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眉粉妆 解密男旦(转)
![]() |
化蝶而去的旧影——《霸王别姬》十五年祭
■ 文:文祎
弹指间五年芳华,时间老了容颜,却未能淡了思念。他离去以后,绵绵春雨夹杂着清明原已哀伤的气息,打湿了每个四月。谁家墓冢前,刚被拔去杂草,换作带露的鲜花,让长眠的人在亘古的黑暗中,嗅到一点点人间的春意。难以想象有这样一个人,以“飞”的姿态完成对生命发自肺腑的最后告白,从此在云端眺望滚滚红尘,而人间,四月天的怀念却比疯长的野草更加疯狂地蔓延。
无论你是否迷恋过他,你不能否认的是他眉目如画的美,和举手投足的风情万种。俊美与阳刚,纯真与沧桑……有太多让人绝望的两极分化着他的人生,却也让他拥有致命的诱惑。五年前的四月一日,他任性而坚决地纵身一跃,戏外的张国荣和戏里的程蝶衣殊途同归,化蝶而去。虚幻的影像和真实的人生就此重合。缘于相似的精神信仰,张国荣演活了程蝶衣,程蝶衣演神了虞姬。这于张国荣,是大幸,亦是大不幸。色如春晓的脸庞,凄楚华美的唱腔,挥剑自刎的一刻,真虞姬别了假霸王。
那一刻大幕落下,距今整整十五年。
上月曝光的电影《梅兰芳》剧照,黎明的虞姬扮相意料之中被痛批。就如章诒和女士所言,《伶人往事》是写给不看戏的人看的,《梅兰芳》说白了也是拍给不看戏的人看的,因为在京戏这位美人已从豆蔻走到迟暮的年代,不看戏的早是大多数。除却京剧舞台上唱念做打露真功夫的行家之外,比如名旦梅兰芳,虞姬的扮相恐怕再无人能出张国荣的左右。如果说一句苛刻的话,太多人爱的虞姬,其实与京戏无关,只是借一个戏子的一生,抒写人世的苍凉与命运的无常。
在过往漫长的年代里,京剧戏台上女子的千娇百媚,曾经却是由七尺男儿——那些粉妆下比女人更加美艳绝伦,柔媚多情的男人来演绎。他们的美,连女子也心生妒意。从民国年间,皇城争看梅郎的故事说起,男旦以男人的视角看女人,汲取采集众多女子的美态,凝炼过后,再以写意的身段在戏台上悠然绽放。佳人拈花,醉心微笑,只一个动作就能在指尖定格为53种摄人心魄的美态,不能不让人佩服梅兰芳高超的功力。
亦远亦近梅兰芳
■ 采写:老克 摄影:周一渤
京剧艺术距离今天不能说近,也不像昆曲那样遥远。梅兰芳也似乎一样,他不是很近很近的近人,但也不是非常遥远的古人。他在许多方面正好横贯在古典和现代之间。我们踮踮脚,就能发现他远远的身姿,我们俯俯身,就又能看清他眉目中的细微之处。
清明节假期,我在老家翻父亲的旧书,发现一张当年梅兰芳剧团的演出戏票,那是父亲上世纪50年代在南京看完演出后特意留下来,一直珍藏到今天已有50多年。我还依稀记得老家里曾经有过百代公司出的黑色胶木唱片,放在老留声机上,就会传出梅兰芳那个依依呀呀的唱腔,哀怨宛转……“看戏”和“听唱片”已成为那个年代最美好的集体回忆。为什么当年一个男扮女装的旦角,风靡了大半个中国,成为妇孺皆知的明星艺术家,在人民群众中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我们带着这个疑惑去了梅兰芳的故乡泰州,还派特约记者去了北京梅兰芳故居,希望能从不同角度走近他的精神和艺术世界里。
泰州:当年演出万人空巷
暮春的农田里长满金黄色的油菜花,泰州梅兰芳纪念馆坐落在一个叫凤凰墩上,三面环水,风景这边独好。可惜我去的时候正值纪念馆大修。在那个挂着指挥部的房子里,我在采访马健馆长时,不时有“香山帮”的施工人员进来打断我们的谈话。眼前这个1992年毕业于南大中文系的年轻馆长,有着典型书生气息,做事严谨认真,除了向我详细介绍了当年梅兰芳返乡演出万人空巷的盛况,还带着我“视察”了正在大修的园区。当我们站在那个古色古香的小桥上时,他用手往东一指,说隔河就是梅兰芳祖辈故居的旧址。
1842年,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就出生在这个叫鲍坝村的地方,他8岁随母逃荒被卖进苏州一户人家,后又被转卖一个草头戏班子里学唱戏,经过数年来的闯荡和磨励,终于成为一代著名旦角,并成为红极一时的“四喜班”的当家人。子承父业,据说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其长相与演唱都很像其父梅巧玲,可惜26岁就英年早逝,那年梅兰芳才4岁。
