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老玩具与青春动手狂
摘要:手持胶水、剪钳与涂料,按照图纸拼装出一辆坦克或者飞机,这种少年娱乐并没有因为互联网和游戏机的泛滥而搁浅,国内一大批模型年龄超过20年的青年们正在变为人父,同时却并没有放弃这项动手运动
手持胶水、剪钳与涂料,按照图纸拼装出一辆坦克或者飞机,这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流行的少年消遣。几乎中国所有经历过那个岁月的男孩,都不会忘记上海火柴盒模型,或者日本田宫这些名字。这种少年娱乐并没有因为互联网和游戏机的泛滥而搁浅,国内一大批模型年龄超过20年的青年们正在变为人父,同时却并没有放弃这项动手运动。
在经历了大约十年的低迷后,传统玩具制造业这只大象终于能够证明自己在网络时代跳舞,去年圣诞节前夕,著名的插片玩具制造商荷兰乐高玩具公司在圣诞节时发售了自己的全新低端产品“X-pod”系列,共计40个零件,售价只有3.49美元,一时间成为eBay网站玩具类中名列搜索频率前十的热门产品,“经典”与“保值”成为了传统玩具用以对抗它们高科技对手的新武器。
不过讽刺的是,阁楼老玩具的第二春却要借助日益先进的数字资讯传播方式才能焕发,2003年3月,借助半岛电视台和CNN的卫星电视直播,美国大兵大摇大摆地进入伊拉克的画面出现在全球每一个角落,从而使日本模型巨擘田宫出产的1/35 M-1A1主战坦克模型销量增长了50%。在这之前,美国玩具业权威杂志《玩物》还在认真地讨论,在经历了从50到80年代的繁荣后,电子游戏、互联网与手机短信已经成为时髦青少年的新宠,还有人能够手持胶水、剪钳与喷枪来从事这样一种需要大量耐心与技巧的消遣?
塑胶构造的战争世界
很明显,50年前的孩子不仅有更多的耐心,也缺乏更多的选择,二次大战使欧洲每个国家都在面临一个“经济上的诺曼底”——如何用廉价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动手欲望。1950年,模型玩具业的两位奠基者几乎同时行动:美国人路易斯·克劳萨在纽约建立了“威望”模型玩具厂,而英国人尼可拉斯·柯佛则建立了Airfix品牌。他们的想法都是利用喷射塑模法加工木材,大批量生产一种价格低廉,让儿童自行装配的模型玩具。这些早期的模型外观十分粗糙,比例也是随心所欲,诸如广受好评的“威望”系列航海模型之所以选择1/90的规格,是因为必须将所有零件塞进事先购进的包装盒里。很快,外观粗糙的木材就被更轻、更易于加工细部与着色的合成树脂代替。1956年,美国人哈里·福德出版了他的航空模型专著《航空迷彩与飞机编号》,4年后,德国人卡尔·雷斯的《二战中的德军迷彩》也告问世,这两部著作立刻成为模型制造者的圣经。将自己的模型加以个性化涂装,既引发了模型爱好者对原型的考据热潮,也避免了这些玩家在展示自己作品时出现雷同的可能,并促使像英国Humbrol公司这样的化工企业专门生产模型涂装所用的珐琅漆,并将颜色扩大至上百种,包括今天模型爱好者所熟悉的美国卡其绿与德国铁十字灰。
很快,以涂装为基础的各门模型装饰艺术也逐渐发展起来,使得模型从孩子的课余爱好变成了一门优雅的手工艺术。一位加拿大退役陆军士兵乔治·巴福德发明了最初的模型旧化方式,包括Wash和干扫,从而使泥浆、刮痕与金属线条等细节得以再现。1960年,Airfix出版了模型界第一本专业周刊,一位曾参加“二战”的前皇家空军军官克里斯·埃利斯首先为杂志担任撰稿人,后来出任Airfix杂志的主编。它不仅成为了广大玩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也使模型制造技巧和历史背景资料得以广泛传播。
整个60年代无疑是静态模型的黄金时期,1963年国际塑料模型协会在英国伦敦成立,各种改装配件与情景附件也被开发出来,以便让玩家构筑自己的大规模沙盘,包括美国人谢泼德·佩恩和比利时人佛兰科斯·威灵顿在内,模型艺术终于拥有了第一批自己的“艺术大师”每年在美国举办的Mastercon杯模型大奖赛,也成为了全世界模型制造厂商和爱好者的奥林匹克。
