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孤独——看《黑镜》/蓝莲花
复活的孤独——看《黑镜》/蓝莲花
每天傍晚,我吃过晚饭都会出门散步。去闻人间烟火。当我穿过附近村庄的小巷,看着烤羊肉串的大哥热火朝天地扇着炭火的浓烟,看着他的妻子系着油污的围裙在顾客中间穿梭时,心里总会涌出杂陈的五味。那是一种庆幸,甚至有点奢侈,因为我可以置身于这个流淌着卤肉汁的生活之中。我遇到的每一张脸孔都真实可感,我可以感受到黝黑的皮肤下毛孔舒张伸缩、血液流淌的微细声音。
我没来由地喜欢我遇到的每一个大人、小孩、小狗,和每一棵树,每一株草。因为这种“在一起”的感觉,可以让我生出许多力量,抵御我自身的单细胞化、机器化。被电脑、手机、电视处理掉的孤独会复活,会在满天的彩霞中,在喧闹的人声中再度给我带来痛感。和《黑镜子》里的那个生活在“美丽新世界”的黑人小伙子莫森比起来,我实在是幸运得多了。
BBC的迷你电影《黑镜》第一季第二部讲了一大群穿着灰衣服的人生活在被感观电影包围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必须骑车,为这个世界的运转提供能量,当然包括自身的运转。你骑的里程多,你可以消费的产品——各种类型的感观电影就多;你攒够了里程数,还可以参加选秀节目;如果做成了明星,你就可以为骑车者们提供消费品,成为人上人,从此不用再骑车。成为明星,是每个人的梦想。
生活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哪怕他“拥有”的东西无比的丰富。这就是莫森的感觉。他听到了白人女孩卡纳在厕所里哼的歌曲,决定要为这唯一真实的东西做些什么。他拿出自己的里程数,帮助卡纳参加选秀节目,卡纳最后成了情色电影的明星。痛苦至极的莫森疯狂蹬车,获得选秀资格,来到了舞台上。他拿出一块尖玻璃,以自杀作威胁,在评委和虚拟的观众面前声色俱厉地质疑世界的虚幻,质疑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被选秀者操控。
早在五六十年前,奥尔德斯.赫胥黎就在《美丽新世界》里指出了人类世界可能出现的发展模式:一切彻底的虚幻。《美丽新世界》没有乔治.奥威尔的《1984》那么残酷,但软性的奴役更能腐蚀人心。1984是社会主义的奴役,美丽新世界是资本主义的奴役。谁决定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谁控制着人类的精神?没有扼杀一切真实和快乐的老大哥,有的是提供虚拟快乐的传媒世界,它不扼杀真实,它让你忘记真实。你在这里,可以拥有一切:你的健康、你的幸福、你的梦想。马斯洛所讲的五种层次的需求你几乎都可以得到满足,甚至包括最后一个“自我实现”,你可以通过选秀去当明星。但是这和真实的需求被满足有一点点微小的差别:不会有爱。不过,倘若每个公民的神经都比较大条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个别人感到不适,还可以像《美丽新世界》那样,发明出一种叫“唆麻”的迷幻药,定期发给出现症状的公民们。
莫森以巨大的勇气挑战了现存的世界。他就像《美丽新世界》里的在印第安部落里长大的那个白人男孩,是现存世界的不安分者。故事最终的结局是,莫森缴械了。他的真实被选中了,他成为新一轮的消费品制造者,那块尖玻璃成了他的道具。他每个星期要秀一下“自杀”。
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么?当我看到最后,我忽然意识到,我从这部电影感受到的真实其实也是BBC提供给我的消费品。我写稿子挣的钱,就是要拿来消费的,消费那些令我快乐的产品。我到底有多少自由,来决定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我不过就像电影里那群灰衣人一样,一辈子拼命骑车,攒够足够的钱,修习足够的能力,或者获得足够的精力、能量,去实现一个别人给我安排好的梦想,我至死都以为这个梦想是自己的。哪怕这个梦想是将自己与社会主义极权黑暗与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腐蚀隔绝开来,是拥抱New Age,是找到真我,是修习各种灵修方法。我被谁决定?我的命运被谁控制?人类的命运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在进入选秀场的电梯里,卡纳为莫森叠了一只小企鹅,以前一直被“美丽新世界”的工作人员当废纸屑清除掉的小企鹅。在骑车场,这是除卡纳的声音外,另一件真实的东西。最终,莫森鼓足勇气,手指轻触卡纳的手,两只手终于握在了一起。故事的主题又是关于爱的。这个世界爱情的大面积丧失,原因在于爱情已经没有了“爱”的基础。爱情只不过是爱这种能量状态最激烈、最动人心魄的形式,爱只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唯一的真实——人存在的本源的基础之上,而人,已经单一化、机械化、碎片化的人,仅剩下的就是欲望,怎么还有爱呢?