童年的梅兰芳曾听祖母说,梅家祖上是在泰州经营木雕佛像的。这个悬在他心里几十年故乡情结,一直埋藏在他的内心深处。1956年3月初,梅兰芳在南京演出时,收到一封叫“梅秀冬”的乡下老农的信,说他是梅兰芳的本家兄长,信中说“泰州离南京不远,可以来故乡看看”。这封信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牵动了梅兰芳多年的思乡之情,于是他毅然改变行程,带着妻子福芝芳和小儿子梅葆玖踏上了去泰州的汽车。
当见到那个叫梅秀冬的老汉时,梅兰芳当即叫他“大哥”,让葆玖喊他“大爷”(泰州话),当梅秀冬从屋里拿出珍藏的梅氏家谱后,一切都知根知底,明明白白——上面有祖父梅巧玲等人的名字,也让当时花甲之年的梅兰芳唏嘘不已。后来在梅秀冬的陪同下,梅兰芳及家人还到现在泰州师范院内的梅家祖坟献了花圈。
为了回报家乡父老,梅兰芳当场答应会率梅兰芳剧团来泰州演出,还主动提出降低票价,以便让更多的农民兄弟看到戏。1956年3月7日,泰州城可谓是万人空巷,梅兰芳让车子开的慢些更慢些,把身子伸出窗外,向家乡父老招手致意。当时只有1000多人的泰州小剧场连走道都站满了人,连演了6场。为了满足许多买不到票的观众的愿望,还在街上拖了几个大喇叭进行现场直播。我有幸看了这张历史照片,那种场面像是开群众大会,站在那里侧着头听戏的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据说,每次演出散场,总有许多人等着看梅兰芳,不亚于今天看明星演出的铁杆粉丝,人群里有个乡下老太太说;我跑了许多趟,都没看到梅兰芳。梅兰芳笑着对她说:我就是梅兰芳,你好好看吧!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也许这位老太太真把梅兰芳当成了女的!
这次在泰州采访时,我请教了原泰州文联副主席、泰州梅兰芳研究会会长陆镇余先生,问他为什么梅兰芳从一个普通戏子最终会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家时,他回答四个字:人格魅力!
北京:故居见证艺术成长
北京梅兰芳故居在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梅兰芳一生中的最后10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是一处两进的北京小四合院,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原状陈列。古香古色的小四合院,有棵柿子树,在院中散步,我们所体会到的,是梅先生精彩的一生,
1894年9月24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八大胡同之一的李铁拐斜巷,他自幼生活得很苦,父母早亡,寄居在亲戚家里。幼稚的他,很小心地与周围这个世界周旋。他的眼睛并不像后来那么传神,而且迎风流泪,用这样的眼睛是很难把女性演好的。于是他在竹竿上绑了红绿布条,先把鸽子从小院落中轰起来,让它们盘旋着飞上晴空。梅兰芳在院子里极目仰望,他的视线越来越远,他的眼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美丽。他获得了坚强的臂力,更获得了一双能够扮演古代女性的眼睛。许多年后,我的同事有幸在北京看过梅葆玖的演出,谢幕时就看见他那双像父亲的美丽眼睛。
众所周知,梅兰芳是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奇怪么?不奇怪。因为在他那个时代,这是一条众所周知的必由之路。当时戏园子是没有女观众,戏台上也是没有女演员。而但凡是优秀动人的剧目,人物则必须有男有女,往往是女性角色才更能打动人心。怎么办?戏班只能安排那些体态瘦削、面容姣好的学戏者去扮演舞台女性,并且在长期练功的过程中,积累出一套男性演员如何扮演女性人物的技法来!这是我们的先贤在尴尬面前“没有办法的办法”,其实梅兰芳最大的成功是为男旦正名,把那种旧社会“白相”的戏子成为艺术家,赢得社会的尊重。
梅兰芳的成才之路很是耐人寻味。京剧是舞台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观众,演员要想有名,就得有人捧。当初出道时,他的表兄王蕙芳扮相和嗓音似乎条件更不错。但当时捧王蕙芳的是那个复辟封建主义的张勋,而捧梅兰芳的是京师大学的大学生观众,结果随着张勋的倒台,打“政治牌”的王蕙芳也倒了霉,而打“学生牌”的梅兰芳却日益红火。
