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论”角度浅探岩井俊二及其作者电影
“作者论”于战后法国兴起,由《电影手册》作为其发表和传播的重要机构。数十年来,“作者论”对电影类型、题材、形式、风格的发展和革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作者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引发过数次激烈的争论,直至今天,它仍未成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但是目前,“作者论”已经获得普遍共识并被广泛运用,甚至那些对这种理论有保留的人也运用它。本文将以“作者论”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导演岩井俊二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艺术道路上探索历程的审视,探讨他之所以成为电影作者的原因和历程。同时,通过对岩井俊二的电影所具有的风格鲜明的视听语言元素进行分析,阐述作者电影的产生与民族文化传统不可分割的关系。
“作者论”认为,不是所有导演都能成为“作者”。符合“作者”资格的导演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作者论”观念指出,一个导演对于一部影片占有的分量, 应该与一个作家对自己小说占有的分量一样多。而作家的文风同样可以在电影中置换成“ 个人影像风格” 或“ 视听语言方式”。“作者论”的实质,是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作者”电影中,电影作者往往集编剧、导演, 音乐,甚至制片于一身, 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创作方式及其电影作品的特点基本上符合了“作者论”所提出的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的评判标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岩井俊二对电影的控制程度是相当高的。
岩井俊二出生于1963年,从小就对音乐、电影、美术等艺术形式广泛涉猎。大学期间他已经开始影片创作,同时还尝试创作剧本和绘画。在大学时期的研究和积累成果使他在之后的电影创作中集编导于一身,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大学毕业后,岩井俊二进入了日本的电视行业,从事导演工作,这一阶段所拍摄的大量MTV和广告对他日后电影的影像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完成儿童题材的电视短片《烟花》和短片《爱的捆绑》后,岩井俊二转而投身电影圈,拍摄了《情书》《梦旅人》《燕尾蝶》《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等多部影片。这些电影奠定了他的作品风格,充分显露出了他卓越的导演才华,对生活的敏锐感悟和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力。在他所执导的为数不多的影片中,岩井俊二担过包括制片、编剧、音乐总监在内的诸多职务,足以证明他掌控影片的能力。
首先,岩井俊二不仅仅是导演,还是一位作家。他的拍片的习惯是先将故事写成小说,再把说改编为剧本。迄今为止,岩井俊二已经出版了《情书》、《燕尾蝶》、《华莱士的人鱼》、《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多本电影小说,几乎他所拍摄的所有电影都是他自己原创故事再进行编剧的。岩井俊二曾说过,《情书》里有他初中生活的一些记忆,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他中学另外一部分的生活内容。由此可见,岩井俊二对电影的内容几乎全权掌控,并在其中注入了大量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
其次,作为横滨国立大学油画专业的毕业生岩井俊二的绘画也颇具功力, 他曾创作的多部影片的绘画分镜头剧本和《情书》、《燕尾蝶》的漫画都证明了他的绘画实力。早年拍摄MTV、广告和电视节目的经验使得岩井俊二对各种影像形式都轻车熟路, 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更重要的是,在之后的电影拍摄中,岩井俊二的美术基础对于影片的画面构图、色调选择、人物塑造等风格的形成都起了直接的作用。例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一些画面:蔚蓝天空里盘旋的风筝,冲绳岛海岸弹奏胡琴的长发女子,透着亮光的走廊尽头侧坐在地板上的少年,少女掉落在电线杆上的发卡,鲜艳光滑的苹果……这些清新唯美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大幅提升了整部电影的美感,是观影的愉悦度大大提高。
再者,岩井俊二还精通音乐。在影片《四月物语》中,他担当了音乐制作人的角色,其中的吉他与钢琴配乐,就是他亲自创作和演奏的,整段音乐将新生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描绘得非常传神,非常符合主角作为一个大学新生的心境。
第二,在题材选取上,岩井俊二有其独特的选择标准:温情与残酷并存,执着关注青春和成长。
在一次访谈中,岩井俊二说道: “我的性格呀,打个比方,就像房间里放着好多椅子,但我进去后偏不是去找这些椅子,而是找其它角落里的东西,别人未发现的东西,拍电影就是这样,我喜欢做别人不做的题材。”
