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之行
大西北之行
这个世界逐渐地向我展开,需要怎样的思省和提炼才能既保持本心,又率真地感受。
——题记
对与观察欲特别强烈的,甚至超过了生活参与感的人来说,旅行是适合他们的。在旅途中,有那么多的事物是未知而新鲜的,他们扑面而来,在旅人面前纷纷绽开,待人拾获。我是个观察欲较强的人,自然喜欢这种新鲜事物的迎面冲击。
有时候会想:在不同的地方,同样的时间,有那么多不同的人与你做着不同的事情,过着与你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一切看起来如此合理自然。这本身就挺奇妙的。而我觉得,因为距离而麻木并不合理。不觉得中东的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动荡痛苦,不应该只是新闻30分里的二十秒短消息报道么?远处的贫苦地区的人,也会触动你的同情心么?一切都被距离所掩盖过去,这些存在因而显得模糊暧昧。然后意识慢慢告诉你,这就是你的整个世界。
所以需要旅行。
这次的大西北之行是我出行时间最长,印象最深的旅行。从位于东南沿海的江苏出发,一路向西北,到达甘肃兰州,然后到青海西宁,走青海湖南线西北上到敦煌,然后坐火车东行,返回兰州。路线好比一支柄老长的汤勺。记录下种种感想,怕以后就说不出来了。
大西北。
这次的行程是去看青海湖和敦煌,由于他们相隔较远,本身又在辽阔的大西北。所以我们仿佛一直在忙着赶车,却少了一份本该有的旅人的从容。青海甘肃的面貌超过了我的想象,没有东南沿海的寸金寸土和繁荣富饶,显得粗犷而毫不掩饰。看惯了南方的城市和乡村,北方的土地和山脉给我一种震撼。人位于草地和山脉间显得如此渺小无力,再傲慢的人也会心存敬畏的吧。人本身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卑微,我觉得应该对未知的自然心存敬畏的,而人又太容易狂妄自大了,征服和占有欲又那么强。
这两个省份在清朝之前好还不属于中国,之后归属后才有大量的汉人迁入,相比较为动荡的远疆西藏和新疆生活显得更贴近内陆。自然有少数民族的,大部分汉人(包括我)对一些少数民族是有偏见和畏惧的。我想那些少数民族看待我们汉人也是如此的吧。因为缺乏文化交流和信任感低,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的民族就会显得不信任政府。政府也只是有些粗暴地在那里修了很多的路,就以为差不多了,要知道新疆在历史上它也可以成为苏联的,并不一定属于中国的。还是缺少精神上的关怀与了解,民族之间显得生分排斥。于是觉得《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显得热闹而空洞。
磕长头。
315国道上,我们搭乘的车一路向西开,向前望不到尽头。我慵懒地看着窗外。一个藏族人在路上整个身体卧下,叩拜,然后站起来,双手合十——这样一幕画面闪过窗外。之前就听说有哪些信佛的藏族人磕长头,而我想象中的画面是:在往寺庙的山路途中,一群人在磕长头,一起前进。可是这里,在车辆较少的315国道上,有一个磕长头的人,并且只有他一人,在独自前行。在德令哈到大柴旦的国道上,除了些工地和小景区外,几乎没有什么城镇,国道就那么往西通往天边,两边是荒地和山脉。我不知道他就那么一个人在这条路上走了多久了,或者晚上住宿在哪里。我知道人如果我一个人在这条路上,没有坐到车,因为本身的不强大,会感到多么无力和害怕。虔诚的信仰能带来多大的精神力量,让他旁若无人地向前朝圣。
一直相信宗教能发挥人性中的好的一面,带来力量,让人坚定。见过实则为争夺权利魔杖的宗教纷争,越过正常理智的宗教狂热——排斥仇视其他的宗教信仰者,也在路上遇到前一刻声称是伊斯兰教徒,不能说谎,而后一刻就欺骗我们的人,因为只见一面,就显得敷衍而不负责任。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喊着“和尚都去吃肉赚钱去了”。我觉得真正的宗教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那些虔诚而纯粹地信仰它并且不利用它的人心中,它使人坚定并且有觉悟。有句话说:心诚则灵。
搭车
这次旅行我们还high了一把,搭了车。倒不是本来的主意,而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在路边没有班车,又不想往回走,于是才决定搭车前行。没想到这一路搭就是九百多公里,而且很顺利。真的很感谢那些愿意搭载我们的人们,我知道他们完全没有义务那么做——完全是出于好心才将车停下来再载我们出发。我本身就不健谈,上车后也希望司机能专心开车,因而话更少了,并不是有趣的搭乘人带来欢笑,只好心存感激。坐在搭载的车里,看着远方的山脉湖泊土地,脑袋时而放空时而想想东西,也是我整个旅行中最享受的时光。狭小的空间和人与人无条件的信任带给我需要的安全感。最后,将那条蕖伬送给了最后搭乘的车上的小女孩,作为感谢,觉得她真是美好可爱。很遗憾最后敦煌往兰州走的时候没有搭车走。以后长途旅行会计划去搭车,因为很美好。
