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我们都在看些什么?
大概半年前,朋友给我拷了很多她喜欢的电影,作为交换,我也给她拷了一些我爱的电影。有趣的是,前阵子我们聊到了当时互相拷的电影,无比无奈的发现,都几乎没有看对方喜欢的电影。不是因为忙,或是总有其他选择,相反,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特意把那个文件夹打开,来回浏览许久,再默默关上。造成的结果是,几乎把名字都背过了,但是影片依然毫无进展。这样看又看不进去,删又舍不得的局面,维持了大半年,常常成为我们自嘲和互相嘲笑的话题。
终于最近我想我需要一些新鲜观点的可能,以及一些突破习惯的东西,所以连续几天,都在看那个熟的不能再熟的文件夹里的电影。很快就发现了朋友喜欢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两类,科幻和揭露人性。科幻题材无非是思想的不断怀疑和验证,提供无数可能性,大到人类起源与终结,时间空间的延伸和探索,小到生活中一草一木的真实性,本身行为思想的缘由。而揭露人性部分,她偏爱的那些,用她的话说,是好人如何变坏的套路。而文件夹里的那些,也证实了她的说法。故事背景,起源,进展,结局都如此相似。起初会有一些或无辜或平凡的人,然后,遇到一些意外,或者叫机遇。这些通常是某个庞大力量的刻意为之,美其名曰考验人性。再然后,不出所料的他们会在游戏预设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表现出和最初不同的自己,谎言,阴谋,自私,贪婪,欲望,疯狂,乃至杀戮,死亡。最后,结局通常会说这不是彻底的逃脱,而是进入更大的牢笼。人类展示了自己的丑陋,却束手无策,于是平凡的生活仍在继续。这类电影里,主人公通常都会看上去像是被环境和情势所逼不得不为之,而观众们看下去都会觉得是人性的丑陋所致,情境只是导火索,负责激发而已。
写到这里,想起来前几天翻我爱问连岳时看见的一封来信,女孩和男友已谈婚论嫁,有天她换了手机号,给男友打电话时,发生一些阴错阳差的事情让男友觉得是个陌生人,于是姑娘将计就计扮演陌生姑娘诱惑男友。后来悲哀的发现男友既不说明自己有女友,也不说自己即将结婚,享受着意外的暧昧。姑娘非常伤心气愤又苦恼故来信咨询之。
连岳的回答很巧妙,他说明知男人的弱点,却非要去勾引他,就如同让菜刀和砧板拒绝一块五花肉,结果便是他只能向他的小dd投降。早先一个女人被非礼,她本身要负主要责任,逻辑是她不淫,男人就不会起坏心,她若一心赴死,男人就不会得逞。几千年过去了,这个逻辑开始大行其道的用在男人身上,依旧赢得无数支持。通常人在一个无聊的环境会普遍无聊,在恶的环境里普遍会更恶,而在有趣的环境里,便会普遍好玩。最后他得出结论,恋爱中要做的就是把恶的成分尽量消解掉,把诱惑与试探降到最低,方能为善良快乐伴侣关系的建立提高可能性。
叙述的罗嗦了点,只是意在说明,之前提到的揭露人性丑恶的电影,其实是一个道理。人的弱点显而易见,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习中,只要稍加观察和总结,就会得出结论,总结出这些特质。和电影里的不同只是在于背景造成的程度差别而已。但这些特质的存在,也许本身就具备客观性,根本不需要这样大费周章的去引导和诱发。电影之所以总是用庞大背景和极端环境,我想更多的原因,是让效果更炫目,戏更好看罢了。卑微又愚蠢的芸芸众生,实在不值得耗费如此精力,让丑陋之处一个个显现。生活里的小小波澜,稍加引导,就可以让看客们一样的恐慌,灰心,寒冷,并且无力。甚至更甚。毕竟这些如此真实,如此临近,如此的像我们自身,不再隔岸观火变得置身其中而愈加不容辩驳。
说了这么多废话,所以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究竟在看些什么呢?