纵观岩井俊二的电影历程,会发现他所拍摄的影片题材被分为温情和残酷两种极端的风格,随着拍摄时间的推进轮流在他的电影中出现。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初恋故事清新感人,影像纯净唯美。1996年,岩井俊二所拍摄的短片《梦旅人》,以反映精神病患者为题材。同年,他发表了以无国籍城市为背景的电影《燕尾蝶》,继续关注边缘人群。1998年拍摄的《四月物语》,回归温暖的初恋题材。而2001年的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内容广泛涉及日本援助交际等青少年犯罪问题,被誉为残酷青春巅峰之作。到了2004年,岩井的新作《花与爱丽丝》,再次回归唯美的“青春爱情”主题。
日本的审美文化倾向于委婉抒情,日本人表达感情温和有礼,克制隐忍,蓄而不发。岩井俊二的影片大多符合这样的审美习惯。《情书》、《四月物语》和《花与爱丽丝》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审美倾向,这类影片均为对美好、含蓄的初恋情感的追忆,情境清淡,却让人回味无穷。以《情书》为代表,在影片中,由于主人公博子始终无法忘怀过去,整部影片都被笼罩上了回忆是色彩。回忆本身的朦胧和含蓄美化了影片,加之岩井俊二在色彩、构图、剪切等方面的刻意处理,使得影片笼罩在纯爱的氛围之下,显得温情又美好。同时,在影片情感的表达上,也有明显的日本传统的抑制情感的表达方式。在雪山上,博子对着山那边不断地呼喊“你好吗?”“我很好!”……话语含蓄,却意味深远。
岩井俊二给人的印象从来都是那样的个性鲜明,正如他在一次出席上海电影节时所言: “我喜欢在一部作品中彻底极端,无论是唯美还是其它。”如果说《情书》、《四月物语》和《花与爱丽丝》给人带来的感受是纯净、朴素、唯美的话,那么,《爱的捆绑》、《梦旅人》、《燕尾蝶》以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令人想到更多的,则是冷峻、残酷和黑暗。它们是属于另一个极端的。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陷入了长期萧条时期。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使得人心惶惶,社会动荡。道德的沦丧,拜金主义的泛滥,文化的缺失,使岩井俊二等这一批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和道德观的导演感到了表现这种现实的迫切需要,于是出现了像《燕尾蝶》之类反映现实黑暗,揭示日本社会的病态的影片。以《燕尾蝶》为代表。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日本现代都市边缘的人。导演用一种关怀和理解的姿态和他们站在一起,并试图用残酷的影像带给观者内心的震撼,引起人们的反思。这群人的生活很卑贱。他们渴望金钱。他们渴望通过获取金钱得到身份的认同。在岩井俊二的镜头下,这群人热爱生活,怀有梦想,充满人性,并不因为身份的卑贱而丢失了灵魂。
然而,无论是清新温情的,还是黑暗残酷的,岩井俊二的作品始终关注青春和成长,力求展现现代日本的青春世界。岩井俊二电影中的主人公均以青少年居多,主题也都关乎成长的困惑、爱情的迷惘、对梦想的追求。在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这种风格都得到了延续。
第三,别具一格的形式美感,使得岩井俊二的电影具有极高的识别度。
受早年从事的电视和广告工作的影响,岩井俊二十分注重影片的形式感,无论在灯光、构图、色调、剪接方面都极为讲究,力求通过完美的视听语言为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在继承传统电影画面清新干净的画面风格之外,他加入了大量的跟拍和摇晃镜头,使得作品增添了现代感和真实感。岩井俊二是一个诗人,他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谱写着银幕上的诗篇。
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岩井俊二极力在影片中营造出一种纯真浪漫的意境,用画面的美感反衬真实的残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影片中大量出现了高光处理的镜头,以过曝光的大气透视效果表现主人公所处的迷惘和两难的境地。岩井的用光大多不讲究真实性,而是更多地从审美角度和既定情境、情感出发,追求画面的完美或视觉冲击,具有很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同时,影片中烘托意境的经典镜头反复出现:大片嫩绿色麦田黄金分割点出,身着雪白衬衫的少年带着耳机。无尽的麦田和少年年轻的面容互相映衬,充满了一种让人心悸的美感。此外,影片中出现大量不断晃动的近景和特写镜头组,即使是是许多静态的场面,导演也处理成晃动的形式,不安、迷惘的情绪通过与形式的一致得到了最大化的表现。
除了一般的追求画面美之外,岩井还试图通过改变画面的色调使其产生一定的隐喻含义。比如《情书》中的纯白色调是为了表现初恋的纯洁美好、纤尘不染。在《四月物语》结尾时,松隆子选择了一把红色的伞。红色给画面增加了生气,也营造出出一种温暖和充满希望的氛围。