不过,对梅兰芳帮助最大的是一个叫齐如山的人,甚至有人说没有齐如山就没有梅兰芳。此人通德、英、法文,酷爱京剧。据说当时刚从法国回来的这个“海归派”,每天看完梅兰芳的戏后都要给梅兰芳写一封观众来信(当时一个知识分子公开与一位唱男旦伶人交往是为社会风气所不容的),更难能可贵的是梅兰芳虚心态度,第二天就会按信中意见在舞台上改进,经过半年多这种方式的“神交”他们才见了面。纵观齐如山对于梅兰芳所做的一切,竟然一人担当了编剧、导演、造型师、经纪人等多重角色。还有后来梅兰芳去美国、苏联演出,在他的背后都站着像齐如山等人这样的智囊团。
在写这篇采访时,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梅兰芳从小没有条件读书,却又具有艺人少见的文化品行,而且是极大极难得的大文化。试问这文化究竟何来?直到这次电话采访中国京剧院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城北先生,他回答是:“被熏出来的”。梅兰芳的身边时时有一些大文化人在谈事做事,时间一长就耳濡目染,他再发言或是出手,俨然也是大家路数。
当然,梅兰芳也是凡人。他年轻时同样搞过“大制作”和“花头”。到美国演出,也是超豪华阵容。但等他历尽劫波,就顿时一转,尽量从“一桌二椅”去生发那无尽的人情故事了。人,都会有自身一种发展的过程的。正如徐城北先生所说:梅兰芳之所以伟大,就是他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其认识都比较客观,而这客观都来得比较早和比较准确。
南京:影像纪录梅兰芬芳
春雨之后,穿过长满水杉的大院,在南京电影片厂那座小楼上,我见到大型纪录片《梅兰芳》的制片人、总导演之一的蒋文博,这部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的10集纪录片《梅兰芳》,当年在央视10套11套以及江苏电视台同时播出后,引起非常好的社会反响,此片后来获得了中国电视金鹰奖和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他还特别强调当时总台领导对《梅兰芳》一片的摄制非常重视,“要做就要10年无法有人超越我们!”
胡文阁:梅派男旦唯一传人
■ 采写:冬昱
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古城西安唱着古朴苍凉的秦腔;90年代,他男扮女装到深圳演唱流行歌曲,在流行歌坛上红极一时;1998年,他在事业最红火的时候,弃歌从戏,拜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为师,成为梅派第三代传人;最近,他在《非常有戏》等节目中出演梅派经典片段。他就是胡文阁,梅派男旦唯一传人。
采访胡文阁已经是深夜了。两个小时以前,在他参加的北京台节目结束后,主持人侯耀华在后台告诉他:“别再跟媒体说京剧演员不容易了,观众会想,说了不容易为什么还要干呢?”可是胡文阁在接受我采访的过程中还是不由自主地说,“太苦了,不是一般的苦,太不容易了。”是的,京剧演员太寂寞了,他们的付出和得到往往不能成正比。胡文阁作为被观众所熟知的男旦演员,他总是从内心希望这些辛苦能让别人知道,能让多一些人了解传统艺术。
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天生丽质来形容女性,但胡文阁是少数几个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的男性。胡文阁的皮肤又细又白,穿上女装以后,让很多女性相形见绌。胡文阁笑着说,其实平时并不注重保养,他感叹并没有像梅兰芳那样把手保养得那样精致,即使这样,胡文阁那双纤长美丽的双手,还是让人有“惊艳”之感。也许梅兰芳这样的人物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那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的一代大师。胡文阁有四个姐姐,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姐姐们对他疼爱有加,也让他从小就对女性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出生在西安的胡文阁从西安市艺术学校毕业后先当上了一名秦腔演员。