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
(一)
格式塔理论认为:外界事物、艺术式样、知觉式样、内心情感和生理过程,都具有整体的内在。统一性,其基础是一种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的力。格式塔理论家认为在物理和生理世界中,万事万物无不表现为一种力的结构:舒张与压迫、上升与下降、秩序与紊乱等等,在心理世界里,紧张与松弛、兴奋与平静、野心与保守,也同样是以力的方式存在着。
然后后面这段话在推理上有个小小的跳跃:客观物理世界中的力、机体生物电以及心理运动之间是相互感应、转化、影响的。“那种推动我们自己情感活动起来的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性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这样,心灵、机体和物理世界三者之间就得以沟通。
然后我们可以自然的引出心物同形论,即艺术审美中存在的内在心理结构与外部事物结构的同形契合。同形现象有一个基于生理—心理学基础的解释,格式塔学派把人的大脑皮质视为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元素都在一定的时间内互相以一种强或弱的作用力影响着,它是一种定形的整体过程。柯勒认为:“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这个解释可以肯定生理和心理的确有相互作用,但是不能说明这个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具体是怎样的,也无从得到同一这个结论。
一般说来,人们习惯于把格式塔简单理解为形式或形状,但这种认识遭到了阿恩海姆的指责。他在《视觉思维》中说:它(格式塔)既不是指一般人所说的外物的形状,也不是一般艺术理论中笼统指的形式。前一种偏指一种空间结构,后一种偏指各部分的排列关系,它们都不符合格式塔的确切含义。根据阿恩海姆的观点,格式塔的真正含义是“形”,但这种“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
魏特海墨把格式塔理解成人之与生俱来的组织能力。格式塔在本质上还是一个组织的能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存在着不同的水平层次,任何一个优格式塔都充分体现出了关系的完美组合。
整体性观念和系统论思想在格式塔理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格式塔都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着或多或少不同数目的组成构件。这些元素以有机的方式联系在一个体系中,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
考夫卡指出: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他的每一成分都牵引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征,即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魏特海墨曾明确地指出:“整体的行为不是由个体的元素所决定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理论的整体观包括以下诸原则:
(1)系统性原则:任何一个整体都是一个系统,该系统又是其构成要素作用的整体。“系统的性质,不是由某些要素独立决定的,而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外部环境作用的统一性表现。”
(2)目的性原则:一切系统的进化都是朝向有序、平衡、和谐的方向发展的。“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即把秩序视为具有建立秩序的能力的大脑的标志。”秩序感似乎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一种能力,面对似乎无序的刺激信号,人类知觉能自动运用各种组织原则来对其实施有效地结合与分离。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以优格式塔(good GenaIt)为目标组织着自己的活动。
(3)非加和性:整体是整体的元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诸要素的简单汇集并不必形成一个整体,用数学关系式表示就是:w≠P1+P2+P3+⋯⋯Pn(其中w表示整体,P表示部分)。整体不是部分之和,而是大于部分之和的一种新质。确切地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应是这样的函数式:W=f(P1+P2+P3+..⋯·Pn)。在系统内部的各要素的性质和行为,不同于孤立状态下的性质和行为。由于这些整体中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整体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从而共同地决定着整体的性质和行为。这样,整体出现了其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新质,即厄伦费尔所称的“第七种东西”(the SeventhThing),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也上升为非线性的。
对于系统性原则,格式塔理论借鉴了系统论和物理中“场”的概念。富的。格式塔是个结构系统,它因意识而存在。一个场就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场都是更大场的一个元素。,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有层次的,场也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作为一个元素参与到更大场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既是一个场,同时也是一个元素。作为一个场时,它是个体内在元素“格式塔化”的结果。作为一个元素,个体必然建立与其他元素相互作用的关系。(熟悉亚历山大的在这里应该会联想到《建筑的永恒之道》里出现的模式语言、《秩序的理念》里提到的中心场)
对于目的性原则,格式塔理论涉及到了复杂非平衡开放系统的演化。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论它是物理、化学的还是生物学、生态学的,乃至是社会、经济或精神的),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就是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耗散,就有可能自发组织起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和秩序的动态结构。通过交换或耗散,只要从环境引入的负熵大于系统的自发的熵增,系统整体上就可以实现熵的减少;当系统进入非平衡态,其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得以表现出来,就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也就是演化、发展。
