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经典通识讲稿中李学勤讲五帝,八卦部分很好.知道了钱穆的成名作与顾的路数相反却极力推荐,感慨.陈来说郭沫若对上古史下过功夫,十批判书值得重视.但请这两位甘刘选错了,还不如请李零.
读中国社科版<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看了100页才看到那日本人写的<三星堆青铜器的原料和巴族>,很好,巴民族居然是生意人,类似中古时期的胡人,或者说粟特,这个互往交通的角色往往能在实际发生的历史中留下重要痕迹.那么楚国与巴民族有内在联系嘛?
某文中发现胡适的故事,传说李济在酒会上的讲话牵扯到两个关系敏感神经直接导致胡适脑溢血.但李济曾经为搞清楚古代人跪坐的传统来自何处而请教胡适,是胡指示他从朱子文章中找启发,居然成就一篇史语所学刊上的大作.
据说良渚文化如何消亡不清晰,有一说是经两淮去了中原腹地成为夏文明.一个有意思的假设.
王小平回忆兄弟的那本书情真意切,意境也不俗.相比之下第一次看严歌苓的小说山居补玉就太失望了.
近日青海行同事来检查,寒暄之后聊起女东国与都兰大墓,惘然未闻,怅然.
读中国社科版<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看了100页才看到那日本人写的<三星堆青铜器的原料和巴族>,很好,巴民族居然是生意人,类似中古时期的胡人,或者说粟特,这个互往交通的角色往往能在实际发生的历史中留下重要痕迹.那么楚国与巴民族有内在联系嘛?
某文中发现胡适的故事,传说李济在酒会上的讲话牵扯到两个关系敏感神经直接导致胡适脑溢血.但李济曾经为搞清楚古代人跪坐的传统来自何处而请教胡适,是胡指示他从朱子文章中找启发,居然成就一篇史语所学刊上的大作.
据说良渚文化如何消亡不清晰,有一说是经两淮去了中原腹地成为夏文明.一个有意思的假设.
王小平回忆兄弟的那本书情真意切,意境也不俗.相比之下第一次看严歌苓的小说山居补玉就太失望了.
近日青海行同事来检查,寒暄之后聊起女东国与都兰大墓,惘然未闻,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