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印记》:从异乡人的角度解读
2012年08月11日 东方今报记者 毛韶华
“想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只有到郑州。而比历史更应铭记的,还有郑州的当下。”近日,一部名为《郑州印记》的纪录片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一位85后央视女导演从一个异乡人的角度全新解读了这个城市。该片播出后,引发了不少身在异地的郑州人关注,不过,常年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老郑州”却对该片在叙事上稍显宏大的风格表示遗憾。
一些在考察过程中曾经感动我的地方和细节,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片中体现,而我深知,或许那些,才是郑州人打心眼儿里想看的东西。——城市纪录片《郑州印记》导演张晴
◎除了记录城市历史,更不能忽视当下
《郑州印记》是85后北京女孩张晴所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此前,她甚至从未来过郑州。身为一个异乡人,在起初接到这个选题时,张晴的心里七上八下。央视10套 2012-08-06起,播出专题.郑州印记系列。
可是,就如每个人都有着无数个第一次一样,作为一个电视导演,更要面对许多第一次,抛开最初的顾虑,张晴凭着85后年轻人那股独特的冲劲和韧劲,开始了这项对她来说,有点“压力山大”的厚重之旅。
一个好汉三个帮,张晴首先做的,就是召集了一群智囊,在这个团队里,既不乏和她一样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更起用了曾在大型纪录片《辛亥》中任摄影指导、在大型纪录片《故宫》中担任摄影的资深摄影师孙宇。
搜集资料、反复研讨,最终他们定下了这样的主题:“央视已有多部涉及考古、发掘的纪录片从历史的角度多次解读过郑州,如果这一次的重点再放在历史上的话,就会忽视了郑州的当下。”
◎快门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城市变化的脚步
2011年11月,张晴带着她的团队,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来到了郑州,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拍摄。
作为异乡人,张晴在网络上发出号召,并成功征集到了许多郑州当地的热心人:普通的大学生、年轻的上班族,包括郑州摄影协会的不少业内人士都于此刻加入到了这个团队中。也正是这些热心的郑州人,令张晴第一次从不同的角度,最直观也最感性地品读到了“郑州味儿”。
郑州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魏德忠与郑州摄影家协会会员刘予平年龄相差30岁,但是,他们的镜头从未离开过这座城市,在他们的镜头下:1960年,毛主席在燕庄视察麦田的地方,如今已成了现代感十足的商业广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个木塔的二七纪念塔,塔身形象以及塔周边的场景更是几经更迭……这些无法言语,不能行走的照片,拨动了每一位郑州人的心弦,也触动了张晴的内心。
“快门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城市变化的脚步。”两位摄影师的感叹坚定了张晴要认真拍这部片子的决心。
◎要放低姿态 透过老中青三代看城市变化
限于播出平台的一些考虑,张晴最终完成的这部纪录片,并非她最初脑海中所勾画的那种低姿态、生活味浓郁的作品。不少看过此片的“老郑州”,也对此表示了遗憾。
谈及这些,张晴告诉记者,就像官方推荐的招牌老店,有时并不一定比街边小店的烩面好吃一样,一些在考察过程中曾经感动她的地方和细节,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片中体现,而她深知,或许那些,才是郑州人打心眼儿里想看的东西。
“郑州让我印象最深的其实并不是少林寺,也不是天地之中,更不是郑东新区。恰恰是一些如今被人们忽略的地方触动了我。”张晴回忆,她曾一个人背着相机在郑州几家国棉老厂的门前晃悠,“那些斑驳的红色大门内外,完全是两个世界。外面很喧嚣,里面很安静”。曾经一度辉煌的它们,如今会怎样回顾这个城市?