从很多年前起,和我有最深刻的精神和情感连接的人们,便总是在远方了。我们只能更多地保持着灵魂的联结——纵然那么美好,却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在具体可感的生活中相处。我越来越感到,与任何一个人建立一个稍微深刻的关系都相当艰难,因为不是我,就是他,“不在那里”。总有一个人的某一部分,是被虚拟化的,是被某样东西操纵的。这个世界,与莫森的黑镜世界越来越趋近了。
还好,每一傍晚,我还可以穿过那条村庄的小巷,去超市,买一点点东西回来。有很多小孩子、小狗用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有很多人在村庄尽头的小集市里吆喝;有很多烟雾缭绕,有很多肉香味蔓延。这样的“在一起”一次又一次地唤醒了我的孤独。
2012/6/30
每天傍晚,我吃过晚饭都会出门散步。去闻人间烟火。当我穿过附近村庄的小巷,看着烤羊肉串的大哥热火朝天地扇着炭火的浓烟,看着他的妻子系着油污的围裙在顾客中间穿梭时,心里总会涌出杂陈的五味。那是一种庆幸,甚至有点奢侈,因为我可以置身于这个流淌着卤肉汁的生活之中。我遇到的每一张脸孔都真实可感,我可以感受到黝黑的皮肤下毛孔舒张伸缩、血液流淌的微细声音。
我没来由地喜欢我遇到的每一个大人、小孩、小狗,和每一棵树,每一株草。因为这种“在一起”的感觉,可以让我生出许多力量,抵御我自身的单细胞化、机器化。被电脑、手机、电视处理掉的孤独会复活,会在满天的彩霞中,在喧闹的人声中再度给我带来痛感。和《黑镜子》里的那个生活在“美丽新世界”的黑人小伙子莫森比起来,我实在是幸运得多了。
BBC的迷你电影《黑镜》第一季第二部讲了一大群穿着灰衣服的人生活在被感观电影包围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必须骑车,为这个世界的运转提供能量,当然包括自身的运转。你骑的里程多,你可以消费的产品——各种类型的感观电影就多;你攒够了里程数,还可以参加选秀节目;如果做成了明星,你就可以为骑车者们提供消费品,成为人上人,从此不用再骑车。成为明星,是每个人的梦想。
生活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哪怕他“拥有”的东西无比的丰富。这就是莫森的感觉。他听到了白人女孩卡纳在厕所里哼的歌曲,决定要为这唯一真实的东西做些什么。他拿出自己的里程数,帮助卡纳参加选秀节目,卡纳最后成了情色电影的明星。痛苦至极的莫森疯狂蹬车,获得选秀资格,来到了舞台上。他拿出一块尖玻璃,以自杀作威胁,在评委和虚拟的观众面前声色俱厉地质疑世界的虚幻,质疑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被选秀者操控。
早在五六十年前,奥尔德斯.赫胥黎就在《美丽新世界》里指出了人类世界可能出现的发展模式:一切彻底的虚幻。《美丽新世界》没有乔治.奥威尔的《1984》那么残酷,但软性的奴役更能腐蚀人心。1984是社会主义的奴役,美丽新世界是资本主义的奴役。谁决定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谁控制着人类的精神?没有扼杀一切真实和快乐的老大哥,有的是提供虚拟快乐的传媒世界,它不扼杀真实,它让你忘记真实。你在这里,可以拥有一切:你的健康、你的幸福、你的梦想。马斯洛所讲的五种层次的需求你几乎都可以得到满足,甚至包括最后一个“自我实现”,你可以通过选秀去当明星。但是这和真实的需求被满足有一点点微小的差别:不会有爱。不过,倘若每个公民的神经都比较大条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个别人感到不适,还可以像《美丽新世界》那样,发明出一种叫“唆麻”的迷幻药,定期发给出现症状的公民们。
莫森以巨大的勇气挑战了现存的世界。他就像《美丽新世界》里的在印第安部落里长大的那个白人男孩,是现存世界的不安分者。故事最终的结局是,莫森缴械了。他的真实被选中了,他成为新一轮的消费品制造者,那块尖玻璃成了他的道具。他每个星期要秀一下“自杀”。
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么?当我看到最后,我忽然意识到,我从这部电影感受到的真实其实也是BBC提供给我的消费品。我写稿子挣的钱,就是要拿来消费的,消费那些令我快乐的产品。我到底有多少自由,来决定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我不过就像电影里那群灰衣人一样,一辈子拼命骑车,攒够足够的钱,修习足够的能力,或者获得足够的精力、能量,去实现一个别人给我安排好的梦想,我至死都以为这个梦想是自己的。哪怕这个梦想是将自己与社会主义极权黑暗与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腐蚀隔绝开来,是拥抱New Age,是找到真我,是修习各种灵修方法。我被谁决定?我的命运被谁控制?人类的命运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在进入选秀场的电梯里,卡纳为莫森叠了一只小企鹅,以前一直被“美丽新世界”的工作人员当废纸屑清除掉的小企鹅。在骑车场,这是除卡纳的声音外,另一件真实的东西。最终,莫森鼓足勇气,手指轻触卡纳的手,两只手终于握在了一起。故事的主题又是关于爱的。这个世界爱情的大面积丧失,原因在于爱情已经没有了“爱”的基础。爱情只不过是爱这种能量状态最激烈、最动人心魄的形式,爱只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唯一的真实——人存在的本源的基础之上,而人,已经单一化、机械化、碎片化的人,仅剩下的就是欲望,怎么还有爱呢?
从很多年前起,和我有最深刻的精神和情感连接的人们,便总是在远方了。我们只能更多地保持着灵魂的联结——纵然那么美好,却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在具体可感的生活中相处。我越来越感到,与任何一个人建立一个稍微深刻的关系都相当艰难,因为不是我,就是他,“不在那里”。总有一个人的某一部分,是被虚拟化的,是被某样东西操纵的。这个世界,与莫森的黑镜世界越来越趋近了。
还好,每一傍晚,我还可以穿过那条村庄的小巷,去超市,买一点点东西回来。有很多小孩子、小狗用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有很多人在村庄尽头的小集市里吆喝;有很多烟雾缭绕,有很多肉香味蔓延。这样的“在一起”一次又一次地唤醒了我的孤独。
20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