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灯人
刚回到家的时候,我爸问我:北岛的青灯,你读过没有?我摇头,心虚说没有。他说,写得好,有空读一读。
真正读起来,已经是迟了一个多月了。
还记得那天,老爸端详着这本书对我说,这书做得多好看。我就接过来,烟青色封皮、烫金的大字,内页是略微粗糙泛黄的,12号宋体字。看书的人就是这么无聊,不但看内容,还爱研究书的样子,还能研究得津津有味,看出无数名堂来。
我也一度专心研究过书的样子,那是在那会儿琢磨着要出自己的书的时候。现在想想,倒有点对那一段历史难以置信般的恍然。
我真的有过一本书?
请人画封面,请人写后记前言,想书名,挑篇目。当然,这些都是最轻松的活计。出版,印刷这些事,我一概没有参与。只因为这本书诞生的缘由太凑巧,老爸有回将文章贴上网,有人看了说,写得真好,出本书吧。就帮助我做了所有这些本该由我们自己处理的麻烦事。这位网名青花瓷的阿姨,我到今天还一直有联系。远在济南,素不相识,只因为一篇文章就对我照顾有加,对我有鼓励有指点,真的应该感激万分。
“掌灯人”是那时花叶帮我起的一个书名。这是个很好的名字,可惜我写的东西配不上这背后似有若无的静谧禅意。最后采用了一个今天想起来已经觉得害羞的别扭名字,果然自己的脑子过不了几年就会被自己嫌弃,那是十七岁时的事。
我近来常常反思,自己在大一这一年荒废了读书,荒废了写作,实在应该惭愧万分。虽然半路平白发展出来自学日语和画画的才能,可因为这个赔上了更多的时间追番看漫画。我心想,既然明白,下学期开始就好好沉下心来,多读些书。写东西更是应该常常,管他有人看没有,谁天生下来是该被前拥后簇的?动笔记录和练习是为自己负责。这几年来,我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像是两批烈马齐头并进,已经把人格扭歪了。我该好好管教一下。
其实当时也有一番思想挣扎,放弃的了的话,或许真的也就在那里放弃了。大一下学期的某一天晚上,走在从图书馆回到寝室的小路上,我对花叶说:“或许从此以后就成为一个没有理想庸庸碌碌的人,而且最自然而然的是,我不再会为这一点感到任何不甘心了。”她一个听的人倒比我更感慨,说没想到这样的话会从我的嘴里说出来。
可是说归说,终归不还是放弃不了么。
我因为写作这件事得到了很多原本不会有的荣耀和夸奖,也在独自一人读读写写时感受到了无比的充实和满足感。即便是在那个苦闷的高三,也因为那本书的关系变得稍许特别,与我一直到今天都十分敬爱的校长先生有所亲近。我高中时的校长是我读过大大小小的学校中最像“想象中的校长”的那一个,温文儒雅,亲切慈祥。在毕业后的一次信中交谈里,他对我说,永远不要放弃写作。
这话,也有一些别的人——不是许多,毕竟没有很多人会平白无故试图对你往后长达几十年的人生寄望——对我说过:不要放弃写作。
我无数次在懒散和无所事事的时间里辗转反侧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忘记了那些人说过的话。一定是因为忘记了那番信任,才会犹豫这么久的。我觉得惭愧,但幸好还不是无药可医。
也是因为漫画的关系,一度对日本的文化很感兴趣。这话说出来比较可耻,说是日本文化,其实还是日本漫画罢了——顺带还有指甲盖大小的日本文学涉猎。
我在大一里读的屈指可数的几本书里,有川端康成的《千只鹤》,夏目漱石的《三四郎》,还有青山七惠的《魔法师俱乐部》、《温柔的叹息》和八木泽里志的《在森崎书店的日子》。我觉得人挑书是个严肃的活计,尤其是这种为了文艺修养、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读的书籍。书也像是麻药,读着读着就丧失了判断力。到了最后,我简直分辨不出八木泽里志跟川端康成相差了几千里的距离,一概而论划分成“日本文学”。写出新的小说,自诩是清淡优良的日式文风,然而拆开了揣摩却没有半分像《雪国》,反而有点《森崎书店》的叙述水准的意思。虽然我当时只看到了青山七惠为止,但是自己写,总要再比偶像掉几个档次。好在今天明白了这一点,算不算得及时不知道,然而自己能给自己当头浇盆凉水下来,总是好的。
