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礼法——从《诗经》风雅颂看礼法制度
诗经与礼法
——从《诗经》风雅颂来看礼法制度
这段时间一直在阅读《尚书》《诗经》等文本,一边读一边心生疑惑,《尚书》佶屈聱牙真是不假,为何《诗经》也是如此呢?虽赶不上《尚书》,却也差不了太多了,更何况由于《尚书》也算散文体,因此上下文意还容易理解,但《诗经》就不同了,除了诗序外,仅凭短短几行诗文,是无法理解他究竟是在讲什么的。过去读《红楼梦》的时候,因为年轻看到贾宝玉梦游仙境后,觉得是淫书就没有继续读下去,直到大学才花了一个星期读完全书。《诗经》给我的感觉也有类似,为何一部讲男欢女爱的诗歌集,被孔子看做是一部经典?
这个疑问,在我通读完全书之后,疑惑却更重了,因为所谓男欢女爱,也不过是国风的部分,而事实上《雅》《颂》两部分占的篇幅更大足有三分之二还要多,为何在我印象中,《诗经》与《国风》等同,而却忽略了《雅》《颂》两部分呢?如果,此问题不解决,也就无法解释前一问题,也就是说孔子为何会将一部男欢女爱的诗歌集,整理成为传世经典。事实上,这些关于男欢女爱的部分,只是《诗经》中很少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讲,如果《诗经》不是关于男欢女爱的诗歌集的话,那么《诗经》究竟讲了些什么?
我们这里先引用朱子《诗集传》中一小段讲解《诗经》的话,“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这就是说,《诗经》中《国风》的部分是我们通常所说关于男欢女爱之作,但朱子又紧接着说,《国风》始于《周南》《召南》,是受到文王教化所成,因而诗歌虽然以情爱为形式,却蕴含着性情之正,因此表达出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说明,即便是关于男女欢爱的诗歌,也有能够发乎情止乎礼的部分,并不是所有的《国风》都是淫辞。讨论完《国风》之后,朱子紧接着讨论《雅》《颂》两部分,认为两者“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这就说明了《诗经》的主体应该是《雅》《颂》两部分,最能体现出这部经典的万世法程的作用。
我们在看完朱子对于《诗经》的讨论,稍微可以祛除《国风》代表《诗经》的错误观点,但《诗经》与儒家礼法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还是没有弄明白。《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体,其中《国风》为百姓里巷所歌咏,朱子业已说明。而《雅》《颂》朱子所云为郊庙乐歌之辞,此亦稍显模糊,事实上《雅》应为贵族宴饮时唱和之作,而《颂》才为郊庙祭祀时,所奏之颂词。也就是说,国风本是百姓之歌谣,雅乐为贵族宴饮之作,颂为郊庙祭祀之作。那么,风雅颂本身就自然成为了一种精神序列,根据人对于歌谣的接受程度,自然形成了百姓、贵族和祭司之间的差异,而这一切恰恰是在通过对于诗歌自然的吸引上完成的。在这一点上,通过对于《诗经》的吟诵,来区别社会等级,恰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注意到,在春秋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在宴会上使用国风,也恰恰显示出社会精神水平的下降,从侧面说明了贵族的堕落。
在这里,我们所提出的所谓平民、贵族和祭司阶层的差异,可以参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关于这三个阶层的区分,如平民喜好享乐、贵族追求公共性生活而哲人追求沉思的生活,那么《诗经》中《国风》所体现出的正是男女欢爱的主题,而《雅》乐则是贵族宴会时的唱和之作,表现出的是对于功勋的追求。最后的《颂》辞,则彰显出的是对于祖先的崇敬和膜拜,体现出的对于超越的追求。通过《诗经》对于社会等级进行自然区分,这样礼法制度自然根据每个人的天性体现了出来。在这意义上,孔子编辑《诗经》其目的,当然有和人性情的需求,但其主要所体现出来,正是社会中自然本性的差异,从而彰显出的社会自然的礼法等级。
另,本文通过讨论《诗经》风雅颂体现出的社会序列,从而将《诗经》与礼法制度联合起来进行讨论,其中肯定有不合适的地方,不过本文作为探讨之作,还望大家多多见谅。
——从《诗经》风雅颂来看礼法制度
这段时间一直在阅读《尚书》《诗经》等文本,一边读一边心生疑惑,《尚书》佶屈聱牙真是不假,为何《诗经》也是如此呢?虽赶不上《尚书》,却也差不了太多了,更何况由于《尚书》也算散文体,因此上下文意还容易理解,但《诗经》就不同了,除了诗序外,仅凭短短几行诗文,是无法理解他究竟是在讲什么的。过去读《红楼梦》的时候,因为年轻看到贾宝玉梦游仙境后,觉得是淫书就没有继续读下去,直到大学才花了一个星期读完全书。《诗经》给我的感觉也有类似,为何一部讲男欢女爱的诗歌集,被孔子看做是一部经典?