田宫的作坊神话
然而好景不长,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模型工业赢来了第一个冬天:日益复杂的拼接、涂装技术使它距离原来的儿童“玩具”身份越来越远,无法在这个坚挺的“零花钱经济”中占据足够的份额。摩根等美国大厂甚至提高了价格,企图从铁杆模型消费群里尽可能地多赚。而战争,这一通常能激发军事模型需求的炸弹也宣告哑火,拖延已久的越南战争已经从一场电视屏幕中壮观的武器展示演变成了受国际谴责的人道主义灾难,它不仅使美国政府连带军队,以及大批政府智囊声名扫地,也使摩根、威望等厂家小心翼翼地回避了这个敏感主题,生怕反战示威的浪潮会让公司关门大吉。这一切都为日本模型制造业崛起创造了契机,远离反战游行和经济衰退的日本青少年仅仅把这些战车、吉普与直升机看作日益强大的动漫文化的一个新兴分支。田宫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他自己的1/35与1/72系列模型,并利用先进的金属加工模具使得螺钉、钢索等每一个细节都完全仿真,等到欧美制造商意识到这一点时,来自日本、韩国的廉价竞争品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田宫的作坊奇迹在今天看起来几乎是一种偶然:出生在静冈县破产运输商家庭的田宫俊作从小就是个航空迷,小学二年级就做过为了亲眼目睹美国F-4U战斗机的真面目,而在轰炸时离开防空洞的壮举。1951年,一场火灾迫使田宫制材所转行为制造模型教具的小作坊,却使刚刚高中二年级的田宫俊作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将青少年喜爱的飞机与军舰制成模型玩具。田宫为了追求准确与精度,不但破天荒开设自己的金属模具制造部门,并创立了历史研究团体环游世界,访问美国阿伯丁与英国鲍克顿等战车博物馆。为了求得原型的每一个细节,田宫俊作甚至在1970年亲自购买了一辆保时捷911汽车,并将其解体,以便制造该车型的附带内构模型。1968年,田宫又破天荒推出了与1/35汽车和坦克模型相搭配的兵人模型,在回忆录《田宫模型》中,田宫回忆自己的企划班子是如何将这个奇思妙想付诸实施的:“首先做一个1/6的石膏像,并取凹模。以凹模为基础,用立体雕刻机缩小成1/35,并雕刻出金属模具。石膏像的模特,是让一位体形好的公司企划部同事来充当。一部分军服是从军事服装用品专卖店里搜罗来的,一部分是从军事迷朋友那儿借来的。行军鞋尺码不符,就在脚上抹上肥皂硬塞进去。让他摆出各种姿势,一种姿势一旦定位,便从各个角度进行拍摄。平均每个姿势要拍30~40张照片,所以必须坚持5分钟以上,一动不动。设计师也到现场进行设计,手臂的位置,脚的张开程度等,不断进行调整,所以原是运动员的他也被搞得筋疲力尽。”
在经过近30年的努力后,田宫终于打破了日本模型在欧美市场上廉价、低端的传统形象,今天,田宫占据了大约9%的世界模型市场,迫使其他敌手诸如长谷川、青岛社以及韩国的爱德美不得不亦步亦趋地向他学习。“田宫模型的准确与精良只有瑞士制造的钟表可以比拟”,一位参加美国2004年度玩具大展组委会的玩具评测员马克·琼斯说,这个比喻对于田宫来说,既是赞叹,也是对其“不合时宜”的讽刺。虽然在当年,日本的塑料模型玩具产业3.92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军事模型占据了大约20%的份额,但更多要归功于万代公司开发的机器人高达系列等模型。媒体已经在嘲笑田宫俊作除了抱怨电视游戏已经使得青少年的双手不那么灵巧的同时,只能禁止自己的孙女在家玩游戏机。的确,“速食一代”的青少年更在意的是那些“技术零含量”的无障碍娱乐,很少人能够有耐心去阅读说明书,打磨每一个细小的零件,亲手调和油漆和补土了。10年来,日本静态比例模型协会的人数下降了12%,而平均年龄却上涨了3岁多,模型是否最终会和它最古老的原型一样回到博物馆中去?答案似乎是不确定的,“只要我们仍然感觉自己双手的潜力没有穷尽,那么模型艺术仍然将是一种能引发考据与竞争的有趣运动”。谢泼德·佩恩在今年年初的《Kit》杂志上如是说。
