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央美美术馆的一个楼梯
上周周末去参观了央美美术馆,这是我第一次去看这个房子。里面的空间确实如ZY老师描述的那样,深深打动了我。白色的墙体,柔和的天光,纯净的空间仿佛在沿着曲线的壁面流动。可能因为最近在做和户型相关的设计,相比于炫目的形式,我最近更注重设计是如何顺利实现的,即概念和空间不因规范和工程做法打折扣或少打些折扣,让房子顺利从效果图变成实际的建筑。
美术馆一进门是一个通高的大厅,现代主义经典式的坡道盘旋而上,在坡道两端各有一组垂直交通,其中一组是从二层开始的开放楼梯,另一组是电梯和开放楼梯的组合。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可以自由在两个楼梯和坡道中间转换,三者的空间衔接在一起,仿佛流动起来一样,人在其中行走视线可以穿越层层空间,同时结合大厅的吹拔空间,坡道墙壁上的展览和屋顶的天光,我觉得这一部分是整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精华所在。
就在我上上下下地走着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美术馆的消防楼梯在哪里呢?通过看墙上的平面指示牌,找到了在这个流线型平面的尽端各有一组封闭楼梯,但是这两组楼梯是不是离得过远呢?是不是超了规范呢?那么肯定还有第三个楼梯。最后找到的,恰恰就是前面提到的电梯旁边的那个“开放”楼梯,核心交通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其实是一个可变成封闭楼梯的“开放”楼梯。
这个楼梯被一个三面围合的盒子包起来,开口的那一面上面其实有一个防火卷帘,在起火时可以放下,从而形成封闭楼梯间。而在墙体的一侧有一个常闭的小门,这个门到时就成为了进入这个封闭楼梯间的防火门。平时这个门两侧是连通的开敞空间,即是一个“假门”,不过与建筑外面进入下沉庭院坡道的那个假门不同,虽然使用了相同手法,但是这个门除了象征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实际功能,这也就顺利地解决了规范与设计的矛盾。如果按照一般做法做成封闭楼梯间,即使门常开,也不会有前面所说的流动空间的感觉,更何况这个楼梯拥有特别设计的开窗和光线,若封闭了岂不可惜!
这个楼梯巧妙地解决了设计与规范的矛盾,既合情合理,又别有情致。这才是设计啊!抛却了虚无的形式,体现的是真功夫。没有这种设计,这个房子从图纸上站起来变成真正的建筑的过程就不完美。
还有几处类似的设计。比如到了顶层的时候,顶层特意留出一定的净高,电梯估计采用了无机房电梯,这样就容纳得下电梯的机房,电梯和楼梯间的高度都不到顶,这样就避免了电梯冒头的尴尬,从而保证了屋顶的天窗可以自如的划过而不会被截断。电梯井的外壁面正好用来挂展览的条幅,在曲线的空间里,电梯和楼梯共同形成了立方体的组合。
同样的还有另一处消防楼梯的设置。通过一扇看起来与墙壁融为一体的门,可以通向楼梯、储藏间等服务区域。这扇门并不起眼,保证了展厅的气氛。同之前那样类似,这扇门也有一个小观察窗。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顶层在这扇门的上方,有一块天窗被打开,正好投射出来自然的光线在这扇门上,仿佛是一个暗示。如果真的遇到火灾,当屋内断电的情况下,这道光正好令这扇门凸显出来,指引人向这个楼梯逃生。实乃妙哉!
感觉现在学生在看方案的时候,好多都只能看到书上区区几张漂亮的图片而已,往往被好看的形式所吸引,抄一个用在自己的方案中,却忽略了大量的细节和真正让房子站起来的功夫。形式至上,功能部分牺牲,规范先不考虑,细部构造根本没想过,重要的是把图画漂亮。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张好看的效果图,但是设计真正的功夫,却没有学到。房子要从图纸上站起来才能成为建筑,还要站的圆满,这是功夫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做到。
PS:最近到北京某著名事务所参观,发现他们那里的桌子都是自己设计,自己的师傅建造的,通体白色,薄薄的桌面,细细的桌腿,仿佛妹岛的风格,看上去很好看。但是一用起来发现晃动非常剧烈,十分不稳,究其原因,那的人偷偷告诉我,因为当初形式是抄妹岛的,但是人家妹岛的桌子桌面虽薄,但是和桌腿交接的地方做了暗梁,所以经久不晃。这里的桌子没做暗梁,所以用久了,就不可避免的摇晃起来,现在才后悔。不仅学生只抄形式,连著名事务所也出现如此窘境,真令人笑掉大牙!
