐心答复我,并一一指出习作中的不足之处,这无疑是学生最受益的地方。李师也关心我的工作、生活,鼓励我在工作上勤恳、务实,做学问要扎实,不要务虚名,这些永远是我的人生指南。
我要感谢邓绍基先生的悉心指导。邓先生爱护年轻学生,据我所知,李师门下的几位师妹,都有机会向邓先生问学。2010年年初,李师打电话告诉我,让我去拜访邓先生。此后每星期,我都能前往府上问学。先生不仅解答我的问题,还帮我修改论文,指导我撰写博士论文,我深知这占去了先生很多宝贵的时间,惟以努力勤奋才能报先生之教诲。
我还要感谢蒋寅先生。读硕士时,我就参加了蒋寅先生的读书课,从硕士时读《瀛奎律髓》、《原诗》到博士时读《文镜秘府论》、《礼记》,一本一本下来,受益匪浅。记得2008年我将考博失利之后告诉蒋寅先生,先生回复短信鼓励我,真是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博士论文开题时,刘扬忠先生、胡明先生、刘跃进先生、蒋寅先生都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我把它们吸收到论文之中。此外,文学所老师黎湘萍先生、靳大成先生、赵稀方先生、张晖先生给我勉励,是我在研究所学习的美好记忆。
在众多的朋友之中,首先要感谢李思涯同学。他在学术上的睿智见解,常常给我很大的启发,使常住乡下的我能感受到学术前沿的魅力。我还要感谢他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帮我校改这本论文。孙伊同学为本论文英文摘要付出了辛苦的工作,使我蹩脚的英文不致错漏百出。刘玲华、李晨、李桃同学,将她们的院馆、所馆借书证供我使用,使我这个懒于去图书馆看书的人,案头堆足了写论文要用的参考书。张静同学帮我从北师大图书馆复印了臧懋循的《昙花记》改本,李洁师妹帮我拍摄了有关这本《昙花记》改本的研究论文。三年博士生入学考试报名,前两年楚萍师妹帮忙,后一年刘鹏师弟帮忙,他们使我这个远在雷州的人不至于赶不上考场。此外,我还要感谢李志鹏、徐歆毅、李思清等同学,与大家切磋学问,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博士论文的写作,离不开图书馆。博士一年级,除了修课,其他时间我都去首都图书馆或国家图书馆看书。首都图书馆地下阅览室的书香味,管理员亲切的态度,给游学之人以莫大的温馨。而近在身边的文学所图书馆、社科院院部图书馆以及研究生院图书馆,更是服务周到,令我这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恋恋不舍。我也很感谢“国学数典论坛”上的热心网友,他们上传的文献资料使我即便呆在湛江也能继续工作。
一个在职读书的人能够完成学业,更关键的是来自单位的支持。感谢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各位领导给我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我能够较长时间呆在北京搜集论文资料、撰写论文,在此,我要特别要感谢张学松先生、孙长军先生、费良华先生、姚国军先生、邓建先生为我打开方便之门。当然,住在学校西区的年轻同事们,不仅是饭局上杯酒言欢的挚友,更是学术上共同成长的畏友。
最后,这篇论文能够顺利写出来,更要感谢父母、岳父母的支持;感谢妻子李彦凤容忍我逃避家务,赞助我大量购买书籍,在这个物价暴涨的年代,却鼓励我埋头做好学问的人,肯定是最懂我的人。
是为后记。
王小岩
2012年5月7日凌晨四点,北京良乡
![]() |
后 记
自2002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跟随李玫先生读硕士,至今已经过去十年了;十年师恩,确实无法言表。2005年硕士毕业后,我到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工作,翌年,学院领导张学松先生鼓励我继续攻读博士生。虽然攻读博士学位是我的问学计划之一,但由于我的外语水平有限,直到2009年才考回文学系跟随李玫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工作四年之后,我倍感这次学习机会得之不易,希望抓住一切时间读书。不过,我是在职读博士,除了第一年全部脱产上学之外,其余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单位完成教学任务,能来京读书的时间很少,这使我在学习时间上要远远少于身边的同学,更不能像他们那样自由地在书中徜徉。为了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写博士论文,2009年9月入学后,即在李玫先生指导下,定下了本博士论文的选题。