从火柴盒到小号手
如果说让那批八九十年代的国内中小学生列出几样印象最深的玩具,除了变形金刚,恐怕就是“火柴盒”。其实相对于日后流行的福万与威龙,这批打着“上海环球玩具有限公司制造”的“火柴盒”却是静态模型制造的老前辈。1947年,两个曾经在英国皇家海军中一起服役的老校友莱斯利·史密斯与罗德尼·史密斯“斥资”600英镑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莱斯尼制造厂,在埃德蒙顿生产钢模铸件,然而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竞争,于是两人决定生产成本较低的镀锌玩具汽车,到了1953年,他们的产品已经摆上了伍尔沃斯商店的柜台。1953年,负责玩具营销的Moko公司为这些汽车玩具定名为“火柴盒”(Match box),最初生产的模型非常简单,只有几个部件,没有涂装或拼接说明书。1978年,火柴盒收购了著名塑胶模型制造商AMT,但由于经营不善,于1982年被澳门环球玩具厂兼并。不得不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澳门,开始生产小比例军用飞机和装甲车辆模型,直到1992年10月被美国玩具巨头TYCO收购。在“火柴盒”狂热发烧友杨谦和的家里,近百架不同比例的飞机模型将两个巨大的展示柜塞得满满的:“其实当时买这些的目的很简单,手工课对于男生来说既很有趣也很无聊。虽然可以实现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冲动,但老是被要求做沙包、纸鸭子一类没有挑战,也不符合男孩子对于复杂机械结构的偏好的东西。但是在90年代左右,火柴盒的产品一下子就进来了,基本上十几、二十块钱一件,部件不多,而且精密度很好,还配备了当时很少见的水印贴纸,实在是让人无法拒绝的东西。”很快,借助海湾战争带来的军事爱好潮流,静态拼装模型打着“益智玩具”和“科教器材”的牌子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随后一大批合资与独资模型企业蜂拥出现,力图争夺中国成人玩具尚未充分发育的市场。其中既包括利用国外模具的福州万代,以仿冒起家的银河,西西利,还有土法上马的春牛与银河。按照北京新时模型老板张强的话说,“当时模型产品根本不愁销路”。的确,当时的模友们只要能勉强完成拼装,就已经欢欣鼓舞,根本不会在乎部件是否完全密合,细部构造是否清晰,有点追求的干脆拿国产模型练手,等“段位”高了再去完成诸如田宫、意大利等进口产品。“国产货”逐渐沦为职业玩家不屑做的次品,直到90年代中期,一家名为“小号手”的广东模型企业以开模良好的原创国内武器装备模型,才逐渐改变了玩家一味“洋货至上”的论调。
网络时代的迷彩生活
对于大多数北京模型发烧友来说,“新时模型”竖在新街口南大街上的那块浅蓝色招牌无疑像是一个朝拜的圣地,但又如同王府饭店地下之于时髦女郎一样令人沮丧。“十几年前大家只玩得起1/48、十几块钱的国产仿制品福万,有谁买得起几百块钱的日本田宫啊!”一位已经在新时“投资”了数千元的资深“模友”李小染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尽管新时从1996年开始已经成为田宫在中国的销售总代理,旗下的经销商已经有80家左右,但是新时模型店的老板,名片上挂着科教器材公司总经理头衔的张强,坚决否认他当初是为了暴利而投身这个行当的:“我在北航念书的时候,就很爱做模型;我的头两件作品跟中国的绝大多数模型发烧友一样,就是从北京航空博物馆小卖部里买的雅克-38‘铁匠’与美国海军的A-4天鹰攻击机,当年大连生产的1/100飞机模型。”说到他在1991年开张这家店铺的理由,张强却显示出了几分商人的精明,“虽然在1991年刚开张的时候也卖过游戏机,但第二年开始就完全经营模型,因为第一次海湾战争造就了一大批军事迷加模型迷,我觉得这个要比电子游戏更能激发人的学习和动手能力,就尝试从香港带回田宫和意大利的货,几乎不愁销路”。