结语:岩井俊二作为是日本“新电影运动”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誉为日本最有潜质的新近“映像作家”。他曾说:“我的目标就是自己每一部电影都是不一样的风格,但这其实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在电影市场普遍商业化的今天,已经很少有导演愿意跟随自己的内心进行电影创作,更不用说将作者电影和商业运作完美融合起来。而岩井俊二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美学追求。他既将传统日本电影的优美画面保留在影片中,又将“渲染情绪、展示心理状况、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快速蒙太奇、象征隐喻的映象语言、虚幻与现实之间无痕迹的进出的手法等带进了日本电影,使日本电影面貌焕然一新。”,为日本电影事业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论”认为,不是所有导演都能成为“作者”。符合“作者”资格的导演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作者论”观念指出,一个导演对于一部影片占有的分量, 应该与一个作家对自己小说占有的分量一样多。而作家的文风同样可以在电影中置换成“ 个人影像风格” 或“ 视听语言方式”。“作者论”的实质,是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作者”电影中,电影作者往往集编剧、导演, 音乐,甚至制片于一身, 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创作方式及其电影作品的特点基本上符合了“作者论”所提出的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的评判标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岩井俊二对电影的控制程度是相当高的。
岩井俊二出生于1963年,从小就对音乐、电影、美术等艺术形式广泛涉猎。大学期间他已经开始影片创作,同时还尝试创作剧本和绘画。在大学时期的研究和积累成果使他在之后的电影创作中集编导于一身,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大学毕业后,岩井俊二进入了日本的电视行业,从事导演工作,这一阶段所拍摄的大量MTV和广告对他日后电影的影像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完成儿童题材的电视短片《烟花》和短片《爱的捆绑》后,岩井俊二转而投身电影圈,拍摄了《情书》《梦旅人》《燕尾蝶》《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等多部影片。这些电影奠定了他的作品风格,充分显露出了他卓越的导演才华,对生活的敏锐感悟和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力。在他所执导的为数不多的影片中,岩井俊二担过包括制片、编剧、音乐总监在内的诸多职务,足以证明他掌控影片的能力。
首先,岩井俊二不仅仅是导演,还是一位作家。他的拍片的习惯是先将故事写成小说,再把说改编为剧本。迄今为止,岩井俊二已经出版了《情书》、《燕尾蝶》、《华莱士的人鱼》、《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多本电影小说,几乎他所拍摄的所有电影都是他自己原创故事再进行编剧的。岩井俊二曾说过,《情书》里有他初中生活的一些记忆,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他中学另外一部分的生活内容。由此可见,岩井俊二对电影的内容几乎全权掌控,并在其中注入了大量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
其次,作为横滨国立大学油画专业的毕业生岩井俊二的绘画也颇具功力, 他曾创作的多部影片的绘画分镜头剧本和《情书》、《燕尾蝶》的漫画都证明了他的绘画实力。早年拍摄MTV、广告和电视节目的经验使得岩井俊二对各种影像形式都轻车熟路, 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更重要的是,在之后的电影拍摄中,岩井俊二的美术基础对于影片的画面构图、色调选择、人物塑造等风格的形成都起了直接的作用。例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一些画面:蔚蓝天空里盘旋的风筝,冲绳岛海岸弹奏胡琴的长发女子,透着亮光的走廊尽头侧坐在地板上的少年,少女掉落在电线杆上的发卡,鲜艳光滑的苹果……这些清新唯美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大幅提升了整部电影的美感,是观影的愉悦度大大提高。
再者,岩井俊二还精通音乐。在影片《四月物语》中,他担当了音乐制作人的角色,其中的吉他与钢琴配乐,就是他亲自创作和演奏的,整段音乐将新生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描绘得非常传神,非常符合主角作为一个大学新生的心境。
第二,在题材选取上,岩井俊二有其独特的选择标准:温情与残酷并存,执着关注青春和成长。
在一次访谈中,岩井俊二说道: “我的性格呀,打个比方,就像房间里放着好多椅子,但我进去后偏不是去找这些椅子,而是找其它角落里的东西,别人未发现的东西,拍电影就是这样,我喜欢做别人不做的题材。”
纵观岩井俊二的电影历程,会发现他所拍摄的影片题材被分为温情和残酷两种极端的风格,随着拍摄时间的推进轮流在他的电影中出现。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初恋故事清新感人,影像纯净唯美。1996年,岩井俊二所拍摄的短片《梦旅人》,以反映精神病患者为题材。同年,他发表了以无国籍城市为背景的电影《燕尾蝶》,继续关注边缘人群。1998年拍摄的《四月物语》,回归温暖的初恋题材。而2001年的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内容广泛涉及日本援助交际等青少年犯罪问题,被誉为残酷青春巅峰之作。到了2004年,岩井的新作《花与爱丽丝》,再次回归唯美的“青春爱情”主题。
