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生动画培训的第一天
李中秋开场白
1、迪生动画做的事情:三维定格动画的研发。就是把数控机床和摄像机结合在一起了,控制并且记录摄像机的移动轨迹。每一桢的位置都由数字记录了。每一桢都可以重新复位。五个自由度,三个位置,两个角度。
2、ASIFA:世界动画协会。进入协会成为会员,以及协会对于所谓的"国际动画节"的认证。
今天讲课的内容:
李关于今天中国动画的一些看法
1、"媒体的进步;技术的革命",引发动画本体的发展。
2、"美术动画"和"商业动画"不是一回事。美术动画不曾低落过,商业动画也从来没有好过。
3、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对于动画,一直停留在电影动画阶段,不象美国要面对电视动画的冲击。而造形设计等等,张光宇弟兄做造型,南昆来人现场表演猴戏,拍摄电影,将放映机,注意,是放映机,改造成定格放映。(宫崎骏当年做过类似的事情,把放映机的马达部分,换成自行和脚凳子)。
4、接下来,他做了一个表对比电影和电视和今天的技术环境下动画的演变特点。
电影:指定时间、指定地点、指定内容、产量小、盈利方式是票房(需要在查原ppt)
电视:指定时间、半自由地点、半自由内容、产量大、盈利方式是版权和广告收入、技术是电脑上色、cg特技、非线编
例子:小学馆、久保雅一、口袋怪物、任天堂、富士电视台、22分半,前后7分半是广告。周播、量大、广告。广告在周播的方式中,广告持续时间长,而日播四集,则广告就没有商业价值了。播出方式,本身就是商业运作方式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由于起步残酷,日本人要和外包争夺发展空间
采取的方式:镜头感强,动作大、夸张,桢数少,每一桢的层数少。例如:眼睛的画法,尽量在一个层上,把高光呀、泪腺呀、反光呀都画进去。而传统美国人,则是要分很多层的。日本动画的眼睛大,不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眼睛大,好说戏,好表现情节的冲突。是功能性的。
另:漫画发展,二战后,重新建城,地铁时间长,漫画消磨时间,有人专门把小说漫画了给上班族看。(这一块要查资料,看日本的漫画发展历史)。
互联网时代:自由时间、半自由地点、自由内容、产量难以统计、盈利方式是免费的。
例如:韩国金在仁的流氓兔,的商业模式
在这个时代,动画的严肃性下降,而变成讲故事的一种工具。所以《灰太狼》是正常的。是一种表达工具,他的艺术属性真的下降了。
对于动画:导演和编剧,此时显得编剧更重要。
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反而更适合干这个工作。
题外:传统艺术,如油画,有两个属性:艺术和表达(记录)。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两个属性是可以分离的。
表达和记录的方式随着机技术的发展会,脱离艺术本身,如摄影技术的发展。
而艺术,还是在那里。
于是,从这个角度上看,传统动画犹如肖像油画,而今天的动画,则更像数码照片。只是记录而已。《十万个冷笑话》就是这样呀,就是在讲故事,没有人关心他的画是否好看。
移动媒体时代:
时间地点内容都自由、产量无限制
盈利模式:X TO C内容直销,形象授权
abc模式:Author Bus。。。。
技术:无纸动画、无纸漫画、传感动画、泛动画技术
以上各个时代,整体规律趋势
产量变高
成本变低
周期变短
内容个性化、年龄层段细分
创作群体范围越来越大
创作和制作的分工明细化
5、李中秋对于泛动画的想法:
例如《蓝猫》,动画并不是只有美术意义的,在美术意义之外,动画只不过是一种传播想法和观念的工具。《蓝猫》更像是一本多媒体的十万个为什么。如果,这个传播观念的想法落实了,或者说做成了,这个动画片就是一个成功的动画。
而此时,对于动画的评价标准就变了。在动画评价标准改变了之后,动画的教育模式和就业渠道就会发生新的变化。
关于泛动画,李中秋有一张图,说的是泛动画所涉及的内容,很有价值的。我理解,他所说的泛动画,其实是说动画可以做什么,亦或是什么地方可以用到动画。
例如:使用动画将所学习的知识,形象化。作课件是个很大的空间。但是更多的空间是,使用图像,确切的说是活动的图像,进行知识的影像画。用这样的方式,取代,或是替代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个很重要的,因为知识的爆炸,使得每一代新生的孩子所要学习的东西远多于上一代。所以,传统的教育如果不改变,很可能不能适应这样大的知识量。而活动影像则更适应知识点的传播。
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是李中秋今天所说的,第二重要点。
6、零碎观点
无纸的产生源头:小汽车去收货、扫描仪也有镜头畸变、协同作业,解决镜头畸变。是开发的初衷。
cut out动画工作流程图。
镜头通过软件的库,都可以在前期阶段,把库里面的镜头弄出来,由不会画画的导演,把镜头弄好。软件记录着每一个镜头的路径,和运动方式。镜头中的内容相对操作简单,就是把库里面的东西,摆出来,把镜头的轨迹勾画清楚。导演直接出,活动故事版。
当工作到了下一个环节中,工作者对于镜头,不用管,只要替换里面的角色和背景就可以了。
需要补充的点:
1、工作流程图;
2、泛动画列表;
3、将不同时代的动画特征,总结列表。
李中秋的观点中,有两个点可以直接写成论文的,他的思路很成熟了
1、其一是动画的功能属性分离,将美和功能分开。结合传播模式的变化,证明这样的分开是大势所趋。
2、泛动画的观念,从某种角度说,重建了动化教育的体系和服务对象,对于学院教改和以后学生毕业发展趋势,都是有前瞻性的。