的确,对于在小学手工课上没有过足瘾的80年代男生来说,这些连铆钉、装甲焊接缝隙与发动机防护网都清晰可见的模型寄托着他们全部的梦想,李小染回忆他购买的第一件国外模型就是田宫出品的1/35 BMW R75二战德军摩托,“我几乎花了整整三个晚上才把它装好,那种小心程度是从来没有的。怕损坏那些精细的部件,我还不惜再买了一把专门的田宫剪钳,每月50块的零花钱一下子就没了”。
为何痴迷田宫?张强认为“经典”是最能形容它的词汇:“田宫制定了许多模型制造业都遵照的行业标准,比如说它的1∶35这个比例,还有它开模制造时内部控制的标准,遥控车系列的包装,详细说明,易于装配性等。你看国内许多模型制造企业都多多少少仿过、盗过田宫的模具和说明书,当然这也是一些模型制造厂商在发展初期都经历的一个阶段。另外,田宫对于产品原型的考证是非常严谨的,它拥有许多军事知识丰富的首办师,田宫的摩托甚至都细分成三个组。”
虽然新街口一带是北京著名的时尚“飞地”,但张强并不觉得外面火热网络游戏和短信会让模型这个略显古板的爱好消失,“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逐渐扩大的核心消费群体,虽然以18~35岁的男性居多,但也开始有女孩子尝试制作民品模型。现在一家正常的模型店一年的利润也有几十万元,然后还有一些新的服务项目,比如成品制造”。就在聊天的当口,张强已经允诺一家影视公司,制作一个C-119运输机坠毁在沙漠中的情景模型。在张强看来,“代客制作”与为企业客户提供情景制作也是传播DIY模型精神的一种渠道:“中央电视台前一阵的历史专题节目《诺曼底登陆60周年》演播室中的全景沙盘模型就是我们的作品。许多模型爱好者也没有闲暇时间,常常请我们代为制作,如果按照工时与难易程度来算,大约一件1/35的战车作品需要300元左右。只要能激发他们的动手与研究欲,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张强得意地指了指办公室外面正在忙碌的年轻店员,“这些孩子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天接触模型。”
转自三联周刊
手持胶水、剪钳与涂料,按照图纸拼装出一辆坦克或者飞机,这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流行的少年消遣。几乎中国所有经历过那个岁月的男孩,都不会忘记上海火柴盒模型,或者日本田宫这些名字。这种少年娱乐并没有因为互联网和游戏机的泛滥而搁浅,国内一大批模型年龄超过20年的青年们正在变为人父,同时却并没有放弃这项动手运动。
在经历了大约十年的低迷后,传统玩具制造业这只大象终于能够证明自己在网络时代跳舞,去年圣诞节前夕,著名的插片玩具制造商荷兰乐高玩具公司在圣诞节时发售了自己的全新低端产品“X-pod”系列,共计40个零件,售价只有3.49美元,一时间成为eBay网站玩具类中名列搜索频率前十的热门产品,“经典”与“保值”成为了传统玩具用以对抗它们高科技对手的新武器。
不过讽刺的是,阁楼老玩具的第二春却要借助日益先进的数字资讯传播方式才能焕发,2003年3月,借助半岛电视台和CNN的卫星电视直播,美国大兵大摇大摆地进入伊拉克的画面出现在全球每一个角落,从而使日本模型巨擘田宫出产的1/35 M-1A1主战坦克模型销量增长了50%。在这之前,美国玩具业权威杂志《玩物》还在认真地讨论,在经历了从50到80年代的繁荣后,电子游戏、互联网与手机短信已经成为时髦青少年的新宠,还有人能够手持胶水、剪钳与喷枪来从事这样一种需要大量耐心与技巧的消遣?