张晴也努力在作品中加入了一些朴实的细节,如开篇时,河南人耳熟能详的豫剧背景音乐。讲述中,大背景下匆忙的行人、悠闲地打着扑克牌的老人、忙着卖完灯笼回家过年的小贩,甚至是坐在花坛边,漫无目的打着哈欠的老大爷……片尾里,老中青三代郑州人,用一个字“家”对这个城市做了终极的总结。
“想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只有到郑州。而比历史更应铭记的,还有郑州的当下。”近日,一部名为《郑州印记》的纪录片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一位85后央视女导演从一个异乡人的角度全新解读了这个城市。该片播出后,引发了不少身在异地的郑州人关注,不过,常年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老郑州”却对该片在叙事上稍显宏大的风格表示遗憾。
一些在考察过程中曾经感动我的地方和细节,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片中体现,而我深知,或许那些,才是郑州人打心眼儿里想看的东西。——城市纪录片《郑州印记》导演张晴
◎除了记录城市历史,更不能忽视当下
《郑州印记》是85后北京女孩张晴所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此前,她甚至从未来过郑州。身为一个异乡人,在起初接到这个选题时,张晴的心里七上八下。央视10套 2012-08-06起,播出专题.郑州印记系列。
可是,就如每个人都有着无数个第一次一样,作为一个电视导演,更要面对许多第一次,抛开最初的顾虑,张晴凭着85后年轻人那股独特的冲劲和韧劲,开始了这项对她来说,有点“压力山大”的厚重之旅。
一个好汉三个帮,张晴首先做的,就是召集了一群智囊,在这个团队里,既不乏和她一样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更起用了曾在大型纪录片《辛亥》中任摄影指导、在大型纪录片《故宫》中担任摄影的资深摄影师孙宇。
搜集资料、反复研讨,最终他们定下了这样的主题:“央视已有多部涉及考古、发掘的纪录片从历史的角度多次解读过郑州,如果这一次的重点再放在历史上的话,就会忽视了郑州的当下。”
◎快门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城市变化的脚步
2011年11月,张晴带着她的团队,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来到了郑州,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拍摄。
作为异乡人,张晴在网络上发出号召,并成功征集到了许多郑州当地的热心人:普通的大学生、年轻的上班族,包括郑州摄影协会的不少业内人士都于此刻加入到了这个团队中。也正是这些热心的郑州人,令张晴第一次从不同的角度,最直观也最感性地品读到了“郑州味儿”。
郑州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魏德忠与郑州摄影家协会会员刘予平年龄相差30岁,但是,他们的镜头从未离开过这座城市,在他们的镜头下:1960年,毛主席在燕庄视察麦田的地方,如今已成了现代感十足的商业广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个木塔的二七纪念塔,塔身形象以及塔周边的场景更是几经更迭……这些无法言语,不能行走的照片,拨动了每一位郑州人的心弦,也触动了张晴的内心。
“快门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城市变化的脚步。”两位摄影师的感叹坚定了张晴要认真拍这部片子的决心。
◎要放低姿态 透过老中青三代看城市变化
限于播出平台的一些考虑,张晴最终完成的这部纪录片,并非她最初脑海中所勾画的那种低姿态、生活味浓郁的作品。不少看过此片的“老郑州”,也对此表示了遗憾。
谈及这些,张晴告诉记者,就像官方推荐的招牌老店,有时并不一定比街边小店的烩面好吃一样,一些在考察过程中曾经感动她的地方和细节,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片中体现,而她深知,或许那些,才是郑州人打心眼儿里想看的东西。
“郑州让我印象最深的其实并不是少林寺,也不是天地之中,更不是郑东新区。恰恰是一些如今被人们忽略的地方触动了我。”张晴回忆,她曾一个人背着相机在郑州几家国棉老厂的门前晃悠,“那些斑驳的红色大门内外,完全是两个世界。外面很喧嚣,里面很安静”。曾经一度辉煌的它们,如今会怎样回顾这个城市?
张晴也努力在作品中加入了一些朴实的细节,如开篇时,河南人耳熟能详的豫剧背景音乐。讲述中,大背景下匆忙的行人、悠闲地打着扑克牌的老人、忙着卖完灯笼回家过年的小贩,甚至是坐在花坛边,漫无目的打着哈欠的老大爷……片尾里,老中青三代郑州人,用一个字“家”对这个城市做了终极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