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龙井村
今天和姚先生去九溪十八涧,然后徒步到龙井。虽然烈日高照,但一入九溪,便树荫夹道,很是清凉,一路安步当车,游山玩水,也不觉得累。九溪到龙井的路是一条沿山谷用石头砌成的缓坡,这段“穿越”虽说只有区区4.3公里,但对于膝盖不好的姚先生来说,能慢步坚持下来已经很值得欣喜~ 自从姚膝盖不适以后,我们就把爬山、跑步、羽毛球改成了骑单车和游泳,但这两项运动终究不够亲近自然,所以上次和澜发现九溪--龙井的线路并不困难之后,马上想到可以和姚一起来 O(∩_∩)O~
九溪的入口就在钱塘江边的之江路上。上次和澜一起来时,是从西湖那边出发,走的是虎跑路-之江路一线,骑车加公交,颇费周折;这次从留下直接坐车到转塘,再倒一趟公交车,路程减省大半。
九溪虽不有名,但据说是杭州人私藏的游玩景点(第一次听见它的名字,也是姚的杭州同事推荐的)。它和西湖一样不收费,却不像西湖周边景区那样熙熙攘攘,除了揽就一面湖水外没太多“参与感”,而且西湖最美的景致都被各种疗养院、高级会所圈起,普通百姓看的也就是湖边那十几个点。
百度百科里有这样一段有关九溪十八涧名字的由来:
九溪之水发源于杨梅岭,途中汇合了青湾、宏法、方家、佛石、百丈、唐家、小康、云栖、渚头的溪流,因称九溪,溪水一路上穿越青山翠谷,又汇集了无数细流,所以称九溪十八涧。古时候人们常喜欢用“九”字来表示数量的众多。其实,这条山区溪流一路上穿林绕麓,不知汇合了多少细流。十八涧,原是指这条山区溪流的源头——龙井一带的无数山涧泉流而说的。所以,十八涧也是古时人们用“九”的倍数来形容山涧泉流众多的意思,并非只有十八条山涧。
进山路的前一小段是柏油路,可行车。大约过了林海亭,沿路就有小溪相伴,溪水不到小腿的一半,四五岁以上的孩子玩都没有危险。所以,周末这里就成了天然的“亲子乐园”。孩子们在水里过家家、打水仗,大人们或是“与儿同乐”,或是在岸上“观战”。许多家庭在这里野餐,也有像我们一样过来散步的,甚至还有人从龙井那边骑山地车,不怕颠簸驶向山脚。
这是上次和澜来九溪时拍的照片。两个男孩估计是湿透了衣服,套上大人们的薄衫一路嘻嘻哈哈地走下来。感觉能带孩子来这儿的大人都蛮开放的,能让孩子疯玩、湿透。
过了“九溪烟树”的亭子后,车辆一般就不再往里开。稍走几步,就进入通往龙井的山谷。两侧的山不高,除去一片片的茶山外,就是松、衫等林木。路是餐盘大小的石头铺成的缓坡,颇有些年月。我猜可能是过去公路不通,为了从转塘或钱塘江往来贩茶修葺的一条路。溪水像丝带,照例轻轻悄悄地在路的一侧流淌,忽左忽右,交叉处就安几个顶面是平的大石头让人行走;许是水流太缓,几乎听不到水声。五步十步的,就能听见孩子们玩耍的笑声。我们在路上看见一对情侣捧着一个脸盆,以为是用来打水仗的,没想到姚先生多看了一眼,里面竟是两只乌龟!估计是九溪的水太好了,溜乌龟也不成问题^_^
再往山谷深处走,人越来越少。我们也按捺不住下水了。山谷里清凉,河水更是清冽,刚下去一瞬,脚还觉着冰凉。河床里的石头都不大,也比较平坦。我们就这样慢慢地向山谷之源走了一段。
大约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龙井村。这里虽说是“村”,村民们住的都是装修一新、各具风格的独栋别墅(可惜忘记拍图鸟~)。路边的屋子有些被用来卖茶和吃饭,但这时节人不多,没什么生意。这里的人们似乎也不忙着做生意,一张无人看守的方凳或小方桌,摆几个茶叶罐,就表示屋里可以买茶。偶尔路过几个房间,老头老太太正在打牌,牌桌上少不了的是自家的一杯龙井绿茶。
已过中午,加上走了这些路,我俩都饥肠辘辘,找到一家稍大一点,似乎还有人气的“阿芳茶馆”坐下。这家馆子的菜单是手写的,菜价却不便宜。我们点了两个素菜:手撕白菜和豇豆茄子。手撕白菜极开胃,我竟一口气吃下3碗米饭,比我家领导还多一碗T_T 不过没关系,不是刚过立秋要“贴秋膘”吗?而且我也想自己的体重涨回90斤 >--<
饭后一收桌子,来两杯茶,再向老板讨一副象棋,就在这露天的茶座上杀了一局。姚先生的棋技比我好一点,所以每每只要我赢一盘,就再也不下,开开心心地拍屁股走人鸟~~
有了上次的经验,今天的行程颇为顺利,流水账也记录到此。。。心想着这是一个适合携家带口来的地方,以后有了车子和孩子,可以很方便开车过来;故人如来杭州,我想也会带你们(的孩子们)一起走走吧^_^
今天没拍茶园,最后这张照片,是上次澜来杭州,我俩从龙井下来路过茅家埠拍的。这一带是龙井茶的一级保护产区,有茶的地方,山景大致如此。