在团里他结识了著名的男旦教育家李德富,并在其影响下对旦角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在秦腔表演中反串旦角。李德富是胡文阁的恩师,即使现在李老师已经不在人世,胡文阁仍然时时念叨。胡文阁曾经是秦腔重点小生,但自从认识了李德富后,他发现男旦原来如此不同,被老师的身段、长水袖深深迷住了。姐姐们和李德富一开始都强烈反对胡文阁学习男旦,但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执着让他坚持了下来,李德富也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很多次练功后,胡文阁都不回家,守夜看李老师练习。
后来,胡文阁开始跟着歌舞团走穴演出,却因一次意外的机会,开始了男扮女装的演唱流行歌曲生涯。一次演出时,团里的一位女演员生病,团长急中生智让胡文阁扮成女的在台上“假唱”,事后团长多给了他10块钱,让他高兴了好几天。胡文阁第一次以男人的身份上台唱女生歌曲是在四川的一个小县城,结果一晚上连唱8首欲罢不能。慢慢地,他开始走红,有时候出场费可以达到几万元。
但胡文阁知道男旦的最高境界就是梅兰芳,1993年当时被称为歌坛梅兰芳的胡文阁经人介绍见到了著名的梅葆玖大师,那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当时胡文阁还没想到要去改行。直到1998年,另外一个巧合给了他迈入京剧的契机。应日本的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的邀请,他到日本演出,坂东玉三郎最崇拜的人竟然也是梅兰芳,从日本回国,胡文阁又有机会见到了梅葆玖,并直接拜了梅兰芳的弟子李玉芙、王志怡为师开始正式学习梅派艺术。
李玉刚:凡花无界自飘香
■ 采写:晓敏
李玉刚,如今最有世俗知名度的男旦,一条“星光大道”成就了这位从东北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他游刃有余的穿梭在男人与女人的角色之中,台下,阳光帅气,风趣随和,台上,风华绝代,国色天香。他用歌声和表演征服了亿万观众,饰演的杨贵妃和虞姬扮相秀美,身姿窈窕,令人慨叹世间有如此多绝色佳人,竟不及他的媚眼如丝、朱唇轻启、莲步婀娜……
其实这位技惊四座的男旦并非“祖师爷赏饭”天赋奇才,一路摸爬滚打全凭自己,磕磕绊绊走得并不顺畅。他出生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一个偏僻农村,从小就喜欢表演,跟着妈妈唱二人转。可由于家境贫寒,未能进入艺术学院接受专业训练,1997年,19岁的李玉刚怀揣着梦想和东拼西凑来的200元钱,离开了家乡,开始漂泊。
一个人的战斗
他跟着乐队东奔西跑打过杂,在音像店打过零工,也辗转在不少小歌厅唱流行歌赶过场。1998年,一次机缘巧合使他迎来了命运的转机,那时他在西安一家歌厅当兼职歌手,一次演出女演员未能到场,李玉刚为救场独自把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为了谁》这首歌用男女混唱的方式演绎了下来,竟一炮而红,从此他也找到了一条和其他流行歌手完全不同的路。
为了把男扮女装进行到底,李玉刚拜西安名旦马洪才为师,开始真正学习国粹艺术,而梅兰芳大师亦成为他心目中的偶像。为练好男旦柔美婀娜的仪态和身形,他把自己关在练功房里,一遍遍反复练压腿,练得腰都直不起来;为了练女人柔媚的表情,他买了摄像机,天天揣摩,录下自己演绎的喜怒哀乐反复回去研究;他还观察身边女人的眼神,因为自己眼睛小,一眯起来就特别小,就请教沈阳京剧院的保锡茹老师,学习眼睛虚和实的变化,在虚实中找到妩媚的感觉。
八年时间里,李玉刚共拜访了上百位老师,包括演艺界、戏曲界、服装界、化妆界、舞蹈界、声乐界……全面学习造型艺术和舞台技巧。在妆容方面,他抛弃了京剧用的油彩,学现在的女孩涂粉底、画眼影、抹口红,以至于现在他对那些化妆品的成分、产地、质感了如指掌,比不少女孩都精通。以往京剧男旦的服装太专业,视觉冲击力不强,他又着手研究舞台服装设计,买来了各种服装书,戏曲书学习,还到布料商场摸布料,试手感、看颜色、问材质,还买来绸缎和染料,用几个塑料盆,一盆盆掺进染料调出渐变的颜色,在绸缎上画花,自己做服装……