西宁和兰州。
我是一个对城市感觉迟钝的人,因为觉得哪里的城市都差不多。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普遍风格,小的地级市有小城市的样子。所以这两座西北大城市给我的触动并不多,兰州很大又旧,显得灰蒙蒙的,好比一个不修边幅又不苟言笑的中年男子。而西宁这座以安宁立名的城市却热闹洋气显得阳光明媚,好比热情而穿着鲜艳的妇女。
记得第一次从乡下来到县城似的情景,那是在小学的时候了。我好像是被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热闹繁华的店铺街道,从没见过的高楼林立,不知如何运作的红绿灯,让我又是惊奇又是害怕。,我想这地方真繁华,应该没有比这里更热闹的地方了吧。这样的一个世界超过了我幼年时的想象。告诉我世界并不只是居住的那个地方。这种心情在这次旅途中也出现了,不过这次不是对城市,而是对于西北的广袤大地和山脉。
青海湖和敦煌。
这次最初的目的地是敦煌,不知是何时产生的情结,就想一定要去敦煌。可是一直没法去成,渐渐地想去的冲动减少了,却剩下一个给自己的承诺。对敦煌,原来的认识是基于武侠片里的黄沙漫天的景象,颇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风骨。随着认知的增长,知道敦煌县里也像其他普通小城一样,现代化和商业化。虽然知道那边的人们也是一样跟随者时代建设进步,可是意识到这些还是让人有些失望。因为那可是我萦绕很久的敦煌啊,它怎么能变成像其他城市一个样子呢?它应该是我心中的模样啊!那种心情,好比对人一见钟情,把她当做天仙,后来相处后才发现她有很多地方和你想象的是不一样的,也是普通人,也会世俗。虽然知道是自己主观美化的结果,却不免失望。后来在敦煌呆了两天,去了鸣沙山和莫高窟,慢慢地发现是对这座小城心存喜恋的。好比发现了那个姑娘的真实面貌后,发现自己仍然喜欢着她,却少了主观和盲目。对喜欢的地方,事物,人需要怎样地反复观察和反思,才能真正地了解,才能与之产生深厚的联系?简单的占有或者脱离世界的主观臆想都是不好的。前者粗暴,后者显得轻浮。
青海湖也着实让我开了眼界,震撼着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清澈的湖泊,之前见过太湖觉得已经很大了,这次见到青海湖就更触动到我了。去过阿里的朋友告诉我,去了阿里的湖就会感觉青海湖一般般了。可我感觉触动到我的事物应该被自己记住,因为童年的一支棒冰能快乐一个下午的时光。而他们都是美好的,不分高低,需要你记住。在109过道上望去,青海湖仿佛不是湖泊,倒像是一个蓝色的石头立在天边,它的广阔清澈让人产生一种湖水沿着天际升起来的错觉。此刻坐在湖边,静静地看着湖面,听着水声,感受着青海湖,也许是最好的方式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相比于山,水带给我的触动更多些。可是为什么我还是那么迟钝愚笨呢?呵呵。
青海湖和敦煌也算是两个景区,我一直觉得景区收门票是件恶俗的事情:把一个地方给围起来,然后告诉人们,你要进来是要给钱的。可是谁又能有权力把它围起来然后问人们要钱呢。这和在高速上频繁出现的收费站都是不合理的,只不过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很多现在的人习以为常的认为合理的事情在以后的人看来可能是愚蠢而无厘头的。比如现代人看待文革或者大饥荒那个年代。而且旅行的更多的美好在路上,在那些没有门票的地方。它们也很美,只不过不是公众认可的,也许你就是会觉得这个地方美极了。
写到这里也差不多了,写下的东西大多是美好快乐的,仿佛整个旅程没有不愉快一般。自然是有不愉快的,比如一直不断的高原反应带给身体的疲劳感和不适,比如和同伴或者别人的小矛盾,比如丢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等等。可是我宁愿写下的以后记住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好比要教育小孩子要记住别人对你的好,学会感恩,别把别人的种种为难放在心上,学会宽恕。我在这般教育着自己。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都比本人来得美好干净。
记忆是美好的东西,尤其是快乐美好的记忆。没有回忆的人生该是有多么空洞和可怕。我不愿以后回忆往事的时候发现自己全部献给了世俗和琐事,这会让我心慌。所以我会去尽力做心中所愿和所喜,去坦诚的面对亲爱的朋友和亲人。因为觉得那些是人的最终归属,最终将成为你的世界。
——2012.8.13 午后于卧室