朋友中有人爱看好莱坞式的圆满浪漫的爱情,有人爱看悬疑推理剧情,又或者如开头提到的朋友爱看揭露人性的黑暗,看科幻提供的无限想象空间,而我则爱看困兽之斗,爱看奋力挣扎最后却无声沉寂,也爱看包裹各种心照不宣的谎言的友谊和爱情盛宴最后终于诚实的过程,爱看简单又微妙无比的青春。在这种丰富的载体里,我甚至觉得,如果一个人,不加掩饰和敷衍的列出他喜好的电影,就会让自己无所遁形,自身特质亦具体,真实,直接而且赤裸裸。
观影的动机,虽然可能为消遣,为讨好,为交流,甚至为装逼。但是对于其中喜爱的那部分,总是包含自己的认同。这认同里,多多少少就有着自己。看电影,也许只是看自己。过去的遗失的,现在扮演的,未来想成为的自己。观影时的感同身受,全心投入,或者心向往之,某种程度上都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在自己身上特质的重叠或者投射。
看看周遭,喜欢喜剧,热门大片以及好莱坞式的浪漫爱情的人们,是否大都活泼,开朗,善于社交,甚至感性甚至情绪化?喜欢科幻,逻辑推理电影的人们,是否善思而常有新奇的念头,又或者比较自信甚至自我,喜欢新鲜的挑战和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喜欢关于宗教或者社会类讨论的剧情片的人是否常常在聚会上针对公共事件深度解析滔滔不绝?喜欢校园或者追忆青春类的电影的人是否常常也在回顾过去感慨万千?喜欢……
当然以上这一切都基于这是真正的爱好,还有就是,对电影的时间和数量的累积。即使有这个前提,你也可能会说,我喜欢其中的好几类,并不确切属于哪类,所以哪一类的都不符合我。而我想说的是,这是多么正常啊。人们总是处在矛盾之中,让自己又冷漠又天真,又理智又单纯,又感性又决绝。So,哪怕你否认所有都无所谓,我想表达,每个人认同一部电影,或许是因为认同某一部分的自己。甚至也可以说,潜意识会指导我们去认同一部有自己的电影。成为防御力量,在某个时候,构成自我辩解的借口和理由,或者纵容和沉溺的梦境。你是矛盾的,复杂的,多面的,层层叠叠的,那么喜好便也自然多样化。至于上面那些举例,只是为表达这个结论,根据贫乏又肤浅的个人经验的胡诌和推测罢了。
电影,书籍,字迹,表达,主动选择的朋友,都是一样的。多多少少都让证实偏见左右着我们。也就是,我们会主动抓住能证实自己观点和表达,对自己有益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利的和无关紧要的。对于这一点,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当然,亦甩不掉。就拿电影说,证实偏见会让你不断认识自己的同好。当你在高兴认识一个人跟你喜好的同样一部电影的时候,很可能自身特质和电影的重叠并不尽相同,而当你进一步发现他和你喜欢的部分都是一样的时候,就开始感觉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然后,沟通就开始了。
忘记是谁说过,沟通是人类至死的欲望。当时看的时候很不屑,时光荏苒,当我发现很多人和事绕了许久,都是源于此,许多执念兜兜转转成为无尽的圈,离不开的轨道里最重要亦是这个,突然想起这句话。就好像接受那每每有惺惺相惜感时,突然冒出来的念头:“你只是为自己多找了一个让你变得更自我的借口,掩饰你懦弱的理由罢了”一样,自我拉扯,终究也只有由自己背负和承担。
所以,亲爱的你,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终于最近我想我需要一些新鲜观点的可能,以及一些突破习惯的东西,所以连续几天,都在看那个熟的不能再熟的文件夹里的电影。很快就发现了朋友喜欢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两类,科幻和揭露人性。科幻题材无非是思想的不断怀疑和验证,提供无数可能性,大到人类起源与终结,时间空间的延伸和探索,小到生活中一草一木的真实性,本身行为思想的缘由。而揭露人性部分,她偏爱的那些,用她的话说,是好人如何变坏的套路。而文件夹里的那些,也证实了她的说法。故事背景,起源,进展,结局都如此相似。起初会有一些或无辜或平凡的人,然后,遇到一些意外,或者叫机遇。这些通常是某个庞大力量的刻意为之,美其名曰考验人性。再然后,不出所料的他们会在游戏预设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表现出和最初不同的自己,谎言,阴谋,自私,贪婪,欲望,疯狂,乃至杀戮,死亡。最后,结局通常会说这不是彻底的逃脱,而是进入更大的牢笼。人类展示了自己的丑陋,却束手无策,于是平凡的生活仍在继续。这类电影里,主人公通常都会看上去像是被环境和情势所逼不得不为之,而观众们看下去都会觉得是人性的丑陋所致,情境只是导火索,负责激发而已。
写到这里,想起来前几天翻我爱问连岳时看见的一封来信,女孩和男友已谈婚论嫁,有天她换了手机号,给男友打电话时,发生一些阴错阳差的事情让男友觉得是个陌生人,于是姑娘将计就计扮演陌生姑娘诱惑男友。后来悲哀的发现男友既不说明自己有女友,也不说自己即将结婚,享受着意外的暧昧。姑娘非常伤心气愤又苦恼故来信咨询之。
连岳的回答很巧妙,他说明知男人的弱点,却非要去勾引他,就如同让菜刀和砧板拒绝一块五花肉,结果便是他只能向他的小dd投降。早先一个女人被非礼,她本身要负主要责任,逻辑是她不淫,男人就不会起坏心,她若一心赴死,男人就不会得逞。几千年过去了,这个逻辑开始大行其道的用在男人身上,依旧赢得无数支持。通常人在一个无聊的环境会普遍无聊,在恶的环境里普遍会更恶,而在有趣的环境里,便会普遍好玩。最后他得出结论,恋爱中要做的就是把恶的成分尽量消解掉,把诱惑与试探降到最低,方能为善良快乐伴侣关系的建立提高可能性。
叙述的罗嗦了点,只是意在说明,之前提到的揭露人性丑恶的电影,其实是一个道理。人的弱点显而易见,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习中,只要稍加观察和总结,就会得出结论,总结出这些特质。和电影里的不同只是在于背景造成的程度差别而已。但这些特质的存在,也许本身就具备客观性,根本不需要这样大费周章的去引导和诱发。电影之所以总是用庞大背景和极端环境,我想更多的原因,是让效果更炫目,戏更好看罢了。卑微又愚蠢的芸芸众生,实在不值得耗费如此精力,让丑陋之处一个个显现。生活里的小小波澜,稍加引导,就可以让看客们一样的恐慌,灰心,寒冷,并且无力。甚至更甚。毕竟这些如此真实,如此临近,如此的像我们自身,不再隔岸观火变得置身其中而愈加不容辩驳。
说了这么多废话,所以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究竟在看些什么呢?