唐炳良:识文懂调的作家票友
■ 采写:尹健 摄影:曲珊
大凡票友多善唱,但谁也没有听过唐老师唱过一句,周围的同事都说他是个只听不唱的老票友。除了写作之外,花在听京剧上的时间最多,而且只听传统京剧,闲暇时听,写作累时也听,总之是乐在其中。
唐炳良,知名作家,《雨花杂志》副主编,从事文学创作近四十年了。小说集《父亲的行状》、散文集《华丽缘》等是他的代表作。
走进唐老师的家,除了满屋的文学书籍外,就是有关京剧的书刊和多年收藏的唱片、磁带,琳琅满目,像个小型博物馆。各种流派,不同时期的传统京剧在这里都能找到,标准的京剧发烧友。说起自己因何成了票友,又如何特别喜爱传统京剧中“四大名旦”的戏,他说这还要从小时候说起。他说:“一个人,就他的文化生活而言,戏剧可能是最先接触到的,特别是在农村,就我而言,更是如此。我出生在常州武进,那时武进不像现在基本城市化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武进还是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单调.上小学时,有个住隔壁的同学,父亲是中医,家中有个留声机,还有几十张胶木唱片,内容都是京剧,其中以‘四大名旦’为多。放学后,经常乘同学他爸外出替人看病时,跑到他家,关上门,与这位同学一起听留声机放出的京剧。一开始也不是因为喜欢听戏而放,而是觉得留声机新奇。一个圆盘经手柄一摇就会转,再放上一根‘针’,就能发出声音,觉得很奇妙。当时也搞不懂这其中的原理,反正好玩。但玩着玩着,兴趣慢慢就发生了变化,注意力从机械转移到声音上了,越听就越觉得这里面发出的声音美妙有趣,尽管听不大懂。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不像现在,电影、电视、甚至还有电脑,能听到留声机,已经是相当庆幸的了。同学的爸爸慢慢也知道我俩在听他的留声机,并没有责怪我们,还因他自己酷爱京剧,尤其是四大名旦的戏,就经常讲解给我们听,这样不知不觉就对旦角戏上了瘾。”
说到这,唐老师拉回思绪,指着一张自己收藏的老唱片说:“这是四大名旦共灌的唱片,叫《四五花洞》,是件稀世珍品。这中间还有一段逸闻趣事。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上海帮会头子杜月笙的杜家祠堂落成,为此大办堂会,四大名旦云集上海,上海的长城唱片公司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就请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共灌《四五花洞》唱片,这四名旦虽然同意,但在四人谁先唱上范了难。梅兰芳声明要唱第一句,大家都服,程砚秋自认可唱第二句,尚小云不服,荀慧生则表示若唱后两句,宁可不唱。长城唱片公司眼看灌不成唱片,就请当时的剧评家郑子褒出面斡旋,他先对程砚秋说:‘您是饱学之士,若和梅作神龙首尾相应,定会受人赞许。又对荀说,您的嗓音低沉,第二句须要高调,不宜唱,而第三句婉转低腕更显荀派特色。经他这么一说,程、尚二人认为有理,而尚小云也如愿唱了第二句,此事就此圆满解决,所以这《四五花洞》可算绝唱。”
安林:以假乱真的“洋贵妃”
■ 采访:Seth Warren(美国·毛晓东)
安林是个地道的美国女孩,但她喜爱京剧,既是票友,也是演员。2007年5月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剧场,安森女士在《贵妃醉酒》扮演了杨贵妃的角色。
安林怎么发现京剧呢?其实,2001,她连中文都说不利落。当时,安徽农业大学英文系教官聘请安林教英语,在飞机上,安林学会如何说“谢谢”和“你好”。2004年春季,在旧金山城市学院读了两年的汉语之后,安林获得了去北京大学读书的奖学金。就是在北大,安林见到了她平生接触的第一部京剧——《杨门女将》。
晓东:您为什么喜欢京剧?
安林:我热爱女演员唱歌的嗓音。看了《杨门女将》之后,每当我与朋友聚在一起,我就会模仿京剧女演员,那种非常有特色的很高的嗓音。
晓东:在旧金山,你到哪里看京剧?
安林:在硅谷,中国社区团体会组织各种京剧。去年5月,我看到了一场有京剧风味的《李尔王》,它很有意思!