对于非加和性,和线性相加的思想相对立。简单的线性处理只有针对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元素,但是完全没有关联的部分是无法构成整体的。
(二)
格式塔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它又是主体参与的产物,分立的物体放置在特定的空间,只有通过人的组织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格式塔。这种活动就是人的知觉。知觉在格式塔理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阿恩海姆那里,知觉其实也就是一种思维,一种认识活动。
知觉的逻辑有以下几个原则:
(1)接近性原则则,指人们将空间时间等性质上相近的东西归为系统的倾向。
(2)图形——背景,在视知觉组织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图形还是背景,它们都是以一种整体的形式来知觉的。由于组织后为整体的力感的强度是不同的,因而强力的整体能够占据人的大部分注意力而突显出来成为图形,而力感稍弱的整体则退为背景。当两个整体的力感强度相当的时候,图形与背景就呈现不断更迭的情况。
(3)完形倾向,指人们在知觉活动受阻时感到焦虑、紧张,并竭力想改变它,使它成为完好事物的心理趋势。通过完形作用,心理的平衡状态得到恢复。现代研究已经发现,只要观照对象的轮廓线达到68%~72%,该残缺图形仍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 |
完形倾向不是随意的,它至少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主体的经验和文化结构,二是缺省对象的内在发展趋势。下图是同一圆周上的六个对称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把它完形为d、e两种图形。如果我们在原图上加上诱导因素,则这种多义性将消失。
(4)共向原则,指方向上的接近。
(5)简化原则,指一个物体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的趋向。
我们可以在格式塔理论的基础上讨论:a.运动及运动的趋势 b.知觉梯度与渐变 c. 韵律的反差 d.材质差异的对比 e.诱导作用 f.善的向性力等等。
以材质差异的对比为例:宇宙中的事物都是由疏密不同的粒子集合而成的。单位体积中的粒子种类和数量的差别,因而形成了不同密度的物质。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相同体积条件下密度大的物质较重,质感也越强,反之较弱。事物的质感可以通过布局的疏密、肌理、材料以及颜色深浅明暗等形式表现出来。一般说来,具有重质感的物体往往在人心理上产生内敛力,而质感弱的物体则呈现散溢力。举例来说,石块和玻璃这两种不同密度的材料,它们的质感差异是悬殊的。玻璃比石块的密度小,质感较弱,张力较大;石块的密度很大,质感极强,相应的张力也较大。当把它们用作建筑材料时,石块建筑给人的印象是紧凑致密,而玻璃建筑则显得较为轻盈。
上面这段讨论是如何从宇宙洪荒过渡到建筑的石材玻璃呢?首先一切事物由粒子构成,疏密不同、种类不同导致密度不同、质感不同,不同的质感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对应作用力,因此建筑中的石材和玻璃给人不同的感受。简而言之,格式塔理论试图把讨论建立在一个坚实可靠的物理、生理学基础上,但是类似论述的跳跃幅度太大,而现阶段的科学不足以提供更细致的描述,更适合看做一个略有关联的联想。
格式塔理论家将“格式塔需要”当作格式塔形成的最为直接的内在原因。这个假设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这种需要驱动着主体去建构优格式塔。人的需要是复杂的,我们目前也无法证实“格式塔需要”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需求系统中。这个设定在为格式塔理论提供自圆其说的依据时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
(三)
格式塔是个结构系统,它因意识而存在,是包括主体的存在方式在内的多种因素在内的“场”。从阅读这个方向追索,主体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格式塔理论中包含着这么一个思想:既成的艺术本身不受人的影响,但人却无法摆脱艺术对他的影响。“准主体”的行为是在生理的基础上发生的,但是,它的结果却不是纯生理的,而且它与生理反应有着质的区别。作用机体的审美刺激,已经超越了物理性质,这种超越性得之于格式塔的综合作用。
从场的角度上来看,任何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艺术品不是对现实形式的客观模写,而是艺术家创造的关系或结构。。这种关系实质上是自我~世界的关系。“这种自我一世界的关系,就是自我的心理‘场’与对象之力‘场’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的‘场’。而这种‘场’就是自我~世界之间的一种格式塔——完形。
精心安排且力的组合非常恰当的艺术作品都是一个优格式塔,它的结构是如此严密,力与力的藕合如此协调、缜密,以致于对其组合方式的细微改变都将大大损伤审美价值。有人从格式塔的角度这样来评价塞尚的作品:“如果浇画面的结构可以像质地坚固的岩石~样,塞尚的画面坚固性是任何多余的楔子都打不进去的,一具薄的刀刃想进入他的构图的‘场’都会弯折。”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力的和谐性和场的严密性,这其实正是格式塔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功的艺术品虽然在结构上是精巧完善的。然而在表现手法上,艺术家会有意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制造“空缺”和“断链”,即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是一个不完全闭合的格式塔。这种“空缺”和“断链”就是文本的“空点”。
(本文非原创,除少数评论外,全部选自《格式塔美学批判》并重新编排。
附下载网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78489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