这个世界逐渐地向我展开,需要怎样的思省和提炼才能既保持本心,又率真地感受。
——题记
对与观察欲特别强烈的,甚至超过了生活参与感的人来说,旅行是适合他们的。在旅途中,有那么多的事物是未知而新鲜的,他们扑面而来,在旅人面前纷纷绽开,待人拾获。我是个观察欲较强的人,自然喜欢这种新鲜事物的迎面冲击。
有时候会想:在不同的地方,同样的时间,有那么多不同的人与你做着不同的事情,过着与你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一切看起来如此合理自然。这本身就挺奇妙的。而我觉得,因为距离而麻木并不合理。不觉得中东的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动荡痛苦,不应该只是新闻30分里的二十秒短消息报道么?远处的贫苦地区的人,也会触动你的同情心么?一切都被距离所掩盖过去,这些存在因而显得模糊暧昧。然后意识慢慢告诉你,这就是你的整个世界。
所以需要旅行。
这次的大西北之行是我出行时间最长,印象最深的旅行。从位于东南沿海的江苏出发,一路向西北,到达甘肃兰州,然后到青海西宁,走青海湖南线西北上到敦煌,然后坐火车东行,返回兰州。路线好比一支柄老长的汤勺。记录下种种感想,怕以后就说不出来了。
大西北。
这次的行程是去看青海湖和敦煌,由于他们相隔较远,本身又在辽阔的大西北。所以我们仿佛一直在忙着赶车,却少了一份本该有的旅人的从容。青海甘肃的面貌超过了我的想象,没有东南沿海的寸金寸土和繁荣富饶,显得粗犷而毫不掩饰。看惯了南方的城市和乡村,北方的土地和山脉给我一种震撼。人位于草地和山脉间显得如此渺小无力,再傲慢的人也会心存敬畏的吧。人本身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卑微,我觉得应该对未知的自然心存敬畏的,而人又太容易狂妄自大了,征服和占有欲又那么强。
这两个省份在清朝之前好还不属于中国,之后归属后才有大量的汉人迁入,相比较为动荡的远疆西藏和新疆生活显得更贴近内陆。自然有少数民族的,大部分汉人(包括我)对一些少数民族是有偏见和畏惧的。我想那些少数民族看待我们汉人也是如此的吧。因为缺乏文化交流和信任感低,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的民族就会显得不信任政府。政府也只是有些粗暴地在那里修了很多的路,就以为差不多了,要知道新疆在历史上它也可以成为苏联的,并不一定属于中国的。还是缺少精神上的关怀与了解,民族之间显得生分排斥。于是觉得《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显得热闹而空洞。
磕长头。
315国道上,我们搭乘的车一路向西开,向前望不到尽头。我慵懒地看着窗外。一个藏族人在路上整个身体卧下,叩拜,然后站起来,双手合十——这样一幕画面闪过窗外。之前就听说有哪些信佛的藏族人磕长头,而我想象中的画面是:在往寺庙的山路途中,一群人在磕长头,一起前进。可是这里,在车辆较少的315国道上,有一个磕长头的人,并且只有他一人,在独自前行。在德令哈到大柴旦的国道上,除了些工地和小景区外,几乎没有什么城镇,国道就那么往西通往天边,两边是荒地和山脉。我不知道他就那么一个人在这条路上走了多久了,或者晚上住宿在哪里。我知道人如果我一个人在这条路上,没有坐到车,因为本身的不强大,会感到多么无力和害怕。虔诚的信仰能带来多大的精神力量,让他旁若无人地向前朝圣。
一直相信宗教能发挥人性中的好的一面,带来力量,让人坚定。见过实则为争夺权利魔杖的宗教纷争,越过正常理智的宗教狂热——排斥仇视其他的宗教信仰者,也在路上遇到前一刻声称是伊斯兰教徒,不能说谎,而后一刻就欺骗我们的人,因为只见一面,就显得敷衍而不负责任。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喊着“和尚都去吃肉赚钱去了”。我觉得真正的宗教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那些虔诚而纯粹地信仰它并且不利用它的人心中,它使人坚定并且有觉悟。有句话说:心诚则灵。
搭车
这次旅行我们还high了一把,搭了车。倒不是本来的主意,而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在路边没有班车,又不想往回走,于是才决定搭车前行。没想到这一路搭就是九百多公里,而且很顺利。真的很感谢那些愿意搭载我们的人们,我知道他们完全没有义务那么做——完全是出于好心才将车停下来再载我们出发。我本身就不健谈,上车后也希望司机能专心开车,因而话更少了,并不是有趣的搭乘人带来欢笑,只好心存感激。坐在搭载的车里,看着远方的山脉湖泊土地,脑袋时而放空时而想想东西,也是我整个旅行中最享受的时光。狭小的空间和人与人无条件的信任带给我需要的安全感。最后,将那条蕖伬送给了最后搭乘的车上的小女孩,作为感谢,觉得她真是美好可爱。很遗憾最后敦煌往兰州走的时候没有搭车走。以后长途旅行会计划去搭车,因为很美好。