晓东:我学了好几年的汉语,但我还不太适应京剧,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安林:许多美国人觉得莎士比亚的戏剧很难懂,京剧也是一样的,需要时间适应它的语言与风格。你必须记住,京剧是在一种生活节奏很慢的环境形成并发展了。对于外国人来说,字幕也至关重要,如果一点儿也不明白京剧的情节,那就难以真正喜爱京剧。
2006年,就读于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和中文系以后,安林决定扮杨贵妃的角色去试音学校即将上演的歌剧——《贵妃醉酒》。
“试音之前,我买了一部摩托车。唱时我想象着我的横隔膜和肺像摩托车的引擎一样稳定坚强,毫不费力,我知道这是个奇怪的比喻,但它奏效了。”
亲历京剧走入校园课堂
■ 采写:扎西?刘
教育部从今年3月起,在全国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个省市的的200所中小学试点增加京剧课。目前,教育部已批准以上10个省市各上报的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作为试点学校,试点时间为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广,传统戏剧在日渐式微的今天重新得到重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入选教材的15首京剧教学曲目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
八年级《趁夜晚》《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九年级《智斗》
京剧进课堂的争议
京剧课进课堂的消息刚一传出,争议之声便起。
赞成者认为,京剧是国粹,纳入学校教育,能使学生在文化、艺术、思想各方面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目前入选的京剧曲目,都是简单易学,贴近生活的,比较容易培养孩子对京剧的兴趣。
反对者则认为京剧的演唱需要一定的基础,目前学校的音乐课老师大多不具备这样的基础。有的京剧戏文内容高深,曲目背后的故事则更需要相当的历史底子,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京剧戏是不是浪费时间?会不会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
改革者炮轰教育部不负责任,认为样板戏太多,这些分为是“文革”产物,应增加传统经典曲目。在两会之间,来自京剧世家的全国政协委员梅葆玖领衔,文艺界冯小刚等42人联名提案《中小学生京剧义务教育内容要慎之又慎》。提案中要求增加《穆桂英挂帅》《赤桑镇》《将相和》《抗金兵》《生死恨》《空城计》《秦香莲》《霸王别姬》等曲目。
此外还有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是,京剧作为一种剧种本身,虽然是我国的一大优秀剧种,是有一定的广泛性,深受人们群众的欢迎,但这都不能剔除它作为地方剧种的地位。换言之,各地是否能够根据当地特色,选择比京剧更贴近的地方剧呢?
走进南京市二板桥小学京剧课堂
带着各种争议问题,我们走访了南京市下关区二板桥小学,虽说此校不是京剧试点学校,但二板桥小学早已为京剧进课堂做好了准备工作。花时间花精力从培养音乐老师入手开始,开公开课,把校外名家和票友请进来,共同商讨如何教好教懂学生们的京剧课。
南京市二板桥小学吕萍校长介绍说:本校是民乐特色的挂牌学校,有着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京剧的生态环境一定要以娃娃抓起,养成喜好民族音乐的习惯。学校给京剧课制定了明确的课程评介体系:一年级,能流利、生动地讲述京剧故事,知道不同色彩脸谱代表的不同含义;二年级能描绘一到两种脸谱的基本线条和轮廊,能用京剧脸谱表现出历史人物;高年级则对京剧的唱腔、流派、乐器代表作品等,做到熟知能唱能绘制。
让学生走出脑海里那些奥特曼、火车侠、猫和老鼠、神奇宝贝的玩物之中,多吸收点本土文化。让全校孩子感受京剧的魅力,把京剧变成一门校本课,横跨音乐、美术、语文、历史等各门学科。音乐教唱腔、流派、乐器,美术教绘制脸谱,语文解说唱词内容,历史讲述京剧里涵盖的丰富历史故事。要让孩子们对京剧了解得更加全面些,绝不做戏盲。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一段京剧从教室里传出,唱腔略显稚嫩但满腹激情,这是南京市二板桥小学一群五年级小学生在上音乐课,跟老师学唱京剧就是课上的主要内容。
