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非典型的文化流浪汉
年少轻狂,曾想只身打马过草原,也想横行青海夜带刀。可一转眼,隆起的肚子与发福的身体刺碎了曾经的梦想。或许你想听到风的召唤,明天就上路,但却精神富有,物质贫乏,终究一无所有。
认识他是一次偶然,或许也是一种必然。那也是一个夏天,其实我们的许多故事都与夏天有关,因为这是一个躁动的季节,春天太温柔,秋天太老成,冬天又太凄凉。因此,只有夏天才属于年轻人。照例在傍晚,伴随着天空灰黄的沙尘,我们坐在露天的啤酒滩上,这是一座远离大海的城市,在这里酒就是最好的娱乐方式,河对面就是酒厂,无数个夜晚这种神奇的液体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梦。
大家都叫他刘哥,70后尾巴生人,独身,善饮,曾是一名铁托摇迷,口头禅“他妈的”,写过诗,干过很多事。现在据他自己说除了一堆思想一无所有。酒过三旬,刘哥浑浊的眼神越发迷离,就像这永远迷茫着的人生。当刘哥有强烈的倾诉欲望的时候,老天能证明他已经高了。我和刘哥首次见面,因此,他倾诉的主要对象是我,我也只好洗耳恭听刘哥的故事。
89年,刘哥10岁,那一年的一件大事他没有赶上,这也许是他的幸运。当时他有一个表哥在一所大学的哲学系思考人生,表哥动不动就给他讲叔本华、萨特,讲存在主义,讲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因此那时的他就像小苏菲一样在思考“人是从哪里来的?”“人活着究竟有何意义?”等等问题。
我插了一句:“刘哥,那你当时思考清楚了没有?”
刘哥又灌了一杯冰啤酒说:“清楚个屁,想着想着就睡着了,我也是从那时候发现这是解决失眠的一个好办法,你十岁的时候在干嘛?”
我想了想说:“十岁的时候我在小学三年级,整天的事也就是吃饭、上学、睡觉。怕作业写不完挨老师的打,当然也曾偷偷喜欢过坐在前排的小女孩,除此而外,好像没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事情呀。”
刘哥说:“你的童年真他妈幸福,无忧无虑才叫童年。我现在才明白老子为什么叫嚣着要‘绝圣弃智’,不是老子不爱学习,而是学知识太他妈费人。”
刘哥继续讲诉着他的故事。
十七岁那年,刘哥上了他表哥曾经上过的那所大学的哲学系,由于起步早,刘哥的哲学素养比他们系同学略高一筹。因此不爱上课,整天就在学校的湖边瞎晃,班主任找他谈心,他说:“哲学不是用来学的,而是用来思考的,我这不是每天都在与大自然对话吗?不是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吗?亚里士多德不是也称他们为散步学派吗?”这三“吗”说完,老师也觉得对,并且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哲学奇才,也就对他听之任之,爱咋思考咋思考去,只要刘哥不反人类、反社会。于是,刘哥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就满校园去散步思考,尤其是女同学比较多的地方,并且嘴里时时喃喃自语。同学们一致认为刘哥和楼管阿姨,保安大哥并列为学校三大危险人物。这样的日子度过了半学期,突然有一天,舍友回宿舍不见了刘哥的身影,桌上只留了一张纸条:我上路了,《里尔克诗集》借我一用。没人知道刘哥去了哪里,刚开始大家对学校里少了一位危险人物还有点不适应,但渐渐大家也就淡忘了。
刘哥跟我说:那天其实他也没想过,只是醉卧梦中惊坐起,觉得他应该上路了,于是简单的拿了几件衣物,顺手拿了本不知道是谁的《里尔克诗集》就去了火车站。在车站徘徊了很久,也不知道下一站将去何方,于是就买了张最近的西去的车票,就这样到了青海,在德令哈下了车。因为这是他很熟悉的一个地名,“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这是海子留宿过是地方。夜晚躺在旅馆的床上,看着窗外月亮般大小的繁星,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星大如斗。那一刻,他那颗时刻躁动的心才真正感受到了宁静。他在这里逗留了三天,每天睡醒就漫无目的的走着,走累了就躺在草地上,倾听风的声音,看着真正的蓝天、白云,眼角常常湿润。于是,心灵多了份空灵,少了些许劳累。曾今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也无非如此,死亦何惜!