这个疑问,在我通读完全书之后,疑惑却更重了,因为所谓男欢女爱,也不过是国风的部分,而事实上《雅》《颂》两部分占的篇幅更大足有三分之二还要多,为何在我印象中,《诗经》与《国风》等同,而却忽略了《雅》《颂》两部分呢?如果,此问题不解决,也就无法解释前一问题,也就是说孔子为何会将一部男欢女爱的诗歌集,整理成为传世经典。事实上,这些关于男欢女爱的部分,只是《诗经》中很少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讲,如果《诗经》不是关于男欢女爱的诗歌集的话,那么《诗经》究竟讲了些什么?
我们这里先引用朱子《诗集传》中一小段讲解《诗经》的话,“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这就是说,《诗经》中《国风》的部分是我们通常所说关于男欢女爱之作,但朱子又紧接着说,《国风》始于《周南》《召南》,是受到文王教化所成,因而诗歌虽然以情爱为形式,却蕴含着性情之正,因此表达出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说明,即便是关于男女欢爱的诗歌,也有能够发乎情止乎礼的部分,并不是所有的《国风》都是淫辞。讨论完《国风》之后,朱子紧接着讨论《雅》《颂》两部分,认为两者“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这就说明了《诗经》的主体应该是《雅》《颂》两部分,最能体现出这部经典的万世法程的作用。
我们在看完朱子对于《诗经》的讨论,稍微可以祛除《国风》代表《诗经》的错误观点,但《诗经》与儒家礼法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还是没有弄明白。《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体,其中《国风》为百姓里巷所歌咏,朱子业已说明。而《雅》《颂》朱子所云为郊庙乐歌之辞,此亦稍显模糊,事实上《雅》应为贵族宴饮时唱和之作,而《颂》才为郊庙祭祀时,所奏之颂词。也就是说,国风本是百姓之歌谣,雅乐为贵族宴饮之作,颂为郊庙祭祀之作。那么,风雅颂本身就自然成为了一种精神序列,根据人对于歌谣的接受程度,自然形成了百姓、贵族和祭司之间的差异,而这一切恰恰是在通过对于诗歌自然的吸引上完成的。在这一点上,通过对于《诗经》的吟诵,来区别社会等级,恰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注意到,在春秋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在宴会上使用国风,也恰恰显示出社会精神水平的下降,从侧面说明了贵族的堕落。
在这里,我们所提出的所谓平民、贵族和祭司阶层的差异,可以参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关于这三个阶层的区分,如平民喜好享乐、贵族追求公共性生活而哲人追求沉思的生活,那么《诗经》中《国风》所体现出的正是男女欢爱的主题,而《雅》乐则是贵族宴会时的唱和之作,表现出的是对于功勋的追求。最后的《颂》辞,则彰显出的是对于祖先的崇敬和膜拜,体现出的对于超越的追求。通过《诗经》对于社会等级进行自然区分,这样礼法制度自然根据每个人的天性体现了出来。在这意义上,孔子编辑《诗经》其目的,当然有和人性情的需求,但其主要所体现出来,正是社会中自然本性的差异,从而彰显出的社会自然的礼法等级。
另,本文通过讨论《诗经》风雅颂体现出的社会序列,从而将《诗经》与礼法制度联合起来进行讨论,其中肯定有不合适的地方,不过本文作为探讨之作,还望大家多多见谅。
愚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周作人自编集》阅读记录 (1人喜欢)
- 《冯友兰文集》阅读记录 (4人喜欢)
- 《中国近代史从书》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费孝通著作目录》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汪曾祺别集》阅读记录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