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之瓷》——故事拼接成文明
![]() |
现代性的碎片是什么?是白明手里的碎瓷片。
这些碎片,是碾碎之后残存的历史,是挣扎着努力延续的文明,是主人经历过的一个个或有趣或黯然的故事。
尽管有趣的居多,我更愿意从黯然那个说起。本书后记之中,主人和一个罹患绝症的天才少年仅有三面之缘,少年绝尘之前,赠送了一句“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来概括作者的碎片收藏行为,作者惺惺相惜,在少年灵床前,放置了一片汝窑碎片。
千金难求的瓷中极品,伴着少年,回归永恒的泥土,一起在时空中永生。
看到此节,先前那些插诨打科的故事,似乎模糊起来,待清晰之后,突然明白,瓷器因人而产生,因人而破碎,因人而消逝,也能因人而永生,只需人与人互相仁爱。收藏的终极心境,莫非是脱离物的束缚,走向一种有和无的互换境界——仁者爱人。
我姑且把后记当做序言,用这个本末倒置的,自以为是的基调来品味前面的瓷器故事,会有趣而不别扭。这个基调,可以帮助我自圆其说:作者那些执着的收藏行为,目的是什么,特立独行的瓷片收藏背后,众人不解的笑声中,蕴含着怎样一个宏大的目标。
“我们之所以要用瓷片来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是因为陶瓷背后的故事印证着尘封的历史,历史把时空的变换烧刻在了陶瓷上,时空变换又将大部分陶瓷以碎片的形式还给我们,我们再用知识和爱心去拼对这些碎片,并将它们镶嵌在现代文明的墙壁上,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轮回’吧”,作者如此自述自己的目标,他就是那个有“知识和爱心”的人,唯有这般人,才能见证和收集文化的轮回。
这般人里,书中还有,一个德国汉学家,从小凝望着祖传下来的一片青花瓷片,瓷片中两个生动活泼的儿童在蹴鞠,儿时的每个夜晚,东方的这两个同辈伴他入睡,至此奠定研究神秘东方的人生目标。
书中的很多故事,我都没听说过。我只知道法国人把青瓷叫做雪拉同,但不知道龙泉人把青瓷叫做叶青姬,那是一个美丽女子为救父亲跳入窑火的悲壮故事。我只知道宋徽宗钟爱汝窑,却不知道他还为耀州窑立碑树传,看来此君不独。我只知道磁州窑磁枕很多,但不知道“黄粱一梦”靠在磁枕上“演绎”出来的。 “得失荣枯莫乱夸,谁是长贫久富家”,人生如梦的浅显哲理,被宋人烧刻在700年前的泥土上,如今的富可敌国者,700年之后安在。我只知道china除了中国的意思,还指瓷器,却不知道这个来源不明的发音原来是景德镇元代时的名称“昌南”,我只知道元青花在国外的完整器比国内多,却不知道原来朱元璋早在500年前就发明了破四旧,把前朝的锅碗瓢盆砸个稀巴烂,而元青花的被发现和被命名,却是锲而不舍的老外们的功劳。我只知道天启崇祯的青花很少见到官窑,却不知道国将不国的悲观情绪,早就被民间记述在民窑青花上,浑浑噩噩的“昏日”情境和抽象离奇的人物形象,都被眼光犀利的日本人看出来了。清初瓷器上短暂的秋叶题诗,是汉文化自恋自哀的最后一首挽歌,隐约透出不甘和不满,不过,这点小情绪,也被新朝汹涌澎湃的盛世迷景给冲散殆尽。
在这些闻所未闻的瓷器知识面前,我自惭形秽,我一直是个叶公好龙者。在幽默豁达的讲述态度面前,我该好好反省,是不是对待自己和对待周围的一切,都太过于刻薄,太厚古薄今。
美好的东西,古今皆有,需要善意的眼光去发现,需要善良的人去付出,如果只看到恶劣不堪的一面,如果只是欲求不满,无论一贫如洗,还是一掷千金,都不敌那些无言的碎片,不会在历史中留下任何有意义的一个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