暑假回家重新开始看书。读到《看不见的城市》的时候,居然有点被震撼得凝神屏息的意思。翻几页,就要放下一会儿,否则就好像承受不了,也欣赏不了卡尔维诺这太具冲击力的思想和过于瑰丽壮阔的文笔。想起上一次看书有这样的心情,已经遥远得记不清具体时间了。
不要提大一这一年,就算是正常状态,我能读和愿读的书也是极少。不过我有个算不得优点的优点,一旦是喜欢的书,愿意读上几十遍。我爸总是批评我目光太窄,顿了顿又说,如果阅读量不算看过的本数而是看过的遍数,你倒说不定算是个渊博的。
好吧,真算不上是优点。
作为一个想要变得更加成熟的阅读者,我有必要学会的技能之一就是怎样潜心拜读不是自己最欣赏的那类文学作品吧。
最近看书,发现自己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了这么个习惯:看到打动人心的词句,就恨不得手边有支彩笔好把它划下来。
仔细想想,应该是被一场轰轰烈烈的高考和大学一整年飞赶论文的心态洗了脑,跟划考试重点是一个意思。虽然从提高效率、强化记忆的角度来说,划重点是个有效的好方法,下回写东西想要装出博览群书、信手拈来的样子时,也省得翻天覆地找不着要引的句子。然而我始终无法认同阅读时应该带上“以后该怎样运用这段读书经历”的功利心,因此总是使劲忍耐。
翻开那本淡烟青色封面、烫金标题大字的《青灯》,里面收录的第一篇散文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九七六年十月上旬某个晚上,约莫十点多钟,我出家门,下楼,行百余步,到一号楼上二层左拐,敲响121室。
我稍稍将手中的书放下,为自己能读到、并且能够理解这样的叙述之美而感到庆幸无比。
我不该艳羡我所没有的、更加耀眼的才能,即便是这样独自一人在阅读中所度过的时光,也能使原本平乏的生活变得稍有纵深吧。
真正读起来,已经是迟了一个多月了。
还记得那天,老爸端详着这本书对我说,这书做得多好看。我就接过来,烟青色封皮、烫金的大字,内页是略微粗糙泛黄的,12号宋体字。看书的人就是这么无聊,不但看内容,还爱研究书的样子,还能研究得津津有味,看出无数名堂来。
我也一度专心研究过书的样子,那是在那会儿琢磨着要出自己的书的时候。现在想想,倒有点对那一段历史难以置信般的恍然。
我真的有过一本书?
请人画封面,请人写后记前言,想书名,挑篇目。当然,这些都是最轻松的活计。出版,印刷这些事,我一概没有参与。只因为这本书诞生的缘由太凑巧,老爸有回将文章贴上网,有人看了说,写得真好,出本书吧。就帮助我做了所有这些本该由我们自己处理的麻烦事。这位网名青花瓷的阿姨,我到今天还一直有联系。远在济南,素不相识,只因为一篇文章就对我照顾有加,对我有鼓励有指点,真的应该感激万分。
“掌灯人”是那时花叶帮我起的一个书名。这是个很好的名字,可惜我写的东西配不上这背后似有若无的静谧禅意。最后采用了一个今天想起来已经觉得害羞的别扭名字,果然自己的脑子过不了几年就会被自己嫌弃,那是十七岁时的事。
我近来常常反思,自己在大一这一年荒废了读书,荒废了写作,实在应该惭愧万分。虽然半路平白发展出来自学日语和画画的才能,可因为这个赔上了更多的时间追番看漫画。我心想,既然明白,下学期开始就好好沉下心来,多读些书。写东西更是应该常常,管他有人看没有,谁天生下来是该被前拥后簇的?动笔记录和练习是为自己负责。这几年来,我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像是两批烈马齐头并进,已经把人格扭歪了。我该好好管教一下。
其实当时也有一番思想挣扎,放弃的了的话,或许真的也就在那里放弃了。大一下学期的某一天晚上,走在从图书馆回到寝室的小路上,我对花叶说:“或许从此以后就成为一个没有理想庸庸碌碌的人,而且最自然而然的是,我不再会为这一点感到任何不甘心了。”她一个听的人倒比我更感慨,说没想到这样的话会从我的嘴里说出来。