1、迪生动画做的事情:三维定格动画的研发。就是把数控机床和摄像机结合在一起了,控制并且记录摄像机的移动轨迹。每一桢的位置都由数字记录了。每一桢都可以重新复位。五个自由度,三个位置,两个角度。
2、ASIFA:世界动画协会。进入协会成为会员,以及协会对于所谓的"国际动画节"的认证。
今天讲课的内容:
李关于今天中国动画的一些看法
1、"媒体的进步;技术的革命",引发动画本体的发展。
2、"美术动画"和"商业动画"不是一回事。美术动画不曾低落过,商业动画也从来没有好过。
3、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对于动画,一直停留在电影动画阶段,不象美国要面对电视动画的冲击。而造形设计等等,张光宇弟兄做造型,南昆来人现场表演猴戏,拍摄电影,将放映机,注意,是放映机,改造成定格放映。(宫崎骏当年做过类似的事情,把放映机的马达部分,换成自行和脚凳子)。
4、接下来,他做了一个表对比电影和电视和今天的技术环境下动画的演变特点。
电影:指定时间、指定地点、指定内容、产量小、盈利方式是票房(需要在查原ppt)
电视:指定时间、半自由地点、半自由内容、产量大、盈利方式是版权和广告收入、技术是电脑上色、cg特技、非线编
例子:小学馆、久保雅一、口袋怪物、任天堂、富士电视台、22分半,前后7分半是广告。周播、量大、广告。广告在周播的方式中,广告持续时间长,而日播四集,则广告就没有商业价值了。播出方式,本身就是商业运作方式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由于起步残酷,日本人要和外包争夺发展空间
采取的方式:镜头感强,动作大、夸张,桢数少,每一桢的层数少。例如:眼睛的画法,尽量在一个层上,把高光呀、泪腺呀、反光呀都画进去。而传统美国人,则是要分很多层的。日本动画的眼睛大,不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眼睛大,好说戏,好表现情节的冲突。是功能性的。
另:漫画发展,二战后,重新建城,地铁时间长,漫画消磨时间,有人专门把小说漫画了给上班族看。(这一块要查资料,看日本的漫画发展历史)。
互联网时代:自由时间、半自由地点、自由内容、产量难以统计、盈利方式是免费的。
例如:韩国金在仁的流氓兔,的商业模式
在这个时代,动画的严肃性下降,而变成讲故事的一种工具。所以《灰太狼》是正常的。是一种表达工具,他的艺术属性真的下降了。
对于动画:导演和编剧,此时显得编剧更重要。
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反而更适合干这个工作。
题外:传统艺术,如油画,有两个属性:艺术和表达(记录)。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两个属性是可以分离的。
表达和记录的方式随着机技术的发展会,脱离艺术本身,如摄影技术的发展。
而艺术,还是在那里。
于是,从这个角度上看,传统动画犹如肖像油画,而今天的动画,则更像数码照片。只是记录而已。《十万个冷笑话》就是这样呀,就是在讲故事,没有人关心他的画是否好看。
移动媒体时代:
时间地点内容都自由、产量无限制
盈利模式:X TO C内容直销,形象授权
abc模式:Author Bus。。。。
技术:无纸动画、无纸漫画、传感动画、泛动画技术
以上各个时代,整体规律趋势
产量变高
成本变低
周期变短
内容个性化、年龄层段细分
创作群体范围越来越大
创作和制作的分工明细化
5、李中秋对于泛动画的想法:
例如《蓝猫》,动画并不是只有美术意义的,在美术意义之外,动画只不过是一种传播想法和观念的工具。《蓝猫》更像是一本多媒体的十万个为什么。如果,这个传播观念的想法落实了,或者说做成了,这个动画片就是一个成功的动画。
而此时,对于动画的评价标准就变了。在动画评价标准改变了之后,动画的教育模式和就业渠道就会发生新的变化。
关于泛动画,李中秋有一张图,说的是泛动画所涉及的内容,很有价值的。我理解,他所说的泛动画,其实是说动画可以做什么,亦或是什么地方可以用到动画。
例如:使用动画将所学习的知识,形象化。作课件是个很大的空间。但是更多的空间是,使用图像,确切的说是活动的图像,进行知识的影像画。用这样的方式,取代,或是替代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个很重要的,因为知识的爆炸,使得每一代新生的孩子所要学习的东西远多于上一代。所以,传统的教育如果不改变,很可能不能适应这样大的知识量。而活动影像则更适应知识点的传播。
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是李中秋今天所说的,第二重要点。
6、零碎观点
无纸的产生源头:小汽车去收货、扫描仪也有镜头畸变、协同作业,解决镜头畸变。是开发的初衷。
cut out动画工作流程图。
镜头通过软件的库,都可以在前期阶段,把库里面的镜头弄出来,由不会画画的导演,把镜头弄好。软件记录着每一个镜头的路径,和运动方式。镜头中的内容相对操作简单,就是把库里面的东西,摆出来,把镜头的轨迹勾画清楚。导演直接出,活动故事版。
当工作到了下一个环节中,工作者对于镜头,不用管,只要替换里面的角色和背景就可以了。
需要补充的点:
1、工作流程图;
2、泛动画列表;
3、将不同时代的动画特征,总结列表。
李中秋的观点中,有两个点可以直接写成论文的,他的思路很成熟了
1、其一是动画的功能属性分离,将美和功能分开。结合传播模式的变化,证明这样的分开是大势所趋。
2、泛动画的观念,从某种角度说,重建了动化教育的体系和服务对象,对于学院教改和以后学生毕业发展趋势,都是有前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