塑胶构造的战争世界
很明显,50年前的孩子不仅有更多的耐心,也缺乏更多的选择,二次大战使欧洲每个国家都在面临一个“经济上的诺曼底”——如何用廉价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动手欲望。1950年,模型玩具业的两位奠基者几乎同时行动:美国人路易斯·克劳萨在纽约建立了“威望”模型玩具厂,而英国人尼可拉斯·柯佛则建立了Airfix品牌。他们的想法都是利用喷射塑模法加工木材,大批量生产一种价格低廉,让儿童自行装配的模型玩具。这些早期的模型外观十分粗糙,比例也是随心所欲,诸如广受好评的“威望”系列航海模型之所以选择1/90的规格,是因为必须将所有零件塞进事先购进的包装盒里。很快,外观粗糙的木材就被更轻、更易于加工细部与着色的合成树脂代替。1956年,美国人哈里·福德出版了他的航空模型专著《航空迷彩与飞机编号》,4年后,德国人卡尔·雷斯的《二战中的德军迷彩》也告问世,这两部著作立刻成为模型制造者的圣经。将自己的模型加以个性化涂装,既引发了模型爱好者对原型的考据热潮,也避免了这些玩家在展示自己作品时出现雷同的可能,并促使像英国Humbrol公司这样的化工企业专门生产模型涂装所用的珐琅漆,并将颜色扩大至上百种,包括今天模型爱好者所熟悉的美国卡其绿与德国铁十字灰。
很快,以涂装为基础的各门模型装饰艺术也逐渐发展起来,使得模型从孩子的课余爱好变成了一门优雅的手工艺术。一位加拿大退役陆军士兵乔治·巴福德发明了最初的模型旧化方式,包括Wash和干扫,从而使泥浆、刮痕与金属线条等细节得以再现。1960年,Airfix出版了模型界第一本专业周刊,一位曾参加“二战”的前皇家空军军官克里斯·埃利斯首先为杂志担任撰稿人,后来出任Airfix杂志的主编。它不仅成为了广大玩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也使模型制造技巧和历史背景资料得以广泛传播。
整个60年代无疑是静态模型的黄金时期,1963年国际塑料模型协会在英国伦敦成立,各种改装配件与情景附件也被开发出来,以便让玩家构筑自己的大规模沙盘,包括美国人谢泼德·佩恩和比利时人佛兰科斯·威灵顿在内,模型艺术终于拥有了第一批自己的“艺术大师”每年在美国举办的Mastercon杯模型大奖赛,也成为了全世界模型制造厂商和爱好者的奥林匹克。
田宫的作坊神话
然而好景不长,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模型工业赢来了第一个冬天:日益复杂的拼接、涂装技术使它距离原来的儿童“玩具”身份越来越远,无法在这个坚挺的“零花钱经济”中占据足够的份额。摩根等美国大厂甚至提高了价格,企图从铁杆模型消费群里尽可能地多赚。而战争,这一通常能激发军事模型需求的炸弹也宣告哑火,拖延已久的越南战争已经从一场电视屏幕中壮观的武器展示演变成了受国际谴责的人道主义灾难,它不仅使美国政府连带军队,以及大批政府智囊声名扫地,也使摩根、威望等厂家小心翼翼地回避了这个敏感主题,生怕反战示威的浪潮会让公司关门大吉。这一切都为日本模型制造业崛起创造了契机,远离反战游行和经济衰退的日本青少年仅仅把这些战车、吉普与直升机看作日益强大的动漫文化的一个新兴分支。田宫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他自己的1/35与1/72系列模型,并利用先进的金属加工模具使得螺钉、钢索等每一个细节都完全仿真,等到欧美制造商意识到这一点时,来自日本、韩国的廉价竞争品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田宫的作坊奇迹在今天看起来几乎是一种偶然:出生在静冈县破产运输商家庭的田宫俊作从小就是个航空迷,小学二年级就做过为了亲眼目睹美国F-4U战斗机的真面目,而在轰炸时离开防空洞的壮举。1951年,一场火灾迫使田宫制材所转行为制造模型教具的小作坊,却使刚刚高中二年级的田宫俊作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将青少年喜爱的飞机与军舰制成模型玩具。田宫为了追求准确与精度,不但破天荒开设自己的金属模具制造部门,并创立了历史研究团体环游世界,访问美国阿伯丁与英国鲍克顿等战车博物馆。