日本的审美文化倾向于委婉抒情,日本人表达感情温和有礼,克制隐忍,蓄而不发。岩井俊二的影片大多符合这样的审美习惯。《情书》、《四月物语》和《花与爱丽丝》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审美倾向,这类影片均为对美好、含蓄的初恋情感的追忆,情境清淡,却让人回味无穷。以《情书》为代表,在影片中,由于主人公博子始终无法忘怀过去,整部影片都被笼罩上了回忆是色彩。回忆本身的朦胧和含蓄美化了影片,加之岩井俊二在色彩、构图、剪切等方面的刻意处理,使得影片笼罩在纯爱的氛围之下,显得温情又美好。同时,在影片情感的表达上,也有明显的日本传统的抑制情感的表达方式。在雪山上,博子对着山那边不断地呼喊“你好吗?”“我很好!”……话语含蓄,却意味深远。
岩井俊二给人的印象从来都是那样的个性鲜明,正如他在一次出席上海电影节时所言: “我喜欢在一部作品中彻底极端,无论是唯美还是其它。”如果说《情书》、《四月物语》和《花与爱丽丝》给人带来的感受是纯净、朴素、唯美的话,那么,《爱的捆绑》、《梦旅人》、《燕尾蝶》以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令人想到更多的,则是冷峻、残酷和黑暗。它们是属于另一个极端的。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陷入了长期萧条时期。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使得人心惶惶,社会动荡。道德的沦丧,拜金主义的泛滥,文化的缺失,使岩井俊二等这一批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和道德观的导演感到了表现这种现实的迫切需要,于是出现了像《燕尾蝶》之类反映现实黑暗,揭示日本社会的病态的影片。以《燕尾蝶》为代表。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日本现代都市边缘的人。导演用一种关怀和理解的姿态和他们站在一起,并试图用残酷的影像带给观者内心的震撼,引起人们的反思。这群人的生活很卑贱。他们渴望金钱。他们渴望通过获取金钱得到身份的认同。在岩井俊二的镜头下,这群人热爱生活,怀有梦想,充满人性,并不因为身份的卑贱而丢失了灵魂。
然而,无论是清新温情的,还是黑暗残酷的,岩井俊二的作品始终关注青春和成长,力求展现现代日本的青春世界。岩井俊二电影中的主人公均以青少年居多,主题也都关乎成长的困惑、爱情的迷惘、对梦想的追求。在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这种风格都得到了延续。
第三,别具一格的形式美感,使得岩井俊二的电影具有极高的识别度。
受早年从事的电视和广告工作的影响,岩井俊二十分注重影片的形式感,无论在灯光、构图、色调、剪接方面都极为讲究,力求通过完美的视听语言为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在继承传统电影画面清新干净的画面风格之外,他加入了大量的跟拍和摇晃镜头,使得作品增添了现代感和真实感。岩井俊二是一个诗人,他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谱写着银幕上的诗篇。
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岩井俊二极力在影片中营造出一种纯真浪漫的意境,用画面的美感反衬真实的残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影片中大量出现了高光处理的镜头,以过曝光的大气透视效果表现主人公所处的迷惘和两难的境地。岩井的用光大多不讲究真实性,而是更多地从审美角度和既定情境、情感出发,追求画面的完美或视觉冲击,具有很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同时,影片中烘托意境的经典镜头反复出现:大片嫩绿色麦田黄金分割点出,身着雪白衬衫的少年带着耳机。无尽的麦田和少年年轻的面容互相映衬,充满了一种让人心悸的美感。此外,影片中出现大量不断晃动的近景和特写镜头组,即使是是许多静态的场面,导演也处理成晃动的形式,不安、迷惘的情绪通过与形式的一致得到了最大化的表现。
除了一般的追求画面美之外,岩井还试图通过改变画面的色调使其产生一定的隐喻含义。比如《情书》中的纯白色调是为了表现初恋的纯洁美好、纤尘不染。在《四月物语》结尾时,松隆子选择了一把红色的伞。红色给画面增加了生气,也营造出出一种温暖和充满希望的氛围。
结语:岩井俊二作为是日本“新电影运动”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誉为日本最有潜质的新近“映像作家”。他曾说:“我的目标就是自己每一部电影都是不一样的风格,但这其实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在电影市场普遍商业化的今天,已经很少有导演愿意跟随自己的内心进行电影创作,更不用说将作者电影和商业运作完美融合起来。而岩井俊二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美学追求。他既将传统日本电影的优美画面保留在影片中,又将“渲染情绪、展示心理状况、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快速蒙太奇、象征隐喻的映象语言、虚幻与现实之间无痕迹的进出的手法等带进了日本电影,使日本电影面貌焕然一新。”,为日本电影事业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