朋友中有人爱看好莱坞式的圆满浪漫的爱情,有人爱看悬疑推理剧情,又或者如开头提到的朋友爱看揭露人性的黑暗,看科幻提供的无限想象空间,而我则爱看困兽之斗,爱看奋力挣扎最后却无声沉寂,也爱看包裹各种心照不宣的谎言的友谊和爱情盛宴最后终于诚实的过程,爱看简单又微妙无比的青春。在这种丰富的载体里,我甚至觉得,如果一个人,不加掩饰和敷衍的列出他喜好的电影,就会让自己无所遁形,自身特质亦具体,真实,直接而且赤裸裸。
观影的动机,虽然可能为消遣,为讨好,为交流,甚至为装逼。但是对于其中喜爱的那部分,总是包含自己的认同。这认同里,多多少少就有着自己。看电影,也许只是看自己。过去的遗失的,现在扮演的,未来想成为的自己。观影时的感同身受,全心投入,或者心向往之,某种程度上都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在自己身上特质的重叠或者投射。
看看周遭,喜欢喜剧,热门大片以及好莱坞式的浪漫爱情的人们,是否大都活泼,开朗,善于社交,甚至感性甚至情绪化?喜欢科幻,逻辑推理电影的人们,是否善思而常有新奇的念头,又或者比较自信甚至自我,喜欢新鲜的挑战和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喜欢关于宗教或者社会类讨论的剧情片的人是否常常在聚会上针对公共事件深度解析滔滔不绝?喜欢校园或者追忆青春类的电影的人是否常常也在回顾过去感慨万千?喜欢……
当然以上这一切都基于这是真正的爱好,还有就是,对电影的时间和数量的累积。即使有这个前提,你也可能会说,我喜欢其中的好几类,并不确切属于哪类,所以哪一类的都不符合我。而我想说的是,这是多么正常啊。人们总是处在矛盾之中,让自己又冷漠又天真,又理智又单纯,又感性又决绝。So,哪怕你否认所有都无所谓,我想表达,每个人认同一部电影,或许是因为认同某一部分的自己。甚至也可以说,潜意识会指导我们去认同一部有自己的电影。成为防御力量,在某个时候,构成自我辩解的借口和理由,或者纵容和沉溺的梦境。你是矛盾的,复杂的,多面的,层层叠叠的,那么喜好便也自然多样化。至于上面那些举例,只是为表达这个结论,根据贫乏又肤浅的个人经验的胡诌和推测罢了。
电影,书籍,字迹,表达,主动选择的朋友,都是一样的。多多少少都让证实偏见左右着我们。也就是,我们会主动抓住能证实自己观点和表达,对自己有益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利的和无关紧要的。对于这一点,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当然,亦甩不掉。就拿电影说,证实偏见会让你不断认识自己的同好。当你在高兴认识一个人跟你喜好的同样一部电影的时候,很可能自身特质和电影的重叠并不尽相同,而当你进一步发现他和你喜欢的部分都是一样的时候,就开始感觉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然后,沟通就开始了。
忘记是谁说过,沟通是人类至死的欲望。当时看的时候很不屑,时光荏苒,当我发现很多人和事绕了许久,都是源于此,许多执念兜兜转转成为无尽的圈,离不开的轨道里最重要亦是这个,突然想起这句话。就好像接受那每每有惺惺相惜感时,突然冒出来的念头:“你只是为自己多找了一个让你变得更自我的借口,掩饰你懦弱的理由罢了”一样,自我拉扯,终究也只有由自己背负和承担。
所以,亲爱的你,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