为了求得原型的每一个细节,田宫俊作甚至在1970年亲自购买了一辆保时捷911汽车,并将其解体,以便制造该车型的附带内构模型。1968年,田宫又破天荒推出了与1/35汽车和坦克模型相搭配的兵人模型,在回忆录《田宫模型》中,田宫回忆自己的企划班子是如何将这个奇思妙想付诸实施的:“首先做一个1/6的石膏像,并取凹模。以凹模为基础,用立体雕刻机缩小成1/35,并雕刻出金属模具。石膏像的模特,是让一位体形好的公司企划部同事来充当。一部分军服是从军事服装用品专卖店里搜罗来的,一部分是从军事迷朋友那儿借来的。行军鞋尺码不符,就在脚上抹上肥皂硬塞进去。让他摆出各种姿势,一种姿势一旦定位,便从各个角度进行拍摄。平均每个姿势要拍30~40张照片,所以必须坚持5分钟以上,一动不动。设计师也到现场进行设计,手臂的位置,脚的张开程度等,不断进行调整,所以原是运动员的他也被搞得筋疲力尽。”
在经过近30年的努力后,田宫终于打破了日本模型在欧美市场上廉价、低端的传统形象,今天,田宫占据了大约9%的世界模型市场,迫使其他敌手诸如长谷川、青岛社以及韩国的爱德美不得不亦步亦趋地向他学习。“田宫模型的准确与精良只有瑞士制造的钟表可以比拟”,一位参加美国2004年度玩具大展组委会的玩具评测员马克·琼斯说,这个比喻对于田宫来说,既是赞叹,也是对其“不合时宜”的讽刺。虽然在当年,日本的塑料模型玩具产业3.92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军事模型占据了大约20%的份额,但更多要归功于万代公司开发的机器人高达系列等模型。媒体已经在嘲笑田宫俊作除了抱怨电视游戏已经使得青少年的双手不那么灵巧的同时,只能禁止自己的孙女在家玩游戏机。的确,“速食一代”的青少年更在意的是那些“技术零含量”的无障碍娱乐,很少人能够有耐心去阅读说明书,打磨每一个细小的零件,亲手调和油漆和补土了。10年来,日本静态比例模型协会的人数下降了12%,而平均年龄却上涨了3岁多,模型是否最终会和它最古老的原型一样回到博物馆中去?答案似乎是不确定的,“只要我们仍然感觉自己双手的潜力没有穷尽,那么模型艺术仍然将是一种能引发考据与竞争的有趣运动”。谢泼德·佩恩在今年年初的《Kit》杂志上如是说。
从火柴盒到小号手
如果说让那批八九十年代的国内中小学生列出几样印象最深的玩具,除了变形金刚,恐怕就是“火柴盒”。其实相对于日后流行的福万与威龙,这批打着“上海环球玩具有限公司制造”的“火柴盒”却是静态模型制造的老前辈。1947年,两个曾经在英国皇家海军中一起服役的老校友莱斯利·史密斯与罗德尼·史密斯“斥资”600英镑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莱斯尼制造厂,在埃德蒙顿生产钢模铸件,然而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竞争,于是两人决定生产成本较低的镀锌玩具汽车,到了1953年,他们的产品已经摆上了伍尔沃斯商店的柜台。1953年,负责玩具营销的Moko公司为这些汽车玩具定名为“火柴盒”(Match box),最初生产的模型非常简单,只有几个部件,没有涂装或拼接说明书。1978年,火柴盒收购了著名塑胶模型制造商AMT,但由于经营不善,于1982年被澳门环球玩具厂兼并。不得不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澳门,开始生产小比例军用飞机和装甲车辆模型,直到1992年10月被美国玩具巨头TYCO收购。在“火柴盒”狂热发烧友杨谦和的家里,近百架不同比例的飞机模型将两个巨大的展示柜塞得满满的:“其实当时买这些的目的很简单,手工课对于男生来说既很有趣也很无聊。虽然可以实现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冲动,但老是被要求做沙包、纸鸭子一类没有挑战,也不符合男孩子对于复杂机械结构的偏好的东西。但是在90年代左右,火柴盒的产品一下子就进来了,基本上十几、二十块钱一件,部件不多,而且精密度很好,还配备了当时很少见的水印贴纸,实在是让人无法拒绝的东西。”