可是说归说,终归不还是放弃不了么。
我因为写作这件事得到了很多原本不会有的荣耀和夸奖,也在独自一人读读写写时感受到了无比的充实和满足感。即便是在那个苦闷的高三,也因为那本书的关系变得稍许特别,与我一直到今天都十分敬爱的校长先生有所亲近。我高中时的校长是我读过大大小小的学校中最像“想象中的校长”的那一个,温文儒雅,亲切慈祥。在毕业后的一次信中交谈里,他对我说,永远不要放弃写作。
这话,也有一些别的人——不是许多,毕竟没有很多人会平白无故试图对你往后长达几十年的人生寄望——对我说过:不要放弃写作。
我无数次在懒散和无所事事的时间里辗转反侧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忘记了那些人说过的话。一定是因为忘记了那番信任,才会犹豫这么久的。我觉得惭愧,但幸好还不是无药可医。
也是因为漫画的关系,一度对日本的文化很感兴趣。这话说出来比较可耻,说是日本文化,其实还是日本漫画罢了——顺带还有指甲盖大小的日本文学涉猎。
我在大一里读的屈指可数的几本书里,有川端康成的《千只鹤》,夏目漱石的《三四郎》,还有青山七惠的《魔法师俱乐部》、《温柔的叹息》和八木泽里志的《在森崎书店的日子》。我觉得人挑书是个严肃的活计,尤其是这种为了文艺修养、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读的书籍。书也像是麻药,读着读着就丧失了判断力。到了最后,我简直分辨不出八木泽里志跟川端康成相差了几千里的距离,一概而论划分成“日本文学”。写出新的小说,自诩是清淡优良的日式文风,然而拆开了揣摩却没有半分像《雪国》,反而有点《森崎书店》的叙述水准的意思。虽然我当时只看到了青山七惠为止,但是自己写,总要再比偶像掉几个档次。好在今天明白了这一点,算不算得及时不知道,然而自己能给自己当头浇盆凉水下来,总是好的。
暑假回家重新开始看书。读到《看不见的城市》的时候,居然有点被震撼得凝神屏息的意思。翻几页,就要放下一会儿,否则就好像承受不了,也欣赏不了卡尔维诺这太具冲击力的思想和过于瑰丽壮阔的文笔。想起上一次看书有这样的心情,已经遥远得记不清具体时间了。
不要提大一这一年,就算是正常状态,我能读和愿读的书也是极少。不过我有个算不得优点的优点,一旦是喜欢的书,愿意读上几十遍。我爸总是批评我目光太窄,顿了顿又说,如果阅读量不算看过的本数而是看过的遍数,你倒说不定算是个渊博的。
好吧,真算不上是优点。
作为一个想要变得更加成熟的阅读者,我有必要学会的技能之一就是怎样潜心拜读不是自己最欣赏的那类文学作品吧。
最近看书,发现自己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了这么个习惯:看到打动人心的词句,就恨不得手边有支彩笔好把它划下来。
仔细想想,应该是被一场轰轰烈烈的高考和大学一整年飞赶论文的心态洗了脑,跟划考试重点是一个意思。虽然从提高效率、强化记忆的角度来说,划重点是个有效的好方法,下回写东西想要装出博览群书、信手拈来的样子时,也省得翻天覆地找不着要引的句子。然而我始终无法认同阅读时应该带上“以后该怎样运用这段读书经历”的功利心,因此总是使劲忍耐。
翻开那本淡烟青色封面、烫金标题大字的《青灯》,里面收录的第一篇散文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九七六年十月上旬某个晚上,约莫十点多钟,我出家门,下楼,行百余步,到一号楼上二层左拐,敲响121室。
我稍稍将手中的书放下,为自己能读到、并且能够理解这样的叙述之美而感到庆幸无比。
我不该艳羡我所没有的、更加耀眼的才能,即便是这样独自一人在阅读中所度过的时光,也能使原本平乏的生活变得稍有纵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