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未随俗
不少人会因某老师而导致课程的自杀性荒废,会因某女孩而在深夜朗读I am Lucy, this is Lily,比如柯景腾。而我却有些不同,有次王老师随机点了四人上台,简单的中翻英、英翻中。我碰巧在这方面多花过时间,虽板书还是斜着向上,内容却卓尔不群的正确。此后,我对王老师平添几分敬重,敬重他不留痕迹地改善了我的精神生活。
王老师当时是学校罕见的硕士,训人时也很儒雅,与那位代课教我们唱过《我的中国心》的保卫科主任风格迥异。王老师估计常去外地进修,有回跟我们说起坐飞机,说飞机起飞后往下看地面的房子,密密麻麻的像火柴盒(此处为复数形式,默念时请加S),真是奇妙,啊。本来很普通的描述,但对于夏天数星星时把飞机当萤火虫的我来说,不免是种诱惑。小地方的人没见过世面,很可怕。当然,见的世面如果不够,也可怕。小学同学去北京爬了趟长城,回来写成作文,被老师当众表扬,以后无论是《记一件最难忘的事》还是《记一件最高兴的事》,都拿长城说事儿,老师疯了。
多年之后,我不仅看见深圳的火柴盒,也看见了纽约的火柴盒。去纽约看火柴盒其实和披爱马仕的围巾一样,属于灵魂绑架肉体的虚荣主义,只不过围巾可以天天披,纽约却只能逢年过节时晒一下。香港空姐派发哈根达斯的时候,我就已经想象到正月初六,牌打腻了,钱输光了,走亲戚也结束了,闲来无事,全家人围坐在电脑前,指着照片中的威尔斯利女校说,冰心就住在这么个打麻将都凑不齐人的地方么,我则轻描淡写,还是李鸿章住过的华尔道夫酒店热闹,啊。
阿城说,所谓乡愁,其实是体内的蛋白酶在思念故乡的食物,这话不假。在国内,牛排是我招待重要女宾客的首选,到了纽约,一份地道的麻婆豆腐却让我们魂牵梦萦。我们下飞机后选了家中餐馆,期望就着五粮液引发困意,好逆势入眠。美国的这家中餐馆就像国内百货商场的很多男装,材料本土化,价位国际化甚至迪拜化。不记得吃了什么,但我们还是很知足,将催眠放到了第一位,没有推杯换盏,只是很节制地倒酒,确保每人的份量不多不少。
当然,我还保留了其他习惯。后来去中央公园散步,呼吸着中心区昂贵的空气,一路看见松鼠上树、马车来往,很自然地提了个国内出差必备的问题:这儿的房价得多少,估计不便宜吧。没有马车司机回答我们,其实也不需要回答。我把这类问题叫做“餐馆里的困惑”,来源是我爸每次去生意火爆的馆子吃饭,临了都会感叹:这家店的营业额得多少,店老板赚大发了吧。
去美国的第三项传统是感慨国外人民幸福的物质生活。其实我挺同情导游,无论官员的团,还是企业家的团,还是其他的团,估计都会在旅游巴士上就国内商品定价之邪恶进行激烈讨伐,这时候导游要么默默地听,要不就只能推波助澜。为了亲自验证,我们一大早去了纽约的奥特莱斯woodburry。
消费美元本来是件很有集体荣誉感的事情,不过我们被物杰地灵的woodburry冲昏了头脑。领优惠券的时候还是怯生生的一大拨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关方向感、英文什么的忧虑都灰飞烟灭。据我有限的经验,woodburry的午餐是大家要求最低的(尽管春卷炸的和油条一样粗线条),因为要腾出时间去coach折扣店释放在国内商场积下的抑郁之气。简单的说,中国友人在这儿买的不是商品,是消费者剩余。而且允许我们用信用卡刷美元本来就是个很歹毒的安排,好像跑5000米的时候把分针看成了秒针,有种幸福的错觉。
王老师当时是学校罕见的硕士,训人时也很儒雅,与那位代课教我们唱过《我的中国心》的保卫科主任风格迥异。王老师估计常去外地进修,有回跟我们说起坐飞机,说飞机起飞后往下看地面的房子,密密麻麻的像火柴盒(此处为复数形式,默念时请加S),真是奇妙,啊。本来很普通的描述,但对于夏天数星星时把飞机当萤火虫的我来说,不免是种诱惑。小地方的人没见过世面,很可怕。当然,见的世面如果不够,也可怕。小学同学去北京爬了趟长城,回来写成作文,被老师当众表扬,以后无论是《记一件最难忘的事》还是《记一件最高兴的事》,都拿长城说事儿,老师疯了。
多年之后,我不仅看见深圳的火柴盒,也看见了纽约的火柴盒。去纽约看火柴盒其实和披爱马仕的围巾一样,属于灵魂绑架肉体的虚荣主义,只不过围巾可以天天披,纽约却只能逢年过节时晒一下。香港空姐派发哈根达斯的时候,我就已经想象到正月初六,牌打腻了,钱输光了,走亲戚也结束了,闲来无事,全家人围坐在电脑前,指着照片中的威尔斯利女校说,冰心就住在这么个打麻将都凑不齐人的地方么,我则轻描淡写,还是李鸿章住过的华尔道夫酒店热闹,啊。
阿城说,所谓乡愁,其实是体内的蛋白酶在思念故乡的食物,这话不假。在国内,牛排是我招待重要女宾客的首选,到了纽约,一份地道的麻婆豆腐却让我们魂牵梦萦。我们下飞机后选了家中餐馆,期望就着五粮液引发困意,好逆势入眠。美国的这家中餐馆就像国内百货商场的很多男装,材料本土化,价位国际化甚至迪拜化。不记得吃了什么,但我们还是很知足,将催眠放到了第一位,没有推杯换盏,只是很节制地倒酒,确保每人的份量不多不少。
当然,我还保留了其他习惯。后来去中央公园散步,呼吸着中心区昂贵的空气,一路看见松鼠上树、马车来往,很自然地提了个国内出差必备的问题:这儿的房价得多少,估计不便宜吧。没有马车司机回答我们,其实也不需要回答。我把这类问题叫做“餐馆里的困惑”,来源是我爸每次去生意火爆的馆子吃饭,临了都会感叹:这家店的营业额得多少,店老板赚大发了吧。
去美国的第三项传统是感慨国外人民幸福的物质生活。其实我挺同情导游,无论官员的团,还是企业家的团,还是其他的团,估计都会在旅游巴士上就国内商品定价之邪恶进行激烈讨伐,这时候导游要么默默地听,要不就只能推波助澜。为了亲自验证,我们一大早去了纽约的奥特莱斯woodburry。
消费美元本来是件很有集体荣誉感的事情,不过我们被物杰地灵的woodburry冲昏了头脑。领优惠券的时候还是怯生生的一大拨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关方向感、英文什么的忧虑都灰飞烟灭。据我有限的经验,woodburry的午餐是大家要求最低的(尽管春卷炸的和油条一样粗线条),因为要腾出时间去coach折扣店释放在国内商场积下的抑郁之气。简单的说,中国友人在这儿买的不是商品,是消费者剩余。而且允许我们用信用卡刷美元本来就是个很歹毒的安排,好像跑5000米的时候把分针看成了秒针,有种幸福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