很快,借助海湾战争带来的军事爱好潮流,静态拼装模型打着“益智玩具”和“科教器材”的牌子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随后一大批合资与独资模型企业蜂拥出现,力图争夺中国成人玩具尚未充分发育的市场。其中既包括利用国外模具的福州万代,以仿冒起家的银河,西西利,还有土法上马的春牛与银河。按照北京新时模型老板张强的话说,“当时模型产品根本不愁销路”。的确,当时的模友们只要能勉强完成拼装,就已经欢欣鼓舞,根本不会在乎部件是否完全密合,细部构造是否清晰,有点追求的干脆拿国产模型练手,等“段位”高了再去完成诸如田宫、意大利等进口产品。“国产货”逐渐沦为职业玩家不屑做的次品,直到90年代中期,一家名为“小号手”的广东模型企业以开模良好的原创国内武器装备模型,才逐渐改变了玩家一味“洋货至上”的论调。
网络时代的迷彩生活
对于大多数北京模型发烧友来说,“新时模型”竖在新街口南大街上的那块浅蓝色招牌无疑像是一个朝拜的圣地,但又如同王府饭店地下之于时髦女郎一样令人沮丧。“十几年前大家只玩得起1/48、十几块钱的国产仿制品福万,有谁买得起几百块钱的日本田宫啊!”一位已经在新时“投资”了数千元的资深“模友”李小染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尽管新时从1996年开始已经成为田宫在中国的销售总代理,旗下的经销商已经有80家左右,但是新时模型店的老板,名片上挂着科教器材公司总经理头衔的张强,坚决否认他当初是为了暴利而投身这个行当的:“我在北航念书的时候,就很爱做模型;我的头两件作品跟中国的绝大多数模型发烧友一样,就是从北京航空博物馆小卖部里买的雅克-38‘铁匠’与美国海军的A-4天鹰攻击机,当年大连生产的1/100飞机模型。”说到他在1991年开张这家店铺的理由,张强却显示出了几分商人的精明,“虽然在1991年刚开张的时候也卖过游戏机,但第二年开始就完全经营模型,因为第一次海湾战争造就了一大批军事迷加模型迷,我觉得这个要比电子游戏更能激发人的学习和动手能力,就尝试从香港带回田宫和意大利的货,几乎不愁销路”。
的确,对于在小学手工课上没有过足瘾的80年代男生来说,这些连铆钉、装甲焊接缝隙与发动机防护网都清晰可见的模型寄托着他们全部的梦想,李小染回忆他购买的第一件国外模型就是田宫出品的1/35 BMW R75二战德军摩托,“我几乎花了整整三个晚上才把它装好,那种小心程度是从来没有的。怕损坏那些精细的部件,我还不惜再买了一把专门的田宫剪钳,每月50块的零花钱一下子就没了”。
为何痴迷田宫?张强认为“经典”是最能形容它的词汇:“田宫制定了许多模型制造业都遵照的行业标准,比如说它的1∶35这个比例,还有它开模制造时内部控制的标准,遥控车系列的包装,详细说明,易于装配性等。你看国内许多模型制造企业都多多少少仿过、盗过田宫的模具和说明书,当然这也是一些模型制造厂商在发展初期都经历的一个阶段。另外,田宫对于产品原型的考证是非常严谨的,它拥有许多军事知识丰富的首办师,田宫的摩托甚至都细分成三个组。”
虽然新街口一带是北京著名的时尚“飞地”,但张强并不觉得外面火热网络游戏和短信会让模型这个略显古板的爱好消失,“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逐渐扩大的核心消费群体,虽然以18~35岁的男性居多,但也开始有女孩子尝试制作民品模型。现在一家正常的模型店一年的利润也有几十万元,然后还有一些新的服务项目,比如成品制造”。就在聊天的当口,张强已经允诺一家影视公司,制作一个C-119运输机坠毁在沙漠中的情景模型。在张强看来,“代客制作”与为企业客户提供情景制作也是传播DIY模型精神的一种渠道:“中央电视台前一阵的历史专题节目《诺曼底登陆60周年》演播室中的全景沙盘模型就是我们的作品。许多模型爱好者也没有闲暇时间,常常请我们代为制作,如果按照工时与难易程度来算,大约一件1/35的战车作品需要300元左右。只要能激发他们的动手与研究欲,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张强得意地指了指办公室外面正在忙碌的年轻店员,“这些孩子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天接触模型。”
转自三联周刊