西宁和兰州。
我是一个对城市感觉迟钝的人,因为觉得哪里的城市都差不多。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普遍风格,小的地级市有小城市的样子。所以这两座西北大城市给我的触动并不多,兰州很大又旧,显得灰蒙蒙的,好比一个不修边幅又不苟言笑的中年男子。而西宁这座以安宁立名的城市却热闹洋气显得阳光明媚,好比热情而穿着鲜艳的妇女。
记得第一次从乡下来到县城似的情景,那是在小学的时候了。我好像是被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热闹繁华的店铺街道,从没见过的高楼林立,不知如何运作的红绿灯,让我又是惊奇又是害怕。,我想这地方真繁华,应该没有比这里更热闹的地方了吧。这样的一个世界超过了我幼年时的想象。告诉我世界并不只是居住的那个地方。这种心情在这次旅途中也出现了,不过这次不是对城市,而是对于西北的广袤大地和山脉。
青海湖和敦煌。
这次最初的目的地是敦煌,不知是何时产生的情结,就想一定要去敦煌。可是一直没法去成,渐渐地想去的冲动减少了,却剩下一个给自己的承诺。对敦煌,原来的认识是基于武侠片里的黄沙漫天的景象,颇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风骨。随着认知的增长,知道敦煌县里也像其他普通小城一样,现代化和商业化。虽然知道那边的人们也是一样跟随者时代建设进步,可是意识到这些还是让人有些失望。因为那可是我萦绕很久的敦煌啊,它怎么能变成像其他城市一个样子呢?它应该是我心中的模样啊!那种心情,好比对人一见钟情,把她当做天仙,后来相处后才发现她有很多地方和你想象的是不一样的,也是普通人,也会世俗。虽然知道是自己主观美化的结果,却不免失望。后来在敦煌呆了两天,去了鸣沙山和莫高窟,慢慢地发现是对这座小城心存喜恋的。好比发现了那个姑娘的真实面貌后,发现自己仍然喜欢着她,却少了主观和盲目。对喜欢的地方,事物,人需要怎样地反复观察和反思,才能真正地了解,才能与之产生深厚的联系?简单的占有或者脱离世界的主观臆想都是不好的。前者粗暴,后者显得轻浮。
青海湖也着实让我开了眼界,震撼着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清澈的湖泊,之前见过太湖觉得已经很大了,这次见到青海湖就更触动到我了。去过阿里的朋友告诉我,去了阿里的湖就会感觉青海湖一般般了。可我感觉触动到我的事物应该被自己记住,因为童年的一支棒冰能快乐一个下午的时光。而他们都是美好的,不分高低,需要你记住。在109过道上望去,青海湖仿佛不是湖泊,倒像是一个蓝色的石头立在天边,它的广阔清澈让人产生一种湖水沿着天际升起来的错觉。此刻坐在湖边,静静地看着湖面,听着水声,感受着青海湖,也许是最好的方式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相比于山,水带给我的触动更多些。可是为什么我还是那么迟钝愚笨呢?呵呵。
青海湖和敦煌也算是两个景区,我一直觉得景区收门票是件恶俗的事情:把一个地方给围起来,然后告诉人们,你要进来是要给钱的。可是谁又能有权力把它围起来然后问人们要钱呢。这和在高速上频繁出现的收费站都是不合理的,只不过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很多现在的人习以为常的认为合理的事情在以后的人看来可能是愚蠢而无厘头的。比如现代人看待文革或者大饥荒那个年代。而且旅行的更多的美好在路上,在那些没有门票的地方。它们也很美,只不过不是公众认可的,也许你就是会觉得这个地方美极了。
写到这里也差不多了,写下的东西大多是美好快乐的,仿佛整个旅程没有不愉快一般。自然是有不愉快的,比如一直不断的高原反应带给身体的疲劳感和不适,比如和同伴或者别人的小矛盾,比如丢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等等。可是我宁愿写下的以后记住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好比要教育小孩子要记住别人对你的好,学会感恩,别把别人的种种为难放在心上,学会宽恕。我在这般教育着自己。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都比本人来得美好干净。
记忆是美好的东西,尤其是快乐美好的记忆。没有回忆的人生该是有多么空洞和可怕。我不愿以后回忆往事的时候发现自己全部献给了世俗和琐事,这会让我心慌。所以我会去尽力做心中所愿和所喜,去坦诚的面对亲爱的朋友和亲人。因为觉得那些是人的最终归属,最终将成为你的世界。
——2012.8.13 午后于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