当我搜集了近一年的资料后,才从南京大学苗怀明先生处得知,南京大学俞为民先生已经指导了几位博士生撰写传奇改本方面的博士论文,因为这些论文没有收入CNKI数据库,无法在网络上查到,致使我在选题时没有及时参考到这些研究成果。从苗先生处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就赶往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库查看:这些博士论文在资料收集、理论论述等方面,都做得非常优秀。本来我也想做一本全面论述传奇改本的博士论文,但考虑到这些博士已经论述得很充分了,重复劳动意义不大,因此在与李玫先生商议之后,我采取以问题为主的论述方式撰写论文。2011年4月末论文开题以后,开始时断时续地撰写,到现在定稿,不过薄薄一册而已,且其中不少问题限于材料不足,无法充分展开,只能待之日后了。
整部论文的撰写,都是在李玫先生指导之下完成的。在李师门下十年,受惠实多。其实,除了硕士、博士这六年读书时间,中间四年,我也常常将习作寄给李师,向她请教。李师每次都会耐心答复我,并一一指出习作中的不足之处,这无疑是学生最受益的地方。李师也关心我的工作、生活,鼓励我在工作上勤恳、务实,做学问要扎实,不要务虚名,这些永远是我的人生指南。
我要感谢邓绍基先生的悉心指导。邓先生爱护年轻学生,据我所知,李师门下的几位师妹,都有机会向邓先生问学。2010年年初,李师打电话告诉我,让我去拜访邓先生。此后每星期,我都能前往府上问学。先生不仅解答我的问题,还帮我修改论文,指导我撰写博士论文,我深知这占去了先生很多宝贵的时间,惟以努力勤奋才能报先生之教诲。
我还要感谢蒋寅先生。读硕士时,我就参加了蒋寅先生的读书课,从硕士时读《瀛奎律髓》、《原诗》到博士时读《文镜秘府论》、《礼记》,一本一本下来,受益匪浅。记得2008年我将考博失利之后告诉蒋寅先生,先生回复短信鼓励我,真是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博士论文开题时,刘扬忠先生、胡明先生、刘跃进先生、蒋寅先生都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我把它们吸收到论文之中。此外,文学所老师黎湘萍先生、靳大成先生、赵稀方先生、张晖先生给我勉励,是我在研究所学习的美好记忆。
在众多的朋友之中,首先要感谢李思涯同学。他在学术上的睿智见解,常常给我很大的启发,使常住乡下的我能感受到学术前沿的魅力。我还要感谢他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帮我校改这本论文。孙伊同学为本论文英文摘要付出了辛苦的工作,使我蹩脚的英文不致错漏百出。刘玲华、李晨、李桃同学,将她们的院馆、所馆借书证供我使用,使我这个懒于去图书馆看书的人,案头堆足了写论文要用的参考书。张静同学帮我从北师大图书馆复印了臧懋循的《昙花记》改本,李洁师妹帮我拍摄了有关这本《昙花记》改本的研究论文。三年博士生入学考试报名,前两年楚萍师妹帮忙,后一年刘鹏师弟帮忙,他们使我这个远在雷州的人不至于赶不上考场。此外,我还要感谢李志鹏、徐歆毅、李思清等同学,与大家切磋学问,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博士论文的写作,离不开图书馆。博士一年级,除了修课,其他时间我都去首都图书馆或国家图书馆看书。首都图书馆地下阅览室的书香味,管理员亲切的态度,给游学之人以莫大的温馨。而近在身边的文学所图书馆、社科院院部图书馆以及研究生院图书馆,更是服务周到,令我这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恋恋不舍。我也很感谢“国学数典论坛”上的热心网友,他们上传的文献资料使我即便呆在湛江也能继续工作。
一个在职读书的人能够完成学业,更关键的是来自单位的支持。感谢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各位领导给我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我能够较长时间呆在北京搜集论文资料、撰写论文,在此,我要特别要感谢张学松先生、孙长军先生、费良华先生、姚国军先生、邓建先生为我打开方便之门。当然,住在学校西区的年轻同事们,不仅是饭局上杯酒言欢的挚友,更是学术上共同成长的畏友。
最后,这篇论文能够顺利写出来,更要感谢父母、岳父母的支持;感谢妻子李彦凤容忍我逃避家务,赞助我大量购买书籍,在这个物价暴涨的年代,却鼓励我埋头做好学问的人,肯定是最懂我的人。
是为后记。
王小岩
2012年5月7日凌晨四点,北京良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