![]() |
九溪的入口就在钱塘江边的之江路上。上次和澜一起来时,是从西湖那边出发,走的是虎跑路-之江路一线,骑车加公交,颇费周折;这次从留下直接坐车到转塘,再倒一趟公交车,路程减省大半。
九溪虽不有名,但据说是杭州人私藏的游玩景点(第一次听见它的名字,也是姚的杭州同事推荐的)。它和西湖一样不收费,却不像西湖周边景区那样熙熙攘攘,除了揽就一面湖水外没太多“参与感”,而且西湖最美的景致都被各种疗养院、高级会所圈起,普通百姓看的也就是湖边那十几个点。
![]() |
九溪烟树,可惜不是清晨或傍晚来,看不到“烟树”的意境 |
百度百科里有这样一段有关九溪十八涧名字的由来:
九溪之水发源于杨梅岭,途中汇合了青湾、宏法、方家、佛石、百丈、唐家、小康、云栖、渚头的溪流,因称九溪,溪水一路上穿越青山翠谷,又汇集了无数细流,所以称九溪十八涧。古时候人们常喜欢用“九”字来表示数量的众多。其实,这条山区溪流一路上穿林绕麓,不知汇合了多少细流。十八涧,原是指这条山区溪流的源头——龙井一带的无数山涧泉流而说的。所以,十八涧也是古时人们用“九”的倍数来形容山涧泉流众多的意思,并非只有十八条山涧。
进山路的前一小段是柏油路,可行车。大约过了林海亭,沿路就有小溪相伴,溪水不到小腿的一半,四五岁以上的孩子玩都没有危险。所以,周末这里就成了天然的“亲子乐园”。孩子们在水里过家家、打水仗,大人们或是“与儿同乐”,或是在岸上“观战”。许多家庭在这里野餐,也有像我们一样过来散步的,甚至还有人从龙井那边骑山地车,不怕颠簸驶向山脚。
![]() |
天然的“亲子乐园”,大人和孩子们一起玩得全身透湿。 |
![]() |
玩水后的孩子,7月 |
这是上次和澜来九溪时拍的照片。两个男孩估计是湿透了衣服,套上大人们的薄衫一路嘻嘻哈哈地走下来。感觉能带孩子来这儿的大人都蛮开放的,能让孩子疯玩、湿透。
过了“九溪烟树”的亭子后,车辆一般就不再往里开。稍走几步,就进入通往龙井的山谷。两侧的山不高,除去一片片的茶山外,就是松、衫等林木。路是餐盘大小的石头铺成的缓坡,颇有些年月。我猜可能是过去公路不通,为了从转塘或钱塘江往来贩茶修葺的一条路。溪水像丝带,照例轻轻悄悄地在路的一侧流淌,忽左忽右,交叉处就安几个顶面是平的大石头让人行走;许是水流太缓,几乎听不到水声。五步十步的,就能听见孩子们玩耍的笑声。我们在路上看见一对情侣捧着一个脸盆,以为是用来打水仗的,没想到姚先生多看了一眼,里面竟是两只乌龟!估计是九溪的水太好了,溜乌龟也不成问题^_^
![]() |
小溪和路的交叉处就安几个顶面是平的大石头让人行走 |
再往山谷深处走,人越来越少。我们也按捺不住下水了。山谷里清凉,河水更是清冽,刚下去一瞬,脚还觉着冰凉。河床里的石头都不大,也比较平坦。我们就这样慢慢地向山谷之源走了一段。
![]() |
放在溪水里“冰镇”的西瓜,不知会不会特别甜? |
大约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龙井村。这里虽说是“村”,村民们住的都是装修一新、各具风格的独栋别墅(可惜忘记拍图鸟~)。路边的屋子有些被用来卖茶和吃饭,但这时节人不多,没什么生意。这里的人们似乎也不忙着做生意,一张无人看守的方凳或小方桌,摆几个茶叶罐,就表示屋里可以买茶。偶尔路过几个房间,老头老太太正在打牌,牌桌上少不了的是自家的一杯龙井绿茶。
已过中午,加上走了这些路,我俩都饥肠辘辘,找到一家稍大一点,似乎还有人气的“阿芳茶馆”坐下。这家馆子的菜单是手写的,菜价却不便宜。我们点了两个素菜:手撕白菜和豇豆茄子。手撕白菜极开胃,我竟一口气吃下3碗米饭,比我家领导还多一碗T_T 不过没关系,不是刚过立秋要“贴秋膘”吗?而且我也想自己的体重涨回90斤 >--<
饭后一收桌子,来两杯茶,再向老板讨一副象棋,就在这露天的茶座上杀了一局。姚先生的棋技比我好一点,所以每每只要我赢一盘,就再也不下,开开心心地拍屁股走人鸟~~
有了上次的经验,今天的行程颇为顺利,流水账也记录到此。。。心想着这是一个适合携家带口来的地方,以后有了车子和孩子,可以很方便开车过来;故人如来杭州,我想也会带你们(的孩子们)一起走走吧^_^
![]() |
路边的花花草草。右边那朵,是传说中的“彼岸花”吗? |
![]() |
茅家埠,7月 |
今天没拍茶园,最后这张照片,是上次澜来杭州,我俩从龙井下来路过茅家埠拍的。这一带是龙井茶的一级保护产区,有茶的地方,山景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