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初探
![]() |
青少年犯罪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具有国际性的普遍现象,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列为“三大公害”,并且居三者之首。它不仅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的危害,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的成长。在英美发达国家,每20秒即发生一起青少年刑事案,我国近年来犯罪显低龄化趋势,尤其是团伙犯罪数量增加,并且具有暴力性、病态享乐性等特征,尤其是在校学生的犯罪率有所上升。研究表明,一人初次犯罪的年龄越低,成为成年犯的的可能性就越大。两者成相关趋势。这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给家庭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应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这种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应如何才能使青少年犯罪之减少或是时期彻底杜绝呢?我们应当去研究其犯罪心理,治疗心灵创伤,提高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对不良社会影响的抵抗力,铲除诱导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犯罪有以下的几个特点。首先就是犯罪年龄低龄化,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增加,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突出。
其次,犯罪主体复杂化。主要表现在在校生犯罪率上升——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恶性案件屡次发生;外来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案件增多。
第三,犯罪类型多样化。一是侵占财产类犯罪虽仍犯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的抢劫、敲诈勒索等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逐年上升。
第四,犯罪类型暴力化。很多未成年人大都模仿大人作案,甚至一些影视书刊作品中的犯罪手段也被他们模仿使用,动辄持刀伤人(杀人),把持刀伤人(杀人)或相互残杀视为平常儿戏,以致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案件大量上升。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表明:2000年与1998年相比,杀人、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等暴力犯罪的青少年人数分别有大幅度的增加。
第五,犯罪形式团伙化。青少年由于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作案时容易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作案。根据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团伙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团伙成员趋复杂化,特别是成年人与青少年相互结伙作案增多。这种团伙犯罪形式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青少年处在人生的转型时期,心理因素对其外部表象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追根溯源,究竟怎样的心理因素容易诱引青少年违法犯罪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几种比较典型的青少年犯罪心理:
1、好奇心理。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2、利己心理。尤其在独生子女犯罪中,更为常见。不少独生子女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
3、攀比心理。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导致他们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4、逆反心理。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正当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老师家长的规劝根本听不进去。对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一些青少年“不堪忍受”,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
5、模仿心理。时下流行的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少年模仿的对象。青少年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
6、寻求刺激。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去逾越法律和道德所设定的底线。
青少年的心理因素是一个方面,最终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因包括了个人、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总的来看,影响青少年心理发育与人格塑造,致使他们当中的一部分铤而走险,与人民与社会为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人因素。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高峰时期,他们的生理发育快,但心理发育状态却不够稳定,可塑性大,逆反心理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好胜,乱讲义气,再加上法制观念薄弱,就更加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和刺激,而且在遇到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时,往往更易感情冲动,做事不计后果。
2、家庭与学校因素。当前离婚家庭增多,有的家长甚至在离异后抛弃未成年人,不仅违法,而且造成了严重社会后果。另外,独生子女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溺爱娇惯或望子成龙抑或粗暴打骂等方法不当,致使未成年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与家庭对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家长沉溺于自己的事业,而无暇顾及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等。这些因素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极其不利,极易使未成年人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小学中学的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现象。有的学校极其歧视“差生”,对于“差生”甚至予以除名、劝退,有的学校课间管理失控等等都可能诱发未成年人犯罪。
3、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因素。当今的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公众的文化水准与道德水平却没有显著的提高。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一些低俗的无味的文化产品充斥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不安定的因素时时刻刻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们在批判“八十年代生人”道德滑坡的同时,理应反思一些这个社会究竟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做了些什麽
那麽,面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综合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友因素来考虑,对于抑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现在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劳动大军和科技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时,青少年犯罪对社会治安形势影响很大。对青少年教育工作搞好了,可以减少犯罪,社会治安就可以稳定。如果抓得不好,他们就会反过来惩罚社会、报复社会。因此,各级政府都要有紧迫感,做出明智的决择,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把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
其次,全社会必须构建起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立体网络。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综合反映,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对青少年加强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既是家庭、学校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条龙”的教育、挽救、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帮教体系,形成互相联系,互相衔接,互相配合,系统化、科学化、网络化的教育结构,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运用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各种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再次,要把广大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做好青少年犯罪的早期预防。一是要从娃娃教育抓起,抓早、抓小,力求将青少年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对有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早期矫治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因人制宜,在摸清被矫治人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青少年的特殊性入手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三是要认真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要办好工读学校和青少年劳教所、少管所等失足青少年扶助机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硬件设施质量。
又次,要切实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我们要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使青少年懂得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要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反对和摒弃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组织广大青少年学习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史,使他们充分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劳动、生存技能的教育。可以组织和鼓励青少年到贫困地区、艰苦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和工厂、农村、部队去搞社会实践,有意让小太阳们“吃苦遭罪”,让他们参加劳动,体验生活,锻炼意志,学会在顺境、逆境中生存,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和勤俭朴素的作风。
最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严打”、禁毒禁赌、扫黄打非等专项斗争,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要在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坚决查破教唆、拉拢、诱骗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残害青少年心身健康的案件,依法从严处理;要继续抓好禁毒、禁赌、扫黄打非的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尤其是对那些首先无偿给青少年提供毒品,然后让青少年为其贩毒的犯罪分子更应狠狠打击。特别要注意抓好吸毒青少年的戒毒工作。要坚决取缔、清查淫秽色情和有严重政治问题的出版物,严厉打击光盘走私活动,坚决禁止卖淫嫖娼活动,有效制止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盗版盗印活动,充分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严惩犯罪分子,净化社会环境。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面对着新世纪的新挑战,对于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要求就显得更为极其重要。总之,青少年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细致而又长期的工作。特别在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防治上,显得更为地细致和重要,不可拖而不议、议而不决,更不可急功近利。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而来,我国必须针对自己的国情,研究和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方针策略,从而确保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