刘哥悄然的离开,而又悄然归来。大家都习惯了刘哥不在的日子,只身偶尔会想起宿舍里刘哥曾经的味道。忽然有一天刘哥回来了,还是那几件简单的衣物和《里尔克诗集》,只是头发长了,脸也变得黑瘦。大家七嘴八舌的问刘哥去了哪里。刘哥用深邃的目光看着西方,深沉的回答道:“远方”。于是大家都以崇拜的神情,顺着刘哥的目光望向西方,却只看到黄澄澄的天空和灰蒙蒙的高楼。刘哥回来后的显著变化就是不去校园里散步,而是在床上打坐,读诗。他说他的心已属远方,他会随时准备上路,因为远方有风在召唤。说完用含泪的清眸望向西边,嘴里默念的是海子的《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认识他是一次偶然,或许也是一种必然。那也是一个夏天,其实我们的许多故事都与夏天有关,因为这是一个躁动的季节,春天太温柔,秋天太老成,冬天又太凄凉。因此,只有夏天才属于年轻人。照例在傍晚,伴随着天空灰黄的沙尘,我们坐在露天的啤酒滩上,这是一座远离大海的城市,在这里酒就是最好的娱乐方式,河对面就是酒厂,无数个夜晚这种神奇的液体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梦。
大家都叫他刘哥,70后尾巴生人,独身,善饮,曾是一名铁托摇迷,口头禅“他妈的”,写过诗,干过很多事。现在据他自己说除了一堆思想一无所有。酒过三旬,刘哥浑浊的眼神越发迷离,就像这永远迷茫着的人生。当刘哥有强烈的倾诉欲望的时候,老天能证明他已经高了。我和刘哥首次见面,因此,他倾诉的主要对象是我,我也只好洗耳恭听刘哥的故事。
89年,刘哥10岁,那一年的一件大事他没有赶上,这也许是他的幸运。当时他有一个表哥在一所大学的哲学系思考人生,表哥动不动就给他讲叔本华、萨特,讲存在主义,讲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因此那时的他就像小苏菲一样在思考“人是从哪里来的?”“人活着究竟有何意义?”等等问题。
我插了一句:“刘哥,那你当时思考清楚了没有?”
刘哥又灌了一杯冰啤酒说:“清楚个屁,想着想着就睡着了,我也是从那时候发现这是解决失眠的一个好办法,你十岁的时候在干嘛?”
我想了想说:“十岁的时候我在小学三年级,整天的事也就是吃饭、上学、睡觉。怕作业写不完挨老师的打,当然也曾偷偷喜欢过坐在前排的小女孩,除此而外,好像没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事情呀。”
刘哥说:“你的童年真他妈幸福,无忧无虑才叫童年。我现在才明白老子为什么叫嚣着要‘绝圣弃智’,不是老子不爱学习,而是学知识太他妈费人。”
刘哥继续讲诉着他的故事。
十七岁那年,刘哥上了他表哥曾经上过的那所大学的哲学系,由于起步早,刘哥的哲学素养比他们系同学略高一筹。因此不爱上课,整天就在学校的湖边瞎晃,班主任找他谈心,他说:“哲学不是用来学的,而是用来思考的,我这不是每天都在与大自然对话吗?不是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吗?亚里士多德不是也称他们为散步学派吗?”这三“吗”说完,老师也觉得对,并且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哲学奇才,也就对他听之任之,爱咋思考咋思考去,只要刘哥不反人类、反社会。于是,刘哥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就满校园去散步思考,尤其是女同学比较多的地方,并且嘴里时时喃喃自语。同学们一致认为刘哥和楼管阿姨,保安大哥并列为学校三大危险人物。这样的日子度过了半学期,突然有一天,舍友回宿舍不见了刘哥的身影,桌上只留了一张纸条:我上路了,《里尔克诗集》借我一用。没人知道刘哥去了哪里,刚开始大家对学校里少了一位危险人物还有点不适应,但渐渐大家也就淡忘了。
刘哥跟我说:那天其实他也没想过,只是醉卧梦中惊坐起,觉得他应该上路了,于是简单的拿了几件衣物,顺手拿了本不知道是谁的《里尔克诗集》就去了火车站。在车站徘徊了很久,也不知道下一站将去何方,于是就买了张最近的西去的车票,就这样到了青海,在德令哈下了车。因为这是他很熟悉的一个地名,“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这是海子留宿过是地方。夜晚躺在旅馆的床上,看着窗外月亮般大小的繁星,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星大如斗。那一刻,他那颗时刻躁动的心才真正感受到了宁静。他在这里逗留了三天,每天睡醒就漫无目的的走着,走累了就躺在草地上,倾听风的声音,看着真正的蓝天、白云,眼角常常湿润。于是,心灵多了份空灵,少了些许劳累。曾今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也无非如此,死亦何惜!
刘哥悄然的离开,而又悄然归来。大家都习惯了刘哥不在的日子,只身偶尔会想起宿舍里刘哥曾经的味道。忽然有一天刘哥回来了,还是那几件简单的衣物和《里尔克诗集》,只是头发长了,脸也变得黑瘦。大家七嘴八舌的问刘哥去了哪里。刘哥用深邃的目光看着西方,深沉的回答道:“远方”。于是大家都以崇拜的神情,顺着刘哥的目光望向西方,却只看到黄澄澄的天空和灰蒙蒙的高楼。刘哥回来后的显著变化就是不去校园里散步,而是在床上打坐,读诗。他说他的心已属远方,他会随时准备上路,因为远方有风在召唤。说完用含泪的清眸望向西边,嘴里默念的是海子的《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