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中山大学
8月4日5日,陪同家里的领导游玩广州,特地去了一趟中山大学。
对于中山大学的好感,一是得名于孙中山的校名,二是陈寅恪先生曾在这个校园留下他人生最后一段时光。
从中大南门进去,一路有不少高耸的树木和不高耸掩映在绿叶间的黑瓦红墙。这些楼房红砖砌成,没有金属玻璃的幕墙,一脸朴素,上了年纪。有的墙爬上绿色的藤蔓,或有一道道修补的水泥勾缝,远远望去,正如年老的斑痕和皱纹。
这是一所上了年纪的大学,但并不死寂,就算是暑假,自然还有三三两两的学生,但更多的是那带着老人小孩来散步休闲的。小孩跑着放风筝,大人们闲坐闲聊。时光沉淀,而并不与世隔绝。
但是问了路,来到陈寅恪的两层小楼前,还是有恍惚之感。长期以来,他出现在志飞的日记和讲述里,出现在自己既渴慕又哀痛的怀想里。此刻,他最后生活的这栋楼就在眼前,藤蔓残绕,树木遮掩,小门小窗,墙色暗沉。默默中,仍保持着与这时代的距离,一如生前。
我不太敢惊扰了这个地方。幸亏是暑假,小楼关闭了不对外开放,不然我一定会纠结要不要进屋窥探。近乡情更怯,是的,他和他所创造的时代,就是我每每惶然而不知所终时的精神故园。就让他继续在怀想里,在我们共同的渴慕里吧。
楼前有一尊他晚年坐在藤椅上的铜像,下巴坚毅地向上抿着。合影后,我对拍照的领导说:“比和你第一次合影还要紧张。”
对于中山大学的好感,一是得名于孙中山的校名,二是陈寅恪先生曾在这个校园留下他人生最后一段时光。
从中大南门进去,一路有不少高耸的树木和不高耸掩映在绿叶间的黑瓦红墙。这些楼房红砖砌成,没有金属玻璃的幕墙,一脸朴素,上了年纪。有的墙爬上绿色的藤蔓,或有一道道修补的水泥勾缝,远远望去,正如年老的斑痕和皱纹。
这是一所上了年纪的大学,但并不死寂,就算是暑假,自然还有三三两两的学生,但更多的是那带着老人小孩来散步休闲的。小孩跑着放风筝,大人们闲坐闲聊。时光沉淀,而并不与世隔绝。
但是问了路,来到陈寅恪的两层小楼前,还是有恍惚之感。长期以来,他出现在志飞的日记和讲述里,出现在自己既渴慕又哀痛的怀想里。此刻,他最后生活的这栋楼就在眼前,藤蔓残绕,树木遮掩,小门小窗,墙色暗沉。默默中,仍保持着与这时代的距离,一如生前。
我不太敢惊扰了这个地方。幸亏是暑假,小楼关闭了不对外开放,不然我一定会纠结要不要进屋窥探。近乡情更怯,是的,他和他所创造的时代,就是我每每惶然而不知所终时的精神故园。就让他继续在怀想里,在我们共同的渴慕里吧。
楼前有一尊他晚年坐在藤椅上的铜像,下巴坚毅地向上抿着。合影后,我对拍照的领导说:“比和你第一次合影还要紧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