美术馆一进门是一个通高的大厅,现代主义经典式的坡道盘旋而上,在坡道两端各有一组垂直交通,其中一组是从二层开始的开放楼梯,另一组是电梯和开放楼梯的组合。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可以自由在两个楼梯和坡道中间转换,三者的空间衔接在一起,仿佛流动起来一样,人在其中行走视线可以穿越层层空间,同时结合大厅的吹拔空间,坡道墙壁上的展览和屋顶的天光,我觉得这一部分是整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精华所在。
![]() |
入口大厅,右侧的墙壁后面就是经典的现代主义折叠坡道 |
![]() |
楼梯和坡道衔接在一起,展品摆放的位置也颇为讲究 |
就在我上上下下地走着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美术馆的消防楼梯在哪里呢?通过看墙上的平面指示牌,找到了在这个流线型平面的尽端各有一组封闭楼梯,但是这两组楼梯是不是离得过远呢?是不是超了规范呢?那么肯定还有第三个楼梯。最后找到的,恰恰就是前面提到的电梯旁边的那个“开放”楼梯,核心交通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其实是一个可变成封闭楼梯的“开放”楼梯。
![]() |
墙上的平面示意图。红点的位置就是那个“可变”的楼梯 |
这个楼梯被一个三面围合的盒子包起来,开口的那一面上面其实有一个防火卷帘,在起火时可以放下,从而形成封闭楼梯间。而在墙体的一侧有一个常闭的小门,这个门到时就成为了进入这个封闭楼梯间的防火门。平时这个门两侧是连通的开敞空间,即是一个“假门”,不过与建筑外面进入下沉庭院坡道的那个假门不同,虽然使用了相同手法,但是这个门除了象征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实际功能,这也就顺利地解决了规范与设计的矛盾。如果按照一般做法做成封闭楼梯间,即使门常开,也不会有前面所说的流动空间的感觉,更何况这个楼梯拥有特别设计的开窗和光线,若封闭了岂不可惜!
![]() |
“可变”的楼梯。天花上可见隐藏着的防火卷帘,左侧墙壁上的凹入处即为那个小门 |
![]() |
墙上的小门。门上还有一个小观察窗供紧急时使用。左侧可见防火卷帘的轨道 |
这个楼梯巧妙地解决了设计与规范的矛盾,既合情合理,又别有情致。这才是设计啊!抛却了虚无的形式,体现的是真功夫。没有这种设计,这个房子从图纸上站起来变成真正的建筑的过程就不完美。
还有几处类似的设计。比如到了顶层的时候,顶层特意留出一定的净高,电梯估计采用了无机房电梯,这样就容纳得下电梯的机房,电梯和楼梯间的高度都不到顶,这样就避免了电梯冒头的尴尬,从而保证了屋顶的天窗可以自如的划过而不会被截断。电梯井的外壁面正好用来挂展览的条幅,在曲线的空间里,电梯和楼梯共同形成了立方体的组合。
![]() |
顶层电梯楼梯都没通到顶,保证了天窗的连贯,形成了有趣的立方体的组合 |
同样的还有另一处消防楼梯的设置。通过一扇看起来与墙壁融为一体的门,可以通向楼梯、储藏间等服务区域。这扇门并不起眼,保证了展厅的气氛。同之前那样类似,这扇门也有一个小观察窗。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顶层在这扇门的上方,有一块天窗被打开,正好投射出来自然的光线在这扇门上,仿佛是一个暗示。如果真的遇到火灾,当屋内断电的情况下,这道光正好令这扇门凸显出来,指引人向这个楼梯逃生。实乃妙哉!
![]() |
不起眼的门和神奇的天光 |
感觉现在学生在看方案的时候,好多都只能看到书上区区几张漂亮的图片而已,往往被好看的形式所吸引,抄一个用在自己的方案中,却忽略了大量的细节和真正让房子站起来的功夫。形式至上,功能部分牺牲,规范先不考虑,细部构造根本没想过,重要的是把图画漂亮。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张好看的效果图,但是设计真正的功夫,却没有学到。房子要从图纸上站起来才能成为建筑,还要站的圆满,这是功夫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做到。
PS:最近到北京某著名事务所参观,发现他们那里的桌子都是自己设计,自己的师傅建造的,通体白色,薄薄的桌面,细细的桌腿,仿佛妹岛的风格,看上去很好看。但是一用起来发现晃动非常剧烈,十分不稳,究其原因,那的人偷偷告诉我,因为当初形式是抄妹岛的,但是人家妹岛的桌子桌面虽薄,但是和桌腿交接的地方做了暗梁,所以经久不晃。这里的桌子没做暗梁,所以用久了,就不可避免的摇晃起来,现在才后悔。不仅学生只抄形式,连著名事务所也出现如此窘境,真令人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