链接:男旦百科 整理:木木
“男旦”起源
京剧形成初期,女性不允许登台表演,女性角色便只能由男性出演,于是涌现出以陈德霖、梅巧玲为代表的一批京剧男旦。随着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的出现,彻底扭转了京剧以老生办主体的格局,男旦表演艺术进入鼎盛时期。受生理和形体条件所限,男旦所表现出的腰功、腿功以及声音的力度、厚度及广度都是女演员难以达到的。尤其是一名出色的男旦在吐字运腔时所特有的独特韵味,女演员更是很难效仿。
“旦”的分类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俗称“青衣”;饰演活泼天真的少女或轻佻风骚的妇人的叫“花旦”;扮演的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叫“武旦”和“刀马旦”;扮演老年妇女的称为“老旦”。
“旦”的头面
也就是京剧旦角头上各种化妆饰物的总称。头面分软、硬两种,欹头面分为线帘、网子、发垫、发簪、大发、水纱等六种,硬头面分为点犀头面、水钻头面、银锭头面三种。除银锭头面件数较少外,水钻头面、点翠头面各有五十件左右,其中包括:泡子、鬓簪、鬓蝠、泡条、串联(三联、四联)、六角、大顶花、边蝠、边凤、偏凤、面花、压鬓、后三条、包头联、竖梁、横梁、后兜、太阳光、凤挑、八宝、福寿字、耳挖子、耳坠、鱼翅等单件。硬头面可以全套使用或半套使用,也可以单件使用。美容花朵是用五彩缤纷的光缎、绫、绢和丝绒制成,其中有四季花朵、凤鸟、喜寿字等。插
“旦”的行头
也就是戏装,包含了蟒、靠、帔、褶、盔帽、靴鞋以及所有这些衣服的附件在内,统称“行头”。皇后、嫔妃等的主要服饰有:女蟒,女官衣,宫装等;夫人、小姐、女仆以及家贫妇女的主要服饰有:女帔,女褶子,裙,裤,袄等。女褶子在旦行中分为两种样式,其一是老旦行当穿着的,其二是青衣行当穿着的。在青衣行当穿着的女褶子类中又分花、素两种,女花褶子多为小姐穿着的,主要为穿帔时的一种衬衣。素褶子又名为青衣或青褶子,专为贫困中年妇女穿着。裙、裤、袄类分为花、素两类,而在穿着时可做裙袄,也可以为裤袄。裙裤的穿着者大多为富贵之家的小姐们,裤袄可以塑造两方面人物,其一是表现家境不佳的少女,其二是表现丫鬟身份。此外,还有一种女性古装是梅兰芳先生在筹划排练《天女散花》时的创新之作,形成了梅氏古装系列。
“旦”的手势
在旦角的“手、眼、身、法、步”五项基本功中,“手”的表演形态、姿势和动作被列为五功之首。京剧旦角表演中的手势主要体现在指型上,各类指型因多像兰花,故统称为“兰花指”。梅兰芳先生在手势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革和贡献,他一生发展和创造了五十多种优美的手势,不仅赢得国内艺术界的好评,而且也受到国际艺坛的高度重视和赞赏,如美国戏剧评论家就惊呼这是“醉人的美”。
“旦”的眼神
戏剧界有句行话:“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一眼之戏在于神。”梅兰芳先生在运用眼神方面表现了惊人的毅力,在舞台上有48种眼神的表演功力。为了练出眼神上的功夫,梅先生曾长期练抬眼望天空飞翔的鸽子,还坚持早观日出,夜观香火,平时以镜练,直练到眼有神,目多变,他还能根据剧情变化和需要,以及人物喜怒哀乐分别练出:青眼、白眼、怒眼,圆眼,媚眼,疑眼,悲眼、流星眼、鄙视眼、秋波眼。
梨园规矩
●大年三十要封箱,不演戏。
●在戏园中演戏,后台必有祖师爷的神龛,众人皆须对龛行礼。
●大衣箱不可以随便坐,尤其是箱口部份。
●戏班祭祀神灵时,往往要摆上五种供品,代表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行当。
●开戏前不许坐“九龙口”,“九龙口”是打鼓坐的位置,打鼓是全场演出的总指挥,开戏前不可擅动鼓板,以免造成混乱。
●后台“龙口”不许坐。“龙口”指后台戏箱之前的空间。“龙口”近似人的喉咙,如果坐在龙口处,犹如喉咙被扼住,演员们害怕嗓音因此会暗哑,所以忌坐龙口。
●启蒙的师傅叫“头水”,也叫“开坊”。师傅先教“十八步科母”,行内所称的父母步基本功,即向前跨三步退半步,这二步半不能跨出一块二尺的方砖。
●尊崇“喜神”。“喜神”指的是舞台上用来代替婴儿的布娃娃。虽然只是演戏用的假娃娃,但是对于整个戏班子来说,可是一个甚受尊崇的人物,它的地位仅次于祖师爷。有一条规矩是:“喜神”一到后台,就得将其脸朝下放置,不得仰面。
●未拜师以前不能吃戏饭。即便是业余爱好者“下海”(从业余转到专业),也必须事先拜师,取得